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109节

  这就得说到宗族规矩了。

  举凡遇到了大事小情,那必须得向列祖列宗祷告,祈求祖宗保佑,下一步更加兴旺发达。

  郑氏宗族上一次确实搞过宗祠祭祀,而且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增建了广场牌坊和议事大厅。还扩展了宗祠规模,整个通州城为之震动。

  郑氏宗族的子孙后代有了出息,做了大官,清香一柱祷告列祖列宗,这是报喜,也是炫耀,难道不是应当应分的吗?

  那时候郑国辉还是金陵城守尉,如今又升官了,朝廷赏封了从二品江南副将,而且迎娶了皖北名门望族李家的嫡女为妻,这是妥妥的大喜事啊!

  难道不应该告诉列祖列宗,让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也高兴一下,顺便向父老乡亲炫耀一下,这也很合理啊!

  直到临近中午

  郑国辉在一身疲惫的返回,夫人早就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营养羹汤,他接过来不顾烫嘴的便大口吃了起来,着实饿的够呛。

  “老爷慢点用,当心烫着。”郑李氏神情温柔的拿出白丝绢帕,将他嘴角溢出的汤汁拭去,仿若照顾孩子。

  郑国辉嚼了几下咽下肚子,这才说道;“天不亮就出门祭祖,磕了几十个头,好不容易快结束了。那些老货不知道抽什么风,非要在这时候宗堂议事,净说些个鸡毛蒜皮的事儿。”

  以如今郑国辉的眼界,早已经看不上族老口中的大事儿,却不得不耐着性子在那里听,因为他是仅次于族长的重要人物。

  夫人嫣然一笑,道;

  “哪个宗族都是这样,家父和二叔只要回乡,都会被扯着商议宗族大事。无非就是多些田亩,捐助族学,修桥铺路之类的事情。虽则心中不耐,但不可表露于外,从善如流方是道理。”

  郑国辉动作利索的将剩下的几口全都刨进嘴里,感觉身上从上到下都暖和了,肚子里也有东西,放下手中的大汤碗说道;

  “得贤妻如此,夫复何求?相公我已经吃的半饱了,中午这顿饭就不急迫了。”

  “那可以稍微推迟一些吃,妾身让冬梅去回禀老太爷,中午就不过去一起用饭了,免得让他们等。”

  “行,也该歇歇了。这一天天的啥事儿没干还累的够呛。”郑国辉点头同意,他张嘴打了个哈欠,说道;“今天起早了,我去小睡一会儿,起来再用饭吧。”

