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96节

  老朱、小朱一起皱眉。

  随即老朱便道:“你细说。”

  刘宽道:“微臣也不记得详情,只知约莫在洪武十几年的时候,陛下怀疑户部侍郎郭桓贪污,于是下令严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郭桓不止自己贪污,还有诸多同伙。”

  “这伙人通过篡改户部等各级账目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贪污了许多钱粮,甚至吞没地方税赋。”

  “此案还牵扯到不少其他部门官员,其中不乏部门一二把手的尚书、侍郎。”

  “陛下大怒之下,将涉案官员皆尽按律严惩,处死不少官员,又流放许多人,因而被称之为洪武大案之一。”

  听完,朱元璋、朱标皆一脸严肃。

  朱元璋道:“如今户部几位侍郎中并无叫郭桓的,倒是员外郎中有个郭桓,却不知是否你所说的那个。”

  刘宽觉得多半就是的,但他并未出声。

  朱元璋又道,“郭桓此人咱会先派人暗查,你且先说说那篡改账目是怎么回事?”

  刘宽道:“回陛下,多半是朝廷很多账目记载用的是常见汉字一二三,而非大写数字壹贰叁。”

  “大写数字?”

  ‘老朱如今果然还不知道大写数字的存在啊。’

  心中感慨了声,刘宽便借来纸笔,直接即将后世的十个大写数字都写了出来。

  待朱元璋看时,他道:“有鉴于郭桓案,陛下参照武后的‘壹贰叁’,定下了这十个大写数字,并推广向全国,成为陛下为后世人所称赞的政绩之一。”

  听闻自己得到后世人称赞,老朱心情总算好了点。

  再想想,如今他提前获知郭桓案,便可早点将这帮蠹虫挖出来,可以减少国家损失,也算是件好事,心情便彻底由阴转晴。

  不过,他想了想却问:“郭桓案真的牵扯不少其他部门官员?”

  刘宽不知老朱为何复问此事,但还是答道:“微臣记得史上是这么记载的。”

  朱元璋微微点头,却道:“此事你暂且保密,待咱让锦衣卫暗中查明一切,才好将这些蠹虫都绳之以法。”

  “另外,你那份关于六部改革的奏本,也该呈上来了六部之制传承近千年,即便是咱,要大改其规制也不容易。既有郭桓案,咱们正好趁势而为,免得有些人聒噪。”

  刘宽听了,很想对朱元璋竖起大拇指。

  ‘不愧是你啊老朱,手握刀把子,明明可以用刀硬来,可还是选择抓住机会趁势而为,减少阻力。’

  ‘我可算学着了。’

  “微臣遵旨。”

  刘宽应下此事后便准备告退。

  至于空印案,他上午问过苏铨,那是洪武九年的事,已经发生了,不必再提。

  然而,他还没告退呢,就听老朱道:“昨日听你谈及教育孩子的事,咱跟妹子都反思了一番,觉得过去确实对孩子约束过于严厉了。”

  “可同时咱对孩子们的磨练却太少,没舍得让他们吃什么苦,这才会出现老八、老十那样的坏事,其他孩子也多不成器。”

  “所以,咱就寻思着,怎么让孩子们少些约束,又能多吃一些苦,得到磨练。对此你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宽听了为难。

  ‘提让皇子们受苦的建议?’

  ‘这回头让那些龙子知道不得怨上我?’

  刘宽很不想开口。

  但老朱正目光灼灼地盯着,他若不提一二有用建议,老朱怕是不会放他走。

  想了想,刘宽道:“陛下,微臣都没有过孩子,也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只能通过后世的见识,提两点粗略的建议。”

  “其一,想要在放松对孩子约束的同时,却不使其因此放纵,便唯有重视奖惩之道。且需谨记,奖励远比惩罚更重要。”

  “其二,可让皇子们真实地去体会寻常百姓之生活,甚至是穷苦百姓的艰辛。”

  “唯有如此,他们才知晓寻常百姓生活之不易,富贵生活之珍惜,明白维护大明江山的重要性。”

  朱元璋听得微微点头,又问:“可还有别的?”

  “微臣暂且只想到这两条。”

  “也罢,你退下吧。”

  

  又过一日。

  上午。

  刘宽带着教案及一包实验器材再次来到大本堂,上自然课。

  进入正殿一望,刘宽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只见原本锦衣华裳的皇子公子们没了,桌椅间都是一个个身穿粗布衣裳的孩子。

  仔细一看,才发现还是原来那些学生。

  另外,刘宽敏锐地发现,大多数孩子都面带戚戚之色,兴致不高。

  甚至有人脸上沾着烟灰,憋着嘴。

  不是别人,正是班里最聪明的学生朱檀。

  见此,刘宽忍不住问也是一身粗布衣裳的朱雄英,“你们这是怎么了?为何都这身打扮?”

  朱雄英起身行了个礼,道:“回老师,这是皇爷爷的安排。”

  “哦?”刘宽一听来了兴趣,“可否将陛下安排说与老师听听?”

