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18节

  士卒们心中的怨气顿时消去,变得积极起来。

  次日,严毅开始下令提升操练强度,同时仍保持不规律的操练时间,以此提升士卒们对军令的执行力。

  如此过了数日,军纪、军容渐渐变得严明、整肃起来。

  虽然称不上令出如风、动若雷霆,但也当得起令行禁止四个字了。

  尤其是当士卒们逐渐适应过来后,整支部曲的精神状态和士气也在迅速回升。

  执行力提升上来后,严毅便下令将操练时间恢复昔日安排,取消了不规律的操练时间,开始为出征做最后准备。

  又过了几日,一骑快马飞驰而来,报上最新军情。

  正如严毅之前预测的那般,吴景退兵了!

  许贡随即调拨五千军回驻由拳。钱铜麾下大将樊毅,领兵退回运城。钱铜将部分虏掠之民送还许贡,两家遂罢兵言和。

第33章 钱铜

  钱铜此次趁由拳守军空虚,掠由拳之民,破江由之军,已令许贡生出杀心。

  许贡本欲征伐钱铜,以雪心中之恨,无奈吴景虽然退兵,大军却仍屯驻于曲阿,俨然一副以曲阿为根基,经营势力的架势。

  曲阿距离无锡仅有百里,若是发兵,两三日即至。

  许贡深忌吴景,不敢有丝毫大意,只能强忍心中恨意,与钱铜言和,主力军团目前仍驻扎于无锡、吴县,防备吴景。

  吴景领兵退回曲阿之后,一面休整部曲,一面向袁术索要军资购买船只,操练水军。

  吴景本就有走舸、艨艟上百只,如今继续扩充船只,可见其战略布局开始出现调整和转变。

  此举立刻就引起了周围临江、临海郡县的警惕。

  与此同时,吴景也开始频频对外派出使者,积极展开外交活动。

  座落于运城北部的一座亭园内,钱铜便捧着一卷来自吴景的书信,正在细细观看。

  钱铜年约四十岁,脸颊饱满,身材圆润,身穿精美华丽的锦袍,腰间系着玉带,冠上镶着宝石,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一个精明的富贾,而非是手握五千军,割据一方的贼首豪帅。

  此时站在钱铜面前的,是一高一瘦两个男子。前者须髯如戟,虎背熊腰,隆起的肌肉将穿在身上的褶撑出清晰的轮廓,正是钱铜深为倚重的勇猛之士樊毅。后者双眼细长,目光如蛇,狡黠阴沉,乃是黄巾贼出身的谋士万秉。

  黄巾之乱时,万秉本是冀州新乐县县丞,因与县令有私怨,便在黄巾军围城时打开城门,引黄巾军入城,杀了县令全家。

  张角死后,他便携了财帛,令手下部众分散逃往江东,依附当地豪帅。

  像万秉这样的例子不少,盘踞吴会山间、拥兵数千的陈败就曾是黄巾军小帅。

  “文元,吴景又来催我发兵乌程了,许诺日后将海盐县的盐利分我一半,你看如何?”钱铜习惯性地出声询问万秉。

  “此乃借刀杀人,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大帅断不可在此时出兵。”万秉取过简牍看了看,狭小的眼睛微微眯起,笑道:“吴景欲取盐场之利养军,然而舟师不济,且有孤军深入之险,这才不得不依赖大帅,为其牵制严氏之军。”

  钱铜叹了口气,说道:“只是那海盐县的盐利,着实诱人。”

  万秉冷笑一声,轻捻鼠须:“吴景,袁术鹰犬耳,如此重要的盐利,又岂是吴景一人能说了算的?别说他还未攻占海盐,即便占了,恐怕袁术就要先取走一半,试问吴景又从何处寻来一半分与大帅?难道他自己不取了?”

  钱铜沉默了片刻,缓缓道:“文元言之有理。”

  万秉眼底闪过一丝精芒,沉声道:“吴景出征海盐在即,大帅这时候一定要沉住气,只有等到吴景与严氏鏖战之际,才是大帅的出兵良机。听说严氏此次领兵进驻海盐的乃是严毅和严舆,此二贼在严氏内部举足轻重,届时大帅既可以和吴景前后夹击,袭杀二贼,断去严白虎一臂,也可以和邹君一起发兵征伐乌程,只要时机利用得当,未尝不能占下一片基业。”

  “严白虎这厮何德何能,竟能占据乌程数年之久,彼可占,吾亦可取!文元此言,正合我意,就依文元之言行事!”钱铜抚掌大笑,接着问道:“吴景那边,又该如何应付?”

  万秉抚须想了一会,说道:“眼下还不能拒绝吴景,以免其心生迟疑,放弃征伐海盐。大帅可以联同邹君,一起答应此事,先坚定吴景的决心,使其尽早出兵海盐。至于乌程这边,大帅可以派遣一军,假装和严白虎开战,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应付一下吴景便可。”

  “我得文元,真如鱼得水也!”钱铜发出一阵大笑,来回走了几步:“既如此,我即刻给邹君发去书信,约其一同出兵。文元以为,我军应以何人为将?”

