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93节

  见李景隆还在那儿乐呵呵地摩擦着丝绸,刘宽道:“李景隆,放慢你摩擦的动作,其他同学继续观察。”

  李景隆照做。

  其他同学还没怎么看清楚,他自己就先反应过来了,惊疑不定地叫道:“老师,我手好像能把丝绸吸起来!”

  他激动地将手掌拿得更开,想让这现象更为明显,却见丝绸又掉了下去。

  刘宽这时接过丝绸,对李景隆道:“解开你的发髻。”

  作为公侯子弟,李景隆扎的并非总角之髻,而是与皇子皇孙一般,早早束发,还戴着个金玉发冠。

  闻言,他开始有些无措,因为他一直受人服侍,就没自己解过发冠。

  但很快他就直接扯下了发冠,让头发完全披散下来。

  别说,他原本就生得俊俏,唇红齿白的,披头散发反倒让颜值更高了,放后世估计能让腐女激动欢呼。

  此时却无人在意这点。

  所有人都盯着刘宽,只见刘宽将丝绸靠近李景隆头部,隔着约莫一寸远,竟然就引得好几根头发吸附到丝绸上。

  刘宽道:“很显然,摩擦所产生的电,还有一定吸附力,能吸引某些东西。”

  “因为这种摩擦所得到的电没有声响,可称之为静电,方才的实验现象,也可称为‘静电反应’。”

  “事实上,静电反应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同学们回想下,在哪些时候能见到?”

  在刘宽看来,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本以为又是很多人举手的场面。

  谁知这些皇子公子竟一时思索着,没人回答。

  刘宽想了想,才恍然明白。

  这些孩子梳头、穿衣都不用自己动手,再加上此时梳头用的几乎都是木梳、象牙梳,本就难产生静电反应。即便偶有产生,作为被梳头的人,也很难通过铜镜注意到。

  至于穿衣这些孩子哪里会在黑暗里穿衣脱衣?都是亮着灯由宫人服侍着睡起。

  何况古代衣物大多宽松,穿脱时本就不易发生静电反应呢。

  老朱、小朱先前对静电反应试验那般惊讶,多半也是类似缘故。

  朱标就不说了,老朱之前是穿不起丝绸衣服,等习惯穿丝绸衣服时,多半也不会在夜里自己起来穿衣了就算自己穿,至少也有人提前给他掌灯。

  如此一来,这些人没注意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倒也不足为怪。

  约莫过了两息,朱檀才举手。

  他起来后道:“老师,既然摩擦丝绸能生电,那么穿衣的时候应该也可能发生静电反应吧?”

  刘宽点头,“说对了一种。可还想到别的?”

  朱檀神色仿佛绞尽脑汁,一息后才试探着道:“挠头的时候?”

  刘宽笑了笑,“算你答对半个-准确说是梳头的时候。当然,不是用木梳、象牙梳,而是穷苦人用手梳头,其实就跟挠头差不多。”

  “以你的年纪和生活经验,能想到这两点属实不易,便再给你加7分。”

  说完,将朱檀的学分改为29分。

  见此,朱檀既高兴,又有一种高手寂寞的感觉。

  刘宽回过头,见李景隆眼巴巴地望着,便笑道:“李景隆同学刚才两次配合老师实验,又回答了一个问题,总计得12分。”

  随即在黑板一侧填上了李景隆的名字与学分。

  李景隆顿时高兴坏了,眉开眼笑。

  刘宽示意李景隆去打开殿门、回到座位,这才环视殿中学生,道:“静电反应现象既存在于生活中,那么先辈们是否早有发现呢?”

  “你们不用急着回答,因为这是老师今日留下的课后作业之一。”

  “你们下去后,可以寻找古籍,看古人是否有对静电反应的记载。”

  “此外,我们之前还具体推导了人们对火的利用过程,我希望同学们下去后,能够写一篇短文,描述这个过程。”

  “此短文不求文采,便是大白话亦可,要求的是简明易懂、逻辑通顺、条理清晰。”

  “这是第二个作业8岁以下的同学可以不用写,回头我改出最优秀的作业后,抄录一份即可。”

  说到这里,刘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行大字。

  回过身来,他便指着黑板道:“通过今日的自然课,我们可以总结出,探索自然科学之道,可遵循这十六个字。”

  “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通过这十六字方针获得某种自然科学的道理后,我们还需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将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造福百姓,乃至强国富国!”

  说完,刘宽又在黑板上写下“实际应用”四个大字。

  他找出红色粉笔在这二十个字底下画上横线,道:“这二十个字都抄下来,下堂课我是要考校的。”

  给了约莫两三分钟,让学生们做笔记,刘宽才又道:“最后再给同学们留下一道思考题今日这堂课,除讲了人们对火的利用外,主要就是讲了雷电现象以及静电反应现象。”

  “静电反应现象同学们下去后可以自己找丝绸,或者给你母亲梳头,试验一下。”

  “思考题是关于雷电现象的在大型建筑物失火的例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遭受雷击。历朝历代的皇宫,便多有因遭受雷击而失火烧毁的。”

  “那么雷电为何会击中建筑物?可有什么办法让建筑物避免因遭受雷击而损毁?”

  “下堂课,如果哪个同学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将会一次性获得不低的学分。”

  听刘宽说到这里,一众皇子公子有的已经下意识思考起来,有的则露出兴奋之色,将学分视为囊中之物,比如说朱檀。

  这时,刘宽又面露古怪的笑容,道:“同学们如果对这道思考题毫无头绪,可以去请教负责建造皇宫的大匠,也许能有意外收获。”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大约是思考问题入迷,朱雄英愣了下才站起来,喊道:“起立!”

