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40节

  吴夫脸上露出一丝满足的笑容,恭敬地道:“里内治安很好。以前的里民对我们的到来很欢迎,少君免去我们一年的赋税,又处处照顾我们,大伙都很感激,住得也很安心。里门每晚都是按时关闭,未见盗贼踪迹,亦无暴桀之徒滋生事端。”

  严毅微微颔首,原里民对这些流民的欢迎在他意料之中,只有依靠这些流民充实里内人丁,广信里才能逐步恢复昔日的繁荣。无论是防备盗贼、恢复生产,还是公共建设,对原里民而言,都是一件极为有利之事。

  至于那些盗贼和暴桀之徒,就更不用说了。运城一战,几乎已被他扫荡一空,相信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这方面的祸患。

第82章 父老

  弹室并不宽敞,光是榻席和案几就占去了半壁之地,剩下的地方站了严毅、曹秋、殷离、里长、里监门等人,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严毅便吩咐吴夫带路,欲去里舍四处走走。

  一行人的到来早已惊动了里中百姓,二三十人聚集在弹室外探头张望,见严毅从弹室走出,慌忙跪拜行礼。

  吴夫在一旁说道:“今日天气好,大多数里民都去外面劳作了,大约要到酉时才会归来。”

  严毅微微点头,见留在里内的百姓大多数是年长者,便态度温和地抚慰了一番,遂命众人散去。

  他沿着里内笔直的土路自南向北而行,只见左侧以土房居多,很少带院,右侧则多数是砖木结构的带院房舍,有的还是两三层高的阁楼,闾左豪右的建筑格局一目了然。

  不过广信里的豪右之家几乎已经逃光了,剩下的二十一户百姓都是贫困潦倒的黔首。对吴夫这些新迁入的流民来说,区别只是左侧屋舍的租金和售价较为低廉,而右侧宅院则要昂贵一些。

  严毅走访了几户人家,得知里中房舍都是严格按照他规定的价格上限进行租售,脸上不禁露出了几分笑容。

  临近一座炊烟袅袅的宅院时,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粗壮汉子扛着一把锄头,提了一个粪桶,正在院门前催促:“阿褒,好了没有,若去晚了,粪肥要被他人分光了!”

  “来了,来了,三哥,劳你久等了,我这婆娘今日朝食做迟了.”被称为阿褒的年轻人急匆匆走出房舍,身后跟了一个身穿布裙的妇人,正在往他腰间的布囊里塞着豆饼和咸菜。

  两人结伴走出院门,恰好遇到迎面走来的严毅,慌忙行礼。

  吴夫在一旁介绍道:“这两人在曲阿是同乡,卑下便将他们两家编到了一伍,分给他们的田亩也是挨着的,因此他二人每日出去劳作,都是结伴而行。”

  严毅点了点头,问道:“里中什伍都已编制妥当了吗?”

  和军中士卒一样,各里百姓也要编制什伍,并以什伍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通常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官寺管理各里田亩、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维护地方治安。

  编制什伍是里长参与的重要事务,吴夫连忙答道:“禀少君,本里什伍都已编制完成了,总共是七什一伍,附近的田亩也都是依照编制分发的。”

  严毅点了点头,叮嘱道:“眼下虽说没什么贼寇,但也要经常组织什伍进行操练,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兵祸。凡操练得力之里,户曹会进行嘉奖,兵曹今后也会专门派人过来进行指导。”

  吴夫脸上闪过一丝喜色,连忙应喏。

  这个消息他之前就已收到风声了,户曹每月会评选一批操练得力的里,进行钱粮上的嘉奖,如今从严毅口中得到证实,顿时令他干劲十足,誓要为广信里争取到这笔不菲的奖励。

  严毅见他一副斗志昂扬的神态,心中颇为满意。就眼下来说,什伍编制确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他对此十分重视。不仅是为了方便征收赋税、防备盗贼,也是有意将乡里什伍编制纳入战争服务体系。

