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8节

  现今朝廷下发明旨,勒令湘军解散乡勇,回归农耕,大幅度的削减湘军的营头。

  眼看他起高楼,又看到楼塌了。

  郑国辉收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不由的感到暗自庆幸。

  幸亏当初谨慎有加,暗戳戳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处处避开了湘军的锋头,没有和曾国荃对着干。

  否则自己撞到刀口上,那死的真太冤了。

第9章 私盐

  燕子矶码头

  “国辉,你瘦了,也变黑了。”四叔郑守业满脸唏嘘的说道。

  郑国辉不以为意的笑了笑,这几个月是他重生以来收获最大的时期。

  江南提督府充分放权,让他初步掌控了江宁府局面,麾下实力得到飞速膨胀,也做了几件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社会秩序恢复后的江宁府大量人口流入,眼见着一天天繁盛起来,让他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国辉自认不是什么精才绝艳之辈,只能勤勉做事罢了。”

  “贤侄还年轻,今后的日子长着呢。”四叔郑守业劝诫了一句,知道没什么用处,便转移话题说道;“族中公议,需得鼎力支持贤侄,有人出人,有力出力”

  说到这里

  郑守业便转过身去,指着一同带来的四位身穿青衫的儒生说道;

  “这四人皆是族中学有所成的子弟,大兄嘱我此行一同带来,在你的帐下效力,书薄行文之类的尚可胜任。

  来啊,还不上前拜见将军大人。”

  这四名青衫儒生上前见礼,口称;“见过将军大人。”

  “不必多礼,今后就在我帐下充作幕僚,可便宜行事。”郑国辉伸手虚扶一下,他确实需要这些文牍之才,统筹内外事宜。

  四叔郑守业特意指着一位身材高瘦的儒生说道;

  “国辉贤侄,此人名为董焕章,乃是咸丰九年的三甲进士,出生于通州金沙镇书香门第,满腹经纶之士。

  八月初,大兄已经将令妹郑佩云许婚与他,男才女貌,此乃天作之合。

  两位多亲近亲近,现在可是一家人了。”

  郑国辉面现惊奇之色,重新打量了一下董焕章,见此人不卑不亢的从容有度,显见腹有华章,是个有能为的人。

  董焕章大方的拱手作揖,郑国辉也微笑回礼,说道;“既如此,那就委屈焕章暂且充作本官幕僚,日后多有倚重。”

  “将军有命,焕章自然无有不从。”

  四叔镇守业又介绍了剩下的三人,皆是举人出身,也都是郑氏族人。

  一位叫郑国泰,算起来是郑国辉的远房堂兄弟,是咸丰三年的举人,年龄三十有四,此人社情通达圆润,曾经做过师爷,对外应酬是一个好手。

  一位叫郑家良,是咸丰十一年新出炉的举人,年龄二十有七,此人性格忠厚孝悌,严谨有度,行事颇有章法。

  一位叫郑鑫,是咸丰六年的举人,此人乃是通州永兴镇人,家族庶子,在外闯荡多年方才回归故土。

  这三人都是受到郑氏家族的招揽,前来军中效力,尤其这个郑鑫曾经带过兵,引起了郑国辉的浓厚兴趣。

  码头上不是说话之地,郑国辉按捺住了亲近的心思,将这几位儒生交由亲兵安置,等会儿随同骡马大车返回城内。

  此时,码头上正在搬运货物。

  这一趟船队共计30余艘大船,除了运来800多石粮食和两船蔬菜以外,剩下的装的都是大包的私盐,总计约有3600担之多。

  返程要带回去的约2600余人,其中有370多人都是妇女,还有数十箱玉器,铜器,以及一些珍贵药材如虎骨、鹿茸、人参和砂仁等,还有几船的红白糖,茶叶、砖茶等物,全都运载前往通州老家。

