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13节

  严毅微微点头,一斗二升,差不多就是后世的七斤,不过这是稻米未脱壳前的重量,以这个时代的脱壳技术,脱壳后便只剩下三斤多,如果省着点吃,是可以攒下一些米粮的,另外稻壳也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和给田地灌肥。

  “说得不错,投军首先是为了填饱肚子。”他笑了笑,勉励道:“不过投军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拿起刀剑,也是为了保护你在意的人,比如你的爹娘、兄弟姐妹、妻子儿女,让他们有一个安乐的生活环境。如果立下军功,也未尝不能实现大丈夫之志,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青史留名,不负韶华!”

  这些话,他看似是在和年轻人说,其实是故意说给徐盛听。

  一个男人,十七八岁的年纪,谁又没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呢?

  更何况,酒后正是情绪高涨的时候。

  果然,徐盛等人或紧握刀柄,或目光闪烁,或呼吸急促,内心都颇不平静。

  这时,赵错大喊一声:“我来试试!”,将短刀交给徐盛后,走入场中。

  他抓起石锁,趁着酒兴,连举了二十余下,手臂已然酸麻,喘了两口气后,大喝一声,鼓足了劲,奋力将三十下举完。

  赵错放下石锁,神色振奋,又走到箭靶前,拿起一石的柘木弓,一口气连射十箭,但是由于气力还没恢复,只射中七箭。

  他悻悻地放下弓箭,神情有些沮丧。

  严毅拍了拍掌,鼓励道:“不错,已经很厉害了!”

  赵错的眉毛顿时又扬了起来,走到徐盛面前,接过短刀,不知想到了什么,不复之前的活跃,安静下来。

  众人又看了一会其他人的射箭,范偃拿着一卷简策走了过来,面带喜色,同时也有一丝愁色,将简策递给严毅:“少君,已经招募了二百一十七人,还要继续招募吗?”

  前来应募的人数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尽管他已经将招募标准在严白虎军队的常规兵员素质基础上提高了三四成,符合条件的应募之人仍在节节上升。

  严毅接过简策看了看,问道:“都是严格按照招募标准收录的吗?”

  范偃点了点头:“不错,而且还有不少人是乡亭备战冬寇的部民,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作战技巧和经验。”

  严毅笑了笑:“那很好啊,继续招募吧。”

  范偃噎了一下,提醒道:“可是我们只计划在葛栖亭招募一百人,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

  严毅顿时醒悟过来,进入乌程的流民是被安置到好几个亭,若是在葛栖亭便将计划中的两曲人马招募了大半,其他几亭的兵源便不够位置安置了。

  毕竟募兵不只是看身体素质,兵源基数越大,可挑选的人才就越多。

  赵错在一旁将两人的对话听了个真切,忽然道:“少君,我可以投军吗?”

  徐盛和张英吃惊地看着他。

  严毅笑道:“当然可以,不过你可要想好,另外你家人同意吗?”

  “我家里还有两个兄长,爹娘平时都不大管我,我自己就可以决定。”赵错语气坚定地道。

  他确实已经想好了,这半日的经历,是他有生以来最刺激最风光的一段时光,严毅的所作所为也很让他佩服和感激,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另一种生活了。

  “既然你已经想好了,那我欢迎你加入我的部曲。”严毅将简策递回给范偃:“将赵错的名字记下,继续招募,我自会处理。”

  范偃接过简策,愁色消去,精神抖擞地返回了募兵台,身为一名战将,看到优质的兵源,他又何尝不想多招募一些呢。

  定下人生大事的赵错又恢复了一贯的活跃,开始怂恿两个同伴:“文向,元德,你们两个不如也投军吧,我们一起追随少君,干一番大事!”

  张英摇头道:“我已拜入陆公门下学习经义,并不打算从军。”

  徐盛则显得有些犹豫。

  赵错唯恐徐盛也拒绝,连忙把他拉到一边,继续劝道:“少君禁掠民,杀贪吏,又减免百姓赋税,这样的人你见过几个?难道不值得我们追随吗?”

  徐盛迟疑道:“可是我家在吴县,此事也还未和家中长辈商议。”

  “大丈夫以四海为家,岂能困居一地,这次你护送大兄来乌程,不也是你自己决定的吗?”赵错卖力怂恿:“少君重情重义,明断果决,年龄又和我们相仿,不跟这样的人,难道你去跟那些老头子?几时才有出头之日!”

  姒青这时也过来劝道:“少君确是值得效命之人,切勿犹豫。”

  徐盛看了看好友,又看了看刚刚救过自己命的人,心里的防线正在迅速瓦解,咬了咬牙道:“好,那就一起投军!”

