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郑国辉将这份厚厚的资料翻到末页,这才长吁了一口气,抬起头来,将身体舒服的放在龙椅上靠着。
他的目光看向侧前方的窗棂,透过窗棂可以看见,外面的天色已经昏暗下来,又是一个宁静的夜晚到来。
从截止到1871年6月未统计的国内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中,能够反映出楚国发展的热潮和最新成就,这都是在全体国民共同努力下取得的辉煌业绩。
王国发展了,稳定了,能够接纳新移民的能力更强了。
楚国安置华人移民的方法非常值得称道,那就是首先安置在农村中,踏踏实实的先干几年再说。
那些被城市工业化吸纳的人口,全都是以早期移民为主。
如此一来
根据各府县上报的每季度人口缺额,缺多少就补多少,补充进入农村中的华人移民,立刻就可以垦种上暂时撂荒的土地。
每个年度仅这一方面,就需要补充55万至60万华人新移民。
这意味着有55万至60万华人早期移民,通过各种方式被吸纳进入城市中,或是务工,或是经商,或是从事手工及服务行当,补充了城市中所缺的劳动力。
还有部分华人早期移民为了追求发展,前往夏威夷,澳洲或者南美洲冒险,这部分人口年均达到七至8万之间。
这属于一些不安分的社会群体,并不满足于平静的农耕生活,而是追求更刺激,更富有挑战性的新生活。
只要个人户籍账户上,所有的欠款归零,无犯罪记录。那么楚国公民可以任意来去,并享受到王国的海外领事保护。
这形成了一个有益的循环,也进一步巩固了国民认同感。
楚王郑国辉把控着这个愈发庞大的国家,感觉如臂指使,愈发的从容起来。
内心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成就感,楚王郑国辉点燃了一颗雪茄烟,深吸了两口,缓缓吐出。
浓烈的烟草味飘散开来,将他的身影映衬的逾发朦胧。
他细长的手指轻轻的在厚厚报告上敲打了几下,然后站起身来,一手拿着雪茄烟绕过了紫檀木的九龙御案,向前走了十几步,来到御书房的门口。
门外值宿的女军官立马立正敬礼,然后上前一步,轻声问道:“陛下,吩咐掌灯吗?”
“不用了,到后面走走。”
“遵命,陛下。”
女军官挥手让前去拿灯笼的手下停止,等到楚王郑国辉高大的身影走出紫宸殿,顺着殿外长廊向前行去,这才挥手让人悄悄的跟上。
楚王郑国辉没有管这些琐碎小事,他顺着殿外长廊向后走去,从延英殿路过,直接进入了殿堂后方的花园中。
在这个夜色如水的宁静时刻,清冷空气中的芬芳花香扑面而来,盛开的灌木花卉在月色下摇曳着迷人身姿。
楚王郑国辉抬头看天,漫天璀璨的星辰是那样明亮,直到深邃的天际尽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他在九曲长桥上站定,硕长的身影倒映在水波粼粼的湖面上,当真风采卓绝。
身后肃立的女军官是花怀恩上尉,被好事者称为“皇家女子禁卫团七美之一”,此刻看在美眸中异彩连连,远不是狂热崇拜那么简单。
能够发现,那目光中蕴含着浓浓的爱意。
从当初年仅11岁,头发枯黄瘦骨嶙峋的小女孩,成长为如今英气逼人的女军官,花怀恩上尉当真是女大十八变。
可她断然拒绝了很多豪门权贵的求亲,誓用一生守护王室,不仅仅是无限的忠诚和感恩,还多了一份深深的爱恋。
见识过楚王郑国辉的卓绝风采,再看世上的男人皆如土鸡瓦狗一般。
楚王郑国辉没功夫去揣摩手下女军官的心意,他现在脑海中转动的是中美洲和南美洲事宜,正在权衡着当前国际局势。
普法之战后
欧洲各主要强国纷纷缩回了全球殖民扩张的脚步,将注意力重新倾注在欧洲舞台上,默默的参与各方势力角逐。
欧洲大陆力量版图的重新划分,也是当前英国政府首要关注的事项,正在暗中帮助法兰西回血。
普法战争不但让法兰西人吃了大苦头,还让英国人警醒起来,重新开始检讨欧洲政策。
他们发现
似乎释放了一个什么了不得的怪物,如今的德意志王国举飞速崛起的速度,让英国人都顾虑了起来。
德意志王国铁血首相俾斯麦在战后,不再畏手畏脚,而是大刀阔斧的实行外交的合纵联合,极力拉拢奥匈帝国和沙俄帝国。
意图促成三皇联盟,而这显然已经脱离了英国人的控制,让欧洲大陆滑向以德意志王国为首的局面中,
这样的一家独大局面,显然不是英国人愿意看到的。
前两年总是游弋在南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德国探险队,如今也不见了踪影,全都缩了回去。
德国首相俾斯麦根本就不支持殖民扩张,认为所谓的全球殖民扩张,只不过是白白耗费金钱和精力罢了。
英国人和法国人已经对外扩张殖民了几百年,将殖民势力布置到全球。
德国如今才开始对外扩张殖民,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收获。
一旦欧洲形势有变,这些德属海外殖民地都是累赘,分分钟会被英法势力收割,属于为他人做嫁衣裳。
在俾斯麦的主政下,砍掉了那些对外殖民的预算,通通用于加强德军的军事装备和退役军人训练体制。
必须要承认
铁血宰相俾斯麦具有远超常人的洞察力,在德意志王国与沙俄和奥匈帝国眉来眼去的时候,英国人已经愤怒了。
英德关系出现裂痕,远不像战争前那么密切。
这是德意志王国走向独立自主道路上的必由之径,崛起为欧洲头号陆军强国,自然不愿意再接受英国的摆布,成为英国佬屁股后面的小跟班。
体现在中美洲事务上,也能看出英国海外势力的大幅回缩。
在以往美利坚发出强烈抗议的时候,英国人总会站出来,用阴阳怪气的腔调贬损美国。将美国牛仔气的暴跳如雷,可又无可奈何。
“英方认为所谓的“门罗主义”,只不过是美国牛仔喝多了的呓语,没必要太当真。”
“如果没有记错,美国的南方边界应该在德克萨斯州的韦斯拉科,而不是中美洲的什么地方?所以美方的抗议很奇怪,买方可以不用总惦记别人的院子。”
“嗯哼,看到美国人为尼加拉瓜而抗议,英国人就有充分的理由为华盛顿担心,他不应该执行如此愚蠢的纺织品高额税收,那才是美国人应该真正关注的事儿。”
而这一次美国提出强烈抗议,英国人出奇的没有吱声,也没有用言语刺激美国人。
这对一向傲慢而自负的英国人而言,是个耐人寻味的举动。
若是没有上峰下达禁令,禁止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去招惹地区强国,激化地区形势,英国驻外使节可不会如此缄默不语。
楚王郑国辉非常敏感的察觉到这一点,他的判断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印证。
那么……殖民地部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政策,是否要作适当微调呢?
