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了下,他还是据实道:“陛下,后世关于永乐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存在争议,有人说是为了寻找逃亡海外的建文帝。”
“也有人说或是为了剿灭前元在南洋的残余势力;还有说是为了给朝廷搜刮金银财宝,以充作北征钱粮的。”
“但不论其真实目的为何,郑和下西洋都大大宣扬了大明国威。”
“另外,其次下西洋也令大明的造船业变得更为繁荣,航海技术也得到提高。”
“据后世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最远甚至抵达了非洲东海岸,这无疑说明,哪怕是没有微臣帮助,大明也拥有开辟通往非洲乃至欧洲航线的能力!”
听刘宽转述了后世对下西洋的赞赏之语,朱元璋莫名开心,不禁露出笑容。
但他口中却道:“以咱对老四的了解,他派人下西洋多半没安好心思,不是想搜刮钱财,就是为了寻找允,甚至二者兼有之。”
“不过如你所言,此举确实是大大宣扬了我大明国威。美中不足的是,只到了非洲,没到达那西夷所在的欧洲。”
御陛之后,朱棣听到老朱这番话,不禁满脸冤枉。
他看向朱标,想要解释什么,却又不知如何解释。
好在朱标正笑盈盈地看着他,并不像生气的样子
朱元璋道:“这郑和能六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应该是个有能力的,虽是宦官,却也可以找来协助建设水师?你可知此人现在何处?”
刘宽道:“回陛下,郑和原姓马,此时应该还是个孩子,据说是在朝廷平定云南时为军队所掳,遂进宫成了宦官。”
“至于其何时被调入燕王府中,微臣便不知道了。”
听此,朱元璋皱了皱眉,道:“倒是可以让傅友德、沐英、蓝玉他们留意一番,别让这人再受腐刑做了宦官。”
刘宽听了心中一动,当即赞道:“陛下圣明,此人若非残缺之躯,或可培养为水师名将,取得比后世历史上更大的成就。”
朱元璋笑了笑,又问:“永乐时可还有其他名臣?”
闻言,刘宽倒是想起两个人,于是道:“燕王靖难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曾有一僧一道两位重要谋士。”
“一僧法号道衍,熟读儒释道三家典籍,擅长谋略,算是燕王靖难的谋主,后来得赐俗名姚广孝,民间则又称之为黑衣宰相,此时应在天界寺中。”
“一道名为袁珙,据说精于识人、相面,在前元时便颇为有名,靖难之后被任命为太常寺卿。此人如今在何处,微臣便不知道了。”
朱元璋听了点头,“既知法号、姓名,咱会派人找这两人的。可还有别的人?”
刘宽为难道:“剩余的微臣只记得几个武将名字,如:张玉、张辅、朱能、丘福?”
“没了?”朱元璋问。
“陛下恕罪,微臣只记得这个几个名字,其中张玉、张辅似乎是父子,丘福其名是否有误也不确定。”
朱元璋有些失望刘宽所说这四个人没一个他认识的,只怕如今都是籍籍无名之辈,想要找到并不容易。
回过神,他便道:“行了,今日便讲到这里,你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
刘宽退出奉先殿后,朱标、朱棣便从御陛后走了出来。
朱棣往御陛方向一抬头,便见朱元璋正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设内阁、东厂,削藩、迁都,五征漠北,取安南、征缅甸,六下西洋,老四,你做的好大事呀。”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91章 父子交心,朱棣来访
朱棣正失落着。
刘宽所说的道衍、袁珙、郑和、张玉等人,都应该是他的人哪怕他如今不可能再靖难夺位了,这些人也可充作他将来就藩海外的班底啊。
如今即为父皇所知,只怕都会被提前找到,提拔任用。
如郑和那般还是个孩子没长成的,估计也会培养着,留给大哥用。
他再想拉拢过来别说极难,还犯忌讳。
如此心境下,再听见老朱这番话,且难以从其面色上看出喜怒,朱棣是既紧张、心虚、畏惧,又觉得委屈。
于是拱起手,闷闷地道:“父皇,就算刘宽所讲都是真的,也都是后世之事,如今不可能再发生了。”
朱元璋道:“怎么,听了那么多,你还怀疑刘宽故意编造后世之事构陷你?”
朱棣回想今日刘宽所讲诸事,发现虽然他二子、三子争夺皇位之事很气人,好圣孙也名不副实让人气得直咬牙,可关于他本人的却大多是好话、赞誉。
刘宽若真想构陷他,大可瞒下他那些功绩不说反正后世之事仅他一人知道,他怎么说都无人能证伪。
于是摇头,“儿臣并不怀疑刘宽所言。”
朱元璋哼道,“那你为何这副气鼓鼓的样子,莫非是不甘心,对你大哥的位子还有想法?”
想到自己在后世靖难夺位之事都被父皇、大哥知道了,朱棣也没那么的怕他心里也确实有些不甘。
便道:“既知后世之事,儿臣对大哥之位绝无想法,虽有不甘却非觊觎储位那刘宽所讲的几个人才本应是儿臣的班底,希望父皇手下留情,留一半给儿臣用。”
朱元璋皱眉,问:“留一半给你用?用来作甚?靖难吗?”