  随即大本堂十几个学生都站起,一起喊道:“老师再见!”

  “同学们再见!”

  说完,刘宽便收拾了他带来的一包东西,走出了大本堂,吐出一口浊气。

  学生们还在里面,老朱、小朱却已经跟了出来。

  没走几步,老朱就破不待地问:“刘宽,按照你今日所讲,雷击一定不是上天因某人作恶或者皇帝犯错所降下的惩罚了?”

  第一更。

第110章 论君权神授,老朱的教导

  刘宽停下脚步,很自然地落于朱元璋身后,才道:“陛下心里很清楚答案,又何必问微臣呢?”

  朱元璋哼道,“谁跟你说咱清楚的?咱不清楚!”

  刘宽微微愕然。

  他既怀疑老朱在睁着眼说瞎话,又怀疑老朱是对雷电、神鬼之事真有那么点敬畏。

  但这种敬畏应该不多。

  如果谁想利用“神鬼”、“天意”等类似概念,让老朱做出不利于家人、不利于大明的事,老朱绝对会砍了他。

  甚至,即便真有鬼神冒出来,当面让老朱把大明江山让给天命之人,老朱也会先砍这鬼神一刀试试。

  想到这里,刘宽道:“陛下方才跟着听了一节自然课,想必应已察觉,后世的科学之道与儒释道皆不同。”

  “没有‘天人感应’、‘天命’、‘神鬼’、‘轮回’、‘宿命’等概念。”

  “如微臣在课堂上所讲,走科学之道的人,只相信他们所观察到并求证过的道理。”

  “具体到雷电上,则认为其不过是天地万物之一,犹如随处可见的泥土、花草,只不过形象、特性乃至诞生、消亡都比较奇特罢了。”

  “如此,雷电不论是击中人还是物,都不过是在遵循它的道理。”

  “如人站在高出、树下,或是雷雨天手持金属等能导电之物,都更容易被雷击。与人的品德、皇帝的作为,其实毫无关系。”

  朱元璋听得点头,随即又看向刘宽,问:“科学不讲‘天人感应’,那‘君权神授’呢,科学又是如何看待的?”

  刘宽顿时头皮发麻。

  虽然答案很简单,但他不敢说啊。

  见刘宽一脸纠结、紧张的样子,朱元璋一笑道:“看来这问题让你很是为难,这样,咱们到奉先殿去说。”

  ‘到哪里说我都觉得为难!’

  刘宽心里吐槽,人却老老实实地跟在了朱元璋、朱标后面,来到奉先殿。

  挥退了正殿内其他人,只剩三人后,朱元璋便坐在龙椅上。

  “那么多不能说、不该说的话你都跟咱说了,如今又是咱的女婿,是一家人,说说这君权神授也无妨。”

  老朱都这么说了,刘宽只能选择相信。

  他理了理思绪,沉吟着道:“陛下,在后世科学人员看来,不论是‘天人感应’还是‘君权神授’,都是人君统治万民的工具。”

  “‘天人感应’自董仲舒提出,儒学便变成了儒教。因其可辅佐帝王维护君权,儒学在历朝历代都是显学。”

  “不过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并非凭空得出,而是糅合汉初儒学中的灾异说、先秦墨家的天罚理念以及一些道家思想得来的。”

  “至于君权神授,出现时间更早,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甚至三皇五帝之时。”

  “且以‘君权神授’理论辅佐君主统治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各地都有。”

  “因此,在科学看来,君权神授不过是社会发展到某种程度,必然会诞生的一种现象。”

  说到这里,刘宽一时停下。

  朱标在旁评论道:“君权神授之事,确实直追三代。《尚书汤誓》有载: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致天之罚,予其大汝。”

  “这番话其实就是商汤借天帝之名,指责夏桀残暴有罪,他伐灭罪夏,以商代之,是应天命,将万事顺遂。”

  朱标说完,见没人接他的话,略觉尴尬。

  他望了望,发现刘宽低着头不知在想什么,朱元璋也在沉思。

  很快,朱元璋就摸着下巴,盯着刘宽开口了。

  “你方才也说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都是辅佐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历代皆用之,说明它很好用。”

  “可科学之道中却没有这类概念,咱若没猜错,科学发展下去,还很有可能彻底否定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吧?”

  “你说,如此情况,咱到底要不要发展科学?”

  刘宽原本想着,今天跟老朱“聊”到这里就结束的。

  可听了老朱这番话,以及最后一个问题,他觉得必须再说点什么。

  “陛下,自然要的。”

  朱元璋嘴角浮现一抹不易觉察的微笑,道:“哦?怎么说?”

  刘宽想了想,道:“之前微臣说了,世界很多国家存在类似于‘君权神授’的思想,且目的都是以之辅佐君主统治,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随着社会继续发展,‘君权神授’之类的思想却将落后,变得不适应社会,从而妨碍国家发展乃至君主的统治,甚至与君权发生矛盾。”

  “比如自汉武帝开始,便有将天灾归罪于宰相乃至皇帝的,尤其是在王朝末期。”

  “因陛下革除了宰相,将相权归于皇权,故而天人感应之说对大明皇帝来讲妨碍又更大一些。”

首节上一节93/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