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76节

  御陛后,朱棣听了这番话,十分惊讶。

  他还以为海外都是蛮荒岛屿呢,没想到竟还有处物产丰富、面积不下于大明的陆地,且除了那天竺次大陆外,另外三处听着都是无主之地!

  莫名的,他心里对封藩海外的建议就没那么排斥了。

  不过,那些地方毕竟遥远,尤其是那什么美洲,居然在大东洋以东,岂非遥不可及?

  大明该怎么将藩王送过去?

  听说海上风浪巨大,海船动辄倾覆,如何保证藩王能安全抵达封地?

  总不能将藩王赶到海上就不管了吧?

  一时间,朱棣心里跟猫挠般痒痒,恨不得冲出去,用刀架住刘宽的脖子,让他快些说。

  好在刘宽没卖关子,接着就道:“另外陛下可还记得微臣提过的西夷大航海,此事在历史上并不遥远。”

  “几十年后,西夷中一小国便南下至非洲,随后用了近百年时间,以数代人之功,绕过非洲、途经天竺次大陆,到了南洋诸岛,从海上抵达大明。”

  “百多年后,又有西夷从他们那里向西出发,横穿大西洋,抵达美洲。”

  “再过数十年,则又有西夷从大西洋至美洲后,继续向西越过大东洋南部,抵达南洋诸岛。”

  “而后又循着最早西夷开辟的航海路线,经由天竺、非洲回到了他们国家所在的欧洲,完成了环球探索,也证明了地球确实是一颗球体!”

  “这些西夷国家,发现美洲、非洲以及南洋诸岛南边的澳洲大陆,几乎都处于土人治下,土人或还过着刀耕火种的部落生活,或有国家却也实力低下。”

  “于是西夷就对这些地方展开了劫掠及殖民他们灭掉了那些敢于反抗的土人势力,抢夺走土人祖祖辈辈积累的财宝,之后又奴役土人为他们开矿、种植。”

  “西夷诸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之后的数百年中发展成为西洋列强。”

  “据微臣所知,历史上到了万历时期,西洋诸国中最强大的西班牙,已经殖民统治了南洋诸多岛屿,设立总督。”

  “他们又向大明派遣了诸多间谍,收买官吏,探查大明虚实,得知大明朝堂昏暗、吏治腐败、军无战力,几乎是大厦将倾。”

  “便制定了攻打大明的计划,企图将大明也变成如非洲、澳洲、美洲那样的殖民地,将大明百姓都变成他们的奴隶”

  “尔辈怎敢?!”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一击桌案,怒喝而起。

  他虽然多次听刘宽提到西洋列强,却一直以为,得等到清代末年那西洋列强才来侵略中国。

  如今听说在明末就有西夷计划攻打大明,还想把大明人都变成奴隶,自是怒不可遏。

  朱标、朱棣也是一阵惊讶,没想到日后大明竟会有豺狼之敌从海上来。

  朱棣低声问:“大哥,那万历距今大概多少年?”

  朱标据他所知估算了下,道:“约莫两百年左右吧。”

  朱棣还想再问什么,却听外面刘宽又讲了起来,只好压住心思继续听。

  “陛下,那时西夷列强已殖民全球百多年,战无不胜。大明却是日薄西山,因此在西夷看来大明不过是稍强些的土人国度罢了,他们有什么不敢的?”

  朱元璋想想刘宽曾说过的万历朝之事,哪怕心里不愿,却也不得不承认,西夷侵略大明之事确实可能发生。

  随即忍不住关问:“那大明可有打退那什么西班牙人?”