朱棣气道,“父皇若还信不过儿臣,将儿臣圈禁了便是,何必一次次诘难?”
看朱棣委屈、生气这样子,朱元璋心软了。
说到底朱棣也是他的儿子,还是目前诸子最像他的一个。若非为了避免子孙为皇位相残,为了大明江山稳定传续,传位于朱棣也不是不可以。
但传位嫡长乃大明根本国策,是不可能更改的。
朱棣就算有再大的才能,也只能委屈他了。
朱元璋心中暗叹了声,道:“行了,不过问了两句,瞧你委屈的,跟苦媳妇般你既无心储位,还要那几个人有何用啊?”
朱棣心中松了口气,当即解释,“儿臣觉得刘宽所言海外封藩之事甚好,愿做大明第一个到海外去的藩王。”
“向父皇求取那几人,是希望将来到了海外能有几个得力的帮手。”
朱元璋听此,心里也松了口气。
‘老四既然赞成封藩海外,还要做那第一个去海外的,应是真对皇位绝了心思。’
‘就算他还有些心思,只要将他封得远一些,将来他想打回来也不容易。’
‘海外垦荒繁衍建国刘宽那小子说得挺美,实际上哪有那么容易?藩王真到了海外,非数代人之功难以势大。’
‘待数十年、上百年后,只怕老四的子孙就没打回来的心气儿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道:“除了那道衍和尚,其他人尚且不知在哪里呢,你急什么?”
“咱会尽量找到这几个人,看看他们的成色,若有合适的,自会留给你。”
听到这不明不白的允诺,朱棣还是有点不甘,却也知道难以争取更多了,只能道:“谢父皇。”
朱元璋又道:“你若真有心到海外建藩,就别对刘宽心怀芥蒂,多与他交往他来自后世,脑子里有用的东西可是不少,说不定哪样就能帮你大忙。”
朱棣冷静下来后本就意识到刘宽的重要性,打算交好,只是担心受猜忌。
朱元璋这么提醒,等于是准许他跟刘宽交好。
因此朱棣听了面色一喜,再次道谢:“谢父皇提醒!”
朱元璋又道:“你那几个孩子,包括尚未出生的老三,本应是好孩子,只因你没好好教导,又做了坏榜样,才惹出那些祸事。”
“如今既知后世之事,以后便多花点心思教导他们老大让他多练武,别再长成个胖子,还短命。”
“老二要督促他多读书,让他友睦兄弟的道理,老三要教他孝顺、仁德。你可记住了?”
才二十二岁的朱棣听了这番话很是感动。
心道:父皇如此谆谆教导,说明还是很在意我这一脉的。
他眼圈也因此微微泛红,略微哽咽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又过几日,九月将过。
这日刘宽上职后,如前两天般窝在“办公室”拟写奏本。
按老朱的要求,他尚有三份没交上去。
第一份是关于改革六部的建议,他早就写完,却觉得还需修改、润色。
第二份是关于如何发展科学、科技的奏本,他最近拟写的就是这份。
第三份就是关于海外封藩的奏本了,还没动笔。
这些涉及国家大事的奏本刘宽都当成论文去写,因此写得很慢。
当然,这也是老朱不急着要的缘故,否则刘宽大可以写得潦草一些。
忽然有书吏到门前禀报,“刘副郎,燕王殿下来访。”
刘宽略微惊讶,当即起身出来,却见朱棣已经站在院中,且好巧不巧地站在正开花的那棵大树下。
见此刘宽打了个激灵,下意识往树冠望去。
瞧见金桂满枝头,并非那白色的梨花,这才莫名松了口气。
旋即作揖行礼,“微臣见过燕王殿下。”
“哈哈,妹婿不必多礼。”朱棣爽朗笑了声,扶了刘宽一把,道:“俺回京数日,听了不少妹婿的事情,心中十分仰慕,这才冒昧来访不耽误妹婿公务吧?”
‘耽误。’
刘宽心里如此想,口中却道:“不耽误却不知殿下寻微臣有何事?”
朱棣道:“主要是想与妹婿聊一聊。”
刘宽不明白朱棣来意,听此只能道:“殿下请到屋内说。”
人家堂堂亲王,前来拜访,他总能不给坐。
两人到了屋中,刘宽亲自泡了茶奉上,这才各自落座。
刘宽正寻思着朱棣会问些什么呢,便听他道:“妹婿所言后世之事,父皇都与俺说了。”
一句话差点没给刘宽干破防。
心想: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啊?
要不要这么直接?
又或者他是在诈我?
于是刘宽微笑不语。
朱棣见此一笑,又道:“妹婿所提海外封藩之事,俺十分赞同,今日来主要便是想询问此事。”
听此,刘宽便知道,要么那日如他所猜测的朱棣就在奉先殿内,要么就是后来朱元璋转述了这事。
他想了想,道:“海外封藩之事涉及甚广,却不知殿下想听哪方面?”
朱棣道:“本王若欲尽快封藩海外,妹婿觉得至少需要多少年?选何处为封地较好?”
朱棣的直接再次让刘宽惊讶。
他虽不知朱棣是真想就藩海外,还是假想,却只能照真的说。
于是道:“大明若要封藩海外,一则需要能够抗住海上风浪的大海船,二则需要一支能够护航的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