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33节

  “多谢将军大人,学生敢不效命?”

  “看来,你真是一员副将啊。”郑国辉心情大悦。

  西洋大帆船的价格昂贵,远非千石福船可比,二者相差十几倍。

  主要的区别就在于

  西洋大帆船制作十分考究,采用欧洲优质硬木作为原料,砍伐下来后需静置一至两年阴干,方能使用。

  自14世纪以来

  欧洲便逐渐形成了制作西洋大帆船的严谨程序,沿袭至今五百余年。

  从早期的圆肚子,大艉楼船型演变为更适合远洋航行的流线型,小艉楼,造船的程序更加严苛,繁琐,往往需要两~三年才能建成一艘大帆船。

  这样制成的西洋大帆船船速快,船体结实耐用,能够经受大西洋和印度洋恶劣的惊涛骇浪,实现跨洋航行的梦想。

  这方面,千石福船就差的远了。

  所谓的千石福船,也就是六七十吨到100多吨,能有两百吨就顶天了。

  西洋大帆船则不然,就以郑国泰购得的这四艘西洋大帆船来说,是一大三小。

  最大的一艘820吨,上下四层甲板,船舷两侧开有炮门,共有上下两层炮门,应装备24门火炮,实际上只有六门火炮。

  其他的,应该是被原船主卖了换钱。

  三艘小一点的也有500吨,属于西洋大帆船中最普遍,也是数量最多的武装商船,船舷两侧开有一层炮门,应装备火炮14门,每侧船舷七门火炮。

  这样配备齐全的武装商船,具有非常强大的火力,远洋航行也不需要护航舰船,普通海盗拿他根本没辙。

  实际上

  船上多的还剩三四门炮,少的一门都没有了,应该也是被原船主门德斯先生拆卖了换钱,毕竟上千斤的青铜火炮值不少钱。

  确定没什么问题后,郑国辉率领着手下官员登船,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最大的一艘西洋大帆船。

  这艘大帆船长近四十米,宽约9.8米,用料扎实的船舷足有一尺半厚,在船底至水线上部,包裹了一层手指那么厚铅皮,刷了厚厚的十多层桐油。

  这是为了防止海洋生物寄生以及驻船虫侵蚀船体,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必须得承认

  经历数百年大航海时代的积累,欧洲各强国在航海领域,其深厚的底蕴东方国家暂时无法企及。

  在大帆船上

  高高矗立着前,中,后三个合抱粗的桅杆,是典型的三桅大帆船布置,但是在后桅,还有第四根桅杆,挂在上面是一张较小的方形帆。

  整个舱面上

  大大小小绞缆机,成堆的帆索星罗棋布,其中一个小圆桌那么粗的大型搅缆机分外引人注目。

  这是收放船锚的搅缆机,使用时,需要十余人将木棍插入搅缆机预留的缺口内,一齐使力转动,就像驴拉磨一般将沉重的船锚收起。

  这艘三桅大帆船船体高大,从下到上一共有五层,最底层是压舱石,上面一整层都是货仓。

  再往上,则是底层火炮甲板,24门火炮中的16门就布置在这里,船舷每一侧八门,能够配置60磅重炮,火力相当强劲。

  当然了,现在这个底层火炮甲板空空如也,一门60磅重炮都没有,全都被那个败家子门德斯卖光了。

  继续往上的第四层,是船员住仓,密集排列着很多上下床铺,吊床,厕所,武器储藏室等等,里面一股呛人的怪味儿。

  继续往上的第五层,是上层火炮甲板。

  这一层可以配备八门火炮,出于重心不能过于靠上的原因,这八门火炮的口径不能超过32磅,重量也不能过高。

  在船艉的船长室内,郑国辉看到用西班牙文篆刻的铜板,上面有门德斯家族的家族徽章,以及这艘船的历史。

  这艘三维大帆船建造于1823年,距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

  在门德斯购置之前,是往来于地中海的贸易商船,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为前主人带去了巨大财富。

  40多年的大帆船并不算老,英国皇家海军装备的各级风帆战列舰历史悠久,最长的已经达到两百多了,百余年历史的比比皆是。

  站在船长室里环顾四周,门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还有木雕的裸女,壮汉以及海兽,处处透露着奢华淫糜。

  跟随上船的五叔郑守成显然极不适应,黑着脸一直喃喃自语;“荒唐,荒唐,简直岂有此理!”“这些洋人不知教化,不通礼仪,宛若禽兽也。”

  嘴上是这么说,可一直忍不住拿眼睛瞄。

  五叔郑守成身份尊贵,可以跟着将军大人一起进入船舷的船长室内,其他人只是在外看一下,便红着脸避之不及的赶紧离开了。

  郑国辉倒没有大惊小怪,他被船长室内几乎占据整面墙的厚重书橱吸引,情不自禁的走了过去。

  这书橱里,满满当当的放的都是各种外文书籍,数量至少有大几百甚至上千本,以硬面书本为主。

  这些硬面书本很多都有漂亮的鎏金花体文字,有的是牛皮制成,有的是其他皮革制成,看起来非常精美,亦价值不菲。

  可惜这样的书本在华夏没有市场,要不然,那个败家子门德斯还不全卖了?

  郑国辉抽出几本翻了翻,这大多是西班牙文书籍,还有一部分是英语和德语书籍,主要是宗教历史和欧洲文化之类。

  他现在没空研究,但今后挪个地方,有空仔细看看也不错,算是小小的一个收获吧。

  心里始终惦念着一个事儿,郑国辉施施然的走出船长室,看见幕僚师爷郑国泰站在船舵边,便招了招手。

  “将军大人,你有事儿?”

