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进八打雁钢铁厂的铁轨有好几条,码头过来有两条铁轨,一条进料,一条出料,互不干碍。
从山里矿区来的有4条铁轨,一条进铁矿石,一条进铜精粉,另外两条是空车返回。
正在建设的是前往30多公里外利巴煤田的两条铁轨,一条进料,一条出料。
这条出料的铁轨,带走钢铁厂生产剩下的矿渣和煤灰,运到利巴附近修建城镇建设道路,需求量动辄以千吨万吨计。
这些废料,除了利巴本地建设需要,距离三十多公里远的塔盖泰也需要,还有周边的村镇道路建设都需要,食用量当然不会少。
在一号高炉厂房里
正在生产的炼铁高炉热浪滚滚,温度比外面高了20多度,但所有的工人都穿着结实的牛仔布工服,厚实的翻毛工靴,防止高温铁汁烫伤。
楚王郑国辉站在远处,都能感到热浪滚滚而来。
开炉的时候
经过高炉冶炼变成高温铁水倾倒出来,瞬间温度又上升了十几度,橘红色的高温铁水倒进铁水包里,那些工人就拿着长钢勺进炉子里捣鼓,弄的钢花四溅,看的人头皮发麻。
这种恶劣而危险的工作环境,也是没奈何的事儿。
这年头即便是先进的炼铁高炉,也是非常简陋的生产条件,很多工序都需要工人手工操作,没有机械参与。
装满了高温铁水的铁水包,两边各有几名工人拽着葫芦,将其悬空吊起。
然后十几人合力拖着,上方是钢铁滑轨,下方就用人力拖拽前往下一道工序,将钢水浇入铸模中。
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
任何牲畜都不能适应,只有使用人工,5个不行就上10个,10个不行就上20个,如此这般。
原本方为善想请楚王陛下看看,就到行政楼去歇息,饮茶。
何楚王郑国辉非要坚持前往铸模车间视察,没奈何,一众政府要员们全都得陪着,浩浩荡荡的向着铸模车间走去。
在这边铸模车间,绝大部分都是手工操作。
几名钢铁工人奋力的拉拽铁葫芦,将铁水包向一侧倾倒,下方就是铸模槽。
当铁水包倾斜到一定角度,橘红色的铁水便倾倒而出,注入长方形铸模槽中,溅起大片的橘红色铁汁。
在近处操作的钢铁工人看起来很危险,实际上也一点不安全。
楚王郑国辉就看到有一个钢铁工人被烫伤,惨叫者急速向后退去,坚持不住一头栽倒在地。
其他几个工人纷纷上前,将其搀扶送走。
这个钢铁工人还很有经验,若是原地就倒下,那么被高温铸模槽伤到,搞不好直接就交待在这里了。
在铁水包里
没有倾倒干净的橘红色铁水,钢铁工人就用长长的大铁勺子,一勺一勺的舀出来,然后倒入附近准备好的铸模里,用于浇筑一些较小的部件。
比如圆形齿轮,圆钢套筒,异型部件等等,粗模都是这样浇铸出来的。
等到冷却以后,这些粗模件再拿到车床厂去加工,加工成各种钢铁部件。
在长方形的钢铁铸件稍微定型后,便有工人打开闸门,让这橘红色的大型部件顺着滚轴皮带向下运动,进入轧钢生产工序。
由蒸汽机带动的轧钢设备高速运转,将厚厚的橘红色钢坯经过一道轧制,二道轧制,三道轧制,四道轧制,五道轧制等等工序,厚厚的钢坯就会越压越薄。
最后形成长长的橘红色钢板,在前方剪切设备运转下,被剪切成一块又一块的薄钢板。
这是薄钢板生产线,钢铁厂只有这个钢板生产线。
若要加工成钢筋,铁轨等钢铁产品,得送到轧钢厂去继续加工。
楚王郑国辉率领着众人参观一圈,每个人都出了几身热汗,脸上蒙了一层厚厚的黑灰。
除了车间后,简单用热毛巾擦了擦,喝了些茶水,又马不停蹄的向着正在建设的3号和4号高炉区走去。
这些官员明白
依着楚王的细致秉性,不将这个八打雁钢铁厂所有的工序细细走完,视察不可能结束。
第245章 海底电缆和气象观测台网
在视察队伍中
副首相郑守信渐渐落在后面,他一边走一边问道;“贺大人,这眼看着我们的钢铁产量越来越多,销售是个大问题,去印度商务谈判的情况如何?”
