天下归齐 第298节

  在北周的密探帮助下,高肃对此时北周的内政不说是了如指掌,也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了,更何况还有郑令仪留下的史书帮忙。

  此时北周奉行的是宇文泰和苏绰一同颁布的府兵制度,这个制度可以说是划时代一般的存在,即各府郡自行成立府兵,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战出征,军民结合。

  这个制度完美的解决了北周此时面临的军队数量不足以及财政困难造成的难以维持军队数量的困境。

  同时府兵农忙时四散,征战时由朝廷指派将领领兵,打完仗之后,府兵重归田地,将领回朝,能很好的避免军阀做大威胁朝廷的情况发生。

  然而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这种情况肯定会导致军不知将,将不知军,战斗力大打折扣不说,很有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必要的矛盾。

  其次就是战事频繁的情况话,防御线延长导致府兵难以形成战斗力,更何况战事增多也会导致兵役繁重。

  这种制度大大的加大了百姓的负担,百姓不仅要忙于农务,如今又要加上军务的负担,导致后期开始出现百姓逃避兵役,府兵逃散,以致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唐玄宗时期就是差点儿被这种情况弄得大唐暴毙………

  这些府兵说是兵,实际平常就是民,所以不仅没有缓解胡汉矛盾,甚至还引发了阶层之间的矛盾!

  贵族子弟看不上这些府兵,动辄打骂不说,平常甚至命令这些府兵使唤有若奴仆!

  这种情况导致府兵社会地位急剧下降,走在大街上甚至都没人把他们当人看,那么自然而然的,想当兵的就少之又少了,大多数百姓甚至都逃避府兵征召。

  譬如杜甫所写石壕吏里面那个老翁,说是怕战死沙场也未必,多半也有这些原因。

  更何况这种制度同时也要适应北周的“镇坊”制度而生,北齐没有这种基础,自然而然的不可能照搬。

  高肃也不准备照搬北周的制度,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北齐和北周面临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高肃自然也不会照搬府兵制度。

  北齐比起北周来说更富庶,自然也就没必要非要弄适合北周的府兵制度,按照高肃的设想,最好还是能够推行募兵制度和现行的征兵制度相结合的制度。

  中央朝廷执行征兵制度,等高肃将国都迁回幽州之后,在幽州周围设置为自己的亲卫居住的地方,幽州一代施行征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而其余各州则施行募兵制度。

  即幽州世代为天子亲军,也就是现在的台军,只接受皇帝的征召,平常务农,依旧如往常一样一年行一次兵役,一次六个月,同时在皇帝亲军中施行募兵制度,若有符合标准者就留下听用成为职业军人。

  同时取销各州郡向百姓征兵的权利,转为各州郡可施行募兵制度,即招募符合标准的百姓勇士训练。

  这种其实也有弊端,例如唐末的各藩镇节度使割据,听调不听宣甚至到最后连调都不听了,完全把你唐天子当笑话,就是这种制度使然的。

  然而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制度,找到适合现在生产力的就更不容易,只要目前能够提升北齐的战斗力就够了,至于日后的事情,自然也就只能交给后人。

  高肃此时还是很看得开这一点的,大齐江山如果不能一统天下,又谈何千秋万代呢?

