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311节

  一,东马来亚三州之地尊重现状,英方承认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保留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需求,这将得到楚国的特别对待。

  英国与楚国在整个加里曼丹岛上不存在领土主权纠纷,英国在该岛上不拥有领地,英方尊重楚国在合理范围内的相关行动,对此不持异议。

  二,自达成谈判之日起,楚国军队即撤离新加坡,尊重并承认英方对新加坡,槟城及西马来亚地区拥有无可辩驳的领土主权,不持任何异议。

  三,英楚两国将基于长期和平友好原则,互相给予对方最惠国贸易待遇,大力削减贸易壁垒,鼓励商业和工业品流通,保障双方经商,侨居,文化交流及其他各领域往来民众的平等权益,承诺保障双方国民人身安全和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四,鉴于这场战争是一场误判形势产生的悲剧,双方对由此产生的战争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各自承担,双方皆不支持战争追索赔偿。

  五,楚国尊重并再次重申澳洲属于英国神圣不可分割之领地,对澳洲没有任何主权声索意图,尊重英方的治理主导地位。

  英方重申,澳洲敞开大门欢迎来自楚国的侨民长期定居并从事生产经营,尊重华人侨民财产不可侵犯之权利,给予平等国民待遇。

  取得澳洲定居公民资格之侨民,可以公平的参加竞选,置业,经商和婚姻,将会得到法律之保护,避免任何歧视之情形发生。

  对于曾发生于这块大陆的悲剧,双方皆表示遗憾,共同致力于维护未来长期和平友好之局面,避免悲剧重演。

  六,关于琉球王国问题,英方重申尊重琉球王国属于楚国特殊利益区,致力于和楚国一道,维护该区域和平稳定之局面。

  七,关于北方神州问题,双方共同致力于展开对北方的自由贸易行动,关切并保护对方的区域利益,对现状予以尊重,致力于共同维护和平稳定局面。

  八,英、楚两国共同对双方版图进行确认,划分清晰的利益边界,在此基础上基于尊重的原则,给予相互间承认。

  九,相关贸易税收协定,将在另行谈判中具体商榷,形成贸易公约公布于众,并遵照执行。

  十,在相关达成一致的领域,法国将和英国采取一致行动,相关条款也适用于法兰西与楚国间关系。

  十一……

  在谈判的第12天,双方终于就结束战争的和平谈判达成一致,一方签约国为英法两国,一方签约国为楚国,在马尼拉隆重举行了停战谈判签约仪式。

  这一重要条约,奠定了南洋地区今后数十年的和平稳定局面,史称《马尼拉条约》,在战后的南洋地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条约的签订,预示着楚国成为南洋地区局势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角色,再也无人敢于小觑,可视若无睹。

  整个南洋地区乃至于东亚,中东和欧美地区,楚国都将以列强的新面貌出现,虽然仅是三流列强,但已经足够保障侨民的基本利益不受随意侵犯。

  《马尼拉条约》签订后,楚国所属新加坡远征军随即开始撤离,撤离船队直接越过马六甲海峡停到了北边丹戎甲土邦王国属地,随即占领了这一地区。

  新加坡远征军的撤离是分阶段,当撤离行动开始后,英国人明智的保持了缄默不语,仿佛没看见一般。

  整个撤离行动持续了11天,直到1869年4月7日才完成,没有出现意外情况。

  在战争中协助炮台要塞防守海峡的铁甲重舰编队最后撤离,巨大的烟囱一路冒着滚滚黑烟,向着马尼拉方向驶去,载誉而归。

  新加坡远征军在苦战之后,所剩下的兵员合计3万出头,其中的2万余兵力撤回楚国本土,剩余的万余精兵入驻丹戎甲地区。

  整个过程顺滑极了,无人提出异议。

  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里听说摔了杯子,荷兰白人殖民者简直气的暴跳如雷,破口大骂英楚两国都不是玩意儿,共同出卖荷兰人的利益。

  可在英国人强力压制下,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终究没有发出质疑声。

  虽然荷兰人将苏门答腊岛视为禁脔,不容别人染指,可那块地方终究不是荷兰殖民地,于情于理说不通。

  这就好比两家是邻居,看到这一家搬进来了新客人,邻居立马站出来反对,说这里是我早就预定的地方,今后肯定要归我所有。

  这种话,就是强盗都羞于出口。

  英国人的态度就是

  楚国这些东方人实在棘手难缠,赶紧把这些大爷给送出去,恢复英国海峡总督府直接的殖民统治,就不要节外生枝了。

  位于西北方的亚齐苏丹和一众土邦王国,看着搬来一个新邻居,眼睛“扑棱扑棱”的眨巴半天,也没有能够说出一句话。

  这些外来者一个比一个强悍,凶狠,霸道,都在垂涎我这千娇百嫩的身子,都踏马不是好东西,让他们狗咬狗才好。

  楚王郑国辉则喜滋滋的在心里盘算

  这下在苏门答腊岛占了一个点,今后慢慢的扩大成一条线,在慢慢的蚕食成一个片,未来大有可期呀!

