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只取青壮,那么多妇人儿童怎么办?”
“顾及不了那么多,年轻妇人可以带上一些,儿童只能留在崇明岛上,随同慈济学校的儿童一起学习,且待日后再说。”郑国辉神情也有些唏嘘,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下南洋的航线风波浪急,条件艰苦,还要克服晕船呕吐,人挤人的恶劣条件,体质脆弱的孩子承受不起。
强行要带去,大概率也是个悲剧。
只能等今后条件好些,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再行合家团聚吧。”
“事急从权,也只得如此了。”李鹤章说道。
如今的远洋航行是一道鬼门关,很多身体强健的男人都很难承受,何况幼童?
这两个月时间
在李鹤章的大力筹办之下,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送达崇明岛,同行的还有鲁豫两省遭受战火波及的灾民。
自僧格林沁亲王深陷重围战死之后,朝廷逾加的发了狠,下旨令曾国藩,李鸿章两位朝廷重臣率军绞杀,南北对进。
又招在浙闽剿匪已至尾声的名将左宗棠,北上陕甘剿灭回乱,平定地方叛乱不息的局面。
两地数百万遭受兵灾百姓,纷纷携家带口的南下,尤其沿大运河一线,鲁西北至皖北,湖湘等地,形成多路灾民大军南下的格局。
稍微捡了些,崇明岛上的灾民就超过了4万余人。
原本崇明岛上屯民3万出头,减去下南洋的4000余人,编列从军的7000余人,原本已不足1.9万人。
这骤然而至的难民大军4万多人涌至岛上,人口暴涨至6万多,立马就感觉压力重重。
郑国辉也改变了计划,这次下南洋索性多带些,站稳脚跟后立马让船队返回,将这些难民人口陆续转运至南洋。
如今根本不要动员,只要能有口吃的,能活下去的盼头,别说下南洋了,就是到天涯海角这些难民也愿意去闯。
这样好的时机,需得利用起来。
7月中旬的夏收
崇明岛趁着人多力量大,全体动员抢收抢种,共计收获夏粮二十三万余石,如今是仓满屯满,信心十足。
作为金陵城的大地主,郑国辉在金陵周边府县也囤积了七八万石粮食,足以支持下一步持续的收留灾民赈济所需。
郑氏一族的大船队频繁往来于长江上下,在运送粮米的同时,也搭载了大量难民,一步步汇聚到崇明岛上。
如今的郑氏家族是省内首屈一指的大粮商,粮食货栈开遍了江浙皖湘数省,并且将私盐生意也扩展到了各处。
借着这些生意的掩护,运送一些难民就不起眼了。
进入8月份以后
崇明岛上的农忙抢收抢种已经结束,利用清晨和傍晚的凉爽时刻,岛上组织对难民的军事训练,以备不时之需。
随同的少年儿童,则无一例外的编入学校中,接受半军事化教育和忠诚教育,是完全的封闭式管理。
此次将随同南下的2万余人,含屯民8000余人,绿营兵2000余人,还有难民万余人,总计2万余人。
有了上次远航的经验,这次远航准备的更充足,更有针对性。
所有南下的人,都要先经过转笼的考验。
所谓“转笼”,就是放在铁制圆盘上的圆形木板,直径3米8,一次可以站上20多人。
在人力推动下,“转笼”便会旋转起来,持续长达10来分钟。
那些反应特别剧烈,上吐下泻的人,都会被剔除出去。这点眩晕都承受不了,上了船更不行。
说不得,只能留下来种地了。
反正崇明岛那么大,也总归需要人手种地放牧,捕鱼炼铜,怎么样都安排的了。
更多通过“转笼”的人,则满心期待着下南洋,开启人生更光明的篇章。
第78章 出发
“大人,计划何时启程?”