  万秉正欲开口,一旁的樊毅早已按捺不住,大声道:“大帅,听说严白虎和严舆勇力过人,我早就想会会这两人。恳请大帅让我领兵前往乌程,末将若寻得机会,便斩此二贼,取其头献于大帅!”

  钱铜朝万秉投去征询的目光,万秉不愿得罪樊毅,便道:“严白虎和严舆皆是骁勇善战之人,遍观我军,唯有樊将军可担此重任。”

  樊毅闻言,面露得意之色。

  钱铜微微点头,朝樊毅叮嘱道:“严氏兄弟非江由可比,公让不可大意,此战须遵军师之言,做做样子即可,等那严毅与严舆去了海盐,再让你杀个痛快!”

  樊毅抱拳道:“大帅放心,权且将此二贼的人头记下,末将过阵子再取便是。”

  钱铜和万秉互视一眼,抚须而笑。

  就在钱铜三人商议之时,范偃和陈敢带着新募的八百士卒,返回了乌程。

  严毅领着姒青、徐盛等人,出城相迎。

  众人在城东数里外的龙泉亭相遇,严毅望着范偃身后颇为严整的行伍,内心欢喜,拍了拍陈敢的臂膀,又拉着范偃的手笑道:“二位将军募兵辛苦,当记一功。”

  范偃忙道:“少君言重了,分内之事,何敢言功。”

  “怎可说是无功?将军切勿谦虚。”

  严毅笑了笑,随着麾下士卒增多,且征战在即,确立领兵之将已是迫在眉睫之事,当即道:“将军曾在军中担任别部司马一职,如今便先当个假司马,待来日立下军功,再任正职。”

  不待范偃拒绝,又朝陈敢说道:“汝便先授予假军侯一职,来日立下军功,再为你去掉这个假字。”

  陈敢大喜,连忙道谢:“多谢少君!”

  “让士卒们到远处等候,我们到亭中一叙。”严毅指了指一旁的龙泉亭。

  范偃和陈敢指挥众士卒走远,随即和姒青等人一起,跟随严毅走入亭内。

  严毅神色严肃,将计划突袭钱铜一事仔细说了。

  范偃和陈敢皆是神色震动。

  严毅朝范偃说道:“劳烦将军从新募之军中挑选四五百合适之人,扮作流民,混入运城和钱公垒,以为内应。”

  范偃点了点头:“少君放心,我尽快完成此事,只是尚需一人为将,少君打算让何人担此重任?”

  严毅沉吟不语,此事重在随机应变,不但风险极大,而且领头之人也得有勇有谋才行,倒是不好贸然指派。

  姒青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道:“少君,此事既是由我提出,便当由我来进行,请少君准许我带人来实施此事。”

第34章 出兵在即

  在严毅麾下诸人中,姒青确实是统领内应之兵最合适的人选。

  姒青少年遭难,部族离散,而他本人也被卖为奴,辗转各地,经历了一段人生至暗的岁月,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后来担任周氏的护卫头领,更是增长了见识,具备了一定的军伍经验,擅长和各类人打交道,以及应对危险的场面,无论出身还是经历,都是适合的人选。

  严毅见姒青面容坚决,便同意下来,叮嘱道:“如果时机不成熟,就不要强行推进,安全归来最重要。运城就在那里,它不会飞走,一次攻不下,我们另寻时机再攻便是。”

  姒青面露感动之色:“少君放心,属下当见机行事。”

  严毅想了一会后,又有些不放心地询问范偃:“这些新招募的士卒可靠吗?”

  范偃明白他的顾虑,神色郑重地道:“少君免去流民赋税,已收流民之心,这些投军的人,绝大多数都有亲人在乌程定居,只要末将严格筛选,少君再许以重赏,问题应该不大。”

  严毅心下稍宽,又道:“内应之兵尽量从抵御过冬寇的部民中挑选,那些从来没有过作战经历,以及不可靠的,就不要派去了。”

  范偃沉吟道:“适合的部民大约有三百人,能否再从余下的五百人中挑选一百佼佼者,凑足两曲之数?”

