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86节

  因此,听刘宽讲完,朱元璋立马兴致勃勃地走下御陛,观看影板。

  由研究所专门制作的这幅影板依旧是铜质,但长足有三尺三,宽则有一尺,属实不小。而且以红木为框、用透明玻璃做了装裱刘宽之前可是让人抬着这东西进来的。

  朱元璋弯腰仔细一瞧,发现上面赫然是一幅午门楼的黑白图象,真实得就好像印上去的一样!

  “好!好!”朱元璋连声称好,脸上尽是高兴,“此物看着就不同寻常到了这一步,想必离研制出实用的照相机也不远了吧?”

  刘宽没想到老朱这么“得陇望蜀”。

  他微微尴尬,解释道:“陛下,在感光材料和底片等方面的研究,完全是靠研究员们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而且得运气好,才能出成果。”

  “所以,微臣也说不准,他们究竟何时才能研制出实用的照相机。”

  朱元璋听了略感失望。

  但他也明白鼓励下属的重要性,当即道:“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重大突破,回头你将请功的奏本递交内阁,咱会给他们应有的升赏。”

  “谢陛下。”

  给下属请完功,刘宽就准备撤了。

  谁知老朱却瞧着花白的胡须道:“刘宽啊,最近皇后又常念叨你呢这眼看着再过一个月就到年尾了,到时候肯定很忙,你抽个时间带着蕙兰到宫里陪皇后聊聊天。”

  “她呀,喜欢听你讲后世的故事,你就多讲点给她听。明白吗?”

  今年入冬后马皇后倒是没怎么生病,但身体肯定是不如以前的。而刘宽也确实有些日子没看望马皇后了,当即便应道:“微臣明白。”

  

  又是几天过去。

  刘宽专门挑两个小学放假的日子,又提前跟宫里打了招呼,便带着朱蕙兰、苏采薇和四子二女一起进宫看望马皇后。

  等到了大善殿,却发现朱元璋还有朱标竟然也在。

  朱元璋看向刘宽,笑着打趣,“怎么?看到咱很意外?”

  刘宽道,“确实意外没想到陛下您国事繁忙,还有工夫来听微臣跟皇后娘娘唠嗑。”

  朱元璋问:“什么叫唠嗑?”

  “唠嗑是后世东北话,可能如今山东方言中也有吧,就是闲聊的意思。”

  朱元璋道,“国事是忙,但还不准咱跟标儿休息休息,听你跟皇后唠唠嗑了?”

  刘宽无语道,“陛下说笑了,您想做什么事,天下谁敢不准?”

  朱元璋知道,这话也就听听皇帝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如果他真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江山就离崩塌不远了。

  于是摆手,“行了,你还是跟皇后聊吧咱在一旁听会儿,要是没意思咱就走。”

  “是。”刘宽应了,随即问马皇后,“不知皇后娘娘想聊什么?要不微臣还讲一部武侠小说?”

  马皇后如今精神不如以前,却越发的慈眉善目了,她笑道:“我听你讲了那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那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也听你提过大概内容,除了家国情怀,无非也就是些儿女情长、争名夺利、练功得宝的故事,听多了便不觉得有什么意思。”

  “后世除了这类武侠小说,难道就没有别的故事了?”

  刘宽笑道,“自然是有的后世物质充裕,因此人们有更多时间、心思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除了音乐、影视、游戏之外,小说也是一大娱乐类别。”

  “后世除了武侠小说外,其他各种小说也都有,大抵可分为严肃文学、通俗文学。”

  “严肃文学就跟如今正统文人写的那些文章差不多,思想深刻但想要读进去并理解需花些心思。微臣早年倒是读过几本严肃文学,等上大学后就从没读过了。”

  讲到这里,刘宽还有点不好意思。

  虽然他这种变化跟后世大多数人一样,但拿到此时来看,终究有种不学无术的感觉。

  果不其然,朱元璋忍不住开口了,“咱当初果然没看错,你小子在后世就不是那种爱正经学习的人。”

  刘宽道,“陛下这可就冤枉微臣了,当时不仅是微臣很少看严肃文学,而是大多数学子都很少看。更何况,微臣大学学的是理工科,而非文科。”

  马皇后笑道,“宽儿,他就是跟你开个玩笑,不必放在心上照你这么说,武侠小说应该就是属于通俗文学了?”