  当军中兵员告急、形势危急时,各里什伍中的精锐部民就会成为及时的兵源补充。

  除此之外,组织起来的什伍之民,也能对境内的敌军进行有效的监视和侦查。

  前世那位东北王,晚年就曾回忆,其率部征战陕甘时,部队的行踪和数量经常被那些不起眼的村民泄露给当地守军,致使己部屡遭挫败,损失惨重。

  只要百姓愿意拥护你,你就能获得超乎想象的回报。

  严毅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抄作业而已。

  而他现在就已体会到百姓拥戴带来的好处了,不但政令施行极为通畅,新军招募也进行得十分顺利。

  行至里舍中央时,他的目光被一座高约五尺的石碑吸引了。

  说是碑,实际上只是一块较大的石头,四面皆有棱角,只是磨平了正面,便嵌入土中,可见制作得十分匆忙。

  碑上用刻刀凿刻了几列文字,字体虽然质朴无华,但胜在清晰,其字云:兴平元年五月十四,广信里父老祭尊吴夫、吴晏、石巨、毛平.等六十二人共为约束石卷里治中。乃以兴平元年五月十三造起,敛财共有十三万三千五百,买桑苗二百六十七株,中其有訾次当给为里父老者,共以桑田借与它如约束。

  严毅尚是首次看见这样的石碑,碑上的文意浅显易懂,意思是说广信里吴夫等六十二人于五月十三日筹钱十三万三千五百,用于购买桑苗,种植桑田。凡是中成员按出资多少能当里父老的,可以借中桑田经营,以收获的桑叶、桑葚、桑皮等按出资比例供给中成员。若是经营得当,里父老可多分,若是经营不当,里父老需在次年将经营权转给其他符合条件的成员。若出现部分桑田无人经营的情况,可将田租出去,若有人中途退出,可将属于自己的那份转卖给其他成员等等。

  在吴夫的解释下,他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一切还得从他颁布的劝农令说起。

  由于官寺对种植桑麻的田户进行一定程度的赋税减免,并且织造署也在大量收购蚕丝,因此广信里大部分的百姓都认为种植桑麻会有不错的收益,于是决定多种桑麻。

  但是部分里民家贫,手里的钱财只够买下几株桑苗,有的甚至连一株桑苗都买不起,难以形成规模和进行有效的管理。里中百姓经过商议后,决定一起筹钱购买桑苗种植,并立下父老石碑作为见证和约束。

  严毅听后,不禁有些感慨,想不到里中百姓贫穷到了如此程度,一些人居然连五百钱一株的桑苗都买不起。

  他看向吴夫,声音有些凝重地问道:“买不起桑苗的田户有多少家?”

第83章 代田法

  吴夫回答道:“尚有八户人家买不起桑苗。”

  严毅略一思忖,原本打算对这些家贫的百姓施以资助,但又担心他们因此养成依赖之心,更担心其他百姓会滋生出不劳而获和患不均的心理,便向曹秋吩咐道:“修筑河渠和城防工事时,优先征召那些家境困难的百姓。”

  和钱铜驱使百姓、流民无偿修筑工事不同,他在使用这些劳力时,是有钱财上的补贴的。

  无论挖沟修渠,还是建造城防工事,都是一项长达数月的工程,家贫的百姓只要积极参与,养家糊口不是问题,还能积攒下一些余财。

  民生乃是户曹的管辖范畴,曹秋不敢有丝毫马虎,连忙应喏。

  吴夫满脸感激地道:“卑下代这些里民谢过少君,少君处处为我等小民着想,这份恩情,今生真不知该如何报答。”

  “我身为运城令,自当妥善安置尔等,何须谢。”严毅淡淡一笑,目光转向四周,他今日出来巡视里舍,就是奔着实地解决问题来的,须知大军很快就要出征,他在运城也待不了多久了。

  观察片刻后,他伸手指向远处一段残破的墙垣,问道:“墙垣既已损坏,为何不见人修缮?”

  墙垣乃是防备盗贼的有力屏障,里中墙垣但凡损坏,里长都应第一时间组织里民修缮,否则便是失职。

  吴夫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卑下失职,请少君责罚!”

