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431节

  另一位是殖民地部大臣吴青峰,此人任职殖民地部屡屡开拓殖民,夏威夷,中美洲各府,南美洲哥斯塔尼亚总督区,加里曼丹岛南部原荷占区,苏门答腊岛亚齐王国旧地,包括刚果河公司和东非公司,都在其任内归入王国囊中。

  对这些海外远疆殖民地的有序渗透和安置,耗费了殖民地部上下大量的精力,其功勋有目共睹,不可抹杀。

  正因为出色的政绩,殖民地部大臣吴青峰在一众内阁大臣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届内阁总理大臣的热门人选。

  还有一位是香格里拉总督郑家宝伯爵,这也是楚王的老臣子,为人敦厚,广结善缘,王国高层贵族风评极好。

  但相比前两位,竞争力无疑弱了许多。

  民间的猜测终归是猜测,最终谁能登上内阁总理大臣的宝座?

  那还得看国王陛下的心意,作为一手打造这个新兴南洋强国的开国君主,楚王向来以雷霆霹雳般的果决扩张殖民手段,春风化雨一样的施政纲领而著称,可谓千百年未遇之明主。

  内阁总理大臣之位,一言可决也。

  “大西洋穿梭”者号皇家邮轮共有5层客舱,一层活物舱和两层货舱,其中最上面三层都是皇家住舱,极尽奢华之能事。

  最顶层的皇家奢华套舱,仅供国王陛下一人居住,还有随行伺候的嫔妃,宫女,皇家禁卫军女子禁卫军官和轮班伺候的王室秘书等人进入。

  皇家套餐前端是望舱,设有宽大舒适的御座,前方是大块玻璃的舷窗,视野比邮轮驾驶台更广阔,前方景色一览无余。

  在望舱之后,分设秘书值班室和警卫室,日常皇家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轮班伺候,就待在这里听候召唤。

  警卫室的女子禁卫军官们同样是轮班,每隔20分钟,由三名女子禁卫军官组成的巡逻队,进行例行巡逻。

  完成巡逻任务后,返回警卫室待命,再换下一组,如此反复。

  前方一间警卫室,后方一间警卫室,再加上更高权限的禁卫长官值宿在侧,最顶层的皇家奢华套舱周边,要保证每时每刻都不少于10名禁卫军官时刻巡逻警卫。

  继续往后,就是随侍宫廷侍女的值班舱,这里有着众多的皇家御用之物,包括洗漱更衣用品等等,数量多且齐全。

  继续往后就是与前舱完全隔绝的皇室奢华大舱,内里装饰的美轮美奂,有御书房,大会议厅,小会议厅,餐厅,超大型浴室和三间主副寝室组成,总面积超过1200平方。

  来到御书房,这个海上的移动御书房层高有4.2米,高大的紫檀木书橱一直到顶,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包金镶玉,无形中流露出皇家的富贵气质。

  还有大尺幅的精绘世界地图,坐在御案后抬头就能看到,是比例极为详尽的高等级地图,甚至连比例尺,各地年降雨,降水和等高线都有,以此指挥大兵团作战完全没问题。

  这刚刚开航,事情也不多。

  楚王郑国辉让秘书长李经会自去休息吧,准备一下两天后船队停驻亚齐港的相关事宜,这是一次重要且全面的补给。

  亚齐港位于印度洋东侧,从这里继续扬帆远航,就深入到印度洋航线上,中途需经英属印度殖民总督府辖下的科钦港进行全面补给,这无可避免。

  下一个补给港就是东非公司位于阿斯马拉附近的定海港,那是楚国所属的远洋补给港。

  在整个印度洋航线上,英属科钦港的地位无可替代,无论哪一国家的货轮都要经过这一重要港口,进行全面补给。

  仅这一点

  就展现出大英帝国在世界的重要港口和航线上的统治性地位,无论哪个国家都绕不过去。

第466章 考量

  秘书长李经会离开后,楚王郑国辉点起了一根雪茄烟,舒适的靠在御座上吞云吐雾起来,目光很自然的落到对面的地图上。

  他的目光沿着此次出行的航线梭巡一番,王室船队不会在新加坡停留,而是在苏门答腊岛最西北端的亚齐港停留4日。

  船队补给并不需要这么长时间,这还包括楚王巡视亚齐周边地区华人移民安置情况,考察当地社会,人文发展情况,所需的充裕时间。

  此次的行程,经科钦港至红海沿岸的定海港,在穿越苏伊士运河后,沿途在赛德港补给,再经过一段漫长航程将抵达大海湾城,对刚果河流域殖民地进行考察。

  大概需时二十余天,船队搭载的573名留欧学子将会在地中海沿岸的赛德港下船,乘坐其他国家赴欧班轮抵达目的地。

  有的去英国学习法律,人文和政治,有的去法国学习欧洲历史,工程和艺术,有的去德国学习军事,理工科学与医学,有的去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学习音乐,建筑,各自的去向不一。

