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79节

  回过头来,他又问:“郭主事他们被送往何处医治的?”

  范勤道:“先是送去了南边的张氏医馆,后来听从张大夫的建议,又派人将重伤的小高送去医学院了。”

  “小高那边可有派人陪同?”

  “派了两人。”

  刘宽点头,当即又匆匆离开动力研究所,去张氏医馆。

  这家医馆刘宽知道,开在军营不远处,以治疗跌打损伤、金创为主,馆中大夫还兼职军医。

  刘宽才出院门,朱棣便跟上来道:“张氏医馆俺也熟,不远但也不近,咱们还是骑马过去的好。”

  知道没死人,刘宽也从容了些,拱手道:“那便有劳燕王殿下了。”

  朱棣笑道:“俺是你舅哥,客气个甚。”

  刘宽其实比朱棣大五岁,但朱蕙兰却比朱棣小,只能叫朱棣舅哥。

  大约知道事情不急,朱棣没像之前那样纵马疾驰,半路上问起锅炉的事。

  “这锅炉可是很容易爆炸?”

  刘宽道:“郭天问有我给的资料,里面锅炉等蒸汽机相关技术都很成熟,只要工匠技艺能跟得上,不差丝毫地打造,按理讲爆炸的几率很小。”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大明工匠之前完全没有打造蒸汽机的经验,也没有相关工业基础,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再加上爆炸往往涉及不少综合因素,试验阶段很难杜绝爆炸事故的发生。”

  “好在我开始便让研究所制定了完备的实验安全条例,否则锅炉爆炸,绝不止重伤一个、轻伤几个那么简单。”

  朱棣听得直点头。

  那爆炸的锅炉他也看了,似是精钢所铸,竟然炸成那样,院墙上还镶嵌有碎铁片,可见爆炸威力之大。

  只伤了几个人,确实是幸事。

  “俺听大哥讲,这蒸汽机除了可以用在火车上,还可用在船上,令舟船无需依靠帆桨便能航行?”

  刘宽道:“这话说的不准确蒸汽机于马车相当于替代了牛马,于舟船则相当于替代了浆手。”

  “所以,舟船完全可以同时使用蒸汽机和风帆,后世称之为风力、蒸汽混合动力。”

  朱棣没完全听懂,却还是眼睛一亮,道:“那舟船航行起来应该比纯粹的风帆或帆桨船快不少吧?”

  “是快得多。”

  朱棣笑起来,“如此,若有妹婿所说的这种舟船,俺就藩时在海上花的时间岂不是也能缩减不少?”

  刘宽道:“那殿下得耐心等大明造出蒸汽轮船才行。”

  “妹婿估计大明需要多久才能造出蒸汽轮船?”

  “怎么也得七八年,甚至是十年以上吧。”

  “这么久?”

  朱棣感到失望。

  他还想再问些什么,却见已经到了张氏医馆,只好放刘宽下来。

  刘宽才进去,便见郭天问和一个扶着他的书吏站在堂中要出来。

  只见郭天问衣冠不整、沾了不少泥水,一条胳膊系着白色棉布,一边脸颊擦伤,走路瘸着腿。

  刘宽心里本是对郭天问有些生气的毕竟他之前再三嘱咐,让郭天问注意安全,谁知仍出了爆炸事故。

  可见到郭天问这幅模样,他也不好当场说什么重话,便问:“郭主事伤势如何?无大碍吧?”

  郭天问见到刘宽却是面带愧色,道:“没什么大碍幸亏当时穿着防护服,只是左臂被碎铁片割伤,跌倒时脚扭了。”

  刘宽见他确实不像有大伤的样子,便又问:“几位工匠呢?还有那小高伤势你可了解?”

  听刘宽提及小高,郭天问更加愧疚。

  “小高左臂多半是废了,人也破了相,腿上还有烫伤,可能危及性命岳大匠他们几个也受了些烫伤、割伤,只是不如小高严重。”

  刘宽没再多问,直接找医馆大夫,看望三位受伤的工匠。

  确如郭天问所言,三位工匠虽然受创之处不少,但都不算严重,只是其中一人有点毁容。

  出了事故,三位工匠都很忐忑,见了刘宽纷纷从座椅上起来行礼。

  刘宽连忙上前扶住看起来伤势最重的一位,道:“几位伤成这样,就莫要拘于礼节了,快些坐下。”

  待几人坐下后,刘宽一一问了几人伤情,然后站在毁了容的岳大匠旁边,温声道:“三位且放宽心养伤,此间工薪照结只要不是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养好伤后仍可留在研究所工作。”

  “另外,你们的汤药费、补贴司里都会从厚发放,绝不会亏待。”

  工匠们在此时不仅地位低下,且出了事故还经常被官吏推出去背锅。

  动力研究所虽然规矩、风气与他处截然不同,待遇优厚,却是第一次出事故。

  因此三人先前都担心会被刘宽、郭天问训斥,乃至当做事故的“祸首”交给有司处置。

  只怕到时不仅会丢了这份待遇优厚的差事,还可能有牢狱之灾。

  此时听了刘宽这番话,顿时都放下心来,感激不已。

  “多谢刘老爷!”岳大匠甚至感动得流起眼泪,起身再拜道,“出了这等祸事,老爷不仅不责怪,反而如此照顾,我等实在惭愧”

  刘宽不得不再次将其扶起,又宽慰几句。

  随后,刘宽跟医馆的张大夫交流起来。

  得知张大夫已参与过一次京师医学院组织的非正式医术交流会,晓得避免伤口感染的诸多措施,对郭天问、岳大匠等人也是依照这些防感染措施诊治的,他便放下心来。

  走出医馆,刘宽见王广岳、李小二等人还未跟过来,便道:“怕是还要麻烦燕王殿下再带我去一趟医学院。”