  募兵制总归是能大幅度提升士兵的战斗力的,按照严格的标准筛选兵员,全身心的投入训练,对于目前的大齐来说总归是利大于弊的。

  只是这样也意味着,高肃需要的钱就更多了………

  不管是执行什么国策都要钱,更何况是养兵这种本身就十分烧钱的事情,所以高肃这几日一直在接待陈国的使臣。

  想着怎么从陈手里多骗,多贸易些钱来………

  高肃每天丑时末入睡,卯时初起床,因为官员们要在辰时初上值,所以高肃要在官员上值之前更衣洗漱吃饭,这些都要在半个时辰之内完成。

  因为剩下的半个时辰高肃要接见宗室以及后宫中的妃嫔们,所以除非是临幸郑元儿等人的时候高肃可能会晚起半个时辰,剩下大多数时间里高肃都是在卯时初就起床。

  结束了穿衣熏香洗漱吃饭一系列事情之后,高肃便开始接待官员,期间可以批改奏折,也可以随心所欲的外出巡视,但是基本上是高肃的工作时间。

  原本到了巳时初高肃应该再吃一顿的,然而高肃给取消了,皇帝一天之间要吃六顿饭………

  中国古人崇尚少食多餐,所以譬如红楼之中贾家那般,看起来饮食十分不规律,实际上却是当下的主流。

  此时百姓们大多是两餐制………实际上贫苦一点的一天能吃一顿就不错了。

  而富贵人家却大多是一日四餐甚至是六餐,最多的时候算上夜宵早点茶点之类的,有的人甚至一天能吃十几顿饭!

  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明清之时江南此风尤盛,当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一天只吃四顿饭,甚至被当作是节俭持家的典范………

  高肃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在王府就是一日三餐,奉行后世的观念,进宫之后高肃的心腹庖厨们都并入了宫中,宫中原本剩下的庖厨虽然想要按照原来的规矩给高肃办,奈何高肃不允,方才是改为了一日三餐。

  自高肃入宫之后,原本的宫廷结构也被高肃废除了,以清楚陆令萱等人在宫中的残留势力,当然也是为了更好的工整皇宫机构。

  高肃按照隋唐时期的宫廷格局开创了新的宫廷机构,即延用至明清的六局二十四司的结构。

  尚宫局下辖司言、司簿、司正、司闱,主要职责是掌管官印重要文书宫钥,为六局之首。

  尚仪局下辖司籍,司乐,司宾,司赞,主要负责宫中礼乐及宫宴。

  尚服局,下辖司玺,司衣,司饰,司仗,主要负责皇帝及皇后的所有礼器礼服之类的东西,除了传国玉玺在高肃手中之外,所有的印玺也都交由他们来处置。

  尚寝局,下辖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就是负责高肃的住行以及皇宫的洒扫之类的。

  尚功局,下辖司制,司宝,司彩,司织,宫中妃子并高肃本人的所有衣物都交给他们处置,包括高肃私人的财物珠宝之类的东西。

  尚食局,下辖司膳,司酿,司药,司,顾名思义,这就是后世的“御膳房”了,只不过高肃给他们新的权限,宫中所有官员的饭食也全部交由他们处置,譬如尚书省的饭菜,以至于高肃平常吃什么怎么吃,尚书省的尚书们也得怎么吃………

  有一说一,给皇帝的饭菜自然不可能跟尚书们一样,所以这个尚食局虽然刚刚成立,却成为了官员们深为痛恨的地方………就跟单位食堂一样,大锅饭,能好吃吗。

  所以甚至有的官员干脆直接背着高肃私下里偷偷去外面吃,吃完了再回来办公,高肃有几次撞见人不在,其实心下里便清楚了,不过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高肃本人则会在午时初用午饭,有时可能会拖到三刻,如果三刻没有吃的话,那么就不用准备了,高肃可能会一直到晚间或者深夜才会用下一顿。

  而在午膳之前,高肃接见完官员之后按照规矩原本应该是皇帝考校皇子们文学武功的时候,按照皇帝的喜欢可以在皇子们学习的宫殿或者宫中校场去见皇子们。

  然而高肃虽然一直在努力了,时至今日二十一岁的年龄后宫几个妃子却无一有动静的………

  所以也省了,高肃可能会去抽空看看后宫的嫔妃们,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继续批改奏折。

  一直到吃完午膳之后,高肃方才是有不到半个时辰的午睡休息时间,下午其实大多数皇帝都会选择放松放松,然而高肃的放松也只是在宫中散散步………出宫是不可能的,自从他坐上这个位置到现在,还没有出过宫………

  太麻烦了,要协调的事情也很多,可能出一次宫要提前三天准备!

  所以高肃干脆就不出宫,只在宫中散散步,这段时间郑元儿和萧妙可能会来看高肃,一起走一段,柳敬言来的时候不多,因为她也同样很忙。

  没有了独孤伽罗之后柳敬言独自处理这么一大摊子事儿,郑元儿虽然也忙,但是有她帮忙还能忙里偷闲。

  而这个事业型的女强人则是沉迷于工作甚至比高肃有时候还要忙!忙到柳敬言有时候甚至都有些想念独孤伽罗了!