  第二更。

  标题写错了,郭桓不是郭恒。改不了就算了。

  晚安~

第113章 孟子民本,鸱吻避雷

  朱雄英点点头,颇有条理地将朱元璋的安排一一说了。

  首先朱元璋按诸皇子、皇孙年龄,将他们分为了五个群体。

  依次为:五岁以下、五岁至七岁、八岁至十岁、十一岁至十三岁、十四岁以上。

  五岁以下由马皇后、各嫔妃及宫人照顾,老朱基本没做什么安排。

  等皇子到了五岁,便需入大本堂读书,并在后宫的皇子所居住。

  待皇子年满十三,将要十四岁,便不得住在皇子所了,必须出宫在京师的王府别居。

  以上安排跟以前没什么不同,老朱做出的更改主要在五岁以上诸皇子待遇方面。

  其一,菜式减半,以午餐为例,如今只有一荤一素一汤。当然,米、馍这类主食依旧是管够的。

  其二,没收了原本皇子们的锦衣华裳,所有皇子只有应季节的三套衣服,且都是平民穿的粗布衣裳。

  鞋袜帽亦依此例,且诸嫔妃不得给予。倒是牙刷、牙粉、香皂之类的生活用品,依旧保持原样。

  其三,重点来了。

  皇子们须得自己洗漱、穿衣,并负责打扫居所卫生。

  八岁以上的皇子还须自己烧水、洗衣,以及劈柴、打水(用小木桶从皇子所附近水井打水,提回小院中),量按他们每日实际消耗柴、水的三倍来。

  十一岁以上的皇子更是得每日抽出一个时辰,去协助打理皇城中的祭田。

  其四,朱元璋将不再会于年节赏赐这些皇子皇子们若想获得更好的衣裳、更多的菜肴乃至宝钞用作日常花销,必须得靠自己努力。

  他会派人每日检查各皇子应做的事,给皇子们打分,可用分数换取衣裳、菜肴、宝钞等物品。

  分数过低的话,则会被老朱叫去训斥,乃至惩罚干更多的活。

  另外,朱元璋还说了,陪伴这些皇子的宫人不得对皇子有任何规矩之外的帮助,一经发现,轻则流放,重则杖毙。

  皇子不得私自处罚宫人,若觉得宫人做得不对,可告知监察的女官、太监,或者母妃、母后乃至朱元璋都可以。

  其五,八岁以上的皇子可指定一名儒学教师,今后只随此人学习儒学。

  十一岁以上的皇子,还可用劳动得分换取假期,向老朱报备后,出宫在京师范围内游玩一至数日。

  十四岁以上皇子的游玩范围更是扩大到整个直隶。

  又可用分数兑换一至三份在京师的产业,如田庄、商铺、作坊等,通过经营获利,改善府中生活(十四岁皇子已在宫外王府别居了)。

  刘宽听完,对比了下老朱之前对皇子们的安排据朱蕙兰说,之前老朱主要是以严厉约束皇子的行为为主。

  皇子们从早起到晚间入睡,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能自由安排的时间极少。

  如今皇子们虽然生活条件差了,每日还需干不少活,但那种死板的安排却大大减少。

  皇子们若能较高效干完活儿,完成学习任务,会比以前自由得多

  听朱雄英说,新规矩是从昨日开始施行的,皇孙也依例执行。

  刘宽几乎可以想象,昨日紫禁城后宫以及东西两所多半是一番鸡飞狗跳的糟糕场面。

  这些皇子都是从小被人服侍惯了的,别说干活了,穿衣、洗漱之类的自理之事都未必做得好。

  刘宽又看了眼,果然发现不少年龄较小的皇子衣服穿得有点乱这多半还是宫人在旁耐心指导的结果,否则有的皇子说不定都出不了门。

  “那为何李景隆他们四个也都换上了粗布衣裳?”

  朱雄英道:“他们是昨日下午换的。多半是家中长辈吩咐的吧。”

  刘宽听了一笑,又问:“那你觉得陛下这番安排好不好?你乐意吗?”

  朱雄英小脸满是认真地道:“学生起初也是不解每日做哪些事得花多少时间?岂不是耽误了学习的功夫?于是便请教父亲。”

  “父亲将《孟子》一书拿了出来,翻到《告子下》中的一段,让学生诵读。读完,学生便明白,皇爷爷这么安排都是为了我们好。”

  刘宽对孟子了解还真不多,不由好奇地问:“是哪一段?”

  朱雄英当即就略微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朱雄英的诵读声在殿内回荡,很是清脆,

  原本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注意着这边,其他人则或真或假地看书,此时却都看了过来。

  刘宽听着这段曾背诵过的《孟子》内容,也颇为感慨。

  儒学能成为中华显学一千多年,绝不都是糟粕,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儒学经典,大多都是先贤的人生智慧结晶。

  譬如《孟子》,其中许多内容在后世看来也是至理名言。

  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又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桀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

  后世寻常人谈及孟子,只知孟子在孔子的“仁”之思想上延伸出了“义”,如著名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首节上一节9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