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24节

  还有七十名士卒正在为各贼首修建私宅。

  剩下的六十余名士卒则是不知所踪,至今没有取得联系。

  姒青掌握了内应之兵的情况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尝试将他们的住处集中到同一个地方,以便行动时能够迅速集结。

  因为是在不同区域进行劳作,所以这些内应之兵,目前住得很散,大致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里舍,分别靠近四面城墙。

  姒青居住的是靠近北城墙的一处里舍,里内的房屋破旧不堪,专供修筑城墙的民夫居住。

  姒青先是让居住在北城里舍的士卒通过排挤、辱骂、威胁等手段,将同屋的流民赶去别的屋舍,接着又拼凑了一些钱打点监工,逐渐将这里的九十余名士卒,集中到了二十余间屋舍居住。

  然后他便开始想办法,将另外三处里舍的士卒也集中过来。

  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准备一些兵器。

  这两件事,无论哪一件都超出了他的能力范畴。

  姒青无计可施之下,只能冒险向察事府潜藏在运城的细作求助。

  对于钱铜这名近在咫尺的大敌,严白虎还是很重视的,数年间断断续续地往运城和钱公垒派出了三四十个细作,成功混入并且站稳脚跟的也有十多个。

  其中混得最好的一人名叫周,已然位居贼曹吏一职。

  说来好笑的是,钱铜自己就是贼寇,又未占据城池,偏偏也厚着脸皮设了个门下贼曹,当真是贼喊捉贼了。

  姒青与周并无交往,不过在离开乌程前,严毅曾给了他一块自己贴身携带的察事府令符,这块令符虽然权柄有限,但它代表着严毅的个人意志,察事府诸人谁也不敢小视。

  周见到姒青后,差点没惊掉下巴,当听到姒青向他索要一百柄环首刀、五十张弓弩,以及要将一百多个‘流民’安排到北城里舍时,周的脸都绿了。

  你们这是要干啥?能不能把事情讲清楚?

  周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但是令符在前,再加上姒青一副你若不办便自己去向少君交待的口吻,令他不得不妥协。

  过了两日,他便以巡视里舍的名义,偷偷将刀和弓弩给姒青送了过去,又陆续将其他区域的内应之兵安排到北城里舍。

  不过周的能量终是有限,即便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冒着极大的风险,也只为姒青带去了五十柄刀,三十张弓。

  其他区域的内应之兵,他也只安排了八十多名过去。

第47章 行军

  姒青收到周送来的刀和弓后,立即在屋内挖掘深坑,将其埋了下去。

  虽然军械不足,但他心中已想好应对之策。

  民夫在修筑城墙时,会用到很多工具,比如锄头、铲子、镐、锤子.

  这些工具同样可以用来作战,虽然无法与刀矛这些专为战场厮杀制造的兵刃相比,但也足够用来杀人了。

  尤其是铲子和镐,经常被用来凿铲坚硬的土层和石块,镐头和铲头已被磨砺得锋利无比。一镐头砸下去,立时就是一个血窟窿。

  每日收工后,这些筑城工具都必须上交,由匠作监统一收回,放到里舍附近的一间仓廪。

  而仓廪之内,也有士卒专门负责看守。

  一旦严毅开始攻城,姒青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带人攻占仓廪,夺取仓廪内的筑城工具,以此充当作战武器。

  攻占仓廪并不难,难的是姒青等人行动后,严毅能否顺利攻破运城。一旦无法攻克,连同姒青在内的三百多名内应将死无葬身之地。

  当真是在搏命了!

  姒青坐在屋内,听着屋外越来越大的雨声,胸腔里的心脏砰砰直跳,内心仿佛有一个声音正在朝他呐喊:事情成败,就在今夜!

  他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严毅会在今晚攻城。

  少君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姒青抬起头,眼睛看向屋壁,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墙壁,眺望向了十多里外那支正在雨夜中行进的大军。

  哗哗…

  黑夜笼罩大地,雨点哗啦啦地从天空落下,砸在一个个朦胧的人影上。

  人影连结成紧密的队列,犹如一条弯曲的黑色长龙,在雨势中缓缓移动。

  构成这条长龙的,正是严毅麾下的一千五百军。

  士卒们的身影在雨幕中若隐若现,仿佛已经与夜色融为一体。

  严毅头戴箬笠,身穿褶,骑在一匹战马上,随着浩浩荡荡的队列缓缓前行。

  在他身后,丘陵的轮廓模糊而深邃,仿佛被雨水铺上了一层细纱。

  雨夜行军的过程比他想象中更难。

  庞大的队伍只能借助微弱的自然光和物体反光,在向导的带领下慢慢前行。仅仅是穿越岑明山山口,就花去了两刻钟。

  好在进入平原地区后,全军的行军速度开始加快。不过十多里的路程,对这支新军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范偃、徐盛二人,分别在前队与后队督促行军。

  每过一段时间,两人都会派人来向严毅禀报一次行军情况,有时候则是亲自过来。

  “文向,情况如何?”

  看见徐盛湿漉漉的身影从身后行来,严毅勒住缰绳,出声询问。

  徐盛来到他的身旁,大声道:“行军速度比预期稍慢。不过少君放心,殷离已安排多名向导带路,队列也排得很紧密,士卒们适应周围环境后,速度会逐渐加快的。”

  严毅心中稍定,接着问道:“军中士气如何?”

  “士气不错,暂时还没有人掉队。”徐盛的声音透过雨幕传来。

  严毅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徐盛朝他抱了抱拳,扯动缰绳,缓缓离去。

  大军在雨夜中蜿蜒而行,不知走了多久,周围忽然传来几声低喝:“速速下马!”