  所以自然是来看高肃的时候不多,大多都是高肃去见她,或是实在想念高肃了才回来。

第390章 三国

  事实上高肃本身见自己妃子们的时间就不多了,然而感情却并无变化,甚至比之以往还要腻歪!

  高肃有时候闲下来一想方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小别胜新婚的道理嘛!

  大多数时候高肃的妃子们自己忙自己的事情去,高肃也有自己的事情忙,然而却心中都挂念着对方,所以再见面的时候反而更亲昵!

  不过就算是她们不来,高肃也就逗逗元可儿,也就放松下来回去继续办公了。

  下午高肃可能会接见一些外国使节,最近经常见的还是陈国人,偶尔也见过两次百济人和东瀛人。

  百济人经常来求见自己,或许是因为他们最近几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的原故………

  就在南梁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高肃南下南梁学习的期间,小小的一个朝鲜半岛居然也闹得鸡飞蛋打。

  这么多您以来百济和另外一个国家新罗都饱受一个更强大的国家,高句丽的侵袭而不堪其扰。

  百济和新罗弱小,所以被迫向高句丽称奴,还不是称臣,称臣最起码还人道一些,高句丽人干脆就把他们当奴隶一样看待………

  恰好在这段时间内高句丽内部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权力争斗,所以百济和新罗一商量,两人一拍即合便是北上进攻高句丽。

  效果自然是出奇的好,百济和新罗成功的赶走了高句丽人夺回了北面高原沃土,然而这个时候新罗人突然袭击了百济,玩了一出背刺………

  直接把百济人赶走了,独自占领了北方高原,百济人自然是不服气的,所以百济王甚至亲自出兵………然后就被新罗人给俘虏了,宰了。

  百济大败,除了太子扶余昌捡回来一条命之外几乎是全军覆没,自然是双方落下了世仇,彼此之间打的不可开交。

  百济不是新罗的对手,所以一直在派人来向“天朝上国”的皇帝陛下高肃请求援助,最起码通过国书来调和震慑一下新罗。

  高肃又不是傻子………

  国内的仗都还没打完呢,老子闲的跑去掺和你们那点儿破事儿?

  百济新罗和高句丽的日子属实不好过,实际上附近一圈儿的国家日子过的都不咋地。

  中央帝国裂开了,成仨了,拜哪个都说不过去,不拜哪个以后就更说不过去!

  所以只能仨都拜,仨都朝贡,连贡礼都得准备三份!

  所以除了像百济这种实在是有求于北齐的国家之外,如高句丽这样的,基本上已经是不识天威了,干脆就不怎么朝贡来了。

  虽然高肃也觉得高句丽迟早是心腹大患,但是至少目前,高肃不想考虑这些有的没的,只想一统天下,做回大爹!

  高句丽在东西汉时期被揍服了,从那之后就一直是中原属国,三国曹魏时期高句丽又蹦起来,背刺曹魏,结果被曹魏又给揍服了。

  当时曹魏打到了他们都城以为高句丽灭族了就走了,逃走的高句丽人这才敢返回都城重建国家。

  以至于后来曹丕建国之后,高句丽人来上贡称臣自称高丽,于是实际上中原人一直叫他们高丽人。

  后来李治灭了高句丽之后撤出了辽东和朝鲜半岛,新罗人蹦出来捡漏,占领了高句丽南面的领土,也来跟中原朝贡。

  中国人又不管你们是什么新罗百济的乱七八糟的,翻翻史书你们那地方人来朝贡过叫高丽,那就叫你们高丽吧。

  因此方才是有了现如今韩国人自称自己是高句丽的原因,实际上高句丽是高句丽,高句丽也是高丽,但是高句丽可不是朝鲜更不是韩国………

  韩国人的祖先是被高句丽当奴隶的百济新罗人,唐以后自称的高丽,跟高句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百济和新罗对高肃那是五体投地的服的,然而高句丽自高肃登基至今都仍未来朝拜过高肃!

  这个国家很明显有不臣之心,而高句丽背刺曹魏,断绝了中原与朝鲜半岛相连的辽东一带,也的确是日后迟早为大齐的心腹大患!