  “本官问你一下,你此前言道,这个倒霉的门德斯先生贩运了很多制造枪炮的机械设备,运过来无人问津。现在这批机械设备在什么地方?作价几何?”

  “将军大人,您的意思是……”郑国泰眨了眨眼睛,立马就反应了过来,拱手作揖答道;“学生明白了,这我确实问过,当时英国洋行有批货要送到沪海,门德斯先生就揽下了生意。顺手将这批机器设备全都丢在香港的仓库里了,没有运过来。想必这些机器设备还是在香港的仓库里吧?”

  “去问清楚,要确切消息。”

  “学生明白,近日就将再次启程赴沪,一定把那批机器设备搞过来。”

  “对,就是这样。最好还要技术人员协同安装,帮助相关的生产事宜。”

  “学生明白,一定尽快去办。”

第41章 光明号旗舰

  这四艘西洋大帆船的到来,极大的增强了郑国辉地方集团的实力,补充了水军短板,使其在长江及东南沿海水域拥有一定程度的统治力。

  这可不是瞎说

  当今时代的欧罗巴洲诸强云集,随便拎出来一个二三流的选手,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海上军事实力都能够横行世界。

  这四艘来自欧洲原汁原味儿的武装商船,可比东亚正经的水师战船强太多了。

  围攻金陵城时

  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鳞率领三百余艘战船浩浩荡荡顺江而下,协助陆上吉字营大军封锁江面,切断来自皖北的水上补给。

  这听起来蛮威风,实际上算一算,一艘战船也就十几个人,大多数都是几吨,十几吨的小舢板。

  主将彭玉鳞自己的战船,亦不过是一艘千石福船,算起来百来吨的样子,所用的抬枪,山炮更是落后。

  自明清两朝以来,神州大陆故步自封,远洋航海贸易更是不能提及的禁忌,相关造船航海技术落后的太多了。

  有这四艘西洋大帆船在手,郑国辉就可以组建一支精悍的水军力量。

  大喜之余,他亲自将820吨三桅大帆船命名为“光明”号,成为水军旗舰,取自停泊在光明镇的意思。

  剩下的三艘500余吨的双桅纵帆船,分别命名为“奋威”号,“奋勇”号和“奋斗”号,列入水军序列。

  在平日里

  依然悬挂佛郎机旗帜,目的在于隐藏幕后的真正主人,避免暴露出来惹人非议。

  郑国辉下令从金陵抽调500名善于水性的官兵上船,跟随西洋船长演练操舰之术,港口就位于光明镇。

  诸事安排妥当后,郑国辉这才带着心腹手下离开了崇明岛,返回家乡通州城。

  至于后续事宜,皆有专人负责跟进,大办慈济学堂,操演水兵,准备即将到来的冬季稻抢割抢收等等,全都不用分心。

  通州老宅

  刚回到老家,又碰到一桩棘手的事。

  原来是维扬的王、郑两家盐商手眼通天,不知从哪打听到郑国辉生母郑钱氏,是出生于如皋县郊大族钱氏。

  于是用600亩上好水田,说动了钱氏一族族长钱同庆携家带口来到通州城,嘴上说的是走动一下,其意不言自明。

  钱同庆算是自己的大舅,也是母亲郑钱氏的娘家大哥,无论于情于理都不能等闲视之。

  “禀告将军大人,钱家老爷和几位来客在前堂恭候,四老爷作陪,请求面见将军大人。”

  “老爷呢?”

  “老爷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正在后宅歇息。”

  “夫人呢?”

  “夫人昨日就见过钱家老爷了,设宴为钱家老爷一行接风。如今在后宅中,正在与钱氏家眷叙话。”

  “本官知道了,你且下去吧。”

  “遵命,将军大人。”

  郑国辉看着下人退去,神情略有些不快的摇摇头。

  通州郑氏家族的远亲近枝,还有通州城内的几个豪绅大户,几乎都被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用利益紧紧的捆绑起来。

  维扬盐商王、郑两家钻不到空子却另辟蹊径,从娘舅家下手。

  这也是如皋钱氏一族眼皮子浅,600亩上好水田就收买了,不知内里的轻重,颠颠的跑过来说好话。

  私盐买卖,是郑国辉的最大财源,无论如何也不会放手。

  能压制一天是一天,一天就是数千两白银。

  有人会问,朝廷不管吗?

  自古以来

  历朝历代有公盐,就有私盐,这是绝计禁绝不了的事儿,差别只不过多少罢了。

  以朝廷如今吏治的腐败成风,对各省的统治力愈发衰弱,私盐就愈加的猖獗。

  江南如此,东南其他各省亦未能幸免。

  谁都不是傻子,地方强权实力者纷纷插手私盐买卖,大获其利,业已蔚然成风。

  战乱之后,两淮漕运总督府及都转盐运使司衙门遭受极大冲击,只能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具盐引,手还伸不到江南来。

  现如今,东南各省汉人督抚大员坐大之势难以逆转,朝廷依赖甚重,否则就有失控的巨大风险。

  在这个当口,谁愿意多事儿?

  别瞧着江宁布政使遏隆蛮像那么回事儿,还有江宁将军祥厚,江南提督福珠洪阿等满人朝廷大员,似乎全面掌控了江南省。

  实则不然

  这些从京师里派遣来的藩台,军门和臬台大人是无根之萍,高高的飘在上面。

  郑国辉联同金陵知府曹玉成和其他府县的汉族官员,轻易的就能把他们架空,也无可靠的人手可用,政令不出衙门。

  这种情况在东南其他各省遍地皆是,甚至更严重,朝廷对此心知肚明。

  两宫皇太后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能维持朝廷这个四处漏风大船的表面风光,不会去捅马蜂窝,那只能加速满清朝廷的灭亡。

首节上一节33/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