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343节

  正是拥有这些强有力的工业产业,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轻工业,达沃府才能够在国内迅猛发展的城市竞争中,依然占据着第三位的宝座。

  而不是如同三宝颜府一样,逐渐被一些工业城市迅速赶超。

  楚国内的城市竞争非常激烈,许多新兴城市崛起的速度非常快,这让一些老牌城市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亦不得不加快发展速度。

  说句不好听的,就像狗撵一样,稍微跑慢了些或者失了神,就被别人超过去了。

第370章 楚国十大城市

  国内前五大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较为成熟的工业体系,吸引大量人口进城务工,催生出为之配套的商业和服务业,促成了城市繁荣。

  一业兴,百业兴。

  排位于楚国第四大城市的宿雾,在建立起宿雾铜冶炼厂后,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龙头企业。

  依托着本地铜资源丰富的特点,宿雾在这些年里,发展出数十家机械加工厂,生产铜铁制品零件,广泛应用在战舰,火轮船,蒸汽机,火车头以及厂矿机械领域。

  就比如简单的一个蒸汽泄压阀,就有专门的蒸汽泄压阀厂制作生产,能够生产出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压力的蒸汽泄压阀,应用于各个场景。

  宿雾本地还有数以百计的工艺品厂及钟鼎铸造作坊,前者主要生产铜质工艺品,也包括铜盘,铜盆,铜壶,铜镜,铜制佛像,香炉等等各种铜质玩意儿,产品大量出口至南洋以及北方大陆。

  更大一些的铜质铸件,就需要专业的铸造作坊完成,比如寺庙的铜钟铜鼎,安放于伏波门,天阙,科雷吉多要塞上的巨型铜钟,动辄数万磅之巨,皆是出自于本地的铸造工坊。

  可千万别认为这些钟鼎之类属于小众产品,实则大谬不然。

  伴随着华人移民大规模下南洋热潮,楚国的疆土不断开拓,举凡华人移民所在之地,到处都是兴建庙宇道观的场景。

  数量之多难以统计,有着十间以上房屋的庙宇道观至少有数百座之多,广泛分布于各府县,外岛和边疆离岛。

  再加上大量的贵族富户热衷于营建祠堂,汇聚族人宗亲,这是华人骨子里面割不去的情怀,需求岂能少的了?

  楚国政府在各地战场旧地,都会修建忠烈祠和英烈墓园,一应香火祭祀之物,多以铜质为主,简单数数起码几十种。

  这些大型铜制器物需要铸造工艺精湛,既有铭文又有图案,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即便宿雾本地已经有数十家铸造工坊,亦难应付源源不断的大量需求,甚至远达越南王国,暹罗王国和缅甸王国的庙宇,都上门前来求购。

  宿雾原本就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楚国焕发出新生,城市规模从原本的十几万人飞速发展,在1871年6月末,城镇总人口达到49.32万人。

  究其原因

  还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聚集效应,宿雾不但有较为成熟的铜产业,还有两家水泥厂,一家面粉厂,两家屠宰场,一家雇工超二千人大型毛纺厂,十几家罐头加工厂和4家造船厂,还有其他的一些企业。

  宿雾本地也是罐头产品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仅次于三宝颜排名第二。

  1871年6月末统计

  宿雾及周边群岛总人口达123万余人,在本土四岛中位居第三。

  东马来亚三州总人口达121.2万人,在本土四岛中位居第四。

  剩下人口较多的群岛中,香格里拉群岛人口94万,夏威夷群岛堪堪80余万人口,其他各岛大都二三十万至3万,5万不等,不复一一赘述。

  以当前楚国的经济发展水准来评价,应该是一个脚踏入蒸汽工业化国家,另一只脚仍然在门槛外。

  按说这么小一个国家,总人口还不及扶桑的一半,要实现工业化应该较为容易,船小好掉头嘛。

  可必须看到

  楚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近两年的移民总人口达到459.66万人,呈现出移民越来越多的热潮,是完全转型为蒸汽工业化国家的一大障碍。

  这些移民九成以上都是农民,虽然部分移民被工矿企业吸纳,但进入楚国后,大部分依然被安置从事农业生产。

  这个过程,至少得5~6年。

  只有彻底清偿完移民船票和各项安置贷款以后,才能在国内自由的流动,去尝试新的行业,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这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对于楚国这样一个新兴移民国家而言,是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必要过程,而不是来了就跳槽,那岂不是做了无用功?