  夫人知道他的胃口大,炖出来的一盆羹汤分量可不少。

  “嗯,让如琴陪老爷睡吧,等老爷起来再用饭。”郑李氏点头答应道。

  郑国辉也没说什么,只是应了一声就向寝室走去。

  他现在也习惯有女人服侍睡觉,手中有个抓着抱着的娇柔身子,揽在怀中睡得更香。

  如琴红着脸跟在后面,到了寝室后放开被子,帮着老爷脱了外衣,自己也脱了,率先钻进了被子里去,蒙住了头。

  郑国辉又打了个哈欠,直接上床钻进被窝里,伸手揽过身子微微颤抖的如琴,抱着她凹凸有致的娇俏身子,嗅着少女身上的处女芬芳,闭起眼睛便睡去了。

  不一会儿

  便发出了轻轻的酣睡声,有节奏的响起来。

  如琴原本有些僵直的身体,如今已彻底放松下来,只是从被窝里露出的俏丽脸庞,已经渲染上了大片红云。

  她的小脑袋偎依在老爷宽厚的胸膛里,感受着男人强壮的心跳,还有那微不可查的一丝汗味儿,仿若散发着浓烈的荷尔蒙,让如琴迷醉的沉浸其中。

  她超爱闻这样的汗味,娇柔的身体里丝丝麻麻的仿佛酥了一般,化作了一滩水。

  仰头望着老爷棱角分明的脸庞,还有那硬硬的胡茬子。

  如琴颤抖的伸出嫩白的小手,轻轻抚摸老爷的下巴,小手被扎的生痛,却仿佛什么铁硬的东西撞进了少女的心里。

  这一刻

  如琴幸福的想要呻吟出来,她果断的用上面的一只小手,紧紧抱住老爷这强壮的身子,把自己娇柔的躯体紧紧的贴上去。

  若是能合在一起,她想永不分离。

  没过一会儿,便也沉沉的进入了梦乡。

  安逸的日子犹如白驹过隙,一晃便到了元宵节。

  崇明岛上

  郑国辉前天便抵达了镇上,这两天去下面的村屯跑了一圈,看到的情况比较满意。

  崇明岛的住户已经基本固定了,约有2万多个难民家庭定居下来,还有一万大几千个单身汉,不想远离故土,随后也在村屯里安顿下来。

  整个崇明岛遍布了120多个村,发展出了10多个镇,村落的房屋也齐心合力的修建起来,让大家居有其所。

  崇明岛实行的政策,基本是军屯式的佃户制,这些民众耕种的土地都是佃租,要上交六成的粮税。

  但是允许养鸡,养鸭,养鹅,养猪,而且数量不限,只不过同样要抽税,鸡鸭鹅禽类是抽税一半。猪,牛,羊,驴这些牲口税率是抽六成。

  这里面最大的好处

  就是农户自家吃的鸡蛋,鸭蛋,鹅蛋不抽税,这极大的鼓舞了佃户的积极性,到了年节跟前,家家都腌了咸鸭蛋,松花蛋之类的农家菜,用于改善生活。

  芦苇荡里可以打猎,捕鱼,田梗野地里可以挖野菜,这个也是不抽税的,勤劳的人家可以将生活过得很好。

  养猪,养驴子,养牛的人家也不少,虽然岛上抽税六成,但是佃户的养殖积极性依然高涨。

  因为猪崽儿,牛犊子和小驴仔都是岛上给发的,由佃户们自愿领养,这些牲口生下的小犊子一律上交,牲口养大了可以售卖。

  佃户们种田只能满足温饱,想要日子过得好,那就必须得养牲口和家禽,这样牵到集市上缴了税以后卖了,手下还能落一些活钱。

  给妻儿扯一些布做衣裳,攒点钱娶媳妇,买些针头线脑的家用,买些农具或盖房子盖牲口棚,全都指望着这些家禽家畜了。

  一般人不敢逃税,被抓到那可是真要命的事儿,搞不好被罚的倾家荡产,还被打入苦役营中。

  在崇明岛也有苦役营,有些小偷小摸的被抓到直接就丢进去。还有些耍流氓的,持强凌弱的,斗殴闹事的不法之徒,抓到后通通丢入苦役营中。

  有些人三天好日子一过,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崇明岛可不惯着这些坏毛病,向来实行的是严刑峻法,除了触及外逃偷渡这条禁忌砍头示众以外,其他只要不伤及人命,通通丢入苦役营中劳动。

  这两年功夫

  苦役营发展到了400多人规模,统一的特征就是脸上刺了青,每人脚上一条铁链子,衣衫褴褛的天天干苦力,在寒冬腊月也不休息。

  在镇上修桥铺路,挖水沟,路过的群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经常会有人对后来者说;

  “你们看看那就是作奸犯科的人,只要被抓到就丢入苦役营中,这辈子算是毁了。”

  “在这岛上,做什么事一定要奉公守法,可不能喝了三两猫尿不知道姓什么,后悔都来不及。”

  “将军大人仁慈,给了机会还不珍惜,这就是胡作非为的下场。宜戒之慎之啊!”

