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413节

  从1820年至1882年

  美国从欧洲至少得到1200万移民,这对于其人口持续高速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作用,积累了深厚的人口基础。

  在这方面,楚国亦不逊色。

  背靠着人口几乎无穷无尽的神州大陆,移民又超方便,在输入人口领域只会更强,而不会逊色半分。

  按照楚国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大约在三年后,将会一举超过美国人口总数,在世界人口大国的排位上位居第5位。

  若想再进一步,那可就难上加难了。

  位居世界前4位人口大国的国家,总人口都以亿计,排在第4位的沙俄总人口是1:03亿,而且东斯拉夫人非常能生,平均每个家庭有8个孩子。

  即便去掉中途夭折的孩子,那增长潜力也不容忽视。

  在生孩子这一领域,华人妇女对东斯拉夫妇女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还略逊一筹,平均只有6.7个孩子。

  若以长远的目光去看

  沙俄现在的人口就高达1:03亿,再发展个一百多年,达到五至六亿的人口规模很轻松,决不至于仅剩下一亿出头,这可是140年前的人口数量水平。

  可想想也没错,英国本土现在3512万人口,法国四千万多一些,沙俄1:03亿,在140年后依然没有增长多少。

  最大的原因,就是欧洲白人的苦主德意志帝国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中,先后发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一战和二战,给这些列强国家造成了重创。

  沙俄在一战和二战中损失5500万人,自己个儿清洗再加上乌克兰大饥荒,又损失掉了700万以上人口,那真是搞得元气大伤,人口规模彻底一蹶不振了。

  法国和英国也没好上多少,虽然死的人口少,可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总体规模也小啊。

  主要发生在欧洲本土的大规模战争,实在太伤国力了。

  美国躲在一边悄咪咪发展,人口增长到三亿规模以上,主要是没有受到这些世界范围内残酷战争的影响,反而所得甚多。

  一想到这里

  楚王郑国辉对德国人的好感倍增,他想了一下,便吩咐说道:

  “近期安排一下,本王接见德国新晋抵达的公使海因里希伯爵,嗯,让外交大臣郑鑫和殖民地部大臣吴青峰一同参与接见,再加上商务和文化部大臣仲秋,商讨两国间扩大贸易往来的可能性,对德关系要重视。”

  “微臣谨遵圣命,即刻予以安排。”值宿在侧的王室副秘书长章怀忠恭敬的回答说道。

  楚王郑国辉吩咐过后,便又继续翻阅厚厚的《楚国1882年总体经济发展报告》,凝神看了起来。

  楚国从1869年开始全面系统的统计国民经济数据,包括钢铁产量,对外进出口货物总额,税收和工业及农业产出等等,有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

  至今为止已经坚持13年,能够看到GDP总产值呈现明显的上升曲线,尤其是近年来,上升的势头相当之猛。

  在1882年度

  世界各国列强GDP总量,意大利21:02亿美元,奥匈帝国是28.62亿美元,法国49.92亿美元,德国43.68亿美元,沙俄没有相关的数据,估计约在32亿美元左右。

  考虑到其人口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农奴是庞大的落后社会群体,沙俄经济规模仅比奥匈帝国略强一点,处于完全的农业社会阶段。

  沙俄的工业化刚刚起步,沙俄工厂规模小,数量少,质量差,依然靠着农业经济为主,在欧洲是相对落后的列强经济体。

  最强大的两大工业化国家是英国和美国,英国本土经济已经达到65.93亿美元,若是加上海外殖民地,总量约在117亿美元左右。

  英属印度就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市场,人口多达2.87亿,其经济总量约在21.6亿美元左右,此外还有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的英属殖民地,经济总量相当庞大。

  美国在1882年经济总量达到109.3亿美元,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使西方较为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之一。

  经济的巨人,政治和军事的矮子,就是美国当前国际形象的真实写照。

  与这些世界列强相比较,楚国在1882年度GDP总值达到31.5亿美元,约为德国经济总量的63.7%,由于两国人口相差不大,楚国居民的平均经济产出约是德国的六成左右。

  这个比例已经不低了,因为楚国每年约有360万至370万左右的新增人口。

  去掉规模超百万新生儿,仅华人新移民一项,年度增加的人口就超过240万,这是非常大的一个人口增长规模。

  这些华人新移民抵达初期,多以务农为主,将会大幅的稀释楚国人均GDP产出,这是不争的事实。

  若停止或大幅减少华人新移民,那楚国的人均GDP数值将会有个明显的增长,势头还不弱。

  但这样做,等于舍本求末,智者所不为也。

  长期引入华人移民政策,是楚国立国的国策,迄今为止已坚持了17年,还将继续长期坚持下去。

  这也是楚国人口达到4685万的巨大规模的真正原因,且楚国人口普遍年轻,拥有长期的人口红利,是经济全面发展的最强劲动力。

  近些年来

  北方神州朝廷逐渐收紧了对地方向外输出移民的管控,各地方政府严查人口外流,意图将更多的人口控制在神州大陆上。

  但神州何其之大,何其之广阔?

