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9节

  申时过半?

  凌晨4点了?

  迷迷糊糊间,想起今日要上早朝,刘宽猛然清醒过来。

  他翻身坐起,对夏荷道:“去把官服、鞋帽都备好,我去洗漱。”

  夏荷道:“昨夜就备好了,公子快去洗漱便是。”

  “好。”

  刘宽拿出了大学时早起晚了,却要赶第一堂课的速度,洗漱,穿官服鞋袜,吃早饭。

  吃完,用春兰递来的热毛巾擦了擦嘴,接过夏荷递来的官帽戴上,便大步出门。

  府门外,马夫李小二牵着乌云踏雪,王广岳带着仪鸾司将士,早已侯着了他们可比刘宽起得更早。

  坐上乌云踏雪,沿着太平街往南走,刘宽发现沿街一座座府邸大门都打开了,府邸的主人也都是需要上朝的官员,且官衔不低,多身着绯袍。

  这些官员也多是骑马,少有坐轿的这大约是明初才有的景象。

  刘宽一路走过,引得不少官员注意。

  因为他的随从人员太多了。

  此时随时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尚未规定勋贵、官员所能拥有的奴婢数目(洪武二十四年后才有此类规定),但官员们去上朝也不会带太多人。

  尤其是武将勋贵,随从以亲兵为主,更不可能带到紫禁城外。

  大多都是带着一二马夫,五六仆从而已。

  但刘宽一行走了会儿,却有个马蹄声加速靠近,几乎是在奔跑了。

  这可是紫禁城边的太平街,谁敢当街跑马?

  刘宽诧异回头,便见一身着绯袍、胸前补子为老虎、留着络腮短须的青年武将靠近过来。

  来人却是蓝玉!

  他隔着仪鸾司的将士,冲刘宽咧嘴,露出一口大白牙,笑问:“刘公子在我大明的这几日过得可还适应?”

  虽然算上这次,刘宽也只见过蓝玉两次,却充分感觉到,这货就是个二笔,还是很没分寸的那种。

  便淡淡道,“劳永昌侯关心,我适应得很。”

  “是吗。”蓝玉单手驾马,很随意地与刘宽并驾齐驱,“我听说老胡那府邸邪气得很,没想到刘公子竟能住得惯,不愧是奇人啊。”

  老胡的府邸?

  邪气?

  刘宽听了蓝玉的话一愣,随即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难道我住的是之前胡惟庸旧邸?!’

  刘宽一时惊了。

  “哈哈哈”蓝玉似乎很高兴看到刘宽吃惊的样子,大笑着提起马速离去了。

  蓝玉倒也不是驾马狂奔,不过是小跑而已,即便如此,在这太平街赶去上朝的官员中也属异类。

  刘宽并未注意这些。

  他在想,老朱让他住胡惟庸的府邸有何用意?

  又或者纯粹是因为这座府邸空置着,又比较好?

  虽然他是后世人,不太在意这些,但想到胡惟庸的下场,心里总有点毛毛的。

  ‘要不回头找机会让老朱给换个府邸?’

  ‘这个蓝玉也真是恶劣啊,居然专门告诉我那是胡惟庸的府邸他也不怕老朱怪罪?’

  就这么胡思乱想着,不知不觉得,刘宽一行人就随着众官员的队伍,到了午门前。

  刘宽虽然住得离紫禁城挺近,却是官员中来得相对较晚的。

  只见午门外两侧朝房中有不少绯袍大官,便是外面,也站了不少身着青袍、绿袍的官员。

  刘宽从赵成那里学习了几日的早朝程序、礼仪,知道官员到了午门外并非干等着,还得“打卡签到”。

  毕竟上朝的官员那么多,老朱不可能用眼睛去看谁到了、谁没到,这种事也不该他去注意。

  于是便有了“打卡签到”环节。

  早朝没有“迟到”的说法,因为迟到后是进不去午门的,故只有“失朝”一说。

  失朝者会被负责督察此事的礼科给事中弹劾,轻则被老朱批评、罚俸,重则丢官罢职。

  刘宽去午门外专门负责主持“签到打卡”的官员那里领了门籍,填名签到后便又回到广场上。

  此时已经入秋,虽然还未有霜露,却也气温颇低了。

  刘宽虽身份特殊,但他考虑自己只个员外郎,又是年轻人,便没有去朝房中跟那些绯袍大官呆在一起。

  不过午门外的广场上,其他官员都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交谈,唯有他独自一人,身边却有几十名仪鸾司将士跟着,显得十分另类。

  就在刘宽觉得有点不自在时,苏铨过来了。

  这位上司依旧是面带和煦的微笑,问:“刘副郎今日第一次早朝,感觉如何?”

