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80节

  严毅以重利引诱,严白虎以义气相邀,再加上两家刚刚结盟,如此情况下,许昭委实难以拒绝。

  而从局势来看,朱治溃灭后,吴景的威势已削弱不少,一旦其侵入吴郡,必将遭到严氏与许贡的全力阻击,并非不可战胜。这也成为许昭愿意出兵的重要原因。

  不过许昭仍十分谨慎,唯恐把自己的老本赔进去。因此只带了三千精锐。另外两千士卒,都是刚刚招募的新军。

  与江东其他势力一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局势,他也在大力扩军了。

  (本章有红包,兄弟们记得领。)

第164章 刺史之令

  许昭的扩军,只是冰山一角。

  因为扩军与财政、人事、外交、政令等因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扩军只是结果,复杂的是过程。

  如今的江东,颇有几分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子。各个势力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开始积极寻求改变。

  凛冬将至,山雨欲来,优者生存,劣者淘汰!

  战争、扩军、严毅、吴景这些词汇,已经成为江东士族圈子里的热门话题。

  倒霉的王朗不幸成为了反面教材,名声一落千丈。

  三十六座城,三四万军队,连一个近在咫尺的钱塘都抢不下,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原本有望成为江东带头大哥的王朗,此刻已经沦为众人嘲讽的对象。

  王朗躺平后,吴景与严氏之间的博弈再次成为江东局势的核心焦点。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战的结果将决定吴郡乃至整个江东未来的局势走向。

  各个势力的斥候开始像蜂群一般涌向乌程,潜伏在乌程附近的细作也悄然加快了行动的步伐。

  无数双眼睛盯紧了旋涡中的几个核心人物:吴景、严毅、许贡、严白虎、许昭、袁术.

  继许昭公开站队严氏,亲自率领五千军驰援乌程后,最近没什么存在感的许贡,也终于做出了反应。

  许贡最近之所以异常低调,是因为他正在暗中捣鼓一件大事!

  这件事便是将扬州刺史刘繇迎入吴县,挟刘繇以令扬州!

  历史上做成这件事的,本来是吴景,现如今却变成了许贡。相比吴景,许贡对刘繇的控制力更强,因为他有一块疆域辽阔且经营稳固的地盘,刘繇很难撼动他的地位。

  许贡相信,一旦他完成这件事,他将立刻成为整个江东最耀眼的人物!

  而现在,这件事即将尘埃落定。与他达成密谋的刘繇正在前往吴县的途中,不日即至。

  磨刀霍霍的许贡,在沉寂了两个月之后,再也按捺不住,决定借助眼下的局势,在整个江东树立他的威信。

  刘繇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刀,他可以用这把刀来号令江东群雄。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志得意满的许贡,立即以刘繇的名义,发出刺史之令,遍传江东,要求吴、严两家罢兵停战。

  严白虎见令大喜,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表示愿意遵从刺史之令。

  而吴景收到刺史文书后,却是勃然大怒,气得肺都要炸了。

  刘繇本是他看中的棋子,如今却被许贡抢去,反利用这颗棋子来对付他,怎不令他心中大恨!

  “吴君,刘刺史初领扬州,正是兴文教、恤民瘼,与民休养生息之时。君既接令,当速速退兵,免生兵祸。”

  许贡派出的使者张真,见吴景接过文书后,便一声不响地站在原地,既不回礼,也不表态奉令。心中渐生不安,忍不住出声提醒。

  吴景缓缓抬起头,手掌将文简捏得咔咔作响,忽然将简掷于地上,拔出佩剑,狞笑着朝张真逼近:“许贡假传刺史文书,我正欲以顺讨逆。汝枉为张氏子弟,不辨是非,竟来送死!”

  张真大惊失色,后退两步,从绶囊中取出官印,声音微微颤抖:“吴景,我乃刺史亲封的六百石谒者!你若杀我,便是谋反大罪,按律当族诛,你切莫自误!”

  孙贲连忙上前按住剑柄,劝道:“府君,此无胆鼠辈,杀之无益,莫脏了你的剑。”

  张真乃是吴郡四大世族之一的张氏子弟,今持刺史文书而来,若是杀了,必生祸端。

  吴景岂会不知眼前这人杀不得,只是心中憋闷,无处发泄,大喝一声道:“滚!”

