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90节

  下次上课前,他倒是可以让秋月提前将板书抄写在一张张大白纸上,课上需要用时,直接挂黑板上这样他就能偷偷懒,不用写太多粉笔字了。

  待多数学生抄写完,刘宽又提问了。

  “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老师所说的自然,与《道德经》、《阴符经》中自然的区别?”

  过了几息,朱雄英好几人相继举手。

  “朱雄英,你先回答。”

  朱雄英起身先行了礼,道:“方才十皇叔所诵《道德经》只是稍微提了下自然,甚至都没有解释自然为何。”

  “《阴符经》虽稍稍解释了何为自然,却说‘自然之道不可违’,要‘因而制之’。”

  “可老师却说,不仅要将自然科学的道理化为己用,还要反过来以科技改造天地万物。学生想,这就是彼此最大的不同。”

  虽然朱雄英这段话说得颇为缓慢,偶有迟疑,但刘宽听完还是很惊讶。

  须知,朱雄英才七八岁,在后世也就上小学二年级的样子。

  可方才听课不仅能记得朱檀背的《道德经》大概内容,还能说出这么一番有见解的话来,几乎是神童级表现了!

  啪啪啪

  刘宽鼓起掌来,不吝赞赏地道:“朱雄英同学这番回答甚好,准确地把握到了我方才所解释的自然与黄老经典中所述自然的最大不同。同学们一起为他鼓掌!”

  其他皇子公子虽不习惯,但还是在刘宽的带动下鼓起掌来。

  便连后面的朱元璋、朱标都一脸笑容,热烈鼓掌。

  嫡长的朱雄英如此聪慧,他们是真高兴。

  鼓掌后,刘宽就在黑板侧边写道:朱雄英,9分!

  转过身来,便见一向小大人似的朱雄英此时也小脸兴奋得通红。

  “谢谢老师!”

  “这是你应得的奖励,坐下吧。”

  待朱雄英坐下后,刘宽道:“通过《道德经》、《阴符经》中对自然的描述,可以知道,先哲早就知道自然万物中蕴含着种种奇妙的道理。”

  “比如说日月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动植物生长凋亡,乃至风、火、光、雾、雨、雪、雷电等天象,皆自有其道理。”

  “自然科学就是对这些事物蕴含道理的探索,科技就是对所得道理的应用!”

  “比如说火哪位同学知道火是怎么来的?”

  这问题简单啊。

  心中冒出这想法,一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

  后面老朱瞧见这一幕,这才意识到,刘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所有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所讲内容上。

  这简直太难得了!

  他平日批阅奏本乏了,时不时就会来大本堂这边转转可不是大大方方的,而是偷偷摸摸的。

  于是经常抓住开小差的皇子。

  即便他抓了很多次,仍会有孩子在宿儒课堂上开小差,魂游天外。

  能像眼前这样,所有孩子都注意力集中于一处的,只有某人犯了错或考校不会挨宿儒批评时。

  即便宋濂那样的儒学宗师,能把儒学经典讲得深入浅出,却也只能让部分孩子愿意听而已。

  ‘如此看来,这刘宽教学之能竟超过那些宿儒,甚至超过宋濂?真是意外之喜啊。’

  ‘咱让他来大本堂兼职教书这步棋走得可太对了,哈哈。’

  想到此处,老朱差点开心得笑出声。

  这边刘宽见学生们都举了手,便先点年纪最小的。

  “朱允,你先答。”

  朱允有些意外,起来后红着小脸儿,既激动又紧张,略有磕巴地道:“咱在瞧见,宫里的烛火是宫人用火折子点燃的。”

  刘宽笑问,“那火折子里的火又是哪儿来的?”

  朱允蒙了,又要瘪嘴哭。

  见此刘宽暗笑:年纪小小就这么会哭,怪不得后来能以孝道让年老的老朱最终偏向于他。

  他口中则安慰道:“莫哭,你能留意宫人点烛,也算是一种观察自然的行为了,老师给你计2分。”

  朱允立马笑了,“谢谢老师!”

  让朱允坐下,刘宽又点了朱植的名。

  小朱植起来后眨巴眨巴大眼睛,道:“老师,咱想的和允侄儿一样。”

  “那你就只能得1分。”

  “嘿嘿,1分也好。”朱植乐得咧嘴笑。

  刘宽又点了蜀王朱椿。

  11岁的朱椿起身道,“回老师,火折子里的火是从别处引得。此外,还可以火石、火镰取火。”

  刘宽点头,“如今世人确实多以火石、火镰取火火镰是由火石、火绒、火钢造成,用起来远比火石方便,但归根结底,其取火的关键还是在于火石。”

  “那你可知道,火石是哪里来的?”

  朱椿道:“是天生地长的。”

  刘宽又点头,再问:“那你可知,在人们不知能以火石取火之前,又是如何取火的?”

  刘宽连问,朱椿反而愈发自信,微笑道:“《山海经》、《礼记》、《韩非子》等皆有言,上古之时有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为三皇之一。”

  “因此,在火石之前,人们当是以钻木取火。”

  刘宽也笑,“那在燧人氏领悟钻木取火的本领前,人们又是如何取火的呢?”

  朱椿愣了。

  心里忍不住吐槽:哪儿那么多之前?还有完没完?

