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61节

  “三叔如何?”

  “这……难道就是吕宋群岛所产?”

  “准确的说,是我们现在占领的棉兰老岛三宝颜紫铜矿山所产,若是有足够的矿工和设备,今后将源源不断的产出大量优质紫铜锭,足够一切所需。”

  “这当真是惊世骇俗,占有如此大一笔财富,再不用担心入不敷出,中途断了钱粮,大事可成矣!”

  “那……三叔意下如何?”郑国辉再次逼问道,眼睛死死盯着李鹤章的脸上表情。

  李鹤章长叹了一声,神情庄重的整理了一下衣冠,双手抱拳深深的一揖到地,朗声说道;“军门大人在上,请受仙侪一拜,愿为军门大人前驱,虽死无憾。”

  “哈哈哈……都是自家人,三叔请勿多礼。”郑国辉大笑着伸手相扶。

  “且慢!无规矩不成方圆,今后我当以主公待之,请称呼一声“仙侪”即可,不可乱了尊卑上下。”

  “这……好吧,今后于公之处,我就厚颜称一声“仙侪兄”,于私之处,依然称为“三叔”如何?”

  “悉听大人吩咐,仙侪自无二话。”李鹤章把态度摆的很端正,抱拳恭了下手。

  郑国辉心中大喜过望,他现在最缺的就是一个能够总掌内外的大管家。

  有了李鹤章坐镇,郑国辉就能率领计划8月份下南洋的第二波大船队,亲临吕宋群岛指挥诸般事宜。

  放手给别人做,总有不尽如人意地方。

第75章 幕僚长李鹤章

  得到李鹤章加盟,郑国辉顿觉如虎添翼,大喜之下欲拜其为“军师将军”,地位当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鹤章并没有被重视冲昏头脑,言辞婉拒后,接受了将军府幕僚长之职,总揽政务,兼摄军务。

  职能差不多的,仅叫法不同而已。

  “军师将军”实在太敏感了,这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曾担任过的要职,李鹤章哪里敢应承下来?

  次日一早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郑国辉习惯的早早醒来,提着长刀便来到庭院中。

  活动开筋骨后,便虎虎生风的舞动了起来,雪亮的刀光闪烁翻腾,带着劈开空气的凌厉啸叫声,充满无边煞气。

  郑国辉习练的八卦万胜刀法偏向于战阵,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功夫无不精熟,使起来运转如意,威力惊人。

  凭借着一身超卓身手,从军迄今5年多来,死于刀下的敌寇何止百人,杀出了赫赫威名。

  亲卫们素知将军的习惯,早早的来到庭院外围警戒,目睹将军一口朴刀使得刀轮滚滚,杀气盈天,情不自禁的齐声叫“好”。

  李鹤章就住在隔壁,闻声提着长剑出来,站在一边走廊上观赏。

  皖北李家素有传承,他也是个练家子,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而是文武俱佳。

  他能看出这套八卦万胜刀法犀利之处,那是招招抢攻,一往无前的杀阵之法。

  郑国辉运转朴刀如飞,全力施展起来,雪亮的刀轮滚滚看不清人影,可谓当者披靡,杀气十足。

  看到精彩处,李鹤章也情不自禁的高声叫“好”。

  一炷香的功夫

  郑国辉手中的朴刀缓缓收势,面庞上一抹红彩奕奕,额头上已见一层细汗,整个身体完全活动开了。

  “好刀法,将军大人力大身不亏呀,这一套刀法使的千军辟易,莫敢近身,已然触及刀法精髓,可为宗师也。”李鹤章大声叫好说道。

  郑国辉将手中的朴刀扔手一扔,站在近处的郑贵连忙双手接住,被迎风带来的惯性震的后退一步,虎口发麻。

  这杆精铁打制的朴刀重七斤二两,厚脊薄刃,刀口是百炼精钢淬炼而成,乃双手使的重兵器。

  一刀能斩断马头,端得锋锐无比。

  郑国辉接过热毛巾擦了擦汗,走过来笑着答道;“让三叔见笑了,战阵上使不了这么多花招,也就是一身蛮力无处发泄,胡乱耍着玩而已。”

  “将军何必过谦,那我等岂不汗颜无地?”