  “太早了,累。”刘宽如实回答。

  “哈哈。”苏铨笑了两声,不予评价。

  两人接着聊起科技司的事。

  “昨日我为那五名国子学学生办手续时,查看了他们的档案,对他们底细已有所了解。”

  刘宽露出好奇之色,道:“愿闻其详。”

  苏铨道,“那沈就不多说了,正如刘崧所言,乃率性堂优秀学生,诸生之中的佼佼者。”

  “剩余四人中,马梦阳、徐祯为诚心堂学生,但马梦阳入诚心堂不过半年,徐祯却已入诚心堂一年半。”

  “由此可见,那徐祯多半是学习不佳,故迟迟难以升入率性堂。”

  “另外,马梦阳有师长评价其多好杂书,喜奇技淫巧之物,或非因此怠慢了学业,或许也是和沈一般的优秀学生。”

  “至于李科、王敬二人,则都是广业堂学生,且已入学三年,按国子学师长评价,皆庸碌之辈也。”

  听苏铨说明五名国子学学生情况后,刘宽倒也不甚意外。

  昨天那种情况下,最后有冒出几个要到科技司为吏的,肯定会有投机之辈。

  毕竟从国子学出头,被举荐做官,并不容易,甚至颇难。

  到科技司为吏是不好听,但考虑到科技司新设,又明显受到皇帝重视,由吏转官的机会其实是比较大的。

  只不过由吏转官,将来难以升迁到较高位置罢了。

  可若是连做官都希望渺茫,有吏转官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推举制的缺陷着实要比考试制度大很多地方推举到国子学的学生,真未必都是优秀人才。

  而五个人中,能出现沈、马梦阳这两位可造之才,已算是让人惊喜了。

  时间在刘宽与苏铨的闲聊中,似乎过得快了些,不一会儿便有礼乐响起,又有专门的官吏,通知文武百官,按品秩官衔排队通过午门,入紫禁城上朝。

  虽只是常朝,但参与的文武官员亦多达数百人。

  好在大家都经过专门的培训,又有官吏维持秩序,都有条不紊地进入了紫禁城,来到了武英殿外。

  没错,老朱的常朝既不在奉天殿、也不在奉先殿,而在武英殿。

  奉天殿是大朝会用的,修缮、保养不易,平日里都封禁着。

  奉先殿则算是老朱的办公室,自不会成为常朝之所。后世崇祯常在武英殿召集大臣议事,其实也有缅怀太祖之意。

  官员数百,并非所有人都能入殿听事、奏事。不过刘宽作为从五品的员外郎,倒是有这个资格。

  虽然对老朱的早朝颇为好奇,但刘宽谨记着赵成教导的诸般礼仪,跟着苏铨进了武英殿,便在其身后如眼观鼻、鼻观口地站好。

  他打定主意,今日早朝,只听不说。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43章 司业罢官,天问望桥

  早朝开始。

  刘宽听了一会儿,便发现他只听不说的主意是对的。

  别的不讲,朝上大臣们奏事言语要比日常说话更文言一些,尤其是文官。

  刘宽虽不至于听不懂,但以他的文言功底,有些词句理解起来确实有点吃力。

  ‘看来我要在大明混,古文功底有待加强啊。’

  ‘又或者等将来,发起大明版的白话运动?’

  一时间,刘宽心中起了好几种念头。

  各部司官员所奏之事涉及大明各个方面,颇为繁杂,奏文虽稍有长篇大论,大多还算精简。

  再加上绝大多数奏本朱元璋早就看过,早朝上只是走个过程,决断超快。

  可刘宽听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有点犯困多年作息习惯,他的大脑还不适应这么早就工作。

  也不知过了多久,刘宽终于听到一件大事。

  却是大明朝廷将用兵西南,征讨元朝余孽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降服大理段氏。

  把匝剌瓦尔密是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后裔,这一脉在前元时被封为梁王,世镇云南(云南行省自元朝设立,大抵相当于原大理国土)。

  元至正二十三年,占据川蜀的明玉珍曾出兵数万讨伐梁王,但因段氏相助,功败垂成。

  朱元璋建立大明,破元大都,将胡元驱逐出中原后,因西南山险林茂、地势复杂,不想对其用兵,曾数次遣使劝降梁王。

  然而,梁王明面上略表降意,与明廷使者虚与委蛇,暗中却仍奉北元为正朔,同时又有割据自立之心。

  洪武七年,梁王甚至在云南自行开科取士,欲兼并贵州,建立西南小朝廷。

  去年,因北元使者到来,梁王更是杀害大明使者,彻底站在了大明敌对阵营。

  故,今年大明应对了北元进犯,获取大胜后,便准备趁势解决梁王,彻底平定西南。

  这种军机大事,自不会拿到常朝上与上百朝臣一起议论,而是早就决定了的,不过是在常朝上宣布结果而已。

  颍川侯傅友德因曾率兵平定川蜀,熟悉西南事务,被任命为征南将军,为此番明军主将。

  同时,永昌侯蓝玉被任命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被任命为右副将军。

  计划将于九月初一誓师出兵!

  ‘我这也算是见证历史了吧?’

  眼见朱元璋当庭宣布了平定西南的三位将军人选,刘宽不禁暗暗感慨。

  他记得,历史上这次明军用兵西南是大获全胜,就此拿下了贵州、云南两大行省,解决了梁王这个西南的主要祸患。

  宣布了用兵西南的三位将军人选后,朱元璋又再次向文武百官强调内阁职能,让百官尽快熟悉内阁运作规则与方式。

首节上一节3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