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标的协助下,刘宽用相当快的速度将这些情报内容了解了。
略一沉吟后,他道:“陛下,在微臣看来,目前地中海周边这些国家中也就奥斯曼对晋藩和西海都司有些威胁,其他的国家都不足为虑。”
“为何这么说?”朱元璋问。
刘宽笑了笑,道:“其一,自然是这些情报中显示的,目前地中海周边国家中就属奥斯曼最强。”
“再次,微臣记得奥斯曼在原历史上一直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是横跨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大陆的强大帝国。”
在光明卫传回的情报中,奥斯曼如今只是个侯国其国主算是侯爵一级,连国王都不是。再加上其领土在欧洲看来虽大,可跟几个东方国家比就不算什么了。
所以朱元璋之前对奥斯曼的重视程度不算太高。
如今听闻奥斯曼居然传到了二十世纪初,也即是拥有六七百年的国祚,朱元璋顿时对这个国家重视起来在他想来,一个国家国祚能这么久,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而如今奥斯曼又正处在国势上升期,军事实力肯定是颇强的。
回过神后,朱元璋便问:“刘宽,若奥斯曼攻打西海都司和晋藩,你认为胜负如何?”
刘宽无奈,“陛下,微臣对军事懂得很少何况战场上影响胜负的因素很多,这叫微臣如何判断?”
“不过,为以防万一,陛下多往西海都司派些兵马过去总是好的。”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头,“咱知道了。”
刘宽离开皇宫时,已经过了上午下职时间,他于是骑着自行车回刘府。
讲实话,穿着明代的衣服,骑自行车在刘宽看来很违和好在如今皇城中干这种违和之事的大有人在,于是他也就不怎么觉得违和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骑自行车方便,再加上朝廷对衣服样式管制的放松,如今京师穿短衫、半长衫的人越来越多,裤子裤腿也变得更细。
不过那些权贵、豪富人家穿着反倒变化不大,毕竟这些人不需要骑自行车,生活上很多事都有人伺候,无需自己动手,穿着宽袍大袖也就不影响什么。
吃过午饭,小憩之后,刘宽来到天工院,带着几名属员、小吏及护卫们出城,往栖霞山而去。
三酸两碱的工业化生产研究这两年在断断续续地突破,除了盐酸、烧碱,硝酸、硫酸、纯碱距离实现工业化生产已经不远了。
不过,刘宽今天来栖霞山“化工实验区”(由三酸两碱研究所升格成的)视察三酸两碱相关研究所只是顺带。
主要原因却是同样设立于该实验区的“感光材料研究所”有了重大突破。
第475章 照相机有何用?画师一直在失业
栖霞山化工实验区。
刘宽虽然是天工院院正,可还是按照规定,经过多重身份监察、验证,才得以进入园区中。
有点形式化地视察了三酸两碱的几个相关研究所,刘宽便来到了“感光材料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差不多是在两年前建立的,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很多人就算看到“感光材料研究所”这个名字,也不知道其有何作用,为何而设。
不像三酸两碱,如今随着自然科学教育的深入,很多人都知晓了化学、化工的重要性,也同样知晓了三酸两碱在化工业的重要地位。
而“感光材料”这一名词,在如今大明才诞生没多久的化学界就属于“籍籍无名之辈”了。
该研究所所长(去年天工院下研究所一把手皆由大使改称所长)名叫张光正,乃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科学人材,如今不过二十六岁。
见到刘宽后,张光正简单的行了礼,便带刘宽一行进入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中当然,在刘宽进入前,护卫先进去确认里面安全。
进去后,张光正将刘宽带到一张盖着黑布的桌子前。
待其掀开黑布,便见下面还有个颇大的透明玻璃罩。
“院正请看,这就是我们前一阵子所得的研究成果。”
跟在刘宽身后的杨士奇看去,只见玻璃罩下的桌子上放着宽半尺多长一尺有余的金属板,疑似铜制,上面竟有一副栩栩如生的图画。
画中三个由黑白两色勾画的人影正向作揖,虽然五官不是很清晰,但不论是人物后面的背景还是人物大致轮廓,看起来都十分真实,就仿佛实物印刻上去的一样!