  这一声大喝,仿佛要将他近月来的愤怒、委屈、惶恐和愧疚尽数吼出,震得军帐顶端的尘土簌簌而下。

  张真仓皇退走。

  孙贲挥了挥手,示意帐中诸将退下,在吴景身前轻声道:“阿舅,许贡挟持刘繇,已占大义。我等若公然违抗刺史之令,恐失人心。眼下唯有让袁术持节下令,方能消除刘繇带来的影响。我军攻伐乌程之事,是否要暂缓两日?”

  刘繇身为献帝亲封的扬州刺史,在江东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若非如此,历史上的吴景也不会在手握兵权的情况下被刘繇用计驱逐。孙氏虽然不惧刘繇,但若公然对抗刺史之令,事后的麻烦和负面影响也不少。

  吴景将张真骂走后,便陷入一种神游天外的状态,对孙贲的话置若罔闻。忽然仰起憔悴的脸庞,布满血丝的双眼直勾勾盯着孙贲,声音嘶哑地问道:“朱治真的死了吗?”

  孙贲听到朱治二字,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神色不安地道:“应该是死了。”

  这两日以来,朱治生死之事,几乎成了他和吴景的心病。

  原因无它,只因刺杀朱治的刺客,正是他们两人派去的!

  这件事一旦泄露出去,他二人将死无葬身之地。光是孙氏诸将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们。

  当初,朱治被擒的消息传来时,吴景与孙贲也曾试图营救他。然而,一切都在攻陷故鄣的那一刻彻底改变了。

  由于城中内应的协助,再加上守军毫无抵抗之心,故鄣陷落的速度极快。

  吴景派往钱塘的使者刚离开不到两个时辰,故鄣便在吴景军的一次试探性攻城中陷入巨大混乱,继而失陷。

  吴景和孙贲顿时陷入了两难之境。

  是耐心等待使者与严毅的谈判结果,还是趁着王朗拖住严毅的天赐良机,挥师东进,一举攻克乌程?

  所谓谈判,没有两三日的功夫,绝难有消息传回。而谈判结果也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大概率要谈崩。

  难道真要为了一个朱治,放弃近在咫尺的战机?

  一面是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一面是撕碎吴郡西南屏障、覆灭严氏的诱惑。

  吴景与孙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选择了后者。

  于是,当谈判的使者离开故鄣不久,他们的心腹便已马不停蹄地赶往钱塘,向城内的刺客下达了刺杀朱治的命令。

  这些刺客皆是孙氏培养的心腹死士,一度曾效力于朱治,为朱治暗中清除钱塘的反对者。但当朱治成为弃子后,他们在孙贲的授意下,立刻调转矛头,将手中的刀剑挥向了曾经的效力对象。

第165章 乌程乱局

  值得一提的是,协助刺客的郎都,并不是孙氏的人。

  孙贲只知道,这是一个很容易被策反的人,于是将信息提供给了刺客。

  至于信息的来源,就只有吴景与孙贲二人知晓了。

  做出刺杀朱治的决定后,他们便立刻召集诸将,散布朱治已被严毅杀死的消息。然后下令全军将士头裹白巾,打着为朱治复仇的旗号,向乌程快速推进!

  朱治在孙氏内部人脉极广,声望卓著。闻知他的死讯,众将无不怒发冲冠,对严毅恨之入骨。誓要屠尽严氏满门,为朱治报仇雪恨。

  一时间,吴景军士气大振,杀气腾腾地直扑乌程。一路烧杀劫掠,掳民充军,推进极快。

  这就明显是借‘朱治之死’,堂而皇之地行劫掠之事了。

  但是这次,没有任何一个孙氏宿将站出来反对。每个人都清楚,一旦攻克乌程,近来情绪极度不稳的吴景说不定就要屠城。

  朱治的死讯,在孙氏内部形成的冲击实在太大。谁敢在这个时候阻挠半句,立刻就会成为众人声讨的对象。

  短短一日内,吴景军推进三十里,距离乌程已不足二十五里。

  严白虎惶急之下,匆匆给严毅去了一封书信,便直接放弃了运城。将运城守军尽数调至乌程,又征调严、徐二族族兵及城内城外的民夫、军奴,勉强凑了一万一千军,依托乌程西线的营寨和坞堡固守,试图延缓吴景军的推进速度。

  这个部署正是严毅参照钱塘之战做出的决定。因为严氏一旦退守城池,立刻就会失去兵源,成为一座孤城。届时占据地利的吴景,便可从容阻截各路援军,再用他那套掳民攻城的方法攻克乌程。

