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108节

  在京师只是暂居,江南才是长久之地。

  再加上那么多奴仆下人,各种被褥行李,细软家当可真不少,几乎把前门大宅的院子清空了,足足装了一百五六十车。

  郑国辉没有把南风堂挣的银子带回来,这两天着人换成了2.5万两银票,直接给万国通宝洋行负责人哈维-西蒙斯先生送过去了,并收到了收讫回条。

  南风堂得到吩咐;

  今后的三个月内,只要凑齐了十万两银子,就一并交给某某商号,并拿回收讫回条。

  这某某商号,便是万国通宝洋行的一个白手套。

  在京师中的事情,皆已处置完毕。

  当骡马大车队浩浩荡荡的出城时,郑国辉掀开了轿帘,回头望着巍峨雄壮的京师城墙,心中感慨万千。

  如此的巍巍雄城,竟然无人防守,任由列强军队肆意入侵,何其令人悲叹?

  在这民族的灾难性浩劫面前,郑国辉感觉到自身的力量无比渺小,他幽幽的长叹一声,重新又缩回了暖轿中。

  暖轿中的地方不大,只能容一个人舒服的躺着。

  这也是郑国辉没有和夫人挤在一起的原因,前往津门一路要走两天,何必挤在一起,又不是没有马车暖轿了。

  郑国辉叙躺在柔软的被褥靠垫上,看着冬梅将他的鞋脱了,收在被褥下。

  从炭火小炉上拿下热水壶,新沏了一杯茶,双手递了过来说道;“老爷,请用茶。”,声音宛如黄鹂鸟般清脆婉转。

  冬梅已经梳起了妇人发髻,如雪的肌肤娇嫩可人,脸颊带着一丝微红。

  郑国辉接过茶盏轻啜一口,皱眉说道;“这茶味道不对呀!”

  “怎么了……老爷,是茶走味儿了吗?”

  “你自己尝尝。”

  “哦!”

  冬梅乖巧的接过茶盏,小小的喝了一口,没喝出什么异样来,犹豫了一下,又喝了一口。

  然后满是疑惑的眼神看了过来,郑国辉指了指茶盏,道;“你再喝,肯定能尝出来。”

  一盏茶能有多少?

  几口喝完了,冬梅也没有尝出有啥异味儿,清澈肺腑的茶香萦绕,端的是好茶啊?

  郑国辉左手拍了拍被褥,冬梅俏脸一红,便像温顺的小猫一样爬了过来,小脑袋枕在郑国辉的臂弯里,轻声嘀咕道;“老爷,这大天白日的可千万不能啊!”

  郑国辉也不敢过分,这年头,大家闺秀视名节重于生命,这些名门大户出来的丫鬟同样如此。

  他嗅着冬梅发髻上好闻的百合花香味,低声问道;“老爷的茶还可口吗?”

  “可口,这是顶顶好的茶了。”冬梅声若蚊蚁,秀美脸庞上早已经布满红云。

  她不是夫人,只是个身份卑微的暖房丫头,不敢拒绝老爷的任何要求,无论过分还是不过分。

  好在老爷并没有过分,只是环抱着她而已。

  躺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冬梅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暖房丫头睡不好,只要老爷夫人有点动静,都得立刻趋前,端茶送水,端壶接尿,房事完了后还要帮着净身,漱口一应事宜。