  沿海已经形成移民外流的惯性,这包括江浙徽鲁豫,湖广及闽赣和两广等沿海,沿江地区,都是人口流出的大户。

  这些同样是人口大省,每年流出个七八万人口到十几万人口,简直看不出人口减少,每个月也就是大几千人的样子。

  可这么多省份加上云贵川以及陕,甘等地旱灾不断,常常会有难民潮涌向沿江省份,最终流往南洋地区。

  所以内陆省份虽然加强了管控,年均依然有240万左右的华人移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楚国,自费移民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楚国皇家南洋银行和南洋拓殖银行,每年仅移民贷款利息收入,相加起来就超过7.72亿银洋的巨额利润,这都是楚国王室和政府控制主要股份的银行,基本上占据九成以上的比例,可见收入之丰厚。

  在1882年度

  能够体验工业冶炼水准的钢铁产业,世界各国列强产量不一,呈现出农业国家和工业国家的鲜明区别。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奥匈帝国钢铁年产量为13.94万吨,沙俄33.82万吨,意大利0.3万吨,这些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列强国家钢铁生产能力普遍较低。

  反观工业强国英、美、德、法、楚,那就是另外一个景象了。

  工业世界第一的英国钢铁业,年产量达到268.7万吨,且具有年产钢铁420万吨的能力,其钢铁生产能力只发挥了六成。

  主要是源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令英国的钢铁产能难以充分发挥。

  同样的理由

  美国钢铁产量185.3万吨,其具有年产350万吨的能力,生产能力只发挥了一半。

  德国钢铁产量155.42万吨,法国钢铁产量63万吨,楚国钢铁产量121.68万吨,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钢铁产能。

  楚国拥有年产220万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可是自己国内攒足了劲去用,又是建桥,又是修铁路,而且大规模的修建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建筑和蓄水大坝,也就是年均消费百万吨钢铁的样子。

  生产再多,那就要堆积在库房了。

  剩下向北方大陆出口年均7~8万吨钢铁,向扶桑出口万余吨,向琉球,暹罗,法属中南半岛和越南王国等周边地区出口,总共加起来也就是2~3万吨的样子,多以铁制农具和铁锅,铁锤之类的工具为主,出口总量并不高,出口金额也不大。

  至于英属印度,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量源自英国本土的钢铁和棉布通过大型轮船,源源不断的抵达英属印度市场,别人几乎无法沾边。

  而楚国位于西非和巴塔哥尼亚的大片殖民地,由于距离本土实在太遥远,海运费用高昂,还不如从欧洲进口来的更划算。

  所以这些远离本土的殖民地建设,大多以进口钢铁产品为主,尤其是英国钢铁最多,这有助于密切双边的经济联系。

  在出口领域

  楚国最大宗的出口物资依然是原油煤油和铜,前者每年达到3.2亿银洋之巨,后者仅铜料一项,达到年均32万吨规模,价值6200万银洋。

  两项合计,年均出口规模达到3.8亿银洋,为楚国挣来了大笔丰厚的收入。

  如今在欧洲市场上

  煤油每桶的价格已经下降到63银洋左右,约是早期的一半,可随着出口煤油数量的增长,依然稳定在每年出口价值三亿银元水平上。

  欧洲市场的进口煤油,美国一家就占据了38.6%的份额,楚国占据19.3%份额,来自沙俄巴库油田的煤油占据了27.5%份额,剩下是罗马尼亚的小油田的市场。

  罗马尼亚油田主要供应给奥匈帝国,中欧各国和北欧三国,巴库油田主要供应给德国,奥匈帝国和沙俄自用,美国进口煤油主要市场是法国,荷兰,比利时,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有少部分供应给英国。

  楚国原油主要市场在英国,此外也供应给法国和中东欧各国,却无法进入荷兰,比利时和北欧三国市场。

  这是因为楚国抢了比利时的刚果河流域殖民地,让利奥波德暗示国王怀恨在心,拒绝从楚国进口任何产品,包括原油和工业品。

  与荷兰王国的恩怨就不提了,楚国与北欧三国的关系也不好,这都有其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经济在很大层面反映出了外交和军事领域的合作水平。