  有了这些榜样在前,崇明岛上的风气为之一清。

  在下面的乡镇

  可以说路不拾遗,乡邻友好和睦,有了矛盾也会找村里调解,而不是自己上手先干一场。

  当时干确实是痛快了,可后果却不能够承受。

  于是所有人学会了讲道理,讲不清道理就请村里面出面公断,矛盾总能解决。

  心里有个怕的,自然就乖巧多了。

  在光明镇附近

  就有4个规模极大的居留营,这些都是准备下南洋的难民,有男有女有孩子,只不过是在这里暂时中转,等待船队来了以后便登船南下。

  如今的运输船有了经验,一些身体强壮的孩子也可以跟随父母下南洋,晕船的反应还没有大人那么大。

  当然了,过于幼小的孩子不行。

  居留营里全是土坯茅草房子,一排一排的很整齐,每一排房子前面都有压水井,还有青石砌的大水池子,在这里可以洗漱用水。

  居留营里不允许单独做饭,而是集体施粥,每天两顿,每人一顿一碗稀饭,一片咸大头菜,想多吃也没有。

  在伙房里帮忙着人,大概率能吃饱。

  想要吃的好,那等于天方夜谭,能这样一天两顿有饭吃,将就活着就不错了。

  这里用的是公共厕所,严禁随地便溺,违者一旦被抓住就要抽鞭子。

  随地小便抽三鞭子,随地大便抽五鞭子,是用那种手指头粗的竹条抽,一鞭子下去就是一道血痕。

  不管大人小孩儿,违者一律抽鞭子。

  只要打过一次,那么这人一辈子都不敢随地大小便,记忆就是这么深刻,方法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居留营每个房间住8人,基本上是人挤人。两个家庭可以合住一间,全都是用茅草打地铺,没有什么床铺的说法。

  郑国辉在元宵节前抵达的时候,居留营中还有差不多5万人,分散在周边村镇10多个居留营中。

  进入居留营不允许随意出门,这是防止难民们小偷小摸,眼睛饿绿了那真是什么都偷,这让定居下来的村民深恶痛绝,曾发生了不少矛盾。

  为了杜绝矛盾,干脆就不允许难民出居留营。

  (汇报一下,昨天月票19票。)

第131章 船的问题

  码头方向传来敲锣打鼓的热闹声音,夹杂着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响起,惊动了位于土城里的郑国辉,他神色有些期待的走出议事厅。

  “禀报大人,是庚字号船队回来了,听说在海上遭遇了风浪。一艘船失踪,还有两艘破损的船留在澎湖列岛修理,能顺利回来的只有九艘船。”

  “哦……去看看。”

  郑国辉心中骤然一紧,便加快脚步向外行去。

  亲兵队长郑生立刻招呼手下跟随,带着三个小队四五十名士卒,随着将军大人快步前行。

  码头边

  远航归来的船队停泊在2号和3号栈桥边,很多码头边的力工已经上船,开始有序的搬运货物,船员在整理船帆和船缆,船帆上果然有很多狂风恶浪撕破的痕迹。

  有部分的船身也受到了损毁,需要卸完货后,上河滩检修一翻。

  崇明岛地处海口位置,自然也会遭受到潮汐的影响。

  潮水退去,会裸露出大片江滩。

  而当天文大潮来临时,高涨的海潮顶着下泻的江水,会将大大小小的河道,河汊水位抬的很高。

  利用潮汐原理

  在大潮水时将船开到浅滩上,用条石架起来,等到潮水落去,船体就完全显露在外。

  大船上滩,用于清除船底攀附的牡蛎贝壳,修理更换撞击破损的位置,重新涂刷上桐油,填满船缝位置,好好的保养一番。

  很快,“庚”字号船队的领队聂同生就被带到了近前,当即单膝下跪,抱拳行李说道;“庚字号领队聂同生参见将军大人,恭祝将军大人万福金安!”

  “免礼,平身,说说看这趟怎么回事儿?”郑国辉虚抬了下手,问道。

  聂同生答道;

  “禀报将军大人,此次船队北返,刚离开巴拉望海峡便遇到了海面强风,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卑职心知不妙,便指挥船队向东靠近吕宋群岛沿岸行驶,期望躲避风浪。

  仅半日后

  海面风浪越来越大,浪高超过八米,狂风肆虐,海况极为恶劣。

  我船队只能顶着狂风恶浪,沿着海岸艰难前行,由于风浪过大导致几船相撞,有两艘船严重漏水,船体倾覆在即。

  幸运的是,此时发现一处海湾。

  我船队立刻进入海湾避风,两艘受损严重的货船冲摊成功,避免了翻沉的命运,实属侥幸之至。

首节上一节109/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