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97节

  却不知,《孟子》其实蕴含着浓重的民本思想,与后世的“以人为本”等先进思想可谓不谋而合。

  然而老朱却在十余年前,读到《孟子》时,便命令刘三吾等儒臣将这些有悖于“忠君”思想的“民本”主意篇章都给删除了。

  甚至因恼怒《孟子》民本思想太重,一度将孟子移出孔庙。

  虽说老朱作为封建帝王,屁股决定脑袋,是出于维护朱家江山稳定才做的这事。

  却也表明,其见识、胸襟乃至格局都相对有限,至少远不如唐太宗。

  想到这里,刘宽不禁暗自唏嘘。

  也不知他和铁路、跨江大桥的到来,能否令老朱这方面思想也有所改变

  轻叹一声,刘宽走到讲桌后,准备开始今日的自然课。

  却见殿门口出现一人,虽背着光,可刘宽还是眼认了出来,忙迎上前躬身作揖,“微臣拜见皇后娘娘!”

  殿内学生们也纷纷起身,躬身行礼,“参见母后(皇奶奶/皇后娘娘)!”

  马皇后微笑着抬手,“平身。”

  随后对刘宽道,“宽儿,我是来听课的你不必在意,只当我是一名学生就好。”

  “微臣不敢。”

  礼貌地回了句,刘宽便将马皇后请到后面去坐着。

  走了上课仪式后,刘宽便道:“学习委员,将同学们的自然课作业收上来。”

  李景隆愣了下,才意识到学习委员是他,随即乐呵呵地开始收作业,也就是关于人们利用火之过程的小短文。

  不算八岁以下的朱、朱植、朱允及汤和幼子汤醴,连朱蕙兰都写了一份,共计11分作业,很快便被收齐,送到讲桌上。

  刘宽略感意外,没想到皇子们生活出现“巨变”,竟然也没忘记他布置的作业。

  不知是以前养成的好习惯,还是真的喜欢自然课,又或二者兼有之。

  “接下来监察另一项作业关于先辈们发现静电反应现象的古籍,有哪位同学查到了,请举手。”

  闻言,朱梓、朱椿、朱柏、朱雄英四人举起了手。

  刘宽点点头,“好,把你们查到的典籍名称,及其中相关章句写在纸上,交上来。”

  四人本就将查到的内容记在了纸上,此时便直接送上讲桌。

  刘宽拿起最上面一份,念道:“朱雄英同学查到的是后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的相关记载,‘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还做了注释,顿牟,玳瑁也,芥,芥菜子也,常喻微尘。也即是说,玳瑁相互摩擦,便可吸引微尘。”

  “嗯,这确实算古人发现的静电反应现象之一,可惜即便大才如王充,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朱雄英能查到这份文献,颇为不错,加3分”

  下方,朱檀见刘宽拿起四位同学的“作业”一一念了,少则加2分,多则加5分,不禁羡慕得眼红。

  原本以他的阅读速度,查阅典籍很快的,宫中也不缺少藏书。

  却因为昨日“巨变”,生活变得一团糟,竟忙得连查阅典籍的时间都没有了,最后的思考题也不曾做,只是堪堪写完了那份短文。

  其余学生也多有懊悔,年纪小的朱允等人更是只有羡慕的份儿。

  马皇后在后面笑盈盈地听着,见孩子们都在注意听讲,心道:宽儿讲课果然与众不同,能令孩子们积极参与,着实厉害。

  

  第二堂自然课上完后,刘宽没有回府,而是来到奉先殿。

  礼毕,朱元璋问:“有何事?莫非是哪个孩子在课堂上不听话?”

  “回陛下,并没有。”刘宽拱着手道,“而是在这一堂课中,微臣与学生们研究、讨论后,认为可以在皇宫高大建筑物附近,设立一钢铁旗杆,以避雷击。”

  朱元璋听了一笑,“这应当是后世避雷之法吧?”

