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34节

  话回正题

  不看僧面看佛面,对这个钱家大娘舅还要虚与委蛇,免得让母亲难做,此非孝道也。

  心中计议已定,郑国辉便不慌不忙的站起身来,举步向外走去。

  “将军大人驾到!”

  听到唱礼声的众人纷纷迎了出来,为首的是身穿体面的一个花白胡须老头和一个中年人,脸上堆满了谦卑的笑容,想必就是王、郑两大盐商的主事人。

  没看见那个穿的像花蝴蝶一样的郑毓芳,不用想也知道。

  经过这几个月的蹉磨,自视甚高的郑毓芳被打击的不轻,很可能已经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四叔郑守业也跟着出来了,看到他,郑国辉会意的嘴角噙起一丝笑意。

  父亲郑守仁知道事情的轻重,为了避免儿子的为难,很明智的选择了装病,眼不见为净。

  母亲郑钱氏终究心里向着郑国辉,留在后宅没有露面。

  当郑国辉的目光看向堂上时,原本嘴角噙起的笑意慢慢变淡了,换上了一副冷峻神色。

  在大堂上

  一个花白胡须的黑瘦老头拄着拐杖,大刺刺的就坐在首座上,既不站起来迎接,也没有寒暄的意愿。

  此人想必就是大舅爷钱同庆,他身边站着两个中年人,目光轻佻的对着郑国辉上下打量,应该是两位不成器的表兄了。

  看这副样子

  是想让郑国辉主动前去拜见长辈,所以一副拿大的模样。

  真是想屁吃呢!

  郑国辉16岁从军,自打生下来就没见过这个大舅爷钱同庆一次,极不熟悉,更谈不上什么感情。

  这个土老财父子,算是玩垮了。

第42章 无可挽回

  冷眼瞟了一下,郑国辉收回了目光,再次看向面前的王、郑两大盐商代表,出言问道;“尔等何人?”

  “回禀将军大人,在下维扬捐道台郑绍堂,见过大人。”花白胡子的郑氏盐商没想到自己请的土财主如此拿大,暗知不好。

  可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前禀告。

  “回禀将军大人,在下维扬捐同知王学寅,给大人请安。”王学寅同样神色不变的沉声说道。

  “捐道台,捐同知,呵呵,花了不少银子吧。”郑国辉也没有给两人好脸色,神情冷然的说道。

  有满清一朝,捐官制度就是朝廷弥补亏空的重要手段,雍正时期的李卫就是捐官进入仕途,但仅限于五品。

  到了当下

  便没什么顾忌了,别说四品的道台,五品的同知,就是从二品的提督,从一品的总兵,只要花够了白花花的银子,都能捐到。

  捐个道台,怎么也要八千~一万两白银。

  捐个同知,差不多也要五千两白银。

  扬州盐商普遍捐官,求的是一个官方身份与官府打交道方便,而不是等着补缺做官,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郑绍堂知道

  这位神色严厉的将军大人并非讽刺捐官,而是发泄对郑、王两家的不满,这姓钱的土财主当真害人不浅呐。

  于是上前一步抱拳作礼,说道;

  “我等不知礼仪,尚乞请大人饶恕。

  为了弥补过失,我郑、王两家愿意捐出3万两白银,唯请将军大人看在我等一片赤诚的份上,犯下了无心过失,饶恕则个。”

  说完,便从袖口拿出厚厚的一叠银票,双手奉上。

  郑绍堂内心在滴血,可是没办法,谁让他俩找到钱家这么不懂进退的土财主?

  事情没办成,先把上官得罪了。

  不用银子开道的话,将军大人若是借机发飙,那是真的承受不住啊。

  这倒是个知情知趣的人。

  郑国辉脸上的神色缓和了些,身边的亲兵小队长胡祖清偷眼看了一下大人,见大人神色缓和了些。

  便上前接过厚厚的一叠银票,后退几步依然侍立在侧。

  既然拿了银子,郑国辉的神色态度就好了些,负手在院子里走了几步停了下来,语气淡淡的说道;

  “尔等所求之事,本官知晓。

  可惜此事一开头就办岔了,贵府公子找来江宁布政使遏隆大人,发出公函调查“夹带私盐”一案。

  此事闹得尽人皆知,无可隐瞒,也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不瞒两位

  此事上面的朝廷已经知晓,并且派遣新任臬台大人吴维成亲自接办此案,会同布政使衙门,提督衙门共同办理。

  就在数日前

  臬台吴维成大人已经会同三方点检了库存的缴获私盐,共计二万五千石,确认夹带私盐一万石。

  证据确凿,不容抵赖。

  几位省部大员皆上折子朝廷,此案数额极其巨大,朝廷震怒。

  如今布政使司遏隆大人停职待参,两位公子王学懋,郑毓兰即将押赴金陵,打入死牢,只等秋后问斩。

  情事若厮,本官亦无可奈何。”