如今在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大约有5.3万华人移民,在洪都拉斯约有1.7万华人移民,在哥伦比亚也有近万华人移民。
这些华人移民的大部分,都属于楚国公民。
尤其在尼加拉瓜地区。说的好听点叫做华人移民,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流寇。
这些没有辫子的华人极为凶悍,而且大多拥有武装,占据了尼加拉瓜众多富饶的村镇,烧杀掳掠,强占女人并凶狠奴役当地男丁,打跑了当地政府武装,也不缴纳任何税收。
由此在尼加拉瓜很多地区形成自由王国,只有华人及英,法,美等国的白人可以自由来去,其他人通通不行。
尼加拉瓜是以土生白人为主的中美洲地区,绝大部分属于西班牙后裔,可西班牙人并不承认这些混血白人,也没人为这些混血白人撑腰做主。
尼加拉瓜如今属于混乱的割据局面,很多拥有武装的白人大地主掌控地方政局,政府一片糜烂,基本上不管事儿。
这也导致华人势力的大举入侵,基本上没什么人去过问。
距离远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重新陷入地方上的利益争斗。
距离近的讨好谄媚,甚至为了贩运女人和紧俏物资勾搭在一起,成为华人的帮凶爪牙,各种乱象一一呈现。
只有美国人总会站出来,对华人势力大举入侵中美洲大加指责,一副慷慨陈词的公正模样。
实际上
美国人图谋古巴和哥斯达黎加己久,就是看着西班牙腐朽王朝的堕落,所以准备趁火打劫。
只不过由于内战结束没几年,国内反战情绪高涨,那些一心扩张的美利坚强硬派没有市场,所以不得不隐忍等待时机。
看到华人势力在中美洲的开疆拓土,这些美国佬就酸了。
甚至在楚国内,也有一些文化界和学界腐儒随声附合,认为楚国扩张应适可而止,谓之:“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岂是长久之道。
“兵凶战危,非仁君之选也,当以仁德治天下。”
“纵观天下之大,虽有雄心布国威于万里波涛之外,亦应酌情施为,不可沉溺其中烂施武力,穷兵黩武也。”
听到这些腐儒论调,楚王郑国辉真的气笑了。
想一想欧洲各殖民强国,从大航海时代早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到如今英国,法国,比利时,个个都怀揣着征服世界的梦想,倾尽全力殖民全球。
小小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有诺大的胃口,欲瓜分全球,那是何等的豪情壮志?
放到这些腐儒面前,怕不是要吓死他们。
楚国殖民扩张到中美洲的尼加拉瓜,遇到美国佬的抗议,就吓得抖抖苛苛,急忙反省是不是做的太过分了?
如此的鼠目寸光,一辈子也吃不上三个菜。
想到这里
楚王郑国辉不由得展颜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眼神却更加坚定了。
殖民大业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前恰逢世界版图最后一次剧烈变动的尾声,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馋死那些有贼心没贼胆的家伙。
殖民地部对中美洲的扩张举措不能停,争取今明两年内,将尼加拉瓜的华人势力扩张到20万,侵占其三分之一的领土。
对洪都拉斯的渗透也不能停,且要加大力度。
对了,还有在南美洲的扩张渗透,政府财政方面要进行重点的倾斜,支持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华人势力荒漠远征。
所谓的财政补贴,就是尽量压低船务公司的移民船票钱,保持在盈亏线以上一点就可。
政府财政方面,对开通前往奇埃诺岛航线的船务公司进行适当补贴和税收减免,对运输物资也进行税收减免。
殖民地部方面,还要安排一批基层官员前往中美洲和南美洲,对当地进行有效的治理和规范,免得闹得太不像话。
只要华人势力占了地盘,想要离开就不容易了。
当前阶段
还是要以大力渗透为主,在华人站稳脚跟的地盘上,实行规模化的垦殖开发,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
这方面引导工作,就需要南洋垦殖银行安排推进,那么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当地设置驻外分行,有目的的发放小额垦殖贷款,帮助当地华人发展农业和庄园,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信只要经过几年的扩张,无论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楚国殖民势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且能供应相当数量的粮草和肉食品。
那么,楚国对上述地区投放军事力量,一举拓展疆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盘算着这些心思,楚王郑国辉信马由缰的徘徊在夜色中的花园里,心潮起伏万千。
这既是个糟糕的时代,也是个最好的时代,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372章 兰芳惊变
1871年9月21日
兰芳国
坤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