  刘宽一笑,“西班牙虽有此野心和计划,却没能防住近邻英国崛起英国在欧洲类似于日本在我们这边的位置,是一岛国。”

  “其国开启大航海虽晚于葡萄牙、西班牙,却发展更快,实力后来居上。”

  “就在西班牙组织舰队准备远征大明时,在大西洋上与英国舰队发生一场大海战,这一战西班牙号称全球无敌的舰队大败,折损了不少战船。”

  “战后,西班牙被迫收缩势力防守,对付英国,侵略大明的计划自是不了了之。”

  “不过,在西班牙之后,荷兰人也曾想殖民大明,只是荷兰人实力相对较弱,几次侵略大明东南沿海皆吃了败仗,便也偃旗息鼓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总算松口气。

  想想也是,若大明在历史上真的曾被西夷列强攻破过,沦为那什么殖民地,刘宽一早就该提到,哪里会拖到现在。

  但此事说到底也只是那时的大明运气好而已,并非什么值得称道的事。

  刘宽顿了顿则又道:“陛下,微臣举西夷开启大航海并殖民全球之事为例,是想说明一件事。”

  “我大明此时航海能力不下于西夷,再有微臣带来的诸多科技资料相助,只需用一二十年建设海军,也即是水师,绝对可以称霸全球。”

  “再有蒸汽轮船、铁甲船作为战舰,无论是南洋诸岛、澳洲,还是天竺次大陆、非洲,大明水师尽可去得。”

  “甚至是那大东洋彼岸的南、北美洲,乃至西夷所在的欧洲,亦可去得。”

  “西夷可以在百年后殖民全球,我大明为何不能将藩王分封于海外,提前占据那些物产丰富、位置紧要的好地方?”

  “藩王只需带领数千军队、数万百姓为移民,开荒种田、繁衍生息,百年之后便是上百万人口。”

  “届时,这些藩王封地不论是为大明直属,还是作为藩国屏障,于朝廷来讲都比被西夷占去那些好地方要强吧?”

  “对于宗藩来讲,封藩到海外的前一两代人或许要吃些苦,但总比被留在国内被诸多规矩约束、什么也不能做要强吧?”

  “退一步讲,大明若真封藩海外,也可灵活一些。藩王可选择去或不去,朝廷也可只让符合某些要求的藩王去。”

  “总之,在后世人看来,大明封藩海外要比将宗藩留在国内当米虫养强得多。”

  讲到这里,刘宽生怕没劝动朱元璋,又道:“陛下不知道,历史上明末那些被圈养于一地的藩王、宗室大都极惨。”

  “先说宗室,仅一百多年后,朝廷便因钱粮不足,一再削减、拖欠宗室俸禄。”

  “后来,一些爵位较低的宗室,甚至因为领不到俸禄沦落到去干陛下的老本行。”

  干咱的老本行?

  朱元璋听得一愣。

  过了一息才反应过来刘宽指的是什么讨饭!

  他既觉得不可置信,又颇为恼怒,一拍桌子道:“刘宽,你故意这么说的吧?信不信咱让人打你板子?”

  刘宽一时说秃噜嘴,后悔已经晚了,索性做出一副诚挚的样子,道:“陛下,微臣只是据实而言。”

  朱元璋默然。

  他老朱当年为了活命讨饭是事实。

  按刘宽所说,一两百年后,宗室数十万,底层的领不到俸禄,又求告无门,为了活命讨饭又有何不可能?

  念及此处,朱元璋不禁又拍了下御案,情绪复杂地道:“造孽啊真是!”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晚安~

第90章 真正的文治武功,一僧一道一太监

  御陛之后,朱标、朱棣也面面相觑。

  万万没想到,他们老朱家子孙一两百年后竟然会沦落到讨饭的地步。

  朱棣想到削藩之事主要是他这一脉完成的,历史上大明也是在他子孙治理下发不出宗室俸禄,不禁有些羞愧,再度低下了头。

  亏他先前还为有两个好儿子、一个好圣孙洋洋得意,甚至以为天命在身呢。

  如今想来,什么好儿子,一个短命,一个造反,一个竟然想毒死他!

  好圣孙没打几次仗,甚至丢失他打下的南北大片土地,竟然被文臣夸为好圣孙历史上的他怎么就信了那些文臣的邪呢?

  武不成,文也不成,给大明留下一堆问题。

  且听那刘宽说,好圣孙似乎才在位十年,又是个短命鬼。

  这特娘的真是造孽呀!