  这时朱檀似是憋不住了,举手出声道:“老师,我知道,燧人氏之前人们都茹毛饮血,只能吃生食!”

  刘宽哈哈一笑,“忘记我说的规矩了,要先举手,得到允许或再起身回答问题。”

  “另外,你的回答只对了部分钻木取火前,人们会保留火种,使其日夜不息,以之取暖、煮食。只有没火种的时候,才会吃生食,或习惯性地吃一些。”

  “你作为劳动委员,违反纪律罚你劳动也无用,便扣你2分。至于你刚才的回答,依旧是给3分。”

  说完,刘宽将黑板侧边朱檀的学分修改为4分。

  转身又道:“再给你一个机会你可知钻木取火之前人们是如何获得火种的?”

  朱檀为了积分,小脑袋里产生了头脑风暴,疯狂思考,约莫两息,他脑海中便闪过一道灵光,激动道:“回老师,是雷火!”

  第二更。

  未免一些读者误会,这里说下。

  这本书在每个重要剧情的开始都会详写几章,好尽力呈现该事件的具体流程及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但等后面再有类似剧情,就不会这么详写了(那样绝对会被喷水剧情),会简略带过,尽量不再多占小说篇幅。

  但是,我不可能按照小说大纲粗加工一下,就节奏嘎嘎快地往后堆推剧情,几乎没什么细节在里面。

  我不喜欢看那样的小说,自然也不会写那样的。

  作者写小说就是求同存异,认同的读者留下,有异议乃至不能接受的读者离开。

  但作为作者,肯定是希望小说被更多人理解、接受,故特此说明。

  (最后希望少数读者能对作者君有点子信心发现某些看着明显不合理、难理解的小剧情,再往后看看,或者多想一想。有没有可能那是作者的伏笔,别有深意呢?)

  晚安~

第107章 推论,用心

  刘宽点头,“除了雷火,还有天气干燥炎热时引发的山火,某些地方还会有火山喷发,亦能带来火种。”

  “朱檀同学虽说的不全面,但确实说对了先民获取火种的一种主要方式,奖励5分。”

  看着自己名字后面的积分变为9分,一下与朱雄英齐平,朱檀终于高兴了,行礼道:“谢谢老师!”

  待朱檀坐下后,刘宽道:“由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不知多少年前的远古时期,先民茹毛饮血、愚昧无知,如野兽般对这天地间诞生的火焰充满敬畏,视之为神物,不敢靠近。”

  “后来人通过长期的观察,萌生了取火的智慧,再接着便是保留火种,用火烧煮食物、取暖、驱赶野兽等。”

  “至如今,人们不仅创造出火镰这种能随时取火的工具,更能以火冶炼金属、烧制陶瓷等,进行诸般妙用。”

  说到这里,刘宽微微一笑道:“火是天地自然万物的一种,不过相对神奇点罢了,与之类似的还有风、光、云、雾、雨、雪、雷电等等。”

  “那么,我们是否能以类似的过程,观察风、光、云、雾、雷电等,掌握其道理,化为己用呢?”

  “李景隆,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景隆难得在课堂上听得入神,没想到忽然被点名,一个激灵便站了起来。

  他行礼后摸了下后脑勺,竟也尝试着思索,道:“老师,应该不能吧?人若是能掌握风云雷电,岂不是成话本里的神仙了?”

  刘宽听了不禁摇头叹息:“李景隆,老师点你的名,是给机会让你获得学分,没想到你不中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错了。”

  李景隆听了这话,先是俊脸一红,随即忍不住道:“老师,学生哪里错了?人本就不可能掌握风云雷电火在地上,风云雷电什么的都在天上,人又不能飞,怎么去化为已用?”

  刘宽微微惊讶,没想到李景隆急中生智,竟也能说出一句有些见解的话来。

  他笑着道:“你能说出最后这句话,倒也不算笨。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掌握了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中的些微道理,甚至是加以利用了。”

  听到这话,这些皇子公子有些露出了思考之色,但大部分都是一脸懵。

  心想,我们已经掌握了风云雷电?

  我怎么不知道?

  难道传说中的那些神仙真的存在?

  我们其实是神仙后裔,只是尚未觉醒修炼天赋?

  随即,他们便能看见刘宽从教桌一大堆他自己带来的物品中拿起一把折扇,用一个颇为潇洒的姿势啪地打开了。

  十一月已经入冬,天气很冷了,外面甚至寒风凛凛。

  可大本堂内却是没什么风的。

  刘宽这一摇扇子,便有风吹动了露在官帽外的寸长鬓角,以及衣襟。

  他笑道:“瞧,这难道不算是对风的一种掌握吗?”

  接着他放下折扇,拿起一根蜡烛,用打火机点燃了,持着蜡烛走到学生们中间。

  “此时若是夜晚,我点燃这蜡,放出光芒,照亮此处;我熄灭蜡烛,这里便又会陷入黑暗。这难道不算是对光的一种掌握吗?”

  “至于云,我们看到天空万里无云,便知晓今日是个晴天;看到乌云汇聚,我们便知将要下雨。”

  “熟知天象之人,或是一些有经验的老人,甚至可以根据今日的云气,判断出明日的天气。这难道不是对云的一种掌握吗?”

首节上一节9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