  这些货物有部分是官员商家的孝敬,有部分是从仓库里搜刮出来的无主货物,送回老家安置较为妥当。

  从通州运来的粮食不用多说,这三千六百担的私盐就是私货了。

  偌大一个金陵城,每日盐的用量相当可观,由于战乱导致的盐业废驰,这给了郑国辉上下其手的机会。

  恰好现在任职金陵城守尉,背靠着提督府这棵大树,他可以将通州的私盐直接贩运到金陵城来出售,从中谋取暴利。

  江宁府这个地方向来用的是两淮盐,在清朝时期,两淮地区的盐课定额最高,是其他盐销区的两倍甚至数倍。

  淮盐比川盐的课税高了十倍之多,意味着淮盐卖出一份,几乎可以抵川盐的十倍课税。

  所以说江南省是盐税重地,那是半点也不会错的。

  在和平时期

  江南省一斤盐售价60~65文,兵荒马乱的年月盐价飙涨,动辄百文甚至更多。

  实际上

  晒盐的成本很低,通州晒海盐加上人工运输成本,每斤只在两至三文,多出来的全都是暴利。

  从通州输送私盐至金陵售卖,按照60文一斤的售价,每担净利润就有五两银子,三千六百担可获暴利一万八千两白银,短短两周就可售完。

  “贤侄,这么做无碍吧。”四叔郑守业私下里有些担心的问道。

  郑国辉轻轻摇了摇头,说道;“这钱也不是我一人独得,还需与提督府和江宁府分润,大家都沾点腥,自然就无碍了。”

  “那我就放心了,就怕影响贤侄仕途,反而不美了。”

  “此事我自有计较,海边盐场人手还够吗?要不要再送一些过去。”

  “不用了,现在每周可晒出三千余担,以前还有存货。我下次过来多装一些,不管怎么样都够了。”

  “那行,崇明岛那边什么情况?”

  “贤侄请放心,你五叔亲自在那边坐镇,还有800余通州团练弹压。我们也没有苛待那些长毛余孽,反而给予种子公牛,助其开荒种田,现在一切都很好。”

  想了下,郑守业继续说道;

  “加上这次送过去的人口,崇明岛那边就有14000余丁,分散在约20余屯。

  今年夏收的水稻收成很好,按照贤侄的吩咐,留了五成给他们,尽可以吃饱穿暖了,尚有稍许富裕。

  夏收后的地又都种上了秋麦,现在农闲,正组织人手继续开垦荒地,这些都不消多说了。

  收上来的粮食都存在土围的粮库中,数量有一万四千石之多,尽都足够了。

  土围中的粮库还在建造,以备今后储存更多粮食。

  就是崇明岛上女人不多,那些长毛余孽,闲来无事就会好勇斗狠,失手伤人的也不少。

  这几百女人送上岛去,就应该能缓解不少。”

  郑国辉点头说道;“具体你们安排吧,这些都是衣食无着的女人,送上岛也不至于饿死。但若是怀孕了,须得好生照顾,不可继续从事贱业。”

  “放心吧,大兄早就言明,尽都按贤侄吩咐的去做。”四叔郑守业回答的不打半点磕碰。

  郑国辉又问道;“船呢,购入西洋海船是否有消息?”

  “已经派人去沪海了,还有一波人南下香港,听说那边的西洋海船很多。暂且没有什么消息传来,尚需些时日方可。”

  “组建西洋风帆海船队一事,事关今后的布局,切不可懈怠。银两从我送回去的钱财中取用,购置四五艘风帆大船应该够了。”

  “贤侄放心,族中有专人料理此事。”

  “嗯,很多人都能看出来这大清朝的气数快尽了,还会不会再出一个长毛军或者捻军?这都是说不准的事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大兄也常常言及此事,贤侄所为非常人之举,我郑氏宗族鼎力支持,自不待言。”

  “如此甚好,江船和海船都要买,今后的生意还要继续扩大。鬼佬的洋布价廉物美,也可以作为经营货物的主要品种,逐步的铺开来。”

  “私盐和布匹,我知道了。”