杨士奇自从给刘宽当秘书,这一两年又恶补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平日里又帮刘宽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自是知道这研究所为何设立。
是为研究照相机做准备。
至于照相机为何物,他也听刘宽提过。说是一种特殊机器,能将人、景等物拍摄下来,得到跟真人真物看着一样的“画”。
杨士奇虽然敬重刘宽、相信刘宽的知识和能力,可还是难以想象,要怎样研制出那照相机。
他觉得就算此事能成,估计也得花个七八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没想到“感光材料研究所”才设立不到两年,就研制出了眼前之物这幅“图画”虽是在金属板上,可不就跟刘宽所讲的一样,将人、物拍摄下来,犹如真实印刻吗?
在杨士奇感到惊讶时,刘宽也颇觉惊喜。
他道:“这用的是铜板和碘化银?”
张光正道,“院正慧眼,确实是以碘化银作为感光材料碘化银对光更加敏感,因此以其为感光涂料制作的影版要比用沥青加锡板制作的更加清晰。”
刘宽微微点头,又问:“那你们是用什么溶解未感光部分银盐的?”
张光正道,“是以硫酸、纯盐等物经过很多次实验后得到的一种特殊溶液,下官根据元素组合命名法,将之命名为硫代硫酸钠。”
刘宽本就是个化学渣,如今化学水平可能都不如眼前的张光正,听此也只能点头不做评价他可不想瞎比比结果在属官面前闹了笑话。
想了想,他问道:“这种感光涂料需要曝光多久才能显影?”
张光正道,“以咱们研究所用的强光灯,只需开灯后几秒便可显影。”
“很好。”刘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他记得这研究所之前用沥青加锡板制作的影板,需要曝光几小时才能显影,可以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如今这个曝光显影如此快,才算有了研制照相机的基础,也难怪张光正敢在文书中说该项目有了重大突破。
又仔细欣赏了一阵眼前的铜制影板后,刘宽道:“既然你们能研制出碘化银这种敏感的感光材料以及合适的定影溶液,那么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将影像转移到纸上成为照片了。”
“我给你们研究所的资料你应该记得吧?可以考虑研制出一种底片,可以用它经过曝光、显影、定影等程序,重复得到一张又一张相同的照片。”
张光正先点了点头,随即便道:“院正,其实对于这方面,我们已经展开了研究,并且有了思路,正想请您指点。”
“你说说看。”刘宽略有那么点心虚。
张光正道:“院正所给的材料中说可以考虑用橡胶做材料,去制作这个底片。但我们所经过多方研究,发现根本无法实现。”
“因此下官觉得,或许可以尝试用其他胶类材料进行实验,如其他树胶、鱼胶、虫胶等。”
刘宽其实并不知道照相的底片、放电影的胶片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以及如何制作的。
所以他很有自知之明,很少给研究人员下具体的死命令,如必须用某种材料、必须怎么做之类。
此时听了张光正的话,他便道:“你既然觉得橡胶不好用,那就按自己的思路,尝试其他材料多尝试,就算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也可以排除一些错误选择,积累经验嘛。”
“下官明白了。”
离开栖霞山化工实验区回城的路上,杨士奇与刘宽坐同一辆马车。
半路上,他忍不住问:“院正,这照相机究竟有何用?您竟如此重视?”
刘宽微笑道:“如果照相机研制出来了,你觉得记录一个人的模样,或是一处景物,是照相机快还是画师画得快?是照相机拍摄得到的图像更真实可信,还是画师画的更真实可信?”
杨士奇不假思索地道:“自然是照相机拍摄的快,所得图像更真实可信。”
这一回答,杨士奇便觉得头脑里好像打开了一道闸门,某类想法纷涌而出。
“院正的意思是,可以用照相机拍摄罪犯模样,帮助巡警抓捕罪犯?”
刘宽笑道,“这只是照相机和相片最简单的一种应用。你还可以继续扩散思维,往各个方面都想一想。”
如果朱元璋、朱标,或是大本堂的学生,此时定能回答出很多照相机及照片的用处,因为他们见过太多后世的事物。
可杨士奇虽然跟在刘宽身边近两年,可却连手机、平板都不曾见过,此时自然不容易想到照相机、照片的用处。
刘宽见他苦思冥想的样子,不禁摇了摇头,道:“你既然想到拍摄罪犯照片用于通缉,为何想不到拍摄景物呢?”