  楚国不是美国,几乎独霸北美大陆,东边是风大浪急的大西洋,西边是浩瀚的太平洋,想跳槽也没地方去。

  楚国地处南洋要冲之地,周边的诱惑太多。

  东去前往澳洲淘金,南下可抵达荷属东印度群岛,西面英国海峡总督府所辖殖民地张开双手欢迎,北方有法国西贡总督府,暹罗王国,缅甸王国可以选择,都是华人聚居之地。

  以暹罗王国首都曼谷为例

  在1871年这阵儿,曼谷的人口约41万余人,其中3/4都是华人移民,总数超过30多万人口,很多都是潮汕移民。

  在整个暹罗王国,华人移民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聚居于大城市中,农村则少有涉及。

  1868年登基的暹罗国王拉玛五世,甫一上台,即派遣高规格外交使团前往马尼拉,觐见楚王陛下,表达了两国交好之意。

  如今楚国与暹罗王国之间,相互走动的十分热络,暹罗王国派遣数10名军官前往马尼拉陆军高级学院深造,并邀请楚国军官前往暹罗王国训练军队,包括王宫卫队。

  暹罗王国军方还采购了4000支马尼拉步枪,24门10磅马尼拉线膛炮,用于装备精锐部队。

  从这个层面上看

  两国间的交往相比于中南半岛各王国和柔佛海峡的各马来土著王国,都要亲近热络的多。

  楚王郑国辉对拉玛五世的评价颇高,认为是“南洋诸国中,唯一具备清晰国际战略眼光的君主,知进退,懂取舍,此乃暹罗王国之福也。”

  排行楚国第六大城市的是三宝颜,城市总人口41.03万,仅比第五大城市甲米地少了万余人。

  三宝颜是楚国势力南下率先征服的城市,这里矗立着巍峨的通天宝塔,已经成为当地乃至于楚国的地标建筑,被宝塔要塞紧紧的环绕在内。

  三宝颜以轻工业产品出名,尤其是远销海内外的水果罐头,在该府及治下各县,有着多达130余家水果罐头厂,每年出产的水果罐头占据总量的七成以上。

  可以说,这里大部分村镇都有水果罐头厂,而且有着大片的水果种植园,是一处瓜果飘香的所在。

  当地也有两家刚刚建成的毛纺厂,用于加工来自澳洲的羊毛,但这个产业并不出名,常常会被人淡忘。

  三宝颜当地现在力推的产业是近海捕捞业,在沿海的渔港里,正在有越来越多的渔船加入,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进行捕捞。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三宝颜当地发现一个发展的契机,就是欧洲人相当喜欢罐头,也包括鱼肉罐头。

  这些捕捞上来的海产品,很多都制成鱼肉罐头,主要用于销往欧洲和北美,已经斩获了很多订单。

  这些鱼肉罐头主要是用洋口铁皮包装,品种非常之多,比如香酥带鱼罐头,豆豉鱼罐头,茄汁鲭鱼罐头,五香沙丁鱼罐头,清炖大马哈鱼罐头等等,小包装的一磅一个,大型包装的5磅,10磅一个,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这样的鱼罐头产品,甚至英军,法军都会购买,用于世界各地的殖民军队补给,英国皇家海军就是个大客户。

  一次下单这种鱼肉罐头,动辄就是数万英镑之多。

  正是这些来自海外的大订单,激起了三宝颜当地渔业发展的高潮,一座座新型的渔业加工厂迅速建成,伴随着大量渔船建造订单,形成了兴旺的发展之势。

  “背后大树好乘凉”这句话真没错,如今楚国和英国的关系好,连英国皇家海军的订单都吃上了,带动了三宝颜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是没谁了。

  排行楚国第七大城市的是新西安,与前述六大城市不同,新西安是完全依靠农业发展的城市,但也有其支柱产业。

  那就是蔗糖产业,新西安拥有6座糖厂,用于加工本地生产的甘蔗,年加工产量达到2.2万吨规模。

  新西安本地出产的白糖,老冰糖广泛的供应国内,并且大量的出口北方神州和南洋各国,是当地的支柱型产业。

  1871年6月末

  新西安人口达38.83万人,牢牢的占据着国内第七大城市的宝座,也是十大城市中唯一的农业城市。

  实际上

  新西安府辖下拥有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大铜矿资源,数次申请矿山开发并建设铜冶炼厂,都被否决了。

  如今是守着宝山难以开发,城市发展整体面貌远胜于本土各大城市,着实憋屈的紧啊!

