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大夫的样子,多半唐朝时医家就发现柳树有消炎、镇痛之效了。
回过神来,刘宽道:“柳树皮及枝叶中有一种名为柳杨酸的物质,正是此物存在,才使柳树枝叶有消炎、镇痛之效。若能萃取之,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刘副郎果然是懂得医术的。”大夫听了先是眼睛一亮,随即复又皱眉,“萃取只怕不易,也来不及。”
听此刘宽也有些无奈。
朱棣见状,过来道:“妹婿,尽人事听天命吧。”
刘宽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随后,待小高被推出手术室后,刘宽看了看。
只见这个年轻的匠徒正处于昏迷中身上烫伤确实不少,但也不算太多。若属于后世定义中的大面积烫伤、烧伤,估计大夫就直接下病危通知了。
看了会儿,嘱咐陪护的两人好好看顾,刘宽便回科技司锅炉爆炸之事多半会给动力研究所乃至科技司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他必须回去跟苏铨商议对策。
朱棣见刘宽不是一会儿能忙完的,将他送到科技司院门外,便告辞离开。
回到司里,见苏铨正等着,刘宽先松口气。
“锅炉爆炸之事苏郎中可都知道了?”
苏铨点头,道:“伤三四名工匠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朝中不少人早就对科技司之事多有非议,只怕听闻此事会借机生事。”
随即又叹道,“那范勤也是不机灵若锅炉爆炸之后找个其他借口遮掩过去,便什么事都没有。”
刘宽听了摇头,“又是爆炸,又需及时送人去救治,哪是那么容易遮掩的。”
随后两人一时沉默。
心里却都在想着此事只能看老朱(陛下)如何处置了。
更新来晚了,见谅。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95章 老朱生气,演武之日
隔日早朝。
刘宽天没亮就起床,略带担忧地去了,迷迷瞪瞪地听了一个时辰,却没听见有谁上奏动力研究所发生爆炸的事。
这让他和苏铨都松了口气。
两人正糊涂着,下朝后便被宦官叫住,一起带去了奉先殿。
朱元璋、朱标都在,于是刘宽、苏铨一一行礼。
然后就见朱元璋抽出几份奏本,道:“这几份奏本都是关于动力研究所爆炸之事的,有质疑火车能否造的,也有让朕派人彻查此事、追究责任的,还有建议派人监督以免发生类似事故的。”
说完,朱元璋就将手中的几份奏本扔进了旁边装废纸的篓子里。
“朕早就知道,朝野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们科技司做事,你们但凡有一点过错,便会有人说三道四。”
“但这些人也就动动嘴皮子、笔杆子而已,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奏本,过不了朕这一关。”
“所以,锅炉爆炸一事你们不要有压力,后续之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别耽搁了火车的打造。”
听此,刘宽、苏铨都松口气。
刘宽虽然猜测老朱会挺他,压下此事,可见老朱一句责问都没有,还反过来宽慰,难免有点感动。
正正想着该说什么向老朱表态呢,便听老朱点了他的名。
“不过有件事朕必须得说说刘宽,听闻得知锅炉爆炸之事后你第一时间就让老四骑马带你跑去了,连朕给的护卫都没带。去了之后,一头就扎进了那动力研究所?”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会提起这事,微愣后点头,“是的。”
朱元璋露出不悦之色,道:“忘记朕之前说的话了?你的安危很重要!”
“火车一时打造不出来,可以慢慢造,你若是出了什么意外,咱再到哪儿去找你这么个人来?!”
“还有苏铨,咱把你安排到科技司,就是给刘宽保驾的,出事之时你干什么去了?”
苏铨听了没解释,直接躬身作揖认错,“微臣失职,还请陛下恕罪!”
朱元璋道:“此番咱不计较你的过失,若再遇到这般事,绝不可让刘宽冲到你前头。”
“微臣谨记!”
听此,刘宽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他知道在老朱眼中,他的生命安全很重要,没想到在他眼中并无危险的事,竟然引得老朱生一顿气。
果然,朱元璋接着又道:“那动力研究所既然危险,你以后便少去咱这不是跟你商量,而是旨意。”
刘宽无奈,只能拱手道:“微臣遵旨。”
离开紫禁城,去往工部的路上,苏铨回想起朱元璋对锅炉爆炸一事的反应,仍感慨不已。
‘看来刘宽在陛下心中的位置比我之前想的还要高。’
‘怕是其重要性与太子殿下都差不多了吧?’