  这为了出远门,一大早四更天就起来了,召唤粗使丫头打包房内金贵的物品,一一归置好后,早已经累极了。

  郑国辉看着怀中睡得香甜的冬梅,俯下身去,轻轻在她的额头吻了下,脸上露出宠溺的笑意。

  第二天傍晚

  骡马车队顺利抵达津门海河码头边,趁着船员和下人们搬运物品,郑国辉和夫人已经登上了船,进入了装饰豪华的后艉舱室内。

  “夫君,这就是西洋人的大船吗?啊……”郑李氏走进舱室,就为这四处精美的西洋式雕刻吸引住了。

  再仔细看……顿时惊叫起来,羞的捂住了脸庞。

  后面进来的如琴,司棋两个俏丫鬟也发现了不对劲,惊叫着捂住了眼睛。

  盖因在西班牙大帆船内,光屁股的小天使和裸女着实不少,又刻画的栩栩如生,这让郑李氏遭受的冲击太强烈,说什么也接受不了。

  “简直污到极处,这间舱室贱妾断断不能住,害怕污了眼睛。”郑李氏态度坚决的说道。

  郑国辉两手一摊,无奈劝说道;“夫人,此乃西洋人的文化,若然如此,可叫人将其贴上,眼不见为净吧。”

  “贴上,贴上,我到外面去透口气。”

  “夫人,我陪你。”

  郑国辉赶紧跟着夫人的身后,然后用手摆了摆,意思让如琴,司棋两个俏丫鬟去遮盖,随后一同走出门去。

  来到了外面

  看着忙碌的船员和家丁们,正在将大量的货物搬运上船,随船的女仆则住到了前舱去,条件尚算好些。

  亲兵们则要和船员们一起挤到4层的大通舱,还有部分船员睡到了三层的火炮甲板,就在两门火炮之间,直接就睡在甲板上。

  一层,二层都是货仓,装满了可载800吨货物,运载量十分惊人。

  当舱面上堆满了货物,风帆大船已经缓缓离开海河码头,向着入海口的方向一路行去。

  往货仓里转运还需要时间,但归期不等人。

  在暮色降临之前

  “光明”号风帆大船已驶入大海,继续前行约半个时辰后,航向折转向南,将所有的风帆全都放了下来,开始向南方一路疾驰而去。

  一路无话

  4天后

  光明号大帆船缓缓的靠上通州码头,码头上早已经接到消息,郑氏家族派来的车马长长的不见首尾,迅速的涌上码头边。

  郑国辉搀着脸色有些苍白的夫人下船,带着她坐上了马车,其他家眷女仆纷纷跟随,也都上了后面的马车,然后一路向老宅行去。

  老宅这里早有准备,原本的门楣重新改造了,加高到了四重门楣,飞檐挑斗煞是壮观。

  进了大门一分为二,里面并无任何建筑,而是设置了精巧的花园景观和福寿照壁,左右各有一个月洞门。

  左边是老宅的月洞门,右边月洞门是原本二房的所在,内里的建筑全部重新翻建,如今是郑国辉的新宅。

  这一大家子人涌进去,丫鬟仆役们便忙碌了起来,开始重新布设家具,陈设。

  郑国辉把夫人安置到自己原来的偏院中休息,也省的吵闹声打扰,反而休息不好。

  他拒绝了族人大摆宴席,言明等休息二日后,到宗族祠堂上香祭拜,那时候再行接风洗尘不迟。

  到了晚间

  在老宅的大堂上

  开了三桌宴席,族中一应亲长,还有前往京师的三叔和几位族中长辈,亲支近辈的郑氏族人坐的满满当当,为郑国辉新婚燕尔归来预作庆贺。

  在通州家中,还要重新摆一次婚宴,这原本就是题中之意。

  通州家中早就杀猪宰羊,郑国辉进来的时候看见了,一排排杀好的猪和羊全都挂在院子边上,还有香肠,咸鸭,咸鸡,咸鹅,堆积如山的各种菜,全都贴着大红喜字。

  酒宴上几个长辈争论了一番,最后定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是结婚的良辰吉日,要大肆操办一番。