他问的是“棉花换铁轨”事宜,派出的谈判官员来自商务和文化部,该部长贺瑞鳞自然知晓第一手消息,算是问对人了。
贺瑞鳞是典型的旧派文人,四十六七岁的年龄,别人都穿着深色唐装,唯独他穿着一身浅蓝色长袍,打扮成老学究的模样。
贺瑞鳞见副首相大人动问,便欠身回答道;
“代表团带去的水果罐头这些商品,在加尔各答倒是很受欢迎,据说联络了不少销售商,多以白人为主。
代表团里的南风堂相关人士,已经定好了在加尔各答,孟买,海德拉巴以及科钦等地的开店地址,第一批货物已经开始运送。
至于其他地区,则授权给当地的英国商人经营,罐头和农具产品推广的比较顺利。
中堂大人关心的事宜,据传回来的消息显示,也有了眉目。
代表团联络上了印度总督府的国务秘书约翰-米歇尔斯先生,近期可能进入正式的会谈中,具体结果还待确认。
但这有利于双方,应该会传来好消息。”
“那就好。”副首相郑守信神情宽慰的点点头。
他知道英属印度总督府规格很高,总督秘书被称为国务秘书,是5人总督立法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这个总督立法委员会,又被称为帝国立法委员会,是英属印度总督府最高决策机构,共有5人组成。
除了总督以外,一人为印度国务秘书约翰-米歇尔斯先生,另外三人由总督亲自提名,皆为总督府的显要权贵人士。
对英属印度总督府大举推广的铁路建设。楚国政府也有所布局。
实际上
能够进行全面铁路建设的也就是海南群岛(注;原吕宋群岛)和通州群岛(注;原棉兰老岛)这两个地方,香格里拉群岛暂时没在考虑之中。
海南群岛(注;原吕宋群岛)和通州群岛(注;原棉兰老岛)都是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岛屿,沿海岸城市众多,人口和经济较为富庶,具备开发铁路交通的基本条件。
受群岛条件所限
能够规划的铁路线并不多,工程量也不会大,所需铁轨的产量也不大。
至于蒸汽机车,楚国计划是进口少量的英制蒸汽机车,然后进行仿制,这是为了建立自身的蒸汽机械制造业,为迈向海洋大国做准备。
大型蒸汽机不仅是用在铁路上,还可以用在轮船和矿山机械等领域,这都是楚国重点发展的方向,自然需要具备相应生产能力。
按照楚王的圣谕;
“不能全指着进口买来工业现代化,要立足于自身,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一步步的实现楚国重工业生产能力。”
副首相郑守信正盘算着心思,忽觉前面的视察队伍停下了,连忙走上前去,凑上去观看。
原来是在3号和4号高炉的生产车间前方,已经树立起大型展板,上面有现在建设的进程,以及规划的生产区和生产流程。
一众人等止步于此,厂长方为善正站在旁边介绍,楚王郑国辉站在展板前面,不时的询问具体建设进程,高炉和其他设施的安装时间等等。
站在这里看去
3号和4号高炉的数十米高大厂房已经建设完成,房顶被漆成了浅蓝色,看上去赏心夺目,格外的顺眼。
高大的粗烟囱正在建设中,这些由砖石砌成的圆形烟囱,当它冒出滚滚浓烟时,就是钢铁高炉投产的时候。
八打雁距离大马尼拉地区130多公里,这里的重工业污染不会传递到王都区,位于海湾边上的重工业区,聚集的浓重雾霾会很容易的被海风吹散。
从军事角度看
八打雁重工业区的安全性极佳,其本身处于环抱型的海湾中,在进入海湾处,有一座大型海岛可以建立炮台要塞,将整个海湾封闭在内。
出了海湾就是民都洛海峡,海峡北侧的佛得岛,南侧的群岛地形,都对八打雁海湾形成了严密的屏蔽,可以方便的用炮火封锁海峡。
甚至不用建设专门的炮台要塞,可选择的余地很多。
