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89节

  老朱的儿孙都不笨,几个勋贵子弟同样聪明,闻言立马都坐下了。

  朱雄英先起来脆声喊:“起立!”

  一众皇子等立马起身,与朱雄英一起向刘宽行师礼,齐声道:“老师好!”

  刘宽顿时来了感觉,笑眯眯道:“同学们好。都坐下吧。”

  带学生们坐下,刘宽道:“方才陛下已经介绍了我,但我却还不知诸位姓名。接下来便由班长起头,起来报一下姓名、年龄,然后便坐下。”

  朱雄英很聪明,当即起身道:“朱雄英,八岁。”

  旁边小小个的朱允微愣,才在朱雄英示意下起身道:“我叫朱允,五岁了。”

  刘宽笑笑,示意下一个。

  “朱植,五岁。”

  “咱叫朱,六岁!”

  “”

  其实刘宽此前已经通过朱标对这些孩子情况有所了解,如今让他们自我介绍,不过是将人和身份对上而已。

  不算朱蕙兰,大本堂如今一共七位皇子、两位皇孙、四位勋贵子弟。

  年纪最大的是八皇子潭王朱梓和李景隆,按此时年龄算法,都十三岁了。

  最小便是朱允和十五皇子卫王朱植,都才五岁,重阳节后才入的大本堂。

  待学生们都自我介绍完后,刘宽回想了下记忆中这些皇子、勋贵的人生,便道:“朱梓,由你担任纪律委员,负责维护班中纪律。”

  “啊?”

  朱梓听了先是惊讶,随即少年的俊脸便胯下来。

  维护纪律,听着就像是得罪人的差事,他年龄虽长,可相较于其他兄弟却有些胆小怕事,大约是学生中最不想做纪律委员的了。

  他有心拒绝,可念着刘宽是老师,父皇也坐在后面,便只能默默地接受了。

  刘宽看了他一眼,接着道:“李景隆,由你担任学习委员。”

  李景隆原本正偷偷用眼神跟鲁王朱檀交流着什么,听此不禁道:“我?学习委员?”

  刘宽道:“怎么,你不愿意?”

  李景隆胆子大得很,并没有因老朱在后面太紧张,坐得不太正的身子动了动,道:“老师,我学习并不算好,只怕难以胜任这职务。”

  “那就好好学习,让自己胜任。”

  这时老朱在后面咳嗽了声,李景隆终于吓到,埋头道:“好吧。”

  刘宽继续道:“朱檀任劳动委员。”

  十皇子朱檀一脸懵。

  他自幼聪慧,上学后进度也十分快,学了不少知识,自是明白劳动一词意思的,但还是问:“老师,劳动委员负责何事?”

  刘宽露出有点怪的笑容,道:“自是负责劳动,比如说在老师上完课后擦黑板,整理教桌,打扫大本堂,等等。”

  “啊?”才十岁的朱檀苦起了小脸,兄弟们都知道,他最讨厌干活了,于是壮着胆子道:“老师,这些事都有宫人去做,哪里用得着我?”

  刘宽道:“我既立下规矩,便由你来做了。不过,日后若有人违反本班纪律,被我或者班长、纪律委员逮住,便可罚来替你劳动一日。”

  朱檀觉得诸位姑父多半与他有什么仇怨,才给安排这么个职务。

  他有心想拒绝,却在扭头偷看了眼老朱那严肃的面庞后点头应下了。

  任命了班干,刘宽才正式开始讲课。

  他回身将黑板拉得正对着学生们,拿起粉笔,在上面横写出两个简体大字自然!

  转过身来,问道:“有谁知道,什么是自然?”

  不管是老朱、小朱,还是众学生,谁都没料到刘宽还什么知识都没教,就提了个并不简单的问题。

  这与以前之前大本堂教书的几位宿儒完全不同。

  那几位都是用南宋时流传下来的私塾、书院教学方法,先教学生读诵书本上的内容,然后让临摹书写上面的文字。

  待到学生能背诵、默写下基本经典后,再一句句的讲解、考校。

  在朱元璋、朱标想来,刘宽就是没准备好“自然”书本,也可以将知识写在背板上,先让孩子们读诵记忆才对。

  上来就提问是什么鬼?

  虽然疑惑,两人却没打断,继续看。

  刘宽道:“哪位同学知道,可以举手回答。若是答得好,可以获得学分。待学分积攒到一定数目,便可以从崇宁公主处换得用平板看电影的机会。”

  其实平板电脑上还有些单机游戏,但刘宽不敢拿来做奖励万一老朱被猜疑他故意带坏皇子,可就冤枉了。

  刘宽骤然提问,原本是没人想回答的,听到后面的话,顿时一个个眼睛亮了。

  鲁王朱檀最先举起了手。

  因没想好如何回答而迟疑的李景隆、朱椿、朱柏见状懊悔。

  刘宽笑眯眯,“好,朱檀同学起来回答。”

  朱檀起身向刘宽一揖后,开始摇头晃脑:“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地母”

  第一更。

  谢谢订阅的朋友们!