  说完

  郑国辉满脸遗憾的摇了摇头,便住口不言了。

  “江南夹带私盐案”拖了这么长时间,并非是在等着郑、王两大盐商拿出好处来,而是剑指布政使遏隆,准备将其一举扳倒。

  此事由礼部尚书福珠寿山那个老阴货一手策划,从京师新上任的臬台吴维成大人,就是其中关键的一个棋子。

  此人乃出于福珠寿山门下学生,空降到江南省,一来是占了江南按察使这个实任肥缺,二来与福珠洪阿相呼应,保住私盐生意这个钱袋子。

  一个月上贡2万两纹银,部堂大人也稳不住啊。

  双方书信往来频繁,又是官面上的身份,内情自然知晓的多。

  郑绍堂听了这些话,当真犹如晴天霹雳自头顶灌入,他万万没想到情况严重若厮,居然要搭上当做未来家主培养的郑毓兰。

  直接眼前一黑,身体向后就倒。

  在一阵的惊呼声中

  众人七手八脚的扶住了郑绍堂,连忙掐人中,捏眉心救治,还有人慌慌张张的向外跑,准备去请大夫。

  好在郑绍堂只是急怒攻心,很快从晕厥中悠悠醒来,当下便是老泪纵横,整个人宛如呆傻一样泣不成声。

  倒是王学寅还没有完全失态,但是面色已经变得惨白,直接“扑通”一声跪在郑国辉的面前,惨声说道;

  “将军大人,我郑、王两家实在是冤呐,乞请大人主持公义,救我等于水火之中。”

  郑国辉将军竟然如此说,那事情肯定八九不离十。

  如此大的事件不可能满口胡言,稍微查证一下,便可知是否确凿了。

  “哎,你们两家一开始路就走偏了,如今事情闹大,但是任谁也无法救了。”郑国辉对身边的亲兵小队长胡祖清使了个眼色。

  胡祖清秒懂,直接上前大声说道;

  “行了,行了,你们两家也别嚎了,这都多大点事儿啊?

  死两个不孝之徒而已,回去继续生吧,以后可千万不要触碰朝廷法度了。

  呃,还有这个。

  出身大户的人真能吃啊,这是你们两家公子打出来的欠条,看看是不是抓紧时间给付了?”

  胡祖清拿出来的欠条有一厚叠,王学寅双手颤抖着拿过来数了一下,足足有十六万八千两白银。

  看字迹,是自家二弟和郑家大郎没错,别人绝计仿冒不来。

  纵然以郑、王两家的豪富,也被这么大数字吓得脸色突变。

  想想看吧

  之前花费了40万两白银,买了盐引,这段时间这边几万两,那边几万两,四处漏风的到处撒钱,即便家财巨万也吃不消啊。

  王学寅犹豫了下,这么大事儿,他一个人做不了主,只能附在刚刚醒转的郑绍堂耳边细细说了下。

  郑绍堂听了,原本暗淡无神的眼神陡然亮了起来,目光死死盯着郑国辉稍许,声音沙哑的说道;“将军大人,在下乞请能够借一步说话。”

  这个将军竟然敢要这么多钱,那么在押中的两位公子就不会受大罪,应该是好吃好喝的供着,郑绍堂的一颗心顿时落了地。

  这个老狐狸,心思还真踏马的机敏。

  郑国辉心中暗叹了一下,不动声色的点点头,他的目光再次扫了一下坐在大堂上神情不安的钱同庆,仿佛像看傻子一样。

  收回目光,郑国辉说道;“那你跟我来吧。”

  说了这句话,他便转身向自己住的小院子走去。

  王学寅用力扶着身形摇摇欲坠的郑绍堂,两人紧跟在身后,也向小院子走去。

  亲兵小队长胡祖清跟在这两人身后,到了院子门口便站定下来,挡住了进出的门。

  意思很清楚

  没有将军大人宣召,任何人不得进入。

  至于那个装模作样坐在大堂上首的钱同庆,郑国辉从头到尾就没有理睬,也没有踏入大堂一步,眼中压根儿就没有这个人。

  这厮高坐大堂之上,意思是让郑国辉以晚辈之礼参拜。

  那怎么可能?

  如今郑国辉是整个通州郑氏一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身份尊贵无比,仅在族长郑守仁之下。

  那是他爹,再大也大不过父母双亲。

  钱同庆不过是一个如皋城乡下土财主,身份是民,又没有功名在身,见到如皋县官都要大礼参拜,否则要治“大不敬”之罪。

  区区一个土财主要面子,那堂堂的正三品金陵城守尉,御赐赏穿黄马褂不要面子吗?

  看在母亲面子上,郑国辉也没有过分的为难这个便宜大舅爷,就让他自己瑟去吧。

  拿了人家几百亩上好水田,也不算亏。

第43章 只能一锅端了

  “所欠银两,我们卖房卖地也要偿还。还请将军大人同是汉室一脉的份上。大慈大悲伸出援手,拯救我等与水火之中,另有……十万两白银奉上。”郑绍堂也不说什么虚的,进门直接跪了下来祈求道。

  王学寅默不作声的跪在一边,亦是不住的磕头。

  这种事情,没什么好讨价还价的余地。

首节上一节34/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