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88节

  刘宽问:“听林老伯意思,坊里只能做雕版印刷,做不了活字印刷?”

  林阿九生怕刘宽不满,便道:“若坊中能添置木活字、转轮排字盘,便也能做活字印刷。”

  他又担心刘宽外行,接着道:“有木活字虽能省材料、省工时,但印刷之物远不如雕版,故而只有官办大印刷坊才会用。”

  略微犹豫后,又有一咬牙道:“东家,作坊如今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什么人来印刷,入不敷出。”

  听林阿九为作坊盈利考量,刘宽略微意外,但他当初向老朱讨要印刷坊可不是为了赚钱,至少没准备前期就赚钱。

  他问:“林老伯可听说过铜活字及铅活字?”

  这回轮到林阿九惊讶了,完全猜不到刘宽的想法,只能老实答道:“草民曾听闻有胶泥活字、淘活字,据说还不如木活字好用,至于铜活字、铅活字,却未曾听说过。”

  听此,刘宽沉吟起来。

  他要出版刊物,一直用雕版并不划算。

  更别说,他还希望能将报刊引入到大明,那时对印刷技术要求必然更高。

  木活字、淘活字之类的根本无法胜任,必须搞出铜活字、铅活字技术才行。

  但他电脑中并没有这方面材料,所知也极少,只能靠大明工匠在前人基础上去钻研、试验。

  这必然会花费很多钱财,耗时也不短。

  他家如今虽有些钱财,却也不能消耗在这上面。

  ‘还是得找老朱、小朱,毕竟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受益的是整个大明,是朱明皇室他家还有国库该出这个钱。’

  想到这里,刘宽决定先用雕版印刷将就两年只要刊物发行间隔长一点,雕版也是行的。

  回过神,刘宽便道:“带我到你们工作的地方看看吧。”

  见刘宽问了嘴活字印刷之事便没了下文,林阿九越发忐忑起来,却也不敢多问,前头引路,带刘宽在前院、后院都看了看。

  前院主屋是印刷房,左右两厢都是存放雕版与木材的地方。

  后院房屋要简陋不少,却是林阿九一家四口生活之处。

  看完后,刘宽问:“你们平日在哪里刻雕版?”

  “回东家老爷,基本都在院里。”

  听了这回答,刘宽意识到他的问题很傻。

  此时不是后世,没电灯不说,油灯、蜡烛都费钱,除非需要赶工,刻工一般都不会在夜里干活儿。

  所以在院子里借天光雕刻才是常态。

  略微沉吟之后,刘宽道:“我将要用这印刷坊长期刊印一类书籍,如今坊中仅你们父子三人肯定是不够用的。”

  “稍后我会让人送来一笔钱,林老伯便暂代印刷坊管事,拿这笔钱将印刷坊修缮一番,再招募两三位刻工。”

  “再多备一些雕版木材,印刷所需的纸张、油墨等材料,为刊印之事做好准备。”

  林阿九先点了点头,随即问:“不知东主要印刷何等品质的书籍?”

  刘宽从随行的阿荣那里拿来了一本书递给林阿九,笑道:“便按这册《山海经》来吧。”

  这册《山海经》是刘宽从书铺花了几贯宝钞买的,不仅文字清晰还配了图,排版颇为精美。

  那书铺虽还有印刷更精美的书籍,却并非刘宽所需在印刷术没突破的情况下,印刷越是精美,刊物成本便越高,并不利于刊物发行。

  他选这册《山海经》作为样本,便是要在刊物印刷品质与价格之间折个中。

  林阿九翻了翻书,便收起来,略微犹豫了下,道:“东主老爷,三才印刷坊太小,招人怕是不容易。”

  刘宽听了一笑,“这还不简单,其他印刷坊工钱多少,咱们翻倍就是了嗯,你们的工钱也是如此。”

  昨晚刘宽通过刘来福的账目,了解过林阿九三人先前的“工资”。

  每月固定发给口粮一人半石,若来了非官府指派的活计,每日每人再补贴一升米粮及油、盐、醋、布等生活物资少许。

  这个“工资”在刘宽看来是真的低。

  他索性就翻个倍,既能吸引新刻工加入,还能提升印刷工匠的整体待遇,促进行业发展。

  刘宽说完,只见林阿九一愣,呆呆问:“您没骗我吧?”

  刘来福轻喝道:“老林头,你说的什么话,老爷乃是当朝驸马、五品命官,岂会骗你?”

  “是草民说错了话。”林阿九惊醒后先忙不迭认错,随即拉着两个儿子一起给刘宽跪下,叩拜道:“多谢东家老爷恩德!”

  刘宽连忙将三人扶起,佯作不悦道:“不是说了吗,我不喜别人行跪拜大礼。你若感激,就用心把事做好。”

  林阿九忙道:“草民一定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得好好的。”

  刘宽点点头,不再多说,带着随从们离开了。

  林家父子在院门口看着刘宽等人远去不见,才回过神来。

  老大林文升喜道:“爹,咱家总算碰着贵人了!”

  “是啊。”林阿九也是一脸的感慨和喜悦,随即换上严肃脸嘱咐,“咱们得抓牢机会,不能令老爷失望,明白吗?”

  “明白!”