  比如沙俄巴库油田的出口煤油,就能畅通无阻的进入德国市场和奥匈帝国市场,这是源于三皇同盟的政治军事结盟,反映到经济领域的真实写照。

  沙俄巴库油田出口的原油,就无法进入法国市场,这是同样的道理。

  法国向来与美国联系紧密,有着传统的友谊,所以法国是美国煤油的主要市场,这一点楚国争不过。

  好在楚国拥有欧洲最大的英国市场,英国居民普遍消费高,消费能力强,几乎以一国之力,就消费了欧洲市场的1/5出口煤油,每年超过2.42亿银洋,这在整个欧洲都无出其右。

  所谓投桃报李,楚国也大力的进口英国棉布,钢铁和其他工业制成品,工业进口主要从英国进口,包括铁轨和轮船,冷藏船以及矿山机械等等,每年的交易额接近9000万银洋。

  不是不想加大进口力度,而是已经竭尽全力了。

  这导致楚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大幅出超的状态,英国人对此可没有少嗦,始终不停的嗡嗡嗡念叨这事儿,让楚国进一步的加大进口力度。

  从楚王郑国辉到首相李鹤章,外交大臣郑鑫,殖民地部大臣吴青峰这些王国主要首脑,都被英国人烦的头大,这也是没奈何的事儿。

  楚国想进口墨尔本黄金,英国人又不愿意,每年只给区区进口二十多吨,价值1200余万银洋,远远满足不了楚国的胃口。

  即便翻十倍,楚国也能进口的了,大不了放在银行压箱底就是了,这玩意儿多多益善,楚国各大银行一直都在通过各种渠道进口黄金。

  每年仅从美国进口的黄金,就在46至50吨左右,此外还有南非和加拿大等地,也都进口数量不一的黄金。

第446章 对外殖民成就

  抛开国际政治经济的烦心事儿,总体楚国经济发展的指标非常亮眼,1882年度末4685万人口,创造了31.5亿银洋(注:一块银元兑换一美元)的GDP国民经济总收入,年度钢铁产量121.68万吨,总产能达到200万吨以上,妥妥的工业化国家水平。

  从这些硬性指标中

  也能看出英国经济的强劲,其本土GDP的水平,达到了楚国的两倍以上。

  美国人口虽然比楚国多些,可GDP水平超过三倍,工业化水平更高,更深入,市场也更广阔,确实值得钦佩。

  楚国的人均GDP基本在德,法两国的六成左右,距离这些欧洲列强还有些差距,但差距不大。

  还是那句话,这是移民国家和非移民国家之间的不同。

  《楚国1882年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报告》罗列了各项详尽的数据,包括殖民开拓领域的进展,这都是亮眼之处。

  加里曼丹岛南部原荷占区省份中,华人移民总数达到226.12万,广泛分布在东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和南加里曼丹省,已经大大超过多年前的原住民人口。

  原住民人口彻底归零,除了在华人家庭中生儿育女的土著女性人口以外,要么就是苦役营中艰辛劳动自然死亡的人口,要么就是在各地矿山依然服苦役的土著人口,总体数量已经不多了。

  在苏门达腊岛

  华人移民总数已经增长到71.6万人,在1883年以后的年份中,依然保持着重点向苏门答腊岛移民的倾向,使其人口快速增加,彻底覆盖原住民。

  这是完成“腾笼换鸟”政策必要的一步,虽然稍显残酷,可尽显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各国列强基本都不会过问此事。

  谁都有一笔烂账,大哥不说二哥了。

  楚国的对外移民进程还算比较温和,主要不以杀戮为主,而是以奴役和人口分流为主,兼做人口买卖。

  比如在刚果河公司和东非公司,就是类似的情况。

  自1875年6月设立这两大殖民公司以来,对外殖民进程逐步加速,发展势头看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其中

  东非公司的“腾笼换鸟”政策大致完成,经过7年的苦役营消耗和奴役,东非公司的辖区黑人男性人口,已经下降到不足4.2万人,还在以每年上万人的速度下降。

  由于本地禁止引入黑人人口,减少的黑奴人口,多以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比如手扶拖拉机和蒸汽机,这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一台手扶拖拉机就可以干20个黑人奴隶的活儿,只不过初期投资大了些,大约需要2400余银洋,才能购买一台当今炙手可热的手扶拖拉机。

  好在消耗的柴油不值钱,总体还比较划算。

  东非公司属地的华人移民家庭已经增长到32万余个,总人口超过70万人,形成了阿斯马拉,定海,明月城,岬湾港和吉布提这五大城镇,以及周边一千多个乡村和十几个中小城镇。

首节上一节413/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