  朱棣笑道,“不麻烦,反正俺在京中也无甚事。”

  于是一伙人又骑马前往里仁街的京师医学院。

  想起刘宽在医馆中的言行,半路上朱棣忍不住道:“没想到妹婿对工匠如此仁义。”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94章 重工匠,柳杨酸

  刘宽道:“并非我对工匠仁义,而是他们因公受伤,本就该得到如此待遇。就像将士死伤于战场,本就应该得到抚恤一般。”

  抚恤死伤将士的道理朱棣自然明白,但听了刘宽这话他还是若有所思。

  前几日他打听了不少关于刘宽的事,知道刘宽对六合铁场的改革。

  再加上今日见闻,他敏锐地把握到了一件事刘宽很重视工匠。

  这说明后世很可能比此时重视工匠及其他身怀技艺之辈。

  ‘工匠本就重要,待将来俺到海外就藩,应该多招募些能工巧匠。’

  就在朱棣这么想时,忽然听刘宽道:“燕王殿下可是很喜欢生吃什么,或者喝生水?”

  朱棣不解道:“妹婿为何如此问?”

  “这不是快到医院了吗,我忽然想起件事历史上殿下似乎因为生吃什么,得过一场大病,肚子里长了许多小虫,幸亏戴御医救治,才得以痊愈。”

  朱棣一听立马紧张起来,道:“若说生吃,最多的自然是诸般水果;生水的话,行军在外难免喝上一些;除此外俺还喜好一味生芹。”

  刘宽听得直摇头,心道,怪不得朱棣历史上寿命比老朱短好几年。

  接着又觉得这想法不对,老朱饮食习惯也健康不到哪里去据说其尤喜食荤,少沾素菜、水果,如今在御医建议下才改过来一些。

  古人卫生、饮食方面的认知肯定是远不如现代的。

  ‘回头有时间可以指导医学院搞一个卫生、饮食健康的宣传手册。’

  想着这些的同时,刘宽口中道:“殿下或许不知,这世上有很多细微到人肉眼看不见的小虫、细菌、病毒等。”

  “喜欢生吃,往往会将这些东西吃入肚中虽然绝大部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只要有一种折腾起来,人就会生病。”

  “殿下若欲长寿,最好少吃生的,生水更是尽量别喝。水果的话,可以泡一会儿盐水再吃。”

  “天竺那边天气类似于岭南,颇为炎热,多虫瘴,殿下若去了那边,尤其要注意这些事。”

  听此,朱棣不禁神色一紧,只觉得天竺似乎也不是什么太好的地方。

  ‘南热北冷,若真去天竺就藩,俺或许该早点打到北方,在北边建都、生活。’

  朱棣想着心事,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里仁街医学院大门外。

  他虽回京几日,却是头回来这里,便跟着刘宽入内,权作参观。

  刘宽来到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发现这里已经正式接受各类病人,只是人不多的样子。

  找人问了问,很快得知小高被送去了外科诊治,便径自找了过去。

  到了外科的院子,再找人问,便得知小高正在手术室接受诊治。

  手术及手术室的概念,自然是医学院从刘宽这边知道的。目前肯定没法跟后世的手术室相比,但卫生、照明等条件也比以前要好很多。

  手术期间外人不得入内打扰,刘宽虽为从五品官员,又身份特殊,却也不会破坏这规矩,于是耐心等在外面。

  眼下已是午时,因为早饭吃得早,不论刘宽还是朱棣,都已肚饿,却没谁离开。

  好在他们并没有等多久,不到两刻钟,便有两人从手术室出来。

  朱棣望去,只见这两人都外穿窄袖麻衣,带着简陋的蓝色布帽,面上也带着特制的“面巾”,看起来古怪之极。

  ‘这几位应是大夫吧?京师大夫何时流行起这般着装了?’

  朱棣看得奇怪,刘宽也颇为惊讶,恍惚间还以为遇到了其他穿越人士。

  待为首的一位在旁边洗手后,解下面巾,露出长着花白胡须的脸,刘宽才醒悟过来这多半是医学院出于卫生考虑给大夫们定制的手术服装。

  看着和后世相近,不过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罢了麻衣透气、便宜,恰好可以用来当手术服。

  至于选择蓝帽子而非白帽子,自然也是风俗缘故只有守孝之人才戴白。

  回过神后,刘宽便拦住为首的大夫,道:“大夫,我是科技司副郎刘宽,敢问患者伤势如何?”

  “原来是刘副郎,久仰大名。”大夫拱手一揖,随即微蹙这眉头道,“这人身上金创伤不算什么,左臂勉强保住,只是以后怕是不能发力。”

  “最麻烦的是烫伤太多虽受副郎指教,我等手术时尽量保持卫生,又及时敷了药散,却也难保不发炎症。”

  “炎症一起,搞不好就会化脓,有性命之危。”

  烫伤,尤其是大面积烫伤,在后世治疗不及时都会危及生命,更别说在此时了。

  因此刘宽对大夫所言倒也不甚意外。

  他想了想,忽然记起来一件事以柳杨酸消炎、镇痛。

  于是道:“大夫可知用柳树皮煮水可消炎、镇痛?”

  大夫听此神色略微古怪,道:“柳树枝叶之药效唐本草等多部药书皆有记载,下官怎会不知?”

  唐本草?

  刘宽既懵又有点尴尬。

  心想,幸亏他没像某些小说中那般,直接拿柳树皮煮水来装逼,不然就成笑话了。

首节上一节7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