  赵错笑得合不拢嘴,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太好了,有你陪伴,我就不寂寞了。”

  徐盛瞪了他一眼,佯怒道:“你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劝我的吗!”

  赵错搭着他的肩膀笑道:“当然不是,重要的是我们两兄弟今后可以并肩作战!”

第23章 赠剑

  看到徐盛三人说笑着走来,严毅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落了回去,长松了一口气。

  事情成了!

  自己身边终于有了一个历史知名的武将。

  五千年华夏,亿兆生灵,薄薄的史书又能记下多少呢?能在青史留名的,都不是等闲之辈。

  历史上的徐盛,勇猛刚毅,且有急智。初次带兵,便以不足两百人的兵力抵御并击败了黄射数千人的进攻,后续参加的横江之战、洞口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说明此人擅长打劣风战,能够在劣境中改变局势。

  面对曹丕亲率大军南征,东吴诸将中,只有徐盛以常人难及的坚韧心性,连夜在建业周围布下百里疑城,令曹丕丧失了渡江的信心,最终退兵,说明徐盛不光只是一名勇将,还有智谋。

  更为难得的是,徐盛还是江东少有的主战派,做梦都想攻伐许昌、洛阳、成都。

  这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

  “徐盛愿和赵错一起投军,追随少君!”徐盛单膝跪倒,抱拳说道。

  严毅心中赞叹,面容却未表露出来,只是用和对待赵错差不多的态度,将其扶起勉励道:“文向今日诛除贼首,已显将帅之才,望善自珍惜!”

  徐盛愕然抬头,恰好对上严毅看重的眼神,心里既有振奋,也有一丝暖意,重重点头,起身走到石锁前,提起石锁举了举,感觉有些轻了,便问一旁的陈敢:“将军,可有重一些的?”

  众人心知他是要像赵错那般,将应募流程走一遍,都大感兴趣地围过来。

  陈敢呵呵一笑,取来一个六十斤的石锁放在地上:“这个石锁今天还没有人能够通过,你不妨试试。”

  大多数人都露出审视的表情,并不认为徐盛能够达成,毕竟年纪不大,力气还没完全长成。

  唯有严毅、姒青、赵错对他充满信心。

  赵错想替徐盛拿刀,徐盛摇了摇头,左手提刀,右手抓起石锁,节奏不快不慢地举了二十次,略微停了几瞬后,又连举了十次,放下石锁时,只是轻微喘了口气。

  周围的人都看得呆住了。

  徐盛又走到箭靶前,随手拿起一张一石五斗的硬弓,拉了个满月,连射十箭,箭箭中靶,箭箭都在靶心。

  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就连正在募兵台记录名册的范偃都被吸引了过来,满脸惊讶之色,朝严毅拱手道:“恭喜少君得此勇将!”

  严毅笑得合不拢嘴,取下腰间佩剑,递到徐盛手中:“此剑名为飞虹,今日便赠予文向,以彰文向之勇!”,又向周围人说了徐盛诛除贼首之事。

  众人都露出既佩服又羡慕的眼神。

  徐盛推辞道:“微末小功,岂敢受少君心爱之物。”

  严毅强塞到他怀里,便不再管,徐盛只能收下,将剑拿在手里,眼睛时不时地看上一眼,显然是极爱这把剑。

  众人回到台上,严毅一边处理公事,一边和徐盛等人说些闲话,时间不觉已是戌时。

  台下还剩一二百人,募兵之事已然临近收尾,台前只剩六七人还在排队,申诉台前则还有数十人。

  又过了一会,范偃将最后一个应募之人录入名册,和陈敢一起过来复命。

  一共招募了二百五十三人。

  严毅很是满意,称赞了几句,取来一些钱帛,奖赏给李丑及其麾下,命其回防仁风乡各处,严加巡查,又让陈敢带着三十个骑卒留下维持秩序,便和范偃、姒青、徐盛等人先回了葛栖亭舍。

  回到亭舍后,将范偃唤到一边单独嘱托道:“流民免赋一事会有不小阻力,明日一早,我便先回城,找父亲商议此事。募兵余下之事,就劳烦将军和陈敢来办了。”

  范偃沉吟道:“属下一定尽力将此事办好,只是不知少君可以接收多少人?”

