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69节

  一旦打起来,有可能就是两三天没日没夜,甚至连续作战追踪,顾不上吃东西。

  所以上战场之前,偷偷塞两块馒头和一些咸菜在怀里,打满一竹桶的水,是保持体力的最好办法。

  郑国辉的军队这样打可以,但承受了惨重伤亡的部落酋长实在吃不消了。

  眼见着前方一阵哗乱,密密匝匝的土著从街道房间,院落里涌了出来,哭爹喊娘一股脑的向北方逃去,很多人在拥挤中都丢掉了刀枪。

  这是……溃败了吗?

  “传令下去,稳住战线,步步紧逼,注意各个连队之间的策应,勿要轻敌冒进。”

  “遵命,将军大人。”

  传令兵大声在街道边传达命令,附近的连队都能听见,便统一行动起来,从东方与南方稳步压进,防止落入敌人圈套。

  “报告将军大人,约有数千土著冲出塔古姆,一路仓皇的向北而逃,请将军大人示下。”

  “给埋伏部队发信号,命令骑兵追杀溃逃土著余孽,向西边的达沃河驱赶。”

  “遵命,将军大人。”

  传令官骑上马迅速离开了,他将前往空旷地带,用约定的旗号传令。

  郑国辉看着传令官离去的背影,双眼微闭,露出一丝寒芒。

  这些土著这时候想逃,已经晚了。

  对于这些公然反抗的土著部族,他根本就懒得甄别,一律清除最简单了。

  在郑国辉看来

  达沃城及周边三十多万土著人口,还是有些太多了,起码要削减1/3,尤其以精壮男丁为主,重点剿灭有组织抵抗的土著部族武装。

  彻底消灭土著贵族及上层人士,消灭那些有见识的土著知识分子,消灭土著部族的核心力量,剩下的都是一盘散沙。

  到时候

  任由捏扁,搓圆都可以,让这些被奴役的土著男丁贡献力量,用于城镇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荒,矿山,道路交通以及桥梁水坝等用途,是一次性的消耗品罢了。

  苦役营中的土著男丁,既不可能结婚也不会有配偶,更不需繁衍下一代。

  土著女人正好配给光棍华人移民,那么在一代人之后,就都是大一统的华人了。

  远方的枪声隐隐传来,喊杀声四起。

  郑国辉听到后,嘴角掀起一丝冷诮之意,果然逃脱不了本官的筹谋。

  他命令一声“备马”,很快战马就被牵了过来,郑国辉翻身上马,率领着亲兵跑步前进,向着战场方向追了过去。

  空旷的原野上

  一大群溃逃的土著,被埋藏在此的火枪兵们一轮又一轮的齐射,就像割麦子一般。射倒了一片又一片。

  夺路而逃的土著们无心恋战,在他们的背后已经有大量的士兵追了上来。

  亡命奔逃之下,也不顾身边人被射死了多少,只管夺路而逃。

  没有多远

  又杀出一只骑兵来,挥舞着雪亮的马刀从侧面掩杀过来,用锋利的刀锋挥舞,这些土著们又是一阵大乱。

  被逼的向西逃去,而西面正是奔腾汹涌的达沃河,那是一条死路。

  慌不迭之下,哪有什么选择?

第85章 清剿计划

  久经训练的精兵与土著乌合之众的战斗,在占据犀利枪炮的绝对优势,获得压倒性胜利,几乎是笃定的事儿。

  塔古姆镇战斗在下午二时左右结束,在遭到华人骑兵和埋伏枪手轮番打击下,仓皇逃命的土著武装就像没头苍蝇似的,被驱赶着向西逃亡。

  结局是灾难性的。

  数千名逃亡的土著混乱中自相践踏,被压迫上来的华人军队三面包围。

  危机中已经顾不得许多,从领先的人跳进湍急的达沃河中开始,更多的土著下饺子一样扑进河水中,一时间蔚为壮观。

  很多当地土著是会游水的,可是他们忘记了。

  经历大半天的战斗,突围出来以后,又亡命的奔跑了几公里,此时的体力已经耗尽,无法越过300多米宽的湍急河流。

  郑国辉驻马停在河岸处,看着河中漂流的密密麻麻尸体,一言不发的拨转马头离开。

  兴许这样的结局,早早解脱了吧。

  很快命令传达下来;

  全军休整,押送俘虏清理战场和尸骸,在塔古姆镇就地宿营,等待新的命令。

  发源自内陆山区的达沃河奔流而下,流经塔古姆镇时,上游已经汇入了十几条支流水量,河面变得愈发宽阔起来。

  那些漂浮在河面上密密麻麻的尸体,用不了一两天的功夫,就会被湍急的河流冲向下游,在达沃河口汇入海洋中。

  有了这个提醒

  处理起战争中的尸骸就简单多了,直接抛入河中,任其顺流而下进入大海。

  此事在很多华人心中留下了阴影,从此几十年如一日,再也不吃达沃河里的鱼了,那就是后话了。

  到了傍晚时分

  这片战场已经清理干净了,除了到处残留着大片血迹,被轰塌的房屋废墟以及墙上的枪眼,再也看不到其他战争痕迹。

  虽然如此

  但那股浓烈呛人的血腥味在太阳照耀下已经变质,混合着残留的硝烟味儿,仿若无形的死亡阴影笼罩着血战后的城镇。

  郑国辉的大帐,就设在塔古姆镇另一侧的小河边。

  这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

  这条小河最终也是汇入达沃河,但没有受到污染,溪水清澈见底,还能看见游动的鱼儿欢快的追逐。

  郑国辉若有所思的站在河边,眼前是一片广阔的山谷平原,只有少许平缓起伏的丘陵点缀其间,远远的能看到群山巍峨。

  望山跑死马,那已经是在数十公里外了。

  塔古姆镇距离达沃城约78公里,但是有便捷的达沃河水运联系在一起,加之地处内陆平原腹地,气候宜人,未来发展潜力大。

  综合考虑下来

  郑国辉觉得在这里建设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地理位置非常适合。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设想,有待于未来逐渐完善。