  严毅亲自巡视乡里,既是实地考察乡里情况,也是要看看这些新任的乡里官吏是否称职,闻言道:“汝且先说说,为何不修缮里墙?”

  吴夫垂首道:“春雨将过,卑下担心春种若迟,恐误秋收,故先组织里民播种秧苗。本欲筹钱从其他地方雇些庸客过来修缮墙垣,但里中钱财尽已筹来购买桑苗,再无余财。卑下见境内贼寇已被少君荡平,近日治安甚好,便想等大部分秧苗播种下去后再组织人力修缮墙垣,因此耽搁了一些时日,不过里内每晚都安排了人守夜。”

  严毅沉默了一会,缓缓道:“事有轻重缓急,你能根据实情做出安排,并无过错。不过里墙修缮也不能耽搁,子季,给每个里拨两万钱修缮墙垣。”目光又转向身旁一名尉从佐:“让游缴通知各亭部,对墙垣损坏的里加大巡视力度。”

  曹秋和尉从佐同时应诺。

  严毅接着问吴夫:“里中可还有什么尚待解决之事?”

  吴夫恭声道:“尚有几户人家,因人丁稀少,家中孤寡缺人奉养。”

  “再给每里拨两万钱,用于赡养孤寡。”严毅毫不犹豫地向曹秋吩咐道,接着又叮嘱吴夫:“对里中孤寡,平日你也要多加照顾。”

  吴夫满脸感激道:“少君放心,此乃卑下分内之事,卑下一定尽心尽力。”

  严毅微微颔首,见里舍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便往里门走去:“随我去田间看看。”

  曹秋、吴夫等人连忙跟上。

  严毅在土桥外骑上雪里白,轻拉缰绳,胯下战马发出一声嘶鸣,前蹄高高扬起,他坐在马背上,回首望去,只见里舍百姓俱已跟到桥外,在地上跪了一片。

  “都起来,回里舍去吧。”严毅扬声高呼,马鞭轻轻抽在马臀上,战马迅速提速,往九曲河方向奔去。

  里舍百姓俯身一拜,抬起头,默默注视着他离去的背影,良久,方陆续站起,回里舍去了。

  不久,严毅便在众骑士护卫下来到河畔附近,翻身下马,沿着一条连接官道的田间小路,往田野走去。

  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以及野草和野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严毅抬头望去,只见一块块田亩错落有致地铺设在低洼的田野间,阡陌纵横,形如棋盘。

  大多数田亩上都有赤脚的农人在弯腰劳作。

  相比那些为豪族耕作的徒附、田奴,此时在这里耕种的几乎都是刚分到田亩的百姓和流民。从他们脸上的神情来看,虽然疲惫,精神状态却很好,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少数田亩尚未垅好,正在用耕牛犁田。

  套在这些耕牛牛颈上的犁具平直而厚重,每一副犁具都由两头牛拉动,并排而行。

  这就是这个时代普遍使用的直辕犁了。

  严毅站在田埂上看了一会,发现这种直辕犁的耕作方式确实效率较低,而且很耗牛力,不像曲辕犁那般,一头牛甚至一个人就能够拉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啊。”他心里微微一叹,望着脚下一列列整齐的田垅,问道:“这就是代田法?”

  身旁一名司农监的官员回答道:“正是,此法将耕地分为宽深各一尺的畛和宽一尺的垅,最适合土地肥力下降的荒田,第一年将种子播在畛中,以垅上的土锄入畛中,陪壅苗根。第二年将原来的畛改为垅,垅改为畛,继续在畛中播种,如此反复循环。因为将田亩分为了耕种带和休耕带,所以土地肥力恢复得很快,防风抗旱效果也更好。”

  代田法乃是由前汉武帝时期的搜栗都尉赵过总结和推广,十分适合荒田开垦,严毅随口问道:“此法和普通耕作方法相比,增产能达到多少?”