“就定在八月初十吧,黄历上宜远行,入秋以后,东南台风频起,海面上风大浪高,这个时节还稍好些。”
“既如此,没多少日子了。仙侪就要调动船队汇集于崇明岛上,即刻准备南下。”
“嗯,有劳仙侪兄了。”
“大人此次南下,莫如将那几个丫头也都带走,放在身边伺候,总归比那些粗手笨脚的兵卒强上许多。”
“如此也好。”郑国辉仅略一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李鹤章所指的那几个丫头,自然就是暖床的巧月,巧星二女,还有那两个狐媚子钱筱月,苏眉娘,如今被滋润的越发水灵出众。
将军大人此次自南洋返回,差不多也要到了年底时候。
翻过了年,就要迎娶李氏一族长房嫡女李雁荷,以皖北李家的高门大户,至少要陪嫁8个近身服侍的丫鬟。
如今将军大人身边已经太拥挤了,适当的清理一下,免得新婚燕尔之际,再闹出什么令人不喜的事情来。
防患于未然,这都是经验之谈。
长房嫡女李雁荷自小受到严苛的大家闺秀教育,三从四德是刻在骨子里的本分,端庄淑良,但不代表是木头人,就不会醋海翻波。
明媒正娶的夫人可不同于想爬床的丫鬟,乃是内宅之主,纳妾必须经夫人允许,不会任由郑国辉胡来。
先前的这几个房里女人,就成为绕不过去的痛点。
下南洋时一并带去,不失为很好的解决办法。
李鹤章见将军大人采纳了自己的意见,便站起身来,恭敬的双手抱拳深施一礼,说道;“将军大人明鉴,仙侪唯有钦佩而已。”
“仙侪兄不必如此,静海亦不想多生枝节,给她们找个妥当的地方安置,合当如此。”郑国辉摆了下手,言语淡淡的说道。
李鹤章道;“仙侪俗务缠身,就此告退了。”
“嗯,郑贵,去送一下先生。”
“将军大人,告辞。”李鹤章抱拳后退两步,转身便离开了。
郑国辉目光深邃地坐在那儿,轻摇手中的扇子,盘点现在的军政格局。
手中掌控的2万余兵,如今分布全省各府,专责剿灭乱匪,安定地方。
北方匪讯频频,尤其是徐州,淮安二府,总有跟随流民南下的小股匪寇余孽以及被打散的捻军余部作乱,需得两部驻军清剿围杀。
所幸何汝霖,郑家宝二人皆为资深将领,率部四处出击。并于交通要道设立哨卡营寨,从严筛查混迹于难民中的匪寇,屡有所获。
总体而言
北方纷乱不断,南方偶有警讯,大体上安稳。
幕僚长李鹤章是个拎得清的人,虽然职责可以过问军务,但基本上没有触碰,多以民政事务为主。
郑国辉手中的军队由十几名心腹手下分路镇守,所需辎重钱粮大多由各府供给,亦不需烦心许多。
军政泾渭分明,上下通畅,令行禁止。
下南洋短短三两个月功夫,应该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现在已是8月初,距离大军启程也不过就是一周时间,需得将一应事务料理清楚了。
布政使遏隆是最大隐患,此人原本遭到弹劾的罪过,随着礼部尚书福珠寿山的病逝而烟消云散,没了什么动静。
消停了几个月,如今与臬台吴维成大人开始明争暗斗起来,利用职权处处打压排挤,搞得吴维成大人苦不堪言。
好在江南省还有郑国辉这个地方军阀坐镇,总体呈现三权鼎立的局面。
如今郑国辉转投恭亲王奕一党,与吴维成大人早已劳燕双飞,自然也不会参与两人的党争之中,只做壁上观。
布政使遏隆毕竟位高权重,轻易动不得他。
心中思忖片刻,觉得没什么疏漏之处。
眼见着月洞门处衣襟一晃,一前一后两个千骄百媚的美貌少女行了出来,两女手上捧着托盘,露出娇嫩如雪的白皙肌肤。
美眸盈盈如水的看了过来,低下头含羞带怯的模样惹人怜爱。
尤其是这暑热天气
钱筱月与苏眉娘二女都穿着轻薄透气的衣裳,更加勾勒的纤巧身材玲珑有致。
郑国辉本就是食髓知味的饕餮老客,又加上这一副强壮年轻的身体火力十足,身下立时就起了变化。
“你两个过来,老爷我有话问你们。”郑国辉轻哼一声,站起身来向堂屋走去。
“奴婢遵命。”
钱筱月又害怕又有些期待的与苏眉娘对望一眼,见到苏眉娘有些婴儿肥的脸庞上腾的飞起了两朵红云,眉眼含春。
她情不自禁的啐了一口,跺着脚埋怨道;“你这个小狐媚子真害死人,又菜又爱撩,等会儿任凭叫的再惨我可不管,我也承受不住呢。”
“好姐姐,一起吧,我一个人害怕。”
“这下知道怕了,快走吧!”
二女私下说着小话,跟着老爷的脚步进了中堂,随身关紧了门。
很快,就传来少女的一声惊呼……
一周之后
崇明岛
八月初十,良辰吉日,宜远行。
天还没亮的时候,趁着清晨雨露清新,江边的凉风习习,大量黑压压的人群就向光明镇码头方向聚集,隐隐绰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
河边的码头上
以七艘西洋大帆船为首,密密麻麻横亘着一百多艘大型福船,很多船上都满载了货物,压的水线靠下。
码头栈桥上
几十盏挑高的灯笼照的一片透亮,一些率先出发的士卒和移民陆续登船,叽叽喳喳的一片喧嚣,好不热闹。
随着铜锣声响起,郑国辉,李鹤章本人率着大批随从和兵卒到场,码头上的人群呼啦啦的跪下去一片。
“吾等草民跪迎将军大人,恭祝将军大人福祚绵延,贵体康安。”
“将军大人是现世菩萨,上天保佑啊!”
“免礼,免礼……”
手持刀枪的兵卒们涌了上来,将移民们驱赶靠后,居中空出一大片地方来。
宣礼官高声大喊道;
“今有我江南将军郑国辉大人率领大军南下,征服南洋蛮夷狄族,宣扬教化,布我华夏汉族昌盛文明于天下。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乃不世出之盛事。
奉上三牲,祭祀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佑我大军一路平安顺达,海晏河清,顺风顺水,万事遂意,祝我大军马到成功!”
“将军大人持香领祭,一拜……再拜……三拜!”
围出的空白地方中,已经摆上了祭坛祭桌,摆上了三牲祭品,香烛,纸钱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