  今后在移民定额中,要给苏门答腊岛留下一定的份额,人多力量大嘛,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

  入驻丹戎甲的这部分远征军兵力,则整编为远征第六师,师长郑家辉少将,是原远征第二师副师长,是个性子极沉稳的将领,战争经验非常丰富。

  副师长是方世伟上校,此人在土垒防御战中一战成名,被军中同僚称为“铁门栓”,令英国人深为忌惮。

  在签订《马尼拉条约》的同时,楚王振国回发布诏令,澳洲远征军就地解散,就地安置,就地归化于英国自治领的统治下,要求做一个安分良民。

  远征澳洲的时候是浩浩荡荡的大军,回来的时候,只有几十名不愿意在当地归化的资深军官,希望今后继续在军中服役。

  这部分资深军官,是重建远征第五师的基础。

  一切尘埃落定后,澳洲的巨大损失汇报上来后,还是在伦敦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被政府强行压制下去了。

  遭受战火洗礼的澳洲已经面目全非,西澳洲,北领地,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变,至少有十多万白人青壮男性失踪或死亡。

  而华人移民的大量迁入,人数高达十几万人的澳洲远征军就地解散,成为定居澳洲的公民,令华人成为上述四州最大的单一族群,人口占比超过六成。

  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和丈夫的白人女性,很多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或是自愿,或是强迫的成为华人的妻子,速度快的已经怀上了孩子。

  若是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那么华裔家庭的总人口将超过八成。

  即便在白人占多数的维多利亚州,华人总人口也接近五成,若加上华人家庭的白人妻子,这一比例还要再上升两成。

  而这一让人头疼的局面,伦敦政府选择性的无视了。

  在英国人的内心中

  对这一偏僻的英属澳洲自治领,从来没有将其视为同类,这只不过是偏僻旮旯地区的一群罪犯后裔,手指甲黑乎乎的乡下人。

  英国人对近在咫尺的爱尔兰人都视若无睹,又岂会把澳洲人放在心上?

第334章年的马尼拉人口

  战争双方正式签订《马尼拉条约》已经是4月13日,加上后续的撤军行动需要时间,某些重大的庆典必须延迟。

  盛大的“胜利日”欢庆活动确定于5月1日,在马尼拉主要的荣耀大道举行胜利日阅兵,以及十万民众大游行。

  这一来是彰显军事胜利的荣耀,二来是向英法美俄德荷等列强展示肌肉,展示楚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

  赢得这一场极具重要意义的胜利,楚王下旨诏曰今后的每年4月13日,就确定为“胜利日”,成为楚国的法定节日。

  《马尼拉条约》正式签署后,楚王陛下连续发出了十几条诏令。

  诏令内容包罗万象,对全军上下官兵进行叙功嘉奖,赏田,赏宅,赏铺子,赏女人,该加官进爵的加官进爵,该送到军校深造的,送到军校去深造,全军上下那是一片欢腾。

  在陆海两军中,以新加坡远征军奖赏最为丰厚,普通一名士兵动辄赏田数百亩,赏田千亩的也不乏其人,归乡后妥妥的一个中等地主。

  军官赏田均在千亩以上,营团级军官赏田数千亩比比皆是,并且至少赏了两名侍女,一座位于马尼拉的宅子。

  这是因为新加坡远征军建立的赫赫武勋无人能及,“魔鬼师”的名头算是响彻半边天,令英法列强为之侧目,是楚军中的一块响亮招牌。

  功勋卓著的将官还得到了陛下手书牌匾,那是作为军人莫大的荣光,引来了人人艳羡,一时间以为热谈。

  自4月1日起

  马尼拉《世界周报》升级改编为《世界日报》,专门辟出一个军伍专栏,每天报道功勋卓著的官兵事迹,有军官也有士兵。

  这个专栏叫做“星耀大楚”,第一期英雄人物就是新任第六师副师长郑世伟上校,详尽报道了其传奇战斗经历,引来了全国上下的热议,成了国内热门人物。

  郑世伟上校曾历任原皇家禁卫第三营长,原皇家新编第五团长,在对抗英法联军的山谷战役中一战成名,被誉为“铁门栓”。

  楚王陛下亲自赏赐其匾额“百战英豪”,加封王国子爵爵位,赏封田采邑,赏侍女四名,赐宝刀,入马尼拉高级步兵学院将校班深造,今后军中仕途一片光明。

  类似加赏的军官数十位之多,皇家海军和陆军皆有不少,俱赐牌匾,加官晋爵以示圣眷优渥,青睐有加。

  楚王陛下另行下旨,

  从即日起,军政部取消,改设为参谋总部,最高长官为参谋总长,由陆军钱江上将担任。

  下面分设陆军部,海军部和后勤部,长官军衔皆为中将,明显提升了一格。

  在马尼拉步兵高级学院的大礼堂里,楚王郑国辉对立功授勋的各军将领大加赏赐,封赏帝国首相李鹤章为甲米地侯爵,封赏陆军司令钱江为侯爵,晋升上将军衔。封赏海军司令霍海生为侯爵,晋升上将军衔。

