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98节

  他下意识略有不甘地问:“咱问你,有没有一种可能,工匠在建造宫殿时,通过木梁等物的结构布局,故意营造出这种怪异,且这才是真正的压胜法?”

  刘宽听了诧异。

  随即谨慎地道:“微臣并非木匠,也不懂建筑,并不知此事。不过想来即便能办到,也极难。”

  朱元璋一时沉默下来,不知在想什么。

  不多时,李贵带着一位亲军将领走进来。

  “回陛下,末将等查看了奉先殿、武英殿、三大殿等处,各殿屋脊上的鸱吻确实口衔铜丝。”

  “但那铜丝末端并非埋入地下,只是于其内一大铁钉相连。不过铁钉系了两根铁链,与两侧屋檐飞角的鸱尾相连,垂落五尺长。”

  朱元璋听完微皱了下眉头,便摆手道:“朕知道了,推下去吧。”

  待这名亲军将领退出大殿后,朱元璋便看向刘宽,道:“铁链垂落五尺,不曾迈入地下,应是没有消弭雷电之效果吧?”

  刘宽苦笑了下。

  他倒是想帮这些古代的工匠,奈何这些工匠确实不知避雷原理。

  眼下他只能勉力解释,多疏散老朱的疑心了。

  他道:“陛下,这般布置虽无法消弭雷电之威能,却有些许分散雷电威力的效果。”

  “陛下想想,自这宫城建好以来,十数年经历多少雷雨之夜,可曾有哪座殿宇毁于雷火?”

  刘宽记得,历史上北京紫禁城宫殿倒是屡遭雷火烧毁,最早的一次似乎就在朱棣迁都北京三个月后。

  至于南京紫禁城,在洪武年间似乎并没有造雷击烧毁的记录。虽然未必都是鸱吻的原因,但刘宽如今只能往这上面引。

  朱元璋听完微愣,随即神色就缓和许多。

  因为京师宫城确实还不曾遭雷火毁坏过这虽不一定就是鸱吻之功,至少能说明,工匠在鸱吻布置上确无引雷毁坏宫殿之意。

  回过神后,他便问,“刘宽,你看是否可以加长那鸱吻上的铁链,埋入地下,使其真正拥有消弭雷电之能?”

  刘宽想了想便摇头,“陛下,此举怕是不妥铁链若从屋檐拉扯而下,影响宫殿美观且不说,在雷雨天有电流通过时还容易误伤性命。”

  “若宫殿墙体为砖石建筑,倒是可将铁链藏入墙体,进而由墙体迈入地下。”

  “可微臣看皇城宫殿都以木制居多,铁链若藏入墙内,过雷电是怕是会引燃墙壁。”

  “因此以微臣之见,还是在奉天殿前空地上设立一高过大殿的钢铸旗杆最为合适。”

  “在奉天殿前立一旗杆?”朱元璋又皱起眉头,“那样岂不是很突兀,更加有碍观瞻?”

  第二更。

  这章要查的资料太多,来晚了。

  有些资料不知道对不对,只能自圆其说了。

  晚安~

第115章 大明国旗,越想越气

  刘宽闻言一笑。

  “陛下,如果只是立一普通旗杆,自是显得突兀。可若是这旗杆另有重要用处,那便不突兀了。”

  朱元璋被勾起了好奇心,问:“旗杆能有何重要用处?”

  “陛下可知国旗?”

  朱元璋道,“咱只知国号,倒是从未听闻国旗一词。便是国号,也只是习称,正经来讲应作‘有天下之号’。”

  这回轮到刘宽被勾起好奇心了。

  他只是历史小说爱好者,并非历史专家,还是头回得知国号为习称,以及“有天下之号”的说法。

  于是问,“请问陛下,何谓有天下之号?”

  朱元璋提声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咱是天下共主,咱所创立的大明亦是四夷诸蕃之宗主国。你说何谓有天下之号?”

  刘宽听了微微恍然,这才醒悟古代中国的人文世界观与后世并不一样。

  古代中国一直自视为天下之中这点以地球的理念来看,并不能说有错。

  中国周边则是四夷与诸藩属国,再往外去则是化外蛮荒之地。化外之地的国家,才是后世意义上的外国。

  实际就是宗藩体系。

  所以,古代“天下”一词虽不同于后世的“世界”、“全球”之义,却也不单指大明国,而是比国家更大的领域概念。

  即大明与周边未建立国家的四夷,还有高丽、安南、琉球等诸蕃属国。

  而朱元璋当年正式确立国号,祭天宣告时,所说的话也与后世胡所演的那部剧有点区别,应是: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大明。

  回过神,见老朱还在看着,刘宽尴尬一笑,道:“微臣明白何谓天下了。”

  “那你还不给咱讲讲何谓国旗?”

  刘宽道:“陛下应记得微臣之前说过,大航海开启后,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

  “比如说大明,在历史上的中晚期,便接触到不少非藩属国,乃至远在欧洲的西方国家。”

  “而若是到了并非任何国度的广袤海洋上,或是尚无其他国度的岛屿、新大陆上,两个并非宗藩关系的国家该如何区别呢?那便是看国旗。”

  “国旗除了在全球舞台区别国度,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凝聚人心、铸就国魂。”

  “如今大明尚未开启大航海,绝大多数百姓都在国内讨生活,对国家的认识其实并不深刻,甚至没有‘我们国家’、及‘外国’这种意识。”

  “可等到大航海开启,一些百姓在大洋上、新大陆上与其他国家的人相遇,或去往其他国家做事,这种‘我是大明人’的意识就会苏醒。”

  “国旗可以让这种意识有个具体的依托,变得更加明确、坚定。”

  “如此,即便百姓去了海外,心中依旧会存着大明,忠于大明,且更有凝聚力。”

  朱元璋听得双目一亮,微微点头。

  待刘宽讲完,他便道:“按你这么说,这国旗确实是个好东西那我大明国旗该怎么弄?可有什么必须的要求?”