  这也是没奈何的事儿,楚王定下的“强干弱支”政策,不鼓励边疆离岛发展工业,限制发展工业品类,限制资源开采,这都是既定的政策。

  楚国境内十几座大中型铜矿山,以当前的冶炼开发能力,至少能够应付全力开发二百年,怎么也轮不到新西安。

  铁矿,铅矿,锡矿,煤矿之类也同样如此,在资源开发序列中,香格里拉岛原本就被排在很靠后的位置。

  好在还有蔗糖这一产业,这是国际上的大宗交易货物,如果能够持续的做强做大,未来发展还是不愁的。

  这不,来自欧洲法国,奥匈帝国以及英国的白糖订单,预示着殖民安置将重点向新西安府和东港府倾斜,进一步加大发展甘蔗种植园的力度。

  市场就在那儿了,能不能吃得下全靠自己。

  楚国第八大城市是卡加延,在1871年6月末统计,卡加延人口36.4万,是一座新兴的轻工业城市。

  因为发展地区经济给力,卡加延知府曹玉秀被上调中枢,担任王室秘书处副秘书长一职,在五个副秘书长中排位第一。

  今后很有希望接任秘书长一职,前途非常之远大。

  楚国第九大城市是期里巴加湾,期末统计人口达到34.71万人,是一座新兴的海边石油城市。

  这座城市是标准的后起之秀,因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城市发展像吹气球一样迅猛扩张,后劲十足。

  东马来亚总督府在皇家光明石油公司中占有一成股份,每年可斩获数百万银洋的利益分配,使得东马来亚三州飞速发展。

  这其中受益最大的,这是总督府所在地斯里巴加湾,还有砂捞越州首府古晋。

  这里的城市建设相当出色,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建设了高标准的城市下水沟涵设施,雨季不涝,旱季清洁卫生。

  很多城市主干道都实现了沥青化,在热带椰树鲜花的掩映下,红瓦白墙,绿树银沙,景色十分美丽。

  在获得额外财政收益的情况下,东马来亚三洲基础设施推进的速度很快,这三年来开垦了数百万亩良田,建设了数以千计的桥梁,十几条公路干线。

  如今正在火热建设贯通三州之地的东马来亚铁路,计划建设里程1225公里,沿途将建设156座桥梁和铁路立交涵道,41处场站,将沿途的府县和重要城镇全都连接起来。

  整个工程计划三年半完成,总投资高达310万银洋,年度拨款接近百万银洋,全部由东马来亚总督府筹资完成。

  这其中

  东马来亚总督府筹资占六成,面向大公司和大企业筹资占三成,剩下的一成由社会公民认购,今后以东马来亚铁路运行收益偿还。

  东马来亚总督府能够推动如此大规模的基建工程,其原因就在于来自皇家光明石油公司的大额收益,令其底气十足。

  除此之外

  斯里巴加湾港口改扩建工程,古晋内河港改扩建工程,名山水库,城市发电厂及几条煤油路灯建设项目,都在陆续推进中。

  大手笔的投入,自然换来移民安置能力的飞速提高。

  东马来亚总督府已经向殖民地部提出申请,希望在今后的3年里,增加向东马来亚三洲之地迁入安置移民,总规模达到60万人。

  这一家伙,就要去了年均20万人的移民额度,胃口那是相当之大。

  按照何仙总督私下的说法

  东马来亚三洲之地,未来三年内人口一定要突破200万大关,这60万移民只是保底,80万移民才是真正的目标。

  20万人口的缺额,要从周边南洋各国吸纳,目标是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华人自主移民,吸引到东马来亚共同发展,走上富裕之路。

  东马来亚的资源并不缺乏,这里河流众多,群山密布,除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木材、胡椒等资源,矿石资源也不缺乏。

  砂捞越州拥有大型铝土矿,勘察中发现了很多金、铜、锑、煤等矿脉,都处于荒芜未开发状态。

  此外,本地的橡胶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有很多,还有可可、蕉麻、西谷、藤条等可发展项目,周边的海洋资源也很丰富。

  这么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没道理发展不好啊。

第371章 夜观星空

  不知不觉中暮霭降临

  御书房内的光线暗了下来,宫廷侍女点燃了灯烛,给埋首于案牍中的楚王郑国辉换上了新彻的茶,然后悄然退下。

  许久之后

首节上一节343/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