第106章 何为自然?火之来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师,先圣老子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人、地、天、道,便是自然。”

  朱檀背完《道德经》上的一段内容忍不住露出些许得意之色。

  因为《道德经》虽是一位老师规定的读物之一,却并未要求背诵,当时只大概讲了讲,让他们课外去读。

  他是觉得这段话很有格调,说出来能让人敬仰,这才花那么点时间背下。

  没想到如今真派上用场了。

  刘宽微笑点头,“回答得还行,老子这段话虽不能完全解释‘自然科学”中的自然一词,却也算是提到了。”

  “以你的年纪,能想到用这段话来回答,已经很不错,便给你计3分吧。”

  说完,刘宽拿起粉笔,在黑板一侧写上:朱檀,3分。

  嗯,就是横写,加阿拉伯数字。

  朱檀眉头微皱,问:“老师,这问题最多可得几分?”

  “10分。”

  朱檀小脸上更不高兴了,却也不敢说什么,在刘宽的示意下坐下。

  “可还有其他人想回答?”

  一时无人举手,因为没谁认为自己能答得比朱檀好。

  就在刘宽准备结束这一环节时,李景隆眼珠子转了下,举手了。

  得刘宽示意,他起身道:“老师,自然就是自然。”

  刘宽听了无语。

  心道,搁大本堂课上耍小聪明呢?不愧是你呀,大明第二战神。

  口中则道,“你这回答连边儿都不沾,给你0分,坐下吧。”

  李景隆悻悻坐下。

  刘宽为了般《自然科学》杂志,确实查了不少资料,做了不少准备。

  环视众人一眼后,便瞅了眼备好的教案,道:“其实,若要用先圣贤哲经典中的话来解释科学中的‘自然’,取《阴符经》中的一段话更合适些。”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荫阳胜。荫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如果有后世人在这里,可能会问:你为啥非要拿古文经典去解释后世的“自然”。

  很简单,因为后世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是外文意译后世先辈翻译外文时大都很用心,便从古文经典中寻取了“自然”二字。

  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阴符经》都有内容能稍稍解释这一词意思的原因。

  后面,老朱与朱标听了刘宽这番话都眼睛一亮,若有所思。

  《阴符经》是前人托黄帝之名所写,除小部分“修炼”内容外,大部分其实是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是黄老之道中兵权谋的经典。

  朱元璋成事后发奋读书,读了这本帝王书很多次,朱标也是如此。

  却没想到,其中竟有先贤对“自然”的解释,此时听来自觉新奇。

  ‘刘宽这个后世的什么大学生,虽不通儒学经典,却什么都懂点,绝非不学无术之辈。’

  老朱如此想,心中对刘宽的评价又高了些。

  这是刘宽又提高声音道,“当然,老师要讲的自然,用《道德经》、《阴符经》中的文字描述都不够全面和准确。”

  “自然科学中的自然,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天地万物等一切自然现象。”

  “自然科学则是一门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描述,理解、研究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进行预测的一门学问。”

  说着,刘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地写起来。

  写完转过身来,见这些皇子公子仍愣愣看着他,便敲黑板,“拿出纸笔,最好是用一专门的空白书册做笔记,将这句话记下来,以后是要考校你们的!”

  年龄较大的皇子公子立马拿纸笔抄写。

  这时朱允瞧了瞧正飞速笔记的朱雄英,忍不住小嘴一瘪,带着哭腔举起小手道:“老师,我我好些字不会写。”

  说完都要流眼泪了。

  小模样可怜兮兮的,差点没把刘宽逗笑。

  他见小朱植也一脸呆萌没动作,便忍住笑,道:“八岁以下可以不做课堂笔记,课后找学习委员、班长帮忙抄一份便是。”

  心中又暗叹。

  大本堂学生年龄差距大,进学时间不同,本就不该统一授课。

  那几个宿儒教书,多半是一对一地教。

  民间私塾不分班,多是因为师资不足,没法儿分。

  老朱不给大本堂分班,却是没这个概念。

  但大本堂学生就十几个,不分班倒也没多大影响。

  刘宽又转过身,边写边道:“这里再引申说下科技是什么。”

  “科技就是应用科学所发现道理的方法这里的科学除自然科学外,还包括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行事科学和交叉科学。”

  “研究天地万物所蕴含的道理,化为己用,并反过来以之改造天地万物,造福百姓,强国富国,乃至追求更多更深好的道理,这就是科学、科技的意义!”

  写下这两大段粉笔字,刘宽手都酸了,不禁怀念起后世的投影仪来。

  以明初这条件,别说制作投影仪,就是幻灯机都不太可能。

首节上一节8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