  严毅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当即说道:“就按四曲之数来招募。”

  范偃暗暗咂舌,按照眼下这个形势,招募四曲人问题不大,若是再算上严白虎预备的三曲精锐,数日之后,严毅麾下的部曲就将达到一千四百人,这太夸张了。

  而且这一千四百人还都是精锐之军的底子,若是锤炼出来,战斗力不容小觑。

  至于多出来的粮秣军械如何解决,就不是他操心的事了。

  将募兵之事交待完毕后,严毅便将徐盛、姒青、赵错三人叫到自己房间,准备来个促膝长谈,抵足而眠。

  起因是在回返亭舍的途中,徐盛向严毅禀明,自己需要先将大兄和嫂嫂护送回吴县,方能过来效力。

  孝悌父兄是这个时代绝对的道德核心,严毅当然不能拒绝,爽快答应下来,只是不免有些担心,若是发生什么意外,徐盛改变主意不来了怎么办。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就正如热恋中的男女一样,不发生实质关系,始终有些不放心。

  按照严毅前世看过的那些历史小说中的描述,抵足而眠在这个时代是一种象征深厚情谊和信任的行为,一旦睡到了一张床上,事情基本就稳了。

  于是便有了抵足而眠的安排。

  一夜过后,关系果然亲近了不少。

  次日早晨,用过朝食后,徐盛三人便来向严毅辞行。

  严毅早已命人准备好了两匹战马,马上各放了一包金银,一起赠予徐盛、赵错,又备了两辆轺车,一辆供张英乘坐,一辆运送装有沈练尸首的棺木,连同赐予沈练家人的钱帛,也都一一备齐了。

  临走之时,严毅指着一名刚赶到葛栖亭舍不久的青袍老者,朝徐盛说道:“这位是乌程的名医汤公,医术高超,有妙手回春之能,听闻尊公身患恶疾,可让汤公过去为尊公把把脉。”

  徐盛感动得无以复加,和严毅依依惜别,往长寿里而去。

  送走徐盛等人后,严毅唤来杜丘,冷声道:“这两日你也出了不少力,放走犯夫一事,我便不追究了,你辞去亭长一职,回家去吧。”

  杜丘长松了一口气,只是失去亭长一职,对他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喜事了,连忙拜谢。

第24章 军情

  将大小诸事交待完毕后,严毅便带着姒青先行一步,返回乌程。

  此次出城收获颇丰,不但募兵一事进行得极为顺利,更是得到了徐盛的投效,同时也令他看到了乡亭的现状,做了几件顺应民心的实事。

  想必要不了几日,这些事情就将传遍乌程,乃至附近郡县,一举扭转原主留下的糟糕形象。

  但是这些事情的推进,都是建立在先斩后奏的基础之上,回城后免不了要遭受一番严白虎的训斥。

  果然,严毅还未进城,便在城外官道上遇到了出城寻他的严府亲卫,严白虎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将他召回了。

  这乌程到底是你当家还是我当家?再让你折腾两日,这日子还要不要安生地过下去了?

  严白虎彻底坐不住了,这两日找他诉苦的人,比过去两个月加起来还多。

  严毅刚走进严府后院,便看到严白虎背负双手,在堂屋内焦躁地走来走去,看见他后,轻哼一声,转身到主位坐下。

  徐瑛坐在堂屋一侧,手里抱着一只肥滚滚的橘猫,正在给猫梳毛。

  严毅走进屋内,老老实实地行了一礼:“拜见父亲、母亲。”

  徐瑛宠溺地看了他一眼:“这两日在城外奔波,有没有照顾好自己?快过来让娘瞧瞧。”

  严白虎闻言冷哼了一声。

  严毅走到徐瑛面前,徐瑛将猫放下,起身拉着他的手,将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好奇地看向他双手抱着的铜盆:“这是什么?”

  “父亲英名播于四方,百姓称颂,这是丹阳流民特意献给父亲的几条含光鱼。”严毅笑了笑,走到严白虎身前,将铜盆在案几上放下,指着盆内几条橙黄似金的小鱼道:“南越志有云,含光谓蜡鱼黄而美,夜则有光,若非父亲得百姓爱戴,百姓也不会献上这等灵种。”

  含光鱼由于其体内伴生细菌的作用,夜间会发出微光,在这个迷信鬼神的时代很受权贵喜爱,虽然谈不上珍稀,但数量也绝对不多。

  这几条含光鱼确实是丹阳流民所献,只不过不是送给严白虎,而是送给严毅的。

  严白虎吃了一记马屁,紧绷的脸顿时缓和下来,但说话的语气中仍带着一丝不满:“因为严禁掠民之事,昨日军中好几个弟兄来我这里诉苦,说是各营士卒私底下都在抱怨,你倒是会惹事!”

  严毅在这个问题上不做丝毫退让,沉声道:“自古军中有功者赏,有过者罚,作战时士卒才会奋勇向前。近年无战事,士卒并无功绩,却以民财饱其私囊,废弛军纪,等到战事发生时,这样的军队又岂会有战斗力?更何况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父亲不能为了满足这些人的私欲而自毁根基。”

首节上一节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