  钱铜麾下的士卒,很多也只是有过少量作战经验的民夫,范偃对乌程周围的贼寇情况是很清楚的,他既然如此说,想必是对这四百人有着一定信心。

  严毅略微一想,便同意下来。

  如此一番划分之后,眼下可用作突袭钱公垒的,便是七百精锐,以及四百新募之军。

  四百新募之军最多只能用来作为后队,配合主力作战,这些都是优良士卒的种子,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轻易让这些人上战场。

  严毅意识到,必须再补充两三百精锐,才能满足这次作战的基本战力需求。

  对于这件事,他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解决办法。

  “这八百士卒,先不要带进县城,去白虎城!准备妥当后,按计划行事。”

  严毅对范偃、陈敢、姒青做了最后一番交待,便带着徐盛和赵错返回乌程。

  由于吴景罢兵退回曲阿,乌程的人心逐渐安定下来,街市上又恢复了以往的热闹和烟火气。

  不过到了次日晌午,气氛就重新变得凝重起来,行人脚步匆匆,神色不安,米铺前再次排起了长队。

  造成这一幕场景的,正是突然出现在乌程境内的数千贼寇。

  其中两千贼寇由钱铜麾下的樊毅统领,从乌程东南方向的移风亭长驱直入,直奔乌程而来,并且贼寇数量还有继续增多的趋势。

  另一路贼寇同样是两千人,领兵之将乃是邹他麾下的大将韦宽,由乌程南部的顺德亭一路劫掠而来,行军方向同样是乌程。

  一时间,贼势浩大,民心惶惶,百姓哭声不绝于野,纷纷涌向乌程。

  严白虎闻讯,虽惊而不慌,作为江东最具实力的豪帅之一,他对钱铜、邹他这类贼寇有着天然的心理优势,也有着丰富的应对经验,当即命严舆领三千军自乌程南门而出,抵御邹他,而他本人则率三千军,出乌程东门,驱逐钱铜。

  严舆领兵出城后,先是将其中一千军沿途布防,守住要道,防止散寇劫掠各乡亭,然后亲率两千军,寻找邹他主力作战。

  严白虎那边的情形也差不多,简单布防后,便根据斥候传递过来的情报,杀气腾腾地直扑樊毅军。

  但是出乎他们预料的是,两股来势汹汹的贼兵,尚未交战,便匆匆退走,只留下一地狼藉。

  严白虎与严舆犹如一记重拳砸在棉花上,说不出的憋闷,眼见天色已晚,便收兵回城。

  起锅造饭,饱餐一顿后,已是亥时,众士卒铠甲脱去还没有几个时辰,次日清晨,樊毅和韦宽又领兵侵犯入境!

  由于沿途百姓俱已逃入城内,乌程腹地又已层层布防,两股贼军无甚可劫掠,竟似踏青一般,在乌程外围闲游起来。

  严白虎怒不可遏,再次披甲,和严舆领兵出城扫荡贼寇,无奈还未逼近,两股贼军就已像昨日那般,闻风而逃。

  几次三番下来,气得严白虎暴跳如雷,索性在乌程外围搭起营帐,陈兵边境。

  冷静下来后,严白虎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寻常,开始派遣使者,与钱铜、邹他展开接触。

  钱铜、邹他一改往年恭顺的姿态,狮子大开口,态度强硬地向严白虎索要钱粮。

  严白虎自是不允,双方便在乌程边境僵持下来。

  如此过了大半个月,许贡忽然谴使来访,陈上军情,直言吴景已陆续添置战船,即将征伐海盐,催严白虎速速发兵进驻海盐。

  严白虎虽然不将钱铜、邹他放在眼里,但对吴景极为忌惮,担心盐场有失,只得强压怒气,送去钱粮,与钱铜、邹他罢兵言和。

  次日升帐,召集诸将商议,定下日期,决定七日后出兵海盐。

  而在严毅这边,这半个多月以来,几乎都是住在白虎城,日日操练士卒,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

  姒青此时已经离开乌程,带着精心挑选的四百名士卒,扮成流民,混入钱铜辖地,为了确保行事的隐蔽性,双方都不敢传递信息,所以姒青进展如何,严毅也是两眼一抹黑,一无所知。

  余下的近七百精锐,除了八十名贴身骑卒仍是充当严毅亲卫外,其余人马则是由徐盛、范偃、陈敢各领一曲。

  至于四百新募之军,严毅实在找不到人来统领,又不愿将这些人交给不信任之人,只能暂时交给范偃,由其一起统领。

  他原本还以为自己手底下有了几个可用之人,暗自窃喜,不料士卒数量一旦上来,立刻就捉襟见肘,无人可用了。

  情急之下,他已按捺不住,开始依循前世记忆,让裴寂派人前往各处,探寻那些在他看来,尚有一丝招揽希望的人才。

  其中就包括如今只有十三岁的诸葛亮。

第35章 赴宴

  严毅让裴寂前往琅琊郡探访诸葛亮的踪迹,倒不是为了招揽他。

  与徐盛出生贫寒不同,诸葛氏乃是琅琊阳都的望族,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以孝廉之名被应劭征辟至泰山郡出任泰山郡丞一职,其叔父诸葛玄,更是即将出任豫章太守。

  以严毅此时的身份,诸葛亮除非脑子有病,才会受他招揽。

  更何况,诸葛亮现在年纪虽小,却是胸有沟壑,志存高远,也不是那么好哄骗的。

首节上一节18/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