  司农监的官员想也不想地道:“增产大约两成,有时候会更高。不过此法对劳力和耕力的投入要求比较高,本朝已经推广不多了,一般是在开垦荒田时使用较多。”

  严毅恶补了不少这个时代的农业知识,对耕作方法并不陌生,除了代田法以外,更加讲究精耕细作的区田法也已在帝国各地推广,该法能够有效提高亩产,但对人力物力的要求同样很高,难以在大规模农业生产中普及。

  再好的耕作方法,如果缺乏耕具、秧苗、灌溉、谷种培育、肥料、管理等生产技术上的支持,耕作效率和粮食产量都很难获得大的提升。

  严毅心中微微一叹,再度涌出对曲辕犁的迫切需求。

  但曲辕犁也仅仅是耕具的其中一种,要想大幅度提高耕种效率和粮食产量,他还必须在其他方面也做出探索和发展。

  而司农监就是他为了实现这一切而专门设立的机构了,是一柄并不弱于其他战争工具的攻伐利刃。

第84章 拔苗

  夜深人静的时候,严毅曾反复思考,要想在这个时代开疆拓土,除了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外,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有很多,比如军事装备、外交手段、舆论宣传、民心支持等等,但其中最无法忽视的一项,无疑是粮食储备和供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筑墙,广积粮’,这些经过无数实践证明的话都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

  从实例来看,屯田制为曹操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经济实力,还显著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相比之下,粮食供应却成了制约诸葛亮北伐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也粮,败也粮。

  严毅深知,只要他能在农业发展和粮食储备供应上领先其他势力,那他就将占据显著的优势。

  因此当他拥有第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后,他就立刻开始在农业发展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曲辕犁的研制只是他这方面野心的一个具象化。

  除此之外,像秧苗技术、灌溉技术、培育新稻种、研制新农具、新肥料等,也都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准备和推进中。

  为了有效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严毅最近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借助前世记忆加以拓展。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在经书和书法上的学习暂时陷入了停滞,毛笔字依然是那么难看,但是麾下各曹、各监官员在面对他的问询时却感觉压力越来越大。

  少君各方面的知识好像都懂一些,虽然谈不上精通,但用来监督和考较他们,却是绰绰有余了,尤其是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常常问得他们汗流浃背,大脑一片空白。

  司农监令史何茂现在就处于这种呆滞的状态,面对严毅接二连三的问题,他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回少君,此间田亩主要施的是粪肥,其次是灰肥。”

  常见的粪肥包括人粪、马粪、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鸭粪等,灰肥则以谷壳、草木灰为主。

  严毅想起早上在广信里遇到的那两个田户,就曾担心肥料不够用,眉毛不禁蹙了起来,斜睨何茂:“没了?”

  何茂擦了擦脸颊上的汗珠,想回答是,却又不敢,一副搜肠刮肚寻找其他答案的惶恐摸样。

  严毅的视线从其他几名司农监官吏脸上一一扫过,目光所及之处,每个人都触电般地低下了头。

  他这时也看出来了,自己匆匆拔擢的这些司农监官吏,只懂得一些经书上的东西,书上没有写的,他们就知之甚少了。

  比如孟子和荀子均记载了粪肥和草木灰肥的使用,胜之书上记载了用粪肥制作有机肥的方法,自己问起这方面的问题时,眼前这几个司农监官员都能对答如流。

  然而,当问起这些经书、农书上没有涉及的问题时,他们就成哑巴了。

  严毅强忍心里涌起的一丝不满,提高音量道:“旁边就是九曲河,你们就不知道用河泥来施肥?”

  河泥富含腐殖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当然也适合用来施肥。

  几名司农监官吏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羞愧之色。

  严毅一看就知道他们很少出来走动,才没有想到泥肥上面去,内心的不满更甚,只是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来代替他们。

  说到底,还是麾下人才太少了。

  他耐着性子道:“除了泥肥之外,骨肥、绿肥、无机肥也都可以用来施肥,你们平时要多走动,结合田亩周围的实地环境,来选择适合的肥料。”

首节上一节40/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