  每一年,楚国都会选择官派留学生前往欧美留学,早期总数量约在七至八百之间,近些年来扩展至一千二三百人规模。

  这些优秀留学生至少出身于楚国中产以上家庭,贵族学生占了一半,政府方面对留学经费和日常生活经费都有固定拨款。

  王室基金还以优秀学子奖学金的方式,进行专项补贴。

  这可以维持海外官派留学生基本的生活水准,吃饱可以,穿暖可以,想要吃的好,穿的讲究那就不可能了。

  这些年来

  学成返回国内的官派留学生比例高达九成以上,只有不足一成滞留在国外,其家庭也受到相应的高额罚金惩戒,那自不消多说。

  正是严格把控官方背景审查这一关,官派留学生群体才能达到九成以上的学成回国比例,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

  若是官派留学生扩展到没什么资产的普通家庭和新移民,那些年轻人被欧洲的花花世界迷了眼,返回国内效力的比例恐怕要倒过来,能有一成回国效力就不错了。

  楚国的制度向来如此,实打实的用制度约束,而不指望考验人心。

  人心这玩意儿,压根禁不住考验。

  楚王郑国辉深深看了一眼呈尖锥形深入印度洋的印度次大陆,很快将目光又投向东非之角和红海岸边。

  红海的东北岸如今是东非公司的辖地,包括至关重要的曼德海峡,皆在楚国海外殖民总督府的有力管控下。

  这也是让楚王郑国辉感到满意的地方,他对非洲的殖民态度就是“掌控要点,殖民大片丰美之地”。

  东非公司很好的完成了第一项任务,据掌控欧亚航线上的要点……曼德海峡,并成为欧亚航线重要的补给港之一。

  其辖地虽然仅有12万平方公里,可近年来发展的势头很不错。

  刚果河公司则全力以赴完成第二项任务“殖民大片丰美之地”,这里是楚国对非洲殖民的重头戏,需要数10年不懈的持续投入。

  从现在的西非局势来看

  最让楚王郑国辉担心的土著黑人部族人口过多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让他对殖民这块西非丰美之地充满了信心。

  再移民个两三百万人口过去,那就稳了。

  两三百万华人移民看起来很多,若是分在到本世纪末的十六年时间里,一年也就是十四五万人口的规模,每个月一万多一些,4艘万吨移民船而已。

  欧洲各国在历史上无法彻底把殖民地同化,其根本原因是投入的人力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知道了这个症结,楚国对这些殖民地向来秉持大力移民政策。

  一方面对当地土著大力减丁,实施奴役和压迫,一方面对华人移民广开大门,鼓励并用优惠政策支持对远疆地区持续移民,增强对这些殖民地的控制。

  这一增一减,现在看来效果很明显。

  楚王郑国辉深深的吸了一口雪茄烟,烟头的红光亮了十几秒,随即香浓的烟草雾气弥漫开来,逐渐的飘散。

  他的眼神透过雾气又转到欧洲方向,油然闪烁出一丝期待。

  这个年代的欧洲,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道听途说总不及亲身去感受一番来的印象深切,楚王郑国辉对此相当期待,他此行将会遍访欧洲多个重要国家,会见大部分的欧洲王室成员。

  在得知楚王欧洲之行确定下来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沙俄,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都先后发来了正式访问邀约,那是要都走一遍的。

  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北欧诸国没有发来正式邀约,估计还在衡量中。

  奥斯曼帝国就不说了,在第10次俄土战争失败后,被俄国大军一直打到了首都伊斯坦布尔附近,宫廷内外慌得像个炸了窝的鸡仔儿。

  若不是英国的铁甲舰队开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声色俱厉的表示不惜与沙俄军队一战,严令其退出所占沿海之地。

  搞个不好,现在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彻底覆灭了,首都都被沙俄军队占领了。

  这样的可能性,起码在七成以上。

  短短的四五年间,奥斯曼帝国连续换了4个苏丹,从昏庸无度的到精神错乱的,从碌碌无为的到实力孱弱的苏丹,如今的内外局势艰难,纷争不断,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