  然而高肃并不准备现在就对高句丽做些什么,更不想现在就灭了高句丽。

  因为相比之下高肃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而高句丽此时的威胁显然也并没有那么大。

  此时陷入内乱之中的高句丽,正好给了高肃扫灭中原另外两个国家的机会,突厥也被自己安排了柔然来抗衡,至少目前国外北齐面对的这一圈,应当是没有人能给自己出来捣乱了。

  所以就算是百济人再怎么粘着高肃,高肃也依旧是打哈哈的装糊涂推脱过去,百济的使团将这个消息送回了百济国内。

  百济国的大王叫做扶余昌,地方不大,口气不小,死后谥号为威德王,你可能一听对此嗤之以鼻,觉得弹丸之地还好意思自称威德四方,别急,他给他爹上的谥号,是圣王………

  半岛这个地方或许是老传统了,本身就是内部权利斗争十分复杂,他爹圣明王圣明到被新罗人宰了之前用了大半辈子才收拢了王权,结果自己挂在新罗人手中之后,直接给百济王仅存的那点儿体面全祸祸了。

  所以扶余昌上位之后彻底的失去了所有的权利,沦为了沙、燕、解、真等“大姓八族”所把控的“六佐平会议体”的傀儡。

  来寻求高肃的帮助,就是这个议会商量出来的结果。

  只是百济使团在邺城蹉跎了大半年的时间也没有丁点儿消息,百济国内便有些急了,于是嘀嘀咕咕的一商量,便是叫来了“华夏通”扶余惠。

  扶余惠乃是扶余昌的亲弟弟,这么些年和中原三国联系都是靠扶余惠,虽然自从前几年扶余惠失魂落魄的从南梁返回之后就说什么也不肯去了之后就没去过中原了,但是论起对中原各国的了解,自然还是扶余惠最强。

  因此扶余昌便是命人请了扶余惠将事情一说,扶余惠心里一咯噔,自从百济决定向北齐求援的时候,扶余惠就知道有这么一天了………

  扶余惠这些年虽然并未来过中原了,但是对中原的事情还是知道的不少的,他原来的朋友也大多都是往来于中原百济的商户,所以彼此之间来往,倒是也知道不少关于中原的事情,因此扶余惠自然是知道高肃已经当上皇帝的事情的。

  当时扶余惠便是又惊又怕,惊的是没想到当初那个被逼的背井离乡的小孩儿居然真的成事了!

  怕的当然是高肃翻旧账,提起当年自己在南梁坑他那件事………

  因此扶余惠方才是心中笃定这辈子都不会再去中原,以免被高肃逮住,质问起当年在南梁举报出卖自己的事情。

  可自从上次战败之后,新罗和百济之间的战争就没结束过,之前一段时间还一直传要向大齐求援,所以扶余惠当真是内心胆战心惊的度日如年。

  这一日终于是被召见去了,问了他一番北齐的事情,以及他对北齐皇帝熟不熟悉,扶余惠都打哈哈的过去了。

  于是议会商讨了一阵,就先让他回来了,扶余惠到家之后便是火烧眉毛一样的谁都没告诉,独自一人便是悄悄的收拾东西之后便是逃离了都城………

  果然议会在第二天便是下令要求扶余惠去一趟大齐面见大齐皇帝高肃,由他来负责和大齐的外交事宜。

  结果议会的人到了地方却并不见扶余惠本人,家人也都说不见了,议会的人只能是摸不着头脑的回去汇报了,议会们也有些诧异扶余惠去了哪儿,又因为什么突然消失不见了,但是现在找不到扶余惠,也就只能是就此罢休了。

  这时候邺城方面的百济使团也回报了高肃没有要援助的意思,百济人无奈,只能是暂时将这件事放下了,苦苦的支撑着和新罗人打………

  其实高肃完全就没在意百济的事情,高肃的所有心思都放在招待南陈使团上面了。

  这一次南陈使团来访给自己带来了相当大的一份贸易订单,不仅如此,高肃还允准了南陈和北齐之间的民间交流,只要是南陈的百姓可随意出入北齐边境,不再有任何限制!

首节上一节298/3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