“比如朝廷要修整某条河流,而负责该抓总该工程的人一时脱不开身,是不是可以遣人带着照相机先去实地拍摄照片记录情况,让那个抓总的人可以早些了解到该河流的情况?”
杨士奇听了先是恍然,随即不禁道:“下官以为,若真是修整河道,抓总之人肯定是要实地考察的。”
刘宽无语道,“他可以先看照片,等腾出功夫再去实地考察吗?此外,若陛下想要看该河道整修前、整修后的样子,难道也要去当地看看?”
杨士奇恍然大悟。
刘宽又道,“再比如说,朝廷制定在某处建造某重要工事,建造好后拍上一些照片,是不是可以让陛下、阁臣等朝中不方便四处奔走之人看到成果?”
“还有在军事上若是军中谍探、侦查人员有一部照相机,找到敌方营垒、粮仓所在,直接拍上几张照片,是不是可以让将领从中窥得更多情报,或者说真正有用的情报?”
听到这里,杨士奇已然觉得照相机、照片很有用了,真心赞道:“院正高瞻远瞩,照相机确实用处颇大、颇多。”
刘宽又道:“其实还有一点,有了照相机、照片,咱大明就可以对户籍、腰牌这类身份凭证进行整改,以更高的管理百姓、寻找罪犯乃至别有用心的外国谍探。”
杨士奇一听,立马露出求知的眼神。
杨士奇可是历史名人,对他这种眼神刘宽还是颇为受用的,便进一步解释道:“咱大明目前的户籍、腰牌都只能用文字记述人的大概样貌特征,顶多是给重要人物一幅画像。”
“那画像到底像不像真人,完全得看画师水平如何,又是否写实派。”
“可若是有了照片,我们完全可以让每一个落户的百姓都拍照,在户籍档案上增加他的个人照片。”
“同样的,到时候可以将腰牌制作成一张结实的纸片,上面除了有这人的户籍地址、出生日期等必要信息外,还可以贴上他的照片。”
“如此,就很难有人以腰牌冒充他人了巡警还可以定期查看身份证明,让罪犯无所遁形。当然,那时就不该叫腰牌了,可以叫‘身份证’!”
户籍上贴照片?
腰牌改为有照片的身份证?
杨士奇想象了一下那种场景,不知怎么的,竟有点恐惧感。
心想:若如此,日后罪犯可就真的无所遁形了。而朝廷若要抓一个人,除非他隐藏到深山老林不外人交流,否则他一旦进入有人群、有巡警的地方,就有可能被认出、抓捕!
朝廷对地方、对天下百姓的掌控力将大大加强!
刘宽见杨士奇竟忽然脸色有点难看,不禁奇怪地问:“你怎么了?为何好像不高兴的样子?”
杨士奇吞咽了下干涩的样色,佯作感叹道:“下官是想到,这照相机、照片出世并普及后,只怕天下间许多画工乃至画师都要失业了。”
听到这话,刘宽莫名想起穿越前,AI最初因绘画以假乱真,甚至比一些画师画的都好而成为网络热搜,令当时网络上出现一种“画师将成为首个因AI而失业的职业”的说法。
如今想一想,在原历史上照相机、照片出世之时,画师们是不是也曾面临过同样的失业恐慌呢?
可后来也没见画师这个职业真的消失啊。
想到这里,刘宽不禁笑道:“不必为此忧心画师一直都在失业。”
画师一直都在失业?
杨士奇听不懂,却觉得这句话定然蕴含着天大玄机,当即又暗暗地苦思冥想起来
第476章 请功,科幻
几天之后,刘宽带着“感光材料研究所”专门制作的一张影板来到奉先殿向老朱报喜,顺带给张光正等人请功。
刘宽管理天工院下属众多局、所秉持的原则中有一条:如果哪个局、所出了成果,一定积极为他们请功。
虽然感光材料研究所离研究出照相机、照片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毕竟是个大突破,刘宽肯定是要请功鼓励下他们的。
行礼之后,刘宽便说起了感光材料研究所张光正等人的功劳。
朱元璋可是知道照相机、照片有多少用途的他毕竟是用刘宽手机拍过全家福的人,且常常遗憾刘宽手机里的照片无法冲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