  郑国辉反对是无效的,只能顺从。

  等到他满身酒气的回到自己的新院子,郑李氏看来是无语了,自然又是醒酒汤加上各种羹汤伺候,好好的拾掇一番不提。

第130章 新年了

  家乡的日子喧嚣而又热闹,郑国辉在大年三十前,一直忙于应酬连续不断的婚礼酒宴。

  通州城的婚宴,是典型的流水席。

  前来参加婚宴的亲近乡邻奉上礼金或礼物,不拘多少,便可入席吃酒,那些家贫拿不出礼物者,只需在厨下帮忙一日,也可以坐上酒席。

  连日来,附近的几县乡邻亲族接踵而至。

  很多是如皋,启东,海安,如东以及临近通州的金沙镇人氏,正好到年根进城逛逛,能够和郑氏家族扯上亲,顺便上个礼吃个饭,反正礼金不拘多少。

  如此一来

  郑府阔绰的流水酒宴连着摆了四五天,有酒,有肉好吃的接待着,把郑氏一族好客豪爽的名头又打了出去,其他的族人苦笑连连。

  像这般法子搞,真的学不来。

  大房头那是家大业大,贴个一二千两银子,那是洒洒水了,若是其他房头也这么搞,那得吐血呀。

  尤其郑国辉还要求酒肉管饱,这年头能达到这4个字要求,那得多大手笔?

  郑国辉倒是无所谓,他的亲事没有用大房头的银子,直接从崇明岛转运过来320头猪,所有的肉全部活猪现杀,没有用那些冻条猪,到临了也只用了270头猪。

  还有50多头猪,郑国辉大手一挥直接给各房头亲戚分了,尤其是庶出的8个房头,每个房头领三头猪,让他们回家自己去分。

  每家分多少,那就不管了。

  1866年的新年

  通州的郑氏家族每个房头都过了一个肥年,不但平日里的所得大增,将军大人回到通州还发肉,发米,发面,发糖果,这给近支亲族们全都高兴坏了,一叠声的说好。

  郑国辉也没在意,左右几百两银子的事儿,就图一个喜庆。

  如今的崇明岛可是几万头猪,就算收个六成的税,那也不是个小数字,肉多的吃不完。

  怎么会有这么多?

  其实最开始也就几百头猪,这不到一年就繁衍成几千头猪,两年后繁衍成几万头猪,一片兴旺的景象。

  只要有充足的猪食,猪群的规模都不是个事儿。

  所以现在,南下的船队都会将四五个月的猪仔带上,每一次都会带个几百头猪,前往南洋繁育发展。

  棉兰老岛可是个好地方,如今虽然不可能放开来用粮食喂猪,但架不住海带和野草太多了,而且还有漫山遍野的热带水果,养猪是一等一的好。

  粮食产量虽然每亩也只有200多斤,但木薯的产量高,一亩至少五六千斤往上。菠萝的产量更是惊人,一亩地1万斤起步,2万斤不封顶。

  随便的一个菠萝种植园,菠萝的产量都是以千吨计,三五千吨算是少的了。

  现在规划中的菠萝种植园,在棉兰老岛就有几十个,数量还在稳步递增,每年的产量惊人。

  大年初一,同治5年(注;1866年2月18日)

  这天一大早

  天还没亮的时候,郑国辉就早早的沐浴焚香,然后汇集到老宅的前厅里,这里已经汇聚了一大帮子郑氏宗族的长辈近支,还有各房头的晚辈男丁。

  全都身穿祭祖的黑色旗袍,神色一片肃穆。

  宣礼官高喊一声;

  “祭祖喽……三牲祭品,起……”

  “孝子贤孙们……跟……”

  前面仆役们抬着整猪,整羊,上面都贴着大红喜字儿,还有各样的糕点,果品,担子上也同样贴着大红喜字儿,在鼓乐队的敲打声中一路前行。

  郑氏宗族的孝子贤孙们,在族长郑守仁的引领开,各房头排成有序的队伍,有老有少,在夜色中向宗祠走去。

  所有参加祭祀的人,皆为男丁。

  有人会问,不久前才搞过规模宏大的祭祀吗,怎么又来?

首节上一节108/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