  附近的骑卒纷纷从马背跳下。

  严毅也跟着翻身下马,将马匹交给身旁的一名亲卫,迈步而行。

  一名骑卒这时牵着马匹走来,恭声道:“禀少君,前队已经进入钱公垒十里区域,范将军下令骑军下马而行。”

  严毅微微颔首。在出发之前,范偃就已和他说过,为了避免马蹄声泄露行踪,部曲临近钱公垒十里时,需下马步行一段路程。

  下了马后,他才感受到雨夜行军之难。

  刚走出一段距离,鞋履就已被草地上的积水灌湿。每一次抬脚,脚上的重量仿佛都在增加。

  可以想见,那些着甲士卒的行军之难。

  不过步卒通常穿的只是皮甲,重量大约是二十斤,也就是后世的十斤,不算很重。

  只有那些身穿铁甲的骑卒,这时候才是步履维艰。由于需要防备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他们只能轮流卸甲而行。

  骑军下马后,整支部曲的行军速度开始减缓。

  如此走了半个时辰,前方才传来新的军令:“骑军可上马缓行。”

  严毅从亲卫手中接过缰绳,翻身上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骑兵恢复骑行,意味着整支队伍已经开始脱离危险区域,逐渐接近渡河地点了。

  不一会,前方出现了范偃的身影,虽然仍绷着脸,但是神情已经透出了几分轻松:“少君,还有三里路就到渡河地点了,这段路程比较安全,应该能顺利抵达。”

  严毅点了点头:“沿途有没有什么意外发生?”

  “惊动了几户百姓,末将已经命人将他们暂时监押,战后便会放了他们。”范偃笑着说道:“之前一段路程,平日里也会有钱铜的斥候出没,今晚靠着这场大雨,倒是一个人影也没看到。”

  严毅也笑了笑,神情放松下来:“军中情况如何?”

  范偃的神情严肃了几分:“有一百多人掉队,大约要两三刻钟才能赶上来。”

  严毅皱了皱眉:“现在是什么时辰?”

  “还有半个时辰就到寅时。”范偃回答道。

  严毅意识到时间并不是很充裕,凝声道:“派一名军候和两个向导过去照看掉队士卒,切勿出什么纰漏。全军加速行军,尽快赶到渡河地点。”

  范偃神色郑重地点了点头,领命而去。

  大约三刻钟后,全军终于抵达了渡河地点。

  眼前是一片开阔的野地,齐膝高的荒草在风雨中如波浪般晃动,一眼望不到尽头。空气中飘浮着泥土的芬芳,不远处隐隐有流水声传来。

  (说明一下雨夜行军的视线问题:雨夜即使没有灯光,也是有微弱的自然光和物体反光的,人眼在黑夜中适应一段时间后,对光线的感知能力也会提高,行军作战也肯定会带熟悉当地环境的向导。)

第48章 吊桥

  长水静卧于钱公垒东部的广袤大地上,全长六十余里,发端自巍峨壮丽的浮玉山,也就是后世的天目山,犹如一条银色的缎带,从钱公垒东侧两里处的河堤流过,一路蜿蜒流淌,最后汇入由拳。

  秦朝时,始皇帝在长水下游置长水县,虽然两年后便将县名改为了由拳,但是长水河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严毅选择的渡河地点位于长水河中游,这里属于钱公垒侧后方,是钱公垒守军最忽视的一块地域,而且河道较窄,只有三十多米宽。

  随着范偃一声令下,汇聚在河岸旁的士卒迅速开始用木罂、绳索、浮囊、竹片等工具制作渡河的筏子。

  筏子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再加上士卒们事先就已练习过多次,因此制筏速度很快,大约两刻钟的时间,堆积在地上的材料就变成了五十余个大小不一的筏子。

  小筏一次可渡四人,大筏一次可渡十人,或者是一人一马。

  筏子制好后,士卒们将其抬到河边,开始渡河。

  第一批士卒的渡河十分顺利,看到安然抵达对岸的一百多名士卒和二十匹战马,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很快,第二批士卒和战马也安然渡过,证实这些筏子确实可用。

  渡过河的士卒迅速在河对岸结成阵势,警戒四周。

  范偃特意挑选了一个格外结实的大筏,仅供严毅和两名谙熟水性的死士使用。

  然而,这次渡河却发生了意外。

  一匹站在筏上的战马突然受惊,鬃毛竖立,发出震耳欲聋的嘶鸣声,四蹄在筏子上胡乱蹬踏,忽然挣脱牵在士卒手里的缰绳,跌入了河中。

  战马在河水中载沉载浮,惊恐的嘶鸣声不绝于耳。

  众人勃然变色,严毅急声道:“射马!”

  站在河岸边的徐盛第一个反应过来,立即取下背上的硬弓,张弓搭箭,一箭射入马身。

  站在他身旁的士卒也纷纷拉开弓弦,朝河水中若隐若现的马匹射去。

  刹那间,数十支箭离弦而出,将跌落河中的战马射成了马蜂窝。

  嘶鸣声骤然消失,众人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

  望着被水流渐渐往下游方向冲去的马尸,严毅忽然道:“把马尸捞起来!”

  为了不出任何意外,他当真是小心到了极点。

  靠近马尸的一张大筏上,几个士卒趁着马尸经过时,一齐神出手去,有的抓住马腿,有的抓住马尾,一直漂流了数十米,方才借着筏子的浮力,慢慢将马尸拖到了岸边。

  众人惊魂甫定,渡河时愈发小心。

  两刻钟后,整支军队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渡河。

  此时已经过了寅时,距离天亮大约还有一个半时辰的时间,雨势已经开始减缓。

首节上一节24/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