  两人私下密议了一番,等到货物和人口都装卸完毕,郑守业带着船队扬帆起航,很快在浩瀚的江面上就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郑国辉带着手下千余官兵,押送着五百余辆骡马大车浩浩荡荡返回城中,自然不用再提。

第10章 一举三得

  通州历来是文风鼎盛之地,其地理位置隔江与沪海遥望,受到外埠开放西洋风气之影响,思想远不同于内地僵化保守。

  郑国辉手下的通州团练,能够识文断字者十之七八。

  改建成为金陵督标营后,纳入大量新血,识字率反而断崖式的下跌。

  所以郑国辉在整合军队时,在军营中开设扫盲班,利用闲暇时刻教授士兵读书认字,促进官兵进一步融合。

  他特别规定

  不能识文断字者,不得提拔为官,一辈子只是当大头兵的命。

  通过这样的安排,大量提拔的通州籍基层军官,完全掌控了督标营,并且燃起了入营新兵学习的热情。

  鼓楼广场

  如今这里是督标营的营盘所在,在高高的鼓楼上,有警戒哨兵日夜值守,站高望远,城内方圆十数里地尽收眼中。

  陪同江南提督福珠洪阿,郑国辉带着身边的军官和幕僚,站在城楼的廊檐下,督察士兵训练。

  广场上

  数千名士兵正在列队训练,在鼓点乐声中前进,转向,队列严整有序,军纪森严,看起来完全是西洋军队的那一套战法。

  负责训练的是十几名英国军官,这是从驻上海英国军方特聘而来,专门负责督标营军事训练,沿用原汁原味儿的英军训练方式,装备的也是英式步枪。

  郑国辉的督标营装备的是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装备数量已经增加到两千两百支,是实力较强的火器部队。

  这种英式步枪虽然是前膛装填,但经过大幅的技术改进后,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使用的是线膛枪管,可以发射米涅弹,火帽击发,这都代表了当今世界步兵武器的最先进水平。

  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在500码范围内有相当的精度和致命杀伤力,即便远达900码,米涅弹依然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相比老式滑膛燧发枪,已经具备了质的飞跃。

  督标营同时装备了16门比较先进的12磅阿姆斯特朗野战炮,组成了一支炮兵队,用于打击敌人坚固堡垒。

  该炮是一种先进的后装线膛炮,不但精度很好,装弹时间短,还可以在2000米有效射程发射厉害的开花弹(榴弹)。

  火炮最大射程为3500米,可谓是陆战中的大杀器。

  训练场上

  士兵们的喊杀声震耳欲聋,队列齐整有序,凌冽杀气扑面而来。

  这样的精兵看的福珠洪阿喜笑颜开,频频点头笑着说道;“郑大人,你的这些兵练的真不错,由此精锐之军在手,可保高枕无忧矣。”

  “督台大人谬赞,卑职惭愧不已,忝为督台门下,自当尽忠国事,为督台大人分忧。”郑国辉也是会说话,一口一个“督台大人”,意思是“我是你的门下”。

  福珠洪阿显然听懂了,趁着心情高兴,便问道;“你这伶俐鬼倒会说话,说吧,又有什么事儿?”

  “洋人教官史密斯练操是有法度的,处处按照大不列颠军队操典要求,主要是装备方面欠缺太多,枪炮仅只两成半,远不敷所需啊。”

  “这个……还得从长计议。”听到索要枪炮,福珠洪阿心中也有些犯难。

  连年战争下,朝廷开支空前的吃紧,川湘等省的课税都收到七八年后了,到处都要银子。

  李鸿章的淮军刚刚清缴了太平军在江南省最后一处重要据点“常州城”,朝廷的奖赏还没着落,户部的银库耗子去了都得哭。

  要知道一杆洋枪就得二三十两白银,1000杆得多少银子?

  督标营缺少的洋枪可不是少数,加上弹药训练,动辄十几万两白银。

首节上一节8/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