只要在适宜地区架设海岸重炮,没有碾压性的海军力量,根本不敢涉足重重防御下的八打雁海湾,安全性完全可以保证。
在3号高楼和4号高楼的厂房里,到处堆放着施工材料,钢轨,钢管还有其他物件,大几百名工人正在忙碌施工中。
这样杂乱的环境,就不适宜于进场视察了。
楚王郑国辉站在展板前,与厂长方为善一问一答,对具体的情况和施工用料问的很详细,很多方为善都答不上来。
还得要身后的技术科,后勤科专业人士回答,才能够解释的清楚。
副首相郑守信看的很清楚,厂长方为善额头上出了一层热汗,不时的用袖口擦拭,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楚王郑国辉向来不喜欢敷衍塞责的官员,在政府部门和各地视察时。一旦发现这类官员,当场就撤换了。
类似情况屡次发生,这让王国上下的官场为之一肃。
一些部堂要员在推荐官员时,都会谨慎考察,选取那些踏实且实干精神强的官员保举,防止出了差池牵连到自己。
保举的官员干的出彩,这些部堂要员脸上也有光彩。
若是被楚王陛下黜落,免不了要受到牵连,面子上须不好看,也影响今后的仕途。
方为善等人介绍了一个多小时,楚王郑国辉在了解清楚后,这才率领众人继续前行,围绕着3号和4号高炉的厂房外面,大致的转了一圈。
随后,又来到规划中的5号和6号高炉建设工地。
楚王郑国辉站在丘陵的高处,看着数千名苦役犯忙碌着填平池塘,平整地基,运送石块和其他建筑材料,干的热火朝天。
楚王郑国辉了解一番,这才打道回府,回到八打雁钢铁厂的两层办公楼区,休息一下,吃些东西,喝点茶,随即准备开会。
会议中
围绕着八打雁钢铁厂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由政府各部门限期解决,一一排除建设和投产中的障碍。
那真是要物资给物资,要钱给钱,要劳动力给劳动力,要技术支持给技术支持,全力支持重点工程建设进度。
看得出来
楚王郑国辉对这个“南洋重工”非常上心,当场宣布筹备处建立,由方为善牵头组建,亦由方为善担任“南洋重工筹备组长”,组织筹备组的人员
这一职务预示着,方为善此人今后将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仕途一片光明。
今后的南洋重工,将是年收益超过千万银洋的天字第一号重工企业,妥妥的国之柱石,领导这样的企业地位可想而知,绝不逊色于部堂大臣。
能够与其分庭抗礼的只有皇家南洋银行,这同样是个年收益超过千万银洋的金融企业,楚国王室和政府的钱袋子。
在八达雁钢铁厂进行的御前会议,一直到挑灯时分才结束。
楚王郑国辉率领着浩浩荡荡的30余辆马车离开,返回行宫自不用提。
此后二日
楚王率领着一众政府要员,先后视察了八打雁重工业区十几家企业,细致的了解了相关情况,现场开了几个小会,做出了很多重要指导意见。
在电线电缆厂,楚王郑国辉就要求尽快消化引进的美国电缆技术,为铺设海底电缆工程预做准备。
基于群岛国家的现实,楚国对铺设电报线一直高度重视。
现有的电报线,已经遍及了海南群岛,宿雾群岛和通州群岛,在各府县都建设了电报局,使得信息传递效率极大提高。
可是在群岛之间,由于海峡阻隔,电报线还未联通,这是当前信息传递的痛点。
早在1858年8月16日,第一条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线就铺通了英美两国,维多利亚女王第一次通过海底电缆发给美国总统布坎南的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