  另一边,刘宽见老朱息了火气,便继续道:“晚明很多宗室穷困潦倒,等到农民军起义,不少穷困宗室甚至投奔农民军,为推倒大明江山流血出力。”

  “那些高高在上的藩王,因为养尊处优,什么也不会,农民军来了只能等死。”

  “他们就藩时,朝廷会拨给许多田地、庄园、产业,又因为下面管事的王府官吏、奴仆常瞒着藩王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所以后来大明藩王几乎个个臭名昭著,没几个有好名声。”

  “农民军多是被朝廷逼得活不下去的百姓,自是对藩王深怀恨意,所以明末时无论是哪支农民军攻破城池,都会狠狠屠戮大明宗藩。”

  “例如福王,其为万历郑贵妃所生,就藩洛阳。因得万历之宠,就藩时被赏赐了数万顷田地,河南不足便从湖广划拨。”

  “造福王府邸花费了几十万两白银,又将扬州、太平等州府杂税及数千盐引划给福王府作为花销,福王府因此富得流油,财富超过诸多老资格的藩王。”

  “后来农民军攻打洛阳,城中缺少钱粮,官员请福王拿出些钱粮激励将士,福王却一毛不拔。”

  “于是洛阳被围不久,便有守军反叛投靠农民军,攻破洛阳城。”

  “福王府的财富都被农民军获得,福王也被杀掉甚至有传言,福王因名声太臭,又生得一身肥肉,让农民军跟府上梅花鹿一起烹杀,做成了福禄宴分食”

  说到这里,刘宽意识到他又说秃噜嘴了,不禁停了下来。

  抬头一看,便见朱元璋皱着眉头又拍了下御案,道:“那万历自私庸碌,生的儿子也是个自私的蠢货,就算真被人活烹,也是该!”

  听此,刘宽松了口气。、

  还好老朱气的是万历和福王,没有怪到他头上。

  接着便听朱元璋道:“你的意思咱明白,明末宗藩之事就不必多讲了。”

  “封藩海外之事咱会考虑回头你也将相关想法梳理好,写一份奏本呈上来。”

  刘宽虽然不喜欢写奏本,但封藩海外这件事他却是很感兴趣。

  而且这里面也涉及到他的利益他将来也想封到海外去。

  只有先让藩王就藩海外之事成了,他才可能有机会,不然想也别想。

  “是。”刘宽恭声答应了,又瞅了下老朱脸色,道:“陛下,若无别的事,微臣就告退了啊。”

  朱元璋本来点了点头,却忽然想到今日叫刘宽过来的本意,于是道:“老四的文治武功你还没讲呢,说完再走。”

  听此,刘宽更加确定朱棣就在奉先殿内。

  未来之事不好说,刘宽不想得罪朱棣,于是道:“永乐的文治武功在大明历代皇帝中仅排在陛下之后,甚至被称为唐太宗第二。”

  “武功方面,微臣之前已经说过了,主要是五征漠北,不仅打得蒙古及后来崛起的瓦剌不敢南下,更大大扩张了北境领土,还收服了不少游牧、渔猎部族。”

  “向南除打下了安南,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外,在云南也大有所为,征讨缅甸等国,设立了数百里羁縻区域。”

  “此外,还承继陛下之政策,令乌斯藏彻底归附大明。”

  “文治方面,设立内阁、东厂,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

  “疏浚大运河;在北平建立新都,迁都北京;以及让人编纂《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朱元璋觉得这个词很新鲜,不禁追问。

  刘宽想了想,道:“就是将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佛道及各种技艺之书都进行校对、整编,汇于一部,以方便文化传承,彰显文治之功。”

  朱元璋眼睛一亮,道:“听着倒是不错。”

  同时心想:咱回头或许可以弄个洪武大典。

  刘宽则接着道:“还有件事在后世很著名,那就是派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六下西洋。”

  “六下西洋?”朱元璋听了好奇,“老四为何这么做?莫非他那时已知晓了澳洲、美洲,有意移民新大陆?”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想法如此天马行空,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接话了。

首节上一节7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