  “呵呵……是我着相了,三叔拿了剑来,也下场练一圈吧。”

  “正有此意。”

  李鹤章也不推脱,大方的持剑直接下场,郑国辉顺势就让到了一边,站在门廊下观看。

  李鹤章立了一个起手式,郑国辉便知道这是太极剑了。

  果然

  李鹤章剑势一撩,便挥洒自如的演练起来。他的动作远不如郑国辉那般刚猛有力,刀势滚滚尽显杀气。

  一柄太极剑在李鹤章的手中,慢则清风徐来,快则立起波澜,动静之间尽显韵味,显是二三十年的深厚功底。

  在场大多都是练家子,自然能瞧出其中的妙处来,全都纷纷叫“好”。

  一套太极剑演练完毕,身上也发了汗,李鹤章剑柄倒持走了过来,自然有丫鬟递上热毛巾,茶水。

  郑国辉笑着说道;“三叔的剑法很见功力啊,平日里可没少下功夫。”

  净了面后,李鹤章端起茶水喝了两口,这才回答道;“老不以筋骨为能,现在练练也就是活动下身体,上阵杀敌是断断不成了,还得看你们年轻人。”

  郑国辉说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呵呵,将军大人莫要说笑了,仙侪这二十余年来东奔西走,只不过是经验多些,却一事无成。余生只想在将军门下,略尽绵薄之力罢了。”李鹤章说着将手中的剑交给随从,跟着郑国辉向餐厅走去。

  一路走,一路闲聊。

  餐厅里

  精致的早餐已经在圆桌上摆好了,熬的雪白的鱼头豆腐汤,油条,小笼包,海鲜粥,千层油饼等等,还有豆腐乳,爽口宝塔菜,香椿炒鸡蛋一应小菜,摆了满满一桌。

  郑国辉与李鹤章分左右坐下,想是腹中饥了,两人都喝了一碗粥,吃了些小笼包和油条垫了肚子,这才饮茶品着小菜,聊起事情来。

  李鹤章问道;“将军大人,既然紫铜矿石已经运到,那么相应提炼铸币事宜,不宜拖延过久,现在有什么章程吗?”

  “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从皖北采购的燃煤不日将抵达。”郑国辉吃了一口香椿炒鸡蛋,放在嘴中慢慢去嚼着,这才继续说道;

  “岛上已经选出了46名有经验的铁匠,正在砌炉子,这是五叔郑守成在管着。

  眼下岛上农牧事宜,抽调屯丁,安置刚刚抵岛的流民人口等等,五叔那儿忙的不可开交,搞不好会有拖延。

  三叔既然挂帅,那这些都是你手底下的事儿。

  具体如何安排,本官就不多过问了。

  至多一个月,必须要把第一批铜钱铸造出来,距离筹备第二次下南洋时间已经不多了,各方面都要用钱。

  如何筹划,悉数托付三叔统筹安排。”

  说完,他端起茶盏喝了两口,神态悠闲的样子完全放手了。

  李鹤章哭笑不得,昨天刚说好,今天就要赶鸭子上架了。

  但他也没有推辞,想了下后说道;

  “事关第二批下南洋物资筹备大事,此事不容延误,我就在崇明岛上多待几天,不与将军大人一起回金陵了。

  待得此事理上头绪,再赴金陵不迟。”

  “这样也好,关于三叔的任命已经传达到千总以上的军官,悉听调遣,命令今天就会发出。”

  “如此也好,距离夏收还有一个多月。我正好在岛上多看看,粮库,农具及其他一应物什早做准备,免得误了农时,这都马虎不得。”

  “这是大事儿,那我就在金陵等着三叔,近期是否需要回皖北省亲?”

  “你这岛上琐事繁多,到了金陵想必也如此。暂且分身无术,且待年底再说吧,这一次将军大人真的要亲自领兵下南洋?”