如此想,苏铨又不禁看向刘宽,便道:“刘副郎,陛下的话你也听到了,日后可莫要再让我难做呀。”
刘宽苦笑,“前日之事本就没什么危险,是陛下小题大做了。”
苏铨道:“万一若是遇到什么危险呢?正如陛下所说,事不成可以再做,你人若没了,大明可找不到第二个。”
刘宽只能点头。
苏铨又道:“动力研究所那边以后便由我去巡视吧。”
刘宽道:“我昨日跟郭天问交流过,虽然实验中发生了爆炸,却也让他弄明白了锅炉运作的某些关键问题。”
“不出意外,再有一个月就能造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蒸汽机。”
“这样快?”苏铨听了惊讶,随即便道:“还是得叮嘱他多注意试验安全。”
“我已经叮嘱过,相信经过前日一事,他实验时也会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但愿吧。”
刘宽回到科技司,却见朱棣已经在他“办公室”中坐着了,颇有点无奈。
念及前日朱棣的帮助,他也不好意思赶人。
便问:“殿下有何事?”
朱棣笑道,“自然还是封藩海外之事。”
“陛下答应此事了吗?”
“俺瞧着父皇心里已经同意了,只不过要等考量周全了再宣布而已。”
刘宽道,“既然事情还没宣布,殿下何必着急?”
朱棣道,“俺既要做那第一个去海外建藩的,自然要早作准备。反正也无事,妹婿便跟俺再聊一聊吧。”
见朱棣这幅样子,刘宽估计,就算他不让朱棣在上职时来打扰,他也会找到家里去如果那样,他宁愿上职时被打扰。
刘宽为自己和朱棣泡了茶,方道:“殿下这次想问哪方面的事?”
“还是先聊聊海外之事吧。”朱棣道,“上次聊过后,俺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天竺有些远妹婿上次画的舆图呢?”
那幅草图刘宽还真留着,于是找了出来。
朱棣借了铅笔,在上面点了几处,道:“妹婿觉得,俺若是请就藩于这几处如何?”
刘宽一看笑了。
因为朱棣先后点了高丽、日本、中南半岛以及后世的印尼群岛。
“殿下难道没想过我那日为何没推荐这几处么?”
“自是想过的,但正是有些事情不确定,这才来请教妹婿。”
刘宽见四周无人,干脆将话说开了,“大明若封藩海外,必然开启大航海,争霸海洋。”
“到那时,殿下认为,陛下或者说后继大明君主,会否将大明周边这些地方交给藩王?真那样做的话,又与陛下如今封藩王于边塞有何区别?”
听此,朱棣一叹,“俺明白了。”
其实以朱棣的眼光,早就想到了,大明若进军海洋,如今周边这些藩属国必然会成为扩土目标,不太可能封给藩王。
出于侥幸心理才向刘宽询问此事。
听了刘宽的回答,他便彻底绝了就藩于这些大明榻边之地的心思。
就在朱棣叹气时,却听刘宽道:“殿下就藩之地的选择,我这两日也重新思考过,天竺南部这大岛确实有些远,倒不如选择在此处立足,再逐步西扩。”
话语间,刘宽指向了后世的孟加拉地区。
朱棣看了眼睛一亮,道:“此处确实近了不少,甚至有可能开辟与大明的陆上通道!”
随即又问:“此处可有国度?实力如何?”
刘宽沉吟着道:“应该是有国度的,但不论其实力如何,待殿下前往就藩时,其军队战力必然都不如大明。”
朱棣微微意外,“没想到妹婿对我大明将士竟如此自信。”
刘宽道:“如今大明开国不过十数年,正是将士战力强大之时。”
“最重要的是,如今大明军队已经开始装备火炮、火枪,且将要装备更多、更先进的枪炮。此处国度,不出意外还不曾见过火器,必然不能敌。”
朱棣先是若有所思的点头,随即想起一事,道:“父皇说后日将有一批火炮从六合钢铁厂运抵京师,让俺与他一起前去验看。听妹婿的话,这批火炮想必比如今军中装备的碗口炮要强一些?”
刘宽一笑,“待后日殿下见着那批火炮便知道了。”
洪武十四年,十月初五。
神策门外。
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等两三万天子亲军聚集于此,并对神策门到石灰山这片宽两三年里、长五六里的区域进行了清场。
巳时初。
刘宽及一些受命前来此处陪同的文武大臣都已到齐,在秋日下耐心等待着。
不多时,便见一大队人马从神策门出来。
又有几十骑跑在前面,齐声高喊:“皇上驾到!”
顿时神策门外众文武,以及列队站于各处的将士纷纷跪迎,“吾皇万岁!”
刘宽犹豫着没跪,好在他站在角落里,并不显眼。
他躬身作揖前望了了眼,只见老朱身着黄袍、腰垮宝刀,骑在一匹棕红色大马上,一副老当益壮的样子。
“众卿平身。”
“谢万岁!”
礼毕,老朱便带着随他一起出城的朱标和朱棣、朱、朱桢、朱及其他随员,来到了临时搭建的点将台上。
待老朱在一把交椅上坐下,跟一位武将说了几句话,便见旗帜挥舞,塘马往来传递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