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72节

  感谢【书友2017***0013】的100起点币打赏支持!

第84章 回京见闻,儿臣委屈!

  过了桥。

  进城,朱棣觉得与去年他离开时相比京师并无多大变化,只是又繁华了些许。

  作为藩王,与臣子进京规矩不同,他必须第一时间进宫面圣。

  走在内城大街上,没多久朱棣就注意到一样新鲜事物不一会儿的功夫,他便两次见到挑着古怪煤球的百姓经过。

  如今北方百姓烧煤的不少,不论是在京师还是在北平,煤球他都没少见。

  印象中就是将煤泥揉搓成球,好方便买卖、装运。

  可方才见到的两担煤球却都像是锯成短短一段的圆木,上面还开了八九个小圆孔。

  另外,他还注意到挑煤的百姓面上都喜滋滋的,似乎一点不觉得挑担辛苦。

  再往前走了没多久,朱棣便见有人用骡子拉了一大车煤过来。

  他于是上前将人拦住,好奇地问:“请问这车上的可是煤球?”

  赶车的车夫被拦住后先是紧张,听了朱棣的话神色便能缓和下来,道:“回将军的话,这是青龙山煤厂生产的蜂窝煤。”

  朱棣又问:“这蜂窝煤可是比煤球好用?”

  车夫咧嘴笑道,“那当然,配着煤厂的新煤炉,仔细着些,四五个蜂窝煤就能烧一整天哩,起火快还烟少,可好用了。”

  “真有这么好用?”朱棣有些怀疑,“我看这蜂窝煤不就比原来的煤球多些孔洞吗?”

  “好叫将军知晓,这蜂窝煤可不是多些孔洞那么简单,煤泥是有配方的近些日京师不知多少卖煤的商家想仿造,却没一家能造得出来。”

  听此朱棣才觉得合理。

  随即想到,北方树木少,大户、百姓用柴都困难,若这蜂窝煤好用且不贵,倒是适合向北方推广。

  于是问:“蜂窝煤这般好用,应该比煤球贵不少吧?”

  车夫忙道:“是要贵些,但也只要两文钱一斤。这蜂窝煤跟木炭一样好用,却更经用,木炭最便宜也要三四文一斤哩。”

  朱棣点了点头,对跟在身后的侍卫道:“赏他百文宝钞。”

  侍卫掏出一张最小面额的宝钞递了过去。

  车夫接过,满脸大喜的躬身作揖,“多谢将军!”

  侍卫忍不住道:“这位可不是将军,而是燕王殿下。”

  “竟是燕王殿下”车夫一时呆了。

  朱棣却已经带队往前走去。

  没走多久,朱棣便瞧见了一家卖蜂窝煤的店铺。仔细一看,却似乎是官店因为店中掌柜作杂吏打扮。

  ‘那青龙山煤场莫非是官办?可官办为何会向民间出售煤炭?’

  朱棣一时看不明白,心里直嘀咕。

  又走了阵,经过路边茶摊时,两个茶客的谈话飘入朱棣耳朵。

  “听说这两日不少大户家中都为放脚的事闹得鸡飞狗跳,我们里弄王家便如此,吵得邻里都听着了。”

  “谁说不是。我却是想不明白,不就禁止缠足吗,皇上都下了旨,照办不就是了。”

  “戚老哥这就不懂了吧?大户人家就爱小脚女子,门第越高越如此。有些妇人为了让女儿能高嫁,六七岁就给缠足,缠得那双脚啊小得哟,还没男人巴掌长哩。”

  “脚那么小,咋下地干活?就算不下地,走路也不方便吧?”

  “戚老哥又不懂了吧?那大户家的女子要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门也多坐车轿。偶尔走路那也是慢吞吞的,文人有个说法,叫什么莲步。”

  “文人老爷们的爱好也真是奇怪,咱属实理解不了。”

  “嘿嘿,所以你不是文人老爷。”说到这里,这人压低了声音,“我听人说呀,这事儿是马皇后提的,就因为她是”

  说到这里,那茶客终于注意到停留在街边的朱棣等人,吓了一跳,赶紧闭上嘴。

  侍卫见朱棣面色不愉,便凑近问:“殿下,要不要将这人拿了?”

  朱棣摇头,“算了,他也没说什么这事也不是孤该管的。”

  说完驾马继续向前,心里却是思量起来。

  ‘父皇下旨禁止缠足?’

  ‘总不会是因为民间有人非议母后吧?’

  ‘以父皇的性子,倒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母后怎的没劝着?’

  带着疑惑,朱棣来到了紫禁城。

  百人的护卫都留在了宫城外,只有几名贴身侍卫随他进去。

  到奉先殿外通禀之后,很快他便得允入内。

  进去后,见大哥朱标也在,朱棣便先后行礼参拜,“儿臣参见父皇,臣弟参见太子殿下!”

  “平身。”

  “谢父皇!”

  朱标此时才道:“四弟千里迢迢赶回京师,着实是辛苦了。”

  朱棣笑道,“一路多乘船,只在江北骑了会儿马,并不辛苦。”

  朱标听了先微愣,随即恍然道:“四弟骑马是为了过那跨江大桥吧?”

  “哈哈,大哥懂我。”

  说话间,朱棣隐隐觉得父皇、大哥看他的眼神都有点怪怪的,却又说不出哪里怪。

  正在他疑惑是不是感觉出错时,便听朱元璋道:“老四,咱问一件事,你要如实回答。”

  朱棣见朱元璋神情严肃,莫名紧张起来,应道:“父皇尽管问。”

  朱元璋盯着他道,“倘若将来你大哥故去,雄英即位后,你觉得他皇帝做得不如你,可会取而代之?”