  刘宽摇头,“此避雷之法并非完全源自后世其实此时工匠已传承有避雷之法,便是那设立在屋脊上的鸱吻。”

  朱元璋听了颇为意外,疑惑道:“据咱所知,那鸱吻不过是寓意避火驱邪的瑞兽。”

  “你先前讲这世上并无鬼神,那凶兽、瑞兽之类的传说想必也都是前人编造。如此,怎又说这鸱吻有避雷之效?”

  刘宽道:“准确说,那屋脊上的鸱吻应是有引导雷电之效陛下若观察,便会发现那鸱吻吐出的舌头上缠绕了一根铜丝。”

  “微臣在那日说过,雷电喜轰击高处,事实上还喜金属等导电之物。”

  “鸱吻位于屋脊,往往便是一座建筑物的最高处,又口衔铜丝,便很容易将雷电引导过去。”

  朱元璋听到这里眉头一皱,神色瞬间阴沉无比,道:“照你这般说,工匠在屋脊设鸱吻,岂不是有意引导雷电轰击房屋?”

  第一更。

第114章 中都怪异,压胜之谜

  朱元璋神色这般变化,是因为想起了一件很不好的往事。

  洪武初年时,他抱着衣锦还乡、造福乡里的念头,想要立临濠(凤阳)为大明都城。

  于是从洪武二年开始,先是从江南、浙江、山西迁豪强、富户到凤阳,以充实人口。

  后来又从全国征调工匠,拨付钱粮等物资,让李善长督工建造都城。

  洪武八年,都城即将造成,他便改临濠为凤阳,前往巡视。

  他入宿凤阳宫城的当夜子时,隐约听见附近哪处宫殿上方有不少人在持兵器打斗。让宿卫的亲军到四周查看,却什么也没发现。

  次日,他召来负责督建宫城的李善长询问。

  李善长听了后,说极可能是匠人们因工事繁荣心生怨恨,在施工时动了手脚,想要用压胜法谋害他,甚至是为大明江山社稷埋下隐患。

  他当时乘兴而来,晚上又没睡好,骤然听闻此事自是大怒,当即便命人去将所有工匠都抓起来,以谋逆大罪处死。

  时任工部尚书、作为凤阳宫城督建二把手的薛祥闻讯匆匆赶来,一番劝说,保下了不可能(没机会)参与压胜之事的铁匠、石匠,以及部分因轮班不在凤阳的工匠。

  即便如此,最终他还是处死了以木匠为主的一千多名工匠。

  也是自此事后,他对工匠印象大坏,对工匠的管理也越发严苛。

  凤阳宫城既被工匠使了压胜法,自然是不能在作为皇城了,凤阳也不可再作为都城。

  回到应天(京师)后,他又疑心刘伯温当年主持建造的宫城会不会也被工匠们使了压胜法。

  虽说这些年他和孩子们大多好得很,但万一那压胜法是在多年之后发作的呢?

  于是,他暗中遣人去询问了懂得风水的术士,最终决定再皇城前分别建造天坛、地坛,以改变京师宫城之风水。

  希望以此法破坏有可能存在于京师宫城的压胜法。

  有这样的经历,听刘宽说鸱吻可引导雷电,他自然怀疑做此事的工匠用心险恶。

  刘宽听了微微错愕,随即尽量用老朱能听懂的言辞解释。

  “并非如此铜丝放于屋脊虽然引雷电轰击,可若是将其一直延伸至地面,并将其尾端深埋入地下,便可将雷电导入大地。”

  “如此一来,雷电虽然轰击到了房屋上,可威能却被引入地下,消弭于无形。既不会轰毁房屋,也不会引起大火,实为防雷之术。”

  朱元璋如今虽很信任刘宽,却也担心刘宽知识出错,再问:“你确定铜线埋入地下雷电就没有威能了?”

  刘宽道:“回陛下,确实如此微臣提议设立钢铁旗杆为宫城避雷,也是出于此理。”

  朱元璋微微沉思,便对李贵道:“去让亲军查看各宫殿屋脊上的鸱吻是否口衔铜丝,以及铜丝末端是否埋入了地下。”

  李贵应声出去。

  刘宽去听得一脸惊讶。

  心想,老朱对工匠这么多疑的吗?