  另有新晋伯爵之位六人,新晋子爵之位的合计19人,新晋男爵之位的合计52人,多以军中将领为主,占据总数的2/3,这令王国的贵族圈子扩张了一大截。

  这一场战争过后

  楚国赢得了对抗侵略最终的胜利,扩大了地盘,掠夺了大量资源,高度凝聚了国民信心,很大程度塑造了国家认同感,将原本需要的水磨教育宣传功夫推进了20年,可谓硕果累累。

  官兵们升官发财赏田地,政府官员也多了任职的去向,平民百姓行走在南洋乃至世界各地,能够得到符合列强身份的尊重。

  这一切有形无形的好处,加上战争胜利引发的热潮,令全国上下爆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田野乡间到处欢声笑语,一片喜庆氛围。

  楚王下诏;

  将东马三州共约2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即沙巴,文莱,砂捞越,列入王国本土范畴内,那么王国本土的范畴就从原本的30平方公里,一下子扩展到50万平方公里。

  一场战争扩张20万平方公里疆域,还有啥不满足的地方?

  这是明面上的好处,那么潜在的好处在哪里?

  潜在的好处是楚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澳洲,在西澳洲,北领地,昆士兰州和新威尔士州深深的扎下根来,占据了当地社会人口的主流。

  郑福中将领赏拜谢后,随后遵从王命遣散十几万澳洲远征军,令其各归乡里,安稳度日。

  随即不久

  郑福中将也从楚国军中退役,定居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居住在一个奢华的哥特式庄园中,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华人大牧场主。

  在楚国紧锣密鼓的筹备胜利日大游行的时候,郑福伯爵在几次庄园中举办的盛大晚宴后,宣布成立民间组织“楚乡会”,并自任会长。

  所谓楚乡,既是以“楚国为家乡”的意思。

  “楚乡会”是一个遍及全澳洲的华人组织,以原澳洲远征军为核心力量,在各州,市,县,镇都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由原澳洲远征军长官担任各地分舵要职。

  从成立一开始,便号称拥有30万会众,且全部都是精壮华裔男人,女性会员一个不收,老弱小孩儿一个不收。

  随后郑福伯爵宣布,将参加新一届新威尔士州长选举,希望能够在新的领域服务广大民众。

  其他各州,市,县,镇“楚乡会”成员,也纷纷宣布参选,很多地方不等到澳洲总督下令,便自行开始竞选起来。

  等到英国人反应过来,几乎七成的乡镇已经选出了镇长和县长,新南威尔士州长也选出来了,郑福伯爵不出所料当选州长。还有全华班的政府,甚至连华人警察都上岗了。

  在澳洲自治领

  原本各州就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组织选举,自行维持当地的殖民政府运转,自行招聘警察和市县二级公务人员,甚至可以自行制定法律。

  在居民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澳洲4地,白人的主导权完全丧失。

  只有在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当地白人还有相当强的力量,能够与华人推出的竞争对手旗鼓相当,搞得竞争相当激烈。

  而这些林林总总的琐事,绝大部分由楚乡会出面解决。

  无形中,楚乡会已经成为澳洲第一大政治势力,第一大民间组织和第一大华人帮会,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十几万澳洲远征军转眼间便解甲归田,过程转化丝滑极了,没有掀起半点波澜,亦无人闹饷反对,无人聚众闹事。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

  澳洲远征军官兵的相应赏赐,楚王下诏已经颁发一个多月了,各级功勋多以牧场耕田为主,赏的宅子住进去了,赏的女人也都搂着睡过了,好处基本都拿到手了。

  在军事行动中掳掠的金银财物,个人私藏的那部分就归自己所有,其他的通通上缴,会有一定比例的赏银发下来。

  不要赏银的,也可以折成田亩,店铺或房屋等实物,九成九的官兵都选择后者。

  谁都不傻,尤其华人官兵血脉中流淌着深厚的土地情节,能够得到土地的机会永远不容错过。

  些许银钱算个屁呀!

  只要有田,有地,有牧场,又能舍得一把子力气辛勤肯干,还怕赚不到大笔的银子吗?

首节上一节311/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