  听到这话,朱棣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呆住。

  过了两息他才回过神来,忙满是不解和委屈地道:“父皇如何会如此质问儿臣?按父皇定下的规矩,这皇位只属于嫡长一脉,儿臣如何会有异心?”

  一旁朱标露出些许不忍之色。

  朱元璋则皱眉道:“你只说会还是不会!”

  朱棣毫不犹豫地道:“儿臣绝不会行此谋逆之事!”

  朱元璋点头,“好,有你这话,咱就放心了。不过,你也要记住今日的回答。”

  朱棣越发不解,但还是应道:“是。”

  朱元璋道:“去柔仪殿见你母后吧,然后回府歇息,明日再进宫来。”

  “是,儿臣告退。”

  待朱棣退出了奉先殿,朱标不禁有些忧虑地道:“父皇,今日之事恐怕会让四弟有心结啊再让他了解实情,说不定会怨恨刘宽。”

  朱元璋淡淡道,“这事瞒是瞒不住的,若等日后他自己一点点探查得知,心结只会更大。”

  “至于说怨恨刘宽你觉得老四秉性如何?是那种容易想不开、小心眼儿的人吗?”

  朱标道:“四弟为人爽朗大方,自不是心胸狭隘之辈。但毕竟是刘宽的到来,才让咱们知晓了靖难之事。”

  朱元璋稍稍沉默,随即换了种拉家常的语气,道:“标儿,咱的这些儿子中,老七往下年龄还小,看不出什么。”

  “但往上这些人中,除了你,老四算是最出类拔萃的。老五、老六也还行,老二、老三、老七都是不让人省心的。”

  “老四虽在历史上做出了靖难之事,可听刘宽所言,倒是被迫居多。况且如今又是未发生的事,咱总不能因此就囚禁了他吧?”

  朱标听了苦笑,“父皇想哪里去了?儿臣对四弟绝无怀疑。况且如今咱们既知道了后事,便绝不会让事情发展到靖难那步。”

  “儿臣只是不希望四弟因此事与刘宽不和不论是四弟,还是刘宽,都是大明未来的肱骨之臣。”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先是露出欣慰的笑容,随即却道:“标儿,你记住,肱骨之臣不和未必是坏事。”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85章 我朱棣怎会是欺侄谋逆之人?

  次日。

  朱棣虽知常朝改了规矩,今日不用上朝,可还是按在北平军中的习惯,卯时早起。

  他洗漱后,先在府中小校场练了拳脚刀弓,又去沐浴一番,这才吃早饭。

  待他吃完饭,已辰时过半,于是进宫。

  到了奉先殿,见大哥朱标也在,朱棣也不意外,规规矩矩地行礼问候。

  然后便见父皇放下正批阅的奏本,问:“此番回京,可见过你三妹夫?”

  朱棣摇头,“不曾。”

  若按民间规矩,妹妹结婚,当哥哥的肯定要到场。

  但他们皇家到底不一样藩王就藩后不得随意离开封地,三妹妹这婚事又颇为仓促,他和已就藩的二哥、三哥便都没能赶上。

  对于三妹婿,他只知叫做刘宽,连其出身都不知晓,却不知为何父皇会提起此人来。

  就在朱棣疑惑时,便听朱元璋道:“那跨江大桥你总见过了吧?”

  “自是见过儿臣昨日就是走大桥过江的。”

  朱元璋问:“你觉得那跨江大桥和铁路可是咱大明所能造出来的?”

  “怕是不能。”朱棣先回答了,随即不禁有些兴奋地道:“父皇,儿臣听闻那大桥乃是从天上坠落的仙桥,可是真的?”

  朱元璋听了眉头一皱,斥道:“你没长脑子?仙桥会是那般模样?你也二十来岁了,竟还听信谣言!”

  朱棣再次觉得委屈。

  这世上谁也没见过仙桥,仙桥为啥就不能长那样?

  然后就忍不住问:“那跨江大桥若非仙桥,怎会无端出现在大明?凡夫俗子可造不出那般雄伟的大桥。”

  听见这话,朱元璋懒得再跟朱棣墨迹了,直接道:“那跨江大桥和铁路都是从六百年后来的,并非什么仙桥,不过是后世能工巧匠所造罢了标儿,后面的事你跟他说!”

  朱标笑了笑,当即将刘宽和大桥、铁路一起穿越过来的事细细说了。

  朱棣听完先是一阵兴奋,“六百年后的人和物竟能穿越到我大明?真是奇事!”

  随后他脑中闪过一抹灵光,星眸一亮,道:“父皇,大哥,三妹夫既来自后世,应知晓史事吧?可曾向他问过我大明国祚?”

  朱元璋没好气地道:“自是问过,咱大明享国只二百七十六载。”

  “才二百七十六?”朱棣有些失望,忍不住道:“父皇英明神武,在历代开国之君中都能数得上号,大哥日后表现也定然不差,又有我们兄弟辅佐,大明国祚怎会才两百多载,还不如那赵宋?”

  他心里则跟着道:‘难不成是因为大哥后辈太过无能、昏君迭出?’

  他才这么想,便听朱元璋冷笑:“你倒是会说话,不过这后世大明国祚之事可扯不到你大哥身上,需得问你。”

首节上一节72/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