  “不亲眼去看一看,总归不放心啊。”

  “既如此,那各项筹备就要抓紧动起来,等我抵达金陵之后,就要用到大笔的银子,头寸是否宽松?”

  “这两个月的私盐生意,应该会有二十六七万的进项,此次军队扩编大约要用去十来万两银子,兵部的拨款最快也要明年才下来。剩下的尽可取用,暂时应该够了。”

  “十五、六万两也差不多,等到下个月铜钱铸出来,有点饥荒也不大了。实在不够的话,我回皖北拿一些应急,五六万两银子是有的。”

  “暂且不考虑,本官在金陵城还有一些物业,到6月底就半年了,也能收些银子上来,不足之处可以卖一些宅院。”

  “哈哈哈……我都忘了将军大人可是号称“郑半城”呐,哪里不能找些银子出来?”李鹤章说着失笑起来。

  金陵这个地方人喜欢取绰号,就像以前的“蒋驴子”,现在的“郑半城”,很快就传得尽人皆知。

  郑国辉手中的商铺屋宅高达数千座,当真是布满金陵城,手中还持有大片大片的废墟空地的物业产权,没有来得及开发建房。

  这也就是手握兵权的地方军阀郑国辉,换一个人来,早就连骨头渣子都吞了。

  金陵城如今日益繁盛,大量富商豪绅的回流,房产商铺的价格吹了气般的猛涨,比之去年早些时候已经翻了四五个跟头。

  郑国辉无疑是最大的获益者,财富多的连布政使遏隆都眼红,却拿他束手无策。

  最后提一句

  礼部尚书福珠寿山突然病逝,加上江南提督福珠洪阿这个倒霉鬼死于捻军手中,江南省原本的局面顿时改观。

  布政使遏隆原本犹如头上压着一座大山,身披三条铁锁链的恶龙,一条是江南提督福珠洪阿,一条是江南副将郑国辉,一条是臬台吴维成大人。

  那座大山,自然就是礼部尚书福珠寿山,遏隆被压迫的喘不过气来。

  如今大山崩裂,三条铁索又少了一条,臬台吴维成大人孤木难支,在苦苦支撑,情形完全反转了过来。

  金陵城,已经不是昔日光景。

第76章 调兵分赴苏北各府

  郑国辉在崇明岛上待了两天,视察了诸般事宜之后,丢下了李鹤章在岛上主持大局,自己率领一众随从乘船返回金陵。

  此时的金陵城,那是一片喧嚣热闹。

  秦淮河边歌舞升平,已经重现昔日盛景,每日都有数千人涌入这座江南名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修复战争废墟,重现勃勃生机。

  鼓楼军营中

  抵达不久的4000余屯民全都换上了兵字号褂,脚穿布鞋,打上绑腿,装备了洋枪和刀盾开始编组训练。

  第一期金陵讲武堂的300多名学员悉数安排进入基层连队,军中调出的4000名老兵也编组进去,正在进行熟悉磨合。

  各地招募青壮还未入营,但也就在三五日之间,不会拖延太长。

  如今当兵能够吃一口饱饭,已是极具诱惑力。

  江宁协募兵承诺每丁发五两安家银,更是吸引了大量贫民子弟应募。

  每个县一两百不等的名额,往往引来上千青壮踊跃报名,可以优中选优,不识字者一律刷掉。

  即便如此,依然人潮汹涌。

  周边府县很多的百姓,都知道江宁协官兵最有钱,去年底很多老兵回乡省亲,都给了银子让家里盖房盖屋。

  尤其是最初通州团练那批人,几乎家家盖屋买地,惹的周围相乡邻羡慕的眼都红了,谁不说一声“出息了”。

  只要听闻是“郑将军”的部队募兵,号召力杠杠滴。

  郑国辉抵达金陵后,置雪片一样飞来的拜贴于不顾,他现在可没时间应酬,着重处理军务。

  一连三天待在鼓楼兵营中,新编组的每一标,每一营,每一队都亲自过问。

  并且和每一位刚下连队的基层军官亲切交谈,有的三五分钟,有的十来分钟,俱都勉励有加。

首节上一节61/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