  由于土著部落农耕技术落后,达沃周边的平原地带开发并不充分,不远处就是大片大片的森林。

  顺着河流而上,一直抵达数十公里外的山区外围,沿途都有零零星星的土著村镇,是下一步需要清缴的地方。

  汇聚在塔古姆镇的大股土著反叛力量被剿灭,剩下的就不需要全军出击,兵分几路四处拉网式清剿即可。

  郑国辉暂时把中路军的指挥部设置在这里,派遣通信兵飞马前往达沃城,东芝运输船沿河而上,将后勤补给物资运至塔古姆镇。

  粗略的估计

  全面清剿军事行动至少还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现在已经安排移民对土地实行复垦,与军事围剿行动同步进行。

  现在种下去的木薯,玉米,水稻和油菜等农作物,快的一个多月,慢的三个多月就可以收获。

  棉兰老岛的气候不同于神州大陆,三宝颜,达沃都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常年在20~23度左右,温差非常小。

  种植农作物不讲究什么节气和农时,特别适宜烟草,咖啡,黄麻,椰子,香料和稻米生长,热带水果的品种也十分多。

  在实行“腾笼换鸟”政策时,同步推进华人移民对农田的复垦复耕,维持稳定的粮食供给,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塔古姆这样的重要城镇,郑国辉计划先期安置一千到一千二百华人移民,那么就是一千多个华人家庭。

  这样的大镇,至少要配备200杆洋枪。

  以50人为一个民兵中队的话,洋枪队就有4个中队。

  再加上全民皆兵的华人移民配备刀枪等冷兵器,就是一支不俗的武装力量,寓军于农,是维持当地治安的重要举措。

  当军队撤退后,本地乡镇华人移民,都要组织起武装民兵巡逻队,占据交通要道,桥梁和隘口,对过往人员实施严格盘查。

  发现土著武装分子,立刻予以击毙或抓捕,成为扩张殖民运动中基层的触手。

  长此以往下去

  躲藏在热带密林中的土著反叛分子,根本就熬不了多久,就必须得出来拼命,否则就得饿死在丛林中。

  在棉兰老岛上,今后不会有土著生存的土壤,必然会被密如蛛网的华人移民乡镇,紧紧束缚住,最终窒息消亡。

  郑国辉有这样充足的底气,是因为背靠着人力资源无穷无尽的神州大陆,背靠着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同胞。

  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为啥占据了大片殖民地最后都丢了,还不是人少吗?

  预计在十月初

  返回的大船队将会再次抵达棉兰老岛,运来崇明岛上2万多名移民,填充进巨大的人力缺口中。

  年底以前,争取让大船队再跑一个来回,同样运输2万多华人移民抵达棉兰老岛。

  这样一来

  殖民统治的基础就愈发稳固,六万五千余人的华人移民,就意味着同样多数量的华人家庭,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

  郑国辉在河边漫步,心里头想着殖民的方方面面安排,思绪犹如泉涌,纷纷的涌上心头。

  棉兰老岛的矿产资源很丰富,尤其铜矿石以亿吨计,煤铁资源也不缺少,可以凭借这些发展矿产和重工业。

  最大的市场就在身边,北方神州有多少都能吃得下去。

  在原来的历史上

  一百五六十年后,这里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这就不得不提到东南亚局势演变,社会制度和民族秉性等各个因素,那就扯远了。

  郑国辉能够确定的是

  棉兰老岛具备发展重工业的一切优越条件,丰富的煤,铁,铜,金,铬资源,便利的海运和水运条件,还有自己这个重生的领头羊。

  这么多有利因素汇聚一身,再发展不起来,真可以找块豆腐一头撞死了。

  等到战事稍定,就需安排专业人员勘探矿脉,选址修建钢铁厂,新的煤铁铜矿山,采石场,还需要统一规范道路修建标准,修建大量的桥梁等等。

  由于土著部族的生产力低下,文明发展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可以说是一片稀碎,几乎等于零。

  从达沃深入到塔古姆,郑国辉深切的感到这一点。

  道路是走的多了,就自然形成了。

  桥梁基本上以木质为主,有的是弄几个树干搭在河两边,用藤蔓漫油后捆缚住,上面再铺一层椰树皮,最后上面覆盖上厚厚的泥土,踩硬压实后就行了。

  这样的土制桥梁可靠性极低,运输马车走在上面特别要小心。

  搞不好哪一段木头就会朽裂折断,连车带马一起掉入河水中。

  以郑国辉的眼光来看

  这里的桥梁通通要重新修建,要基本建成以石桥为主的道路桥梁,数量达到数百座之多。

首节上一节69/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