  对这些难题,英国人都感觉到头大三分,选择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仅给予政策方面的建议。

  听不听,能做到什么程度?那只有上帝知道了。

  北欧数国没有发来正式访问邀约则是因为荷兰王国的原因,楚国与这几个小国家的经贸联系也较弱,平日往来不多。

  在南洋地区

  楚国强盛的陆海军兵力对荷属东印度群岛造成了极大压力,一举一动都让其高度紧张,说是惊弓之鸟也不为过。

  因为国小力弱,荷兰王国无法在海军装备领域与楚国竞争,索性躺倒了。

  如今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所辖的爪哇本岛和苏门达腊岛东南部,正在日复一日的大力营建要塞,修建坚固的炮台,防御线和碉堡,深沟,做好迎敌准备。

  提倡“引敌上岛,据城死守,焚为废墟,本岛决战。”的作战方针,大大的增强了土著仆从军的兵力。

  因为这些改变,荷属东印度群岛每年上缴荷兰王国财政的资金少了一大块,每年约在150万荷兰盾左右,占据上缴利润的六分之一。

  这让荷兰王国极为不满,严重影响了王国财政的运转,却是必须投入的资金,万万省不得。

  在这种局势下

  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对楚国印象那是坏到了极点,王者总有着自己的骄傲,不愿意屈身事敌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吸了几口雪茄烟,楚王郑国辉将剩下的一大半雪茄搁在金玉镶嵌的烟灰缸上,任由其阴燃熄灭。

  他用手挥了挥眼前堆积萦绕的烟雾,心中盘算着当今的欧洲局势,与原本历史上大致相同。

  德国宰相俾斯麦在欧洲有着崇高的威望,在国内亦大权在握,主导着德意志帝国的内外政策,其核心就是费尽周折建立的三皇同盟。

  如今的三皇同盟已经出现了深深的裂痕,那就是沙俄与德国间的关系。

  作为盟友,盟约中提到结盟的双方一旦本土遭受到外敌攻击,盟友有必须提供无条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全面支持,并且加入到战争中来。

  在已经过去的第10次俄土战争中,沙俄大军越过边界线大举入侵奥斯曼帝国,这样的单方面侵略战争,达不到触发同盟条约的基本条件。

  德国因此没有提供军事支持,并不违反盟约。

  问题在于当英国的舰队开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公然对沙俄军队实施战争讹诈,逼的沙皇不得不放弃大多数战争利益,只是将克里米亚战争中损失的地盘夺了回来。

  原本赢了10块糖果,最后只拿回了两三块糖果。

  从始至终,德国没有对沙俄的军事行动进行有利声援,德国宰相俾斯麦自称是“负责任的中间人”,主持了令沙俄利益大幅缩水的《柏林条约》。

  对于这样的一个盟友,沙俄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结盟半天结了个寂寞。

  是不是只有德国遭受入侵时,才能达到促成“共同防御”的军事条约启动条件?

  如果那样的话

  签署这样一个三皇同盟条约,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对沙俄有何真正的益处?

  一想到这些刚刚发生过的国际大事,楚王郑国辉嘴角就忍不住浮现一丝微笑,太特么有意思了。

  德国人的脑子都能耍的沙俄团团转,怪不得沙俄几百年来,在英国佬的面前净吃亏,处处缚手缚脚。

  脑子不好使,干使蛮力他没用啊。

  沙俄人就是典型的记吃不记打,在第9次俄土战争(注:即克里米亚战争)中吃了大亏,在第10次俄土战争中又吃了大亏。

  融不进的圈子硬往里凑,沙俄皇室一直就在吃这个大亏,但初心不改,妥妥的舔狗角色。

  正是看清楚了这点,楚国王室与欧洲的那一堆王室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有联系,但联系的不多。

  主要是基于经贸和国家往来的需要,没什么特异之处。

  楚国的主要利益都在南洋周边地区及日益繁忙的欧亚航线上,次要利益在于维护太平洋航线上。

  只要不触及自身利益,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纷争不大关心,也包括现在计划瓜分非洲的狂欢盛宴。

  去瓜分呗,反正和楚国没多大关系。

  如今是一门心思求发展,持续稳定的安置华人移民,深化对现有地盘的掌控力,不断的夯实王国基础。

  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当前的政策核心要义了。

  打铁还得自身硬,楚国希望通过埋头发展,在经济领域追上并且超越法德等欧洲强国,这是当前最切实的目标。

首节上一节431/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