  而严氏只要能在西线形成拦截,便可向乌程各乡各里征派兵役,得到一些兵员上的补充。

  乌程百姓虽然对严氏不满,但这种不满在严毅最近两月的举措下,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而吴景的残暴已经深入人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除了那些逃离乌程、躲避兵祸的百姓外,留在乌程的百姓,绝大部分都是心向严氏的。在严氏给予的重赏、保护土地的利益驱使以及对吴景军的仇视下,部分百姓选择了加入严氏军伍,抵御吴景。

  于是,吴景军遭受了自攻克永平以来,最顽强的一次抵抗。

  严白虎为了保住自己的基业,当真是豁出去了。第一时间便将乌程各个豪族的族长、族老‘请’至严府,严密看守,若有异动,立即斩杀!然后才亲率族兵,赶赴前线。

  吴、严两军在乌程以西的二十五里区域内,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厮杀。

  吴景军的战力虽然明显胜过严白虎仓促捏合的部曲,但守军占据地利,拼死抵御,也给攻方士卒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但也仅仅只是一些麻烦而已,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守军节节败退,被逼至乌程以西十五里之内。就连乌程与白虎城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了。

  正是在这种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吴景收到了王朗战败的消息和许贡发出的刺史之令。

  对于王朗的战败,吴景和孙贲都是愤怒到了极点,恨不得将王朗挫骨扬灰!若非王朗给了他们拖住严毅一段时日的假象,他们又怎会不惜杀死朱治,也要一条道走到黑?

  这种被猪队友拖后腿的糟糕感觉,他们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已经连续经历两次了!

  先是朱治溃败,给正在兴头上的他们当头浇了一桶冷水。当他们好不容易振作起来,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弄死严氏时,王朗居然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吴景彻底怒了!张真没有被他当场砍死,真的是八辈子祖宗在保佑。

  面对孙贲的一再询问,他瞪着一双赤红的双眼道:“战机稍纵即逝,不可迟疑。立即给袁术去信,让他以所持符节下达攻伐乌程的敕令。传我军令,大军加速朝乌程推进,务必赶在敌援军抵达之前,围困乌程!”

  孙贲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眼下唯有攻克乌程,才是破局的唯一办法。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了,就只能坚定地走下去。天若弃我,我便逆天。天若阻我,我便弑天!

  他思索片刻,再度问出那个令他极力想要回避,却又避无可避的话题:“阿舅,钱塘那边一直没有看见朱治尸首。如果朱治未死,该如何应对?”

  吴景沉默良久,内心生出几分悔意。望向孙贲的目光中,罕见地透出一丝慈爱:“我老了,离死不远。朱治若是未死,我自会给众人一个交待。你还年轻,尚有大好前程,绝不能与这件事沾上关系。记住我的话,这件事你一无所知,知道么?”

  孙贲浑身一震,眼眶渐渐湿润,重重跪倒在吴景面前。

  当晚,张真赶回吴县,添油加醋地在许贡面前说了一通。

  许贡勃然大怒,即便以他的涵养,也不禁气得踢翻了一张案几。

  缘于汉帝国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的威重,他对刺史之令抱着极大的期许。认为自己坐拥大半个吴郡,再借助刘繇之势,当可逐步稳定江东局势。却不料吴景的耳光来得如此之快,几乎要将他扇懵了。

  “乱臣贼子!乱臣贼子!”

  许贡背负双手,气得在屋内来回走动,眼神中渐渐凝聚起一股凌厉的杀意。

  他唤来李义,吩咐道:“给祖郎、王朗、许昭、韩佑、潘虎、方由、苏昂发去刺史令,命他们即刻率军讨伐吴景!”

  李义吃了一惊,小心翼翼地道:“府君,仅凭刺史之令,恐怕很难调动这些人。尤其是王朗,此人刚刚败于严毅之手,恐怕.”

  此话顿时又戳中许贡痛处,他气急败坏地道:“快去!”

  李义缩了缩脖子,不敢多言,转身离去。

  许贡又将他叫住,沉声道:“速速调集各部兵马,我要亲征吴景!”

  李义对这一点倒是十分赞同,眼看乌程危在旦夕,若再不发兵去救,吴郡局势随时可能崩坏。

  事实上,在严毅许诺众多好处后,他便想劝许贡出兵了。只是许贡对刺史之令抱着盲目的期望,试图再现汉廷的权威,以令服人。这下好了,被打脸了吧?

  就在乌程乱成一锅粥的时候,严毅正乘着车驾,巡视乡里。

第166章 巡视

  严毅这一次出行的声势,比前日巡视钱塘城时更加隆重和浩大。

首节上一节80/1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