  随即刘宽就忍不住为那些工匠担心起来。

  想了想,他硬着头皮道:“陛下,这铜丝需埋于地下方可避雷的道理,微臣是从后世知晓的,当今工匠却未必知晓。”

  “工匠传承,大多依照师徒口口相传,且多是传承经验,很多事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工匠们未必就一定会将铜丝埋入地下即便铜丝不迈入地下,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雷电威能的,只是效果不那么好罢了。”

  朱元璋闻言淡淡道:“你担心朕为难那些工匠?”

  刘宽敏锐地听出朱元璋自称改成了“朕”,而非“咱”,这让他小心起来。

  他道:“微臣只是将此事最有可能的一种面目告诉陛下而已。”

  朱元璋用手指敲了敲御案,忽然问:“你可知工匠建造房屋时害人所用的压胜法?后世对此事如何看待?”

  听此,刘宽先是微愣,随即猛然想起了后世传闻中朱元璋中止建造凤阳宫城并改变迁都想法的原因。

  ‘看老朱这神态,后世不能确定的工匠建造中都时用压胜法之事多半是真的了。’

  ‘怪不得老朱一听鸱吻能引雷就误会,原来是曾在这方面吃过亏。’

  回过神后,他便道:“陛下,在后世看来,所谓的压胜法不过是和鬼神一般的迷信之说罢了,不足为信。”

  “你确定?”

  刘宽道:“微臣确定压胜法本就是建立在鬼神之论上,后世科技那么发达,都不见鬼神,甚至破解了很多谣传为鬼神的事件,足以说明鬼神不存在。如此,压胜法自然不足为信。”

  朱元璋听完神色反而更加阴沉了。

  他稍稍思虑后又问:“你可知为何凤阳的宫城快要建好了,咱却并未迁都?”

  刘宽道:“后世倒是有此事的粗略记载,但并非正史,因此后人也难辨真假。”

  随即刘宽他所记得的相关内容说了。

  朱元璋道:“你所说虽与事实有些偏差,却也相差不大,事情大抵就是那个样子。”

  “你倒是解释一下,若无压胜法,为何那夜咱会隐约听见有人正在宫殿屋顶打斗,却找不着人?”

  刘宽稍稍沉思,道:“回陛下,此事有多种可能。例如,有人在附近哪座宫殿上打斗,在陛下派人过去前便溜走了。”

  “绝无此可能!”朱元璋肯定地否了这种猜测,“咱的亲军接管凤阳宫城防卫后,布防于各处。且那不是三两个人的打斗声,而是一大群人的打斗声,亲军如何能发现不了?”

  刘宽道:“陛下可听闻有善口技者,一人便可演绎出一群人的声音,乃至各种非人的声音?”

  朱元璋听了一愣。

  他还真知道善口技者。

  自他定都京师后,来京师谋生的奇人异士不少。宫中在举办盛会时,也会请来一些“奇人异士”进行表演,其中一次便给他呈现了口技表演。

  当时他还拍案叫绝来着,却没往中都怪异之事上联想。

  如今想想,若是有一善口技者实现藏于宫殿顶上某隐蔽处,也不是不可能避过亲军搜寻。

  回过神,朱元璋却问:“可还有别的可能?”

  刘宽道:“另一种可能就是意外了自然中有很多奇异的事,即便到了后世,仍难破解其真相。’

  “如陛下那般在新建宫殿听到怪异声音,便极有可能是风声风吹过不同的物体、不同的结构,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各类吹奏型乐器便由此理而来。”

  “宫殿多为木梁结构,刚刚建成颇为空旷,夜风吹过发出一些貌似怪异之声是很有可能的。”

  朱元璋没想到还有意外的可能。

  想起当年被他处死的一千多木匠可能是冤死,他便是他已练出一副铁石心肠,也难免有些愧疚。

首节上一节97/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