  

  在印刷坊做了一番布置后,刘宽日常之事又多了一件,那便是编写刊物。

  这份刊物的名字他早确定了,就叫《自然科学》。

  当然,在编写刊物的同时,他也没忘记进行备课。反正都是关乎自然科学的,倒也不费事儿。

  仿佛是一晃眼,两天便过去了。

  这日上午,刘宽在科技司跟苏铨说了声,便带着教材前往皇宫。

  这章写了几乎一晚上,只能两更了。

  晚安~

第105章 选大本堂班干,还没讲就提问

  大本堂在皇城东部,属于文华殿建筑群的一部分,因为这里最早就是老朱为朱标建造的。

  来到大本堂外,刘宽意外地发现,老朱、朱标居然也在。

  ‘这是家长听课的节奏啊。’

  心里嘀咕了句,刘宽给两人行礼。

  礼毕。

  老朱微笑着道:“有好几个孩子性格顽劣,咱怕你镇不住场子,便来看看。”

  朱标就很直接,道,“我是对妹婿讲课有些好奇,故来听听。”

  刘宽自不会揭破老朱的心思。

  不过,他想了想还是嘱咐道:“微臣讲课会与学生互动,需要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陛下、殿下若要听课,烦请坐在最后面,慎出声,不要随意打断课程。”

  朱元璋听了先是略微讶异,随即就笑道:“你如今是孩子们的先生,咱和标儿则是家长,自该听你的嘱咐。”

  说罢,当先走进了大本堂正殿。

  朱标、刘宽则跟在后面。

  正殿颇大,窗户也相当大,打开后显得颇为明亮。

  十几张桌椅有序的摆放在里面,靠墙的地方则还有几座书架,放着各种书籍。

  除此外,正东边则摆放了一张大书桌,一把交椅。

  旁侧又摆放了一块带立架的大黑板黑板木边框上几乎没什么积灰,也不知是擦拭的勤快,还是用的不勤。

  殿内学生大的十二三岁,小的则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皆锦衣华裳。

  原本人人都拿着书卷,各自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见朱元璋进来,立马一个个站了起来,面带紧张之色地躬身作揖。

  “参见父皇(陛下/皇爷爷)!”

  朱元璋一脸严肃地点头,“平身。”

  “谢父皇(陛下/皇爷爷)!”

  老朱都站着,这些孩子平身之后自然也还站着。

  有的小脸如老朱般严肃,目不斜视;却也有控制不住,偷偷朝刘宽打量的。

  得到马皇后及老朱允许来听课的朱蕙兰,则在角落里占了一个位置,偷瞧了眼刘宽后俏脸上也是一副严肃的神色。

  老朱踱步到教桌旁,扫视众皇子等,朗声道:“你们大多在重阳节看了那三部电影,应该知道那是科技造物,也曾听咱讲过,大明要发展科学、科技。”

  “刘宽跟咱说,数学乃科学之基,前日咱便给你们安排了一位数学老师。”

  “刘宽又说自然是科学的入门之道,故咱又将他请来担任你等的自然老师。”

  “刘宽虽年轻,却是尔等的姐夫、姑父,也是咱信赖的重臣,如今更是你等的老师。”

  “你等当用心听其教导,努力学其所授知识,尊敬爱戴,不得有丝毫无礼!”

  说到这里,朱元璋扭头冲刘宽招了招手,“刘先生,来受孩子们的拜师礼吧。”

  见老朱搞得如此严肃、隆重,刘宽略不适应,但他知道,在此时为人师者本就极受尊重,老朱这一套已经大大简化了原本的礼仪。

  他站到了教桌后面,还没说什么,孩子们便向他躬身作揖,“学生拜见老师!”

  刘宽选择平揖还礼。

  随即便冲老朱、小朱道:“陛下、殿下还请去后面呢落座吧?”

  朱元璋点头,没再多说什么,带着朱标去后面坐下。

  弄得坐在后面的几个大孩子都绷起了神经,脸色更加紧张了。

  刘宽却又走到后面来,对老朱道:“陛下,因讲课需要,微臣还需要一些东西布置课堂。”

  老朱道:“需要什么,你尽管吩咐李贵,他会让人去办。”

  李贵就在外面,刘宽当即过去跟他说了几句。

  待李贵点点头,便着人去办。

  刘宽回到讲桌后面,这才朗声道:“我讲课与你们以前的那些老师不同,便先立一套自己的规矩。”

  “其一是选几位班干,为我助手,分别是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

  说着,刘宽看向坐在最前排的朱雄英,“朱雄英,你既是太孙,便做班长,可能胜任?”

  朱雄英仰着小脸儿问:“请问老师,这班长需做些什么?”

  见朱雄英没大包大揽的答应,而是先询问明白,后面老朱、朱标都微笑点头。

  刘宽含笑道,“你们同在这殿内学习,可称之为一班人,班长顾名思义,便是这一班之长。”

  “班长需在我上课前后领头行礼,还需于老师不在时管理好班中事务。”

  听此,朱雄英点头,道:“那学生便做这个班长。”

  刘宽道:“那现在你们都坐下,稍后我喊‘上课’后,你便喊‘起立’,带大家起身重新向我行礼,说‘老师好’。

首节上一节88/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