  刘宽点头,“武侠小说确实被算作通俗文学,当然,同时期的还有言情、悬疑侦探、科幻等类别。”

  “不过那都是在信息时代到来前,等到信息时代到来后,计算机、网络开始普及,就出现了网络文学、网络小说。”

  “相较传统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中的小说类别就更丰富了,如奇幻、玄幻、仙侠、历史、都市等等。”

  这时朱标开口问:“妹婿,那科幻小说莫非跟科技有关?”

  刘宽点头,“确实如此微臣之前放过的两部《流浪地球》便是由后世科幻小说改编的。”

  马皇后看了朱标一眼,笑道:“既如此,你便讲个科幻小说吧,我看听不听得懂。”

  刘宽心想:我要是不加解释的讲,你肯定听不懂。

  但看马皇后确实感兴趣的样子,刘宽便不忍也不好拒绝,于是道:“皇后娘娘,微臣看过的正经科幻小说其实也不多,能记住内容的就更少了,便先选一部《流浪地球》同作者的短篇小说讲讲吧。”

  《流浪地球》同作者的小说?

  几人一听都来了兴趣,然后马皇后便点头,“你讲吧。”

  刘宽道,“这部短片小说叫做《月夜》,小说背景是后世二十一世纪某个中秋节晚上”

第477章 老朱小朱论未来,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世大刘在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后为大众所熟知,而他诸多科幻作品中最出名的便是《三体》,其次是《流浪地球》。

  刘宽穿越前也只了解过《三体》、《流浪地球》等几部大刘的科幻作品,《月夜》正是其中之一。

  原本听马皇后想听科幻小说,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体》,毕竟这部作品太经典了。

  但想到《三体》内容太过复杂,涉及的后世科技乃至未来科技太多,篇幅也长,即便有他讲解,朱元璋、马皇后等人也未必听得懂。

  再加上《三体》第一部时代背景比较特殊,解释起来也麻烦,刘宽就打消了讲《三体》的想法。

  至于《流浪地球》电影是精采的,但刘宽看过原著小说说实话,除非他能一句不变地复述原著,不然听起来也没多大意思。

  所以,刘宽最终从记忆中找出了这部短篇科幻小说《月夜》。

  这个故事在大刘写作时(2008年)脑洞算是比较大的、故事立意也颇新,但内容却比较简单。

  讲的是21世纪初的主角在中秋之夜收到了他自己从22世纪打来的三通电话,即2123年,2119年,2125年。

  前两通电话,未来主角让现代主角利用未来的技术,改变了人类之后一百多年的能源历史,结果发现人类社会反而比原来变得更糟,于是第三通电话中未来主角便嘱咐现代主角什么都不要改变。

  而小说表述的想法有大概有四个:

  “凡人把关键的事早做一百多年,就能起到上帝的作用。”

  “人类向自然索取是那么容易,可想补救却那么难。”

  “他曾在一夜三次改变人类的历史,但最终却选择什么都不改变。”

  “只要你明白了在浩瀚时空中,个人是如何的微不足道,就能对任何事情都放宽心了。”

  “”

  这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但因为里面涉及到了“可控核聚变”、“光伏发电”这类后世科技,又有利用“硅犁”技术摄取太阳能、以“超深钻井”技术开采地球深处电流这种幻想科技,所以刘宽讲了一个多小时,才让朱元璋、马皇后听明白这篇小说。

  听完后,三人沉默了好一会儿。

  然后朱元璋便率先问道,“刘宽,你所讲的这篇《月夜》中,时空是能够相互影响的,这似乎与你之前所讲的平行时空不同?”