  刘宽道:“并无什么要求,却要有一定的寓意,最好是与国号有关的,让人看到国旗就想到大明。”

  顿了顿,他又道:“其实历史上大明中晚期,一些百姓出海,见其他海船大都插有国旗,便也自发地给船上挂上大明国旗只是民间默认,并非官方认可。”

  朱元璋一听大感兴趣,问:“那是什么样的旗帜?”

  刘宽道,“既是民间自制的,形式自然颇多,以红日旗及日月旗为主。”

  “后世人在看到这些史料后,便有部分人默认那就是大明国旗,并以之为参考设计了一面大明国旗。”

  朱元璋笑道,“你可否将那后世的大明国旗画出来?若合咱的心意,倒是省得咱再劳心去想了。”

  “微臣能画。”

  朱元璋当即让李贵给刘宽拿去纸笔以及其所要求的颜料,甚至贴心的让人搬来桌椅。

  刘宽提笔,脑海中便浮现了两面后世流传最广的大明国旗。

  第一面是由网友们绘制而成的蓝底日月红辉旗。

  其以蓝色为底,中间是黄日白月合成的圆形,再往外则是十二角红芒。

  第二面则是《大明风华》热播后,流传起来的一面“国旗”。

  其以附带隐约云纹的红色为底,中间是金龙盘绕着一轮白日,最中间则写着大大的黑色“明”字。

  后面这个旗帜相当美观,也符合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大明国旗,但刘宽却直接否了。

  一则,图形中仿佛包含了“日”的元素,却没有对应“月”的元素。

  二则,大明国号是“大明”,而非“明”。

  清朝修史故意弱化前朝气势,这才在诸多史料中称之为“明国”。明代正式史料中,国号都是“大明”。

  所以直接取用第二面“国旗”,会很不妥。

  但第一面旗既不符合他的审美,蓝底又让他觉得很陌生他怎么想,都觉得满地红亲切。

  第二面旗上的金色团龙他很想要,反倒是觉得第一面旗上红色十二角芒虽寓意丰富,却不够美观。

  想到这里,刘宽脑海中终于有了大明国旗的具体模样,于是下笔画起来。

  没多大会儿画完,由李贵呈交到御案上。

  朱元璋一看就露出笑容,因为刘宽画得实在简陋了些。

  不过却能让他想象出制作好的大明国旗样子红底之上,青色团龙包裹着黄日白月合成的圆。

  似乎还不错。

  他随即笑问:“这国旗为何选择红底呀?”

  刘宽早有准备,道:“一则微臣听闻大明五德五行在火,正对应着红色。”

  “二则,红色也可以让后辈铭记,大明江山是陛下和无数将士用鲜血换回来的,当以鲜血守护之。”

  朱元璋听得点头,想起那些为大明牺牲的将士们,变得神色肃然。

  随即又问:“那这团龙为何选用青色而非金色?”

  刘宽道:“一则是用于区分红底和里面的黄日白月。二则,青色既可以代表天空,又可以代表陆地、海洋。”

  “它与红底及里面的日月一起,则寓意:大明由无数英烈用鲜血建立,有真龙护佑,屹立于天地之间,江山永固,国祚不绝!”

  听完,朱元璋很是高兴,朗声道:“好,好!大明江山永固,国祚不绝这国旗寓意很是合咱的心意,就这么定了!”

  “李贵,拿此图去找个画师按刘宽所述规规矩矩地画好,再去找有司制作一面出来,咱先看看。”

  “遵旨!”

  瞧着李贵离开,刘宽道:“陛下,那在奉天殿前设立旗杆之事?”

  朱元璋好笑道,“咱都认可你设计的国旗了,还会不同意立旗杆?不立旗杆国旗挂何处?你且回去写一奏本呈上来,咱准了便是。”

  刘宽亦笑道,“微臣遵旨!”

  待刘宽退出了奉先殿,朱元璋想起之前关于中都怪异、压胜之法的谈论,脸色又阴下来。

  “将太子叫过来。”

  “遵旨。”

  一宦官应声去办。

  不多时,朱标便来到了奉先殿。

  他行了礼,便问:“不知父皇召儿臣来何事?”

  朱元璋将当年在中都经历的怪异之事,以及刘宽对怪异的猜测、后世对压胜法的否定都一一说了。

  最后问,“此事你怎么看?”

  中都之事朱标本就知道,此时稍稍沉思,便道:“儿臣认为当年中都之事正如刘宽所说,要么是自然巧合,要么便是人为。”

  “若是人为,只怕跟韩国公乃至一些淮西勋贵脱不开关系。”

  至于自然巧合才造成怪异现象的情况,朱标没说子不言父过。

  何况事情已经发生,他就算将父皇骂一顿,那些工匠也活不过来。

首节上一节98/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