  “回陛下,确实不同。”刘宽解释道,“这篇小说中时空是单线的,似乎不存在平行时空,所以21世纪的主角随便做一件事,都可能对未来造成巨大影响。”

  “而根据微臣的观察,如今的大明跟微臣所来的后世,应该算是平行时空之前几次怪雾出现时,微臣和太子殿下都曾观看过后世的新闻,并没有发现大明所处时空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甚至,后世都没有跨江大桥、京沪铁路消失的报道说明后世这大桥和铁路都还在原地。而这,就是大明与后世分属于平行时空的最好证明。”

  朱元璋听得微微点头,随即又沉思起来。

  这时朱标问:“妹婿,听方才这篇小说的意思,人类社会即便得到超前的科技,未来也不一定会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差。”

  “像小说中,人类使用煤炭、石油这类能源,只是让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可用了那超前的硅犁、超深钻井技术,却几乎让人类走上绝路。”

  “如今咱大明也从妹婿这里获得了许多未来科技,会不会让大明的未来变得比原历史更糟糕?”

  刘宽微微意外,没想到朱标会想到这一层。

  他略微沉吟,道:“太子殿下,其实微臣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后世中国虽然在大明灭亡后经历诸多磨难,更有百年屈辱,可最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回到世界强国之列。”

  “如今大明因微臣到来而改变,未来也不会有满清,那么后世中国将会变成什么样就很难说了。”

  “但微臣觉得,我们有数千年文化作为根基,如今又拥有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数个世纪的科技,并且重视科学,走向了科技强国之路。”

  “将来就算变得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且大概率会变得更好。”

  朱标听了松口气,道:“你这么说,我倒是放心了些。”

  刘宽也暗吐口气。

  他并没有完全说实话他其实也曾担忧未来走向更坏的方向,毕竟大明太强了,就有可能意味着“家天下”的时代更长、封建社会更稳固,最终影响到后世国家的发展。

  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但却令他每每想到都会忧心,以至于不敢多想了。

  但如今他已下意识地放缓了大明科技发展的节奏,或者并没有尽全力发展大明科技,尤其是在武器方面如今大明在燧发枪之后的火器突破,几乎都是在未经他指点的情况下,由其他研究人员搞出来的。

  他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总不能因为一种可能,一些担心,就不让大明发展科学、科技吧?

  那样的话,他心里更不得劲儿。

  后来他索性就不再去思考这种近乎哲学的问题了。

  太过内耗。

  这时朱元璋道:“标儿,你之前的想法实在是不该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面前放了两样食物,一个是吃了不顶饿的糙米清粥,另一个大鱼大肉和白米饭。”

  “你则是一个将要长途跋涉,路上将会遭遇敌人并进行战斗的旅人,难道要因为担心吃得太撑、太好也会伤身体,而选择吃糙米清粥?”

  “再举一个简单例子,你将要与敌人进行战斗,面前有棍子和一把锋利的剑,你难道因为不会舞剑,担心伤到自己而弃剑用木棍?”

  朱元璋举的两个例子,让朱标、刘宽都是一愣,随即不禁相视一笑。

  虽然朱元璋举的例子有点粗糙,所表述的道理也很朴素,但无疑是对的。

  朱元璋见两人这般神色,便又笑着看向马皇后,问:“妹子,觉得《月夜》这个故事如何?”

  马皇后笑道,“故事倒是好故事,不过听起来确实有点费劲儿,也不如那《倚天屠龙记》有意思。”

  朱元璋也笑了,“你呀,就想听后世人如何编排咱的,对不对?”

  “这是重八你自己说的,我可没这么想。”

  朱元璋、马皇后两夫妻说笑,让大善殿内的气氛也轻松起来。

  过了会儿,朱元璋问:“刘宽,这后世可还有什么关于咱的趣事、典故是你没说的?”

  刘宽道:“这可太多了陛下有所不知,后世人曾进行过统计,所有关于皇帝的野史、典故、民间故事中,以清代乾隆为最,其次便是陛下您了。”

  朱元璋听了微微皱眉,道:“那乾隆在此事上为何能排在咱的上面?”

  马皇后、朱标、朱蕙兰等人也露出了好奇之色,等着听刘宽解释。

  刘宽道:“陛下,一则乾隆是清代皇帝,与后世相隔的时间更短,不过两百多年。”

  “二则,乾隆在位时间很长,足有六十载,后来还当了三年太上皇,可以说影响了清朝至少三四代人。”

  “三则,乾隆在历史上曾经六次巡游江南,因而留下了很多野史和民间故事。”

首节上一节386/4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