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译者翻译,朱微愣他知道欧洲人说话直接,却没有想到这么直接,开门见山了等于是。
他于是也直接问:“我国目前并未与奥斯曼接壤,更不是奥斯曼的敌人,为何要与你们建立所谓的攻守同盟?”
伊萨克道:“尊敬的陛下,您如果对奥斯曼这个国家有所了解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早在一百多年前,奥斯曼只是被蒙古人驱逐到西边来的一个普通游牧部落,被塞尔柱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收留,才在拜占庭(地名)东边的萨卡利亚河畔获得一块栖息地。”
“但几十年后,奥斯曼便趁着罗姆苏丹国分裂独立,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奥斯曼一直在巴尔干半岛上迅速扩张。”
“到了现在,奥斯曼不仅占领了昔日罗姆苏丹国绝大部分土地,更是占据了罗马的大片土地。”
“很显然,奥斯曼对于领土的野心就好像贪食的野狗,从不会知足。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将目光投向地中海东岸和南岸。”
“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晋国再想抵抗奥斯曼,也许就不可能了,因为很难再找到罗马这样靠谱的盟友。”
靠谱的盟友?
东罗马吗?
如果不是这几年城府更深,朱险些没忍住笑出来。
他道:“贵使的口才不错,但据孤所知,如今东罗马几乎只剩下一座君士坦丁堡还有爱琴海的部份岛屿,可以说处在奥斯曼的包围之中。”
“另外,三年前奥斯曼曾在科索沃战役中击败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三国的联军。”
“两年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甚至向奥斯曼低头表示臣服,在奥斯曼的带领下,组成多国联军帮他们扫平了奥斯曼南边的萨尔汉、艾登、门特瑟三国,这里面甚至有你们东罗马的军队。”
“这种情况,你说东罗马要跟晋国结盟,还想让我们出兵攻打奥斯曼?莫非当孤是个傻子不成?”
伊萨克、扬尼斯等听了译者的翻译,都很吃惊,没想到这个据说从遥远东方跨海而来的国王竟然对地中海北部的国际局势了解得如此清楚。
接着,几人脸色就垮了下来。
东罗马皇帝之所以派他们过来,主要目的就是想看能不能骗晋国入局,搞奥斯曼一下子,缓解东罗马的压力。
正如朱方才所说,如今奥斯曼几乎包围了君士坦丁堡事实上,多亏了君士坦丁堡城池高大坚固,地理位置险要无比,才能在奥斯曼的包围下存在至今。
而一旦奥斯曼彻底包围了君士坦丁堡,隔绝了东罗马和外界的交通,那等待东罗马的便只剩灭国结局了。
所以,虽然这两年东罗马靠着低头当小弟让奥斯曼不再打他,却并不等于解决了灭国危机,反而让灭国危机越来越近了。
东罗马原本将希望寄托于教廷(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眼下实际是多个国家的同盟)。
可教廷只能支援少得可怜的钱粮,还要求东罗马民众必须改信天主教。而神圣罗马同盟那边,不知什么时候能出兵,也不知能不能打得过奥斯曼。
这种情况下,东罗马得知了晋国一些不清不楚的消息,自然当做救命稻草般派来使团。
可惜他们实在没什么拿得出的结盟筹码,只能寄希望于信息差,哄骗晋国入局。
如今真实局势被朱说出来,使团也就没招了。
见伊萨克、扬尼斯都无话可说,朱便挥手道:“来人,带东罗马使团下去歇息。”
虽然已经利用过去几年得知的情报打击了东罗马使团,但朱还是准备再晾一晾他们。
待使团的人被带出去后,朱便问殿内几位大臣,“对东罗马使团所提之事,诸卿有何想法?”
护国卫(原来由汉家移民组成的卫所军)指挥使杨骏笑着道:“大王,这东罗马使者叙说奥斯曼崛起之速,想以此向咱们表明奥斯曼之威胁。”
“殊不知,在我等看来,这奥斯曼用了一百多年、好几代君主的时间,才打下今日这么些领土,不是崛起得太快,而是太慢了。”
军师王栩此时亦笑道,“杨指挥说的不错咱大明,陛下用十数年时间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又将蒙元驱除出中原的例子且不说。”
“若说那奥斯曼只是一游牧部落,底子太薄,昔日那铁木真同样是以一游牧部落起家,却只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建立了偌大的蒙古帝国。”
“这奥斯曼与之相比,属实不值一提。”
水师指挥使林风道:“如果奥斯曼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壮大在东罗马等欧洲国家眼中是快速,那么我晋国在过去几年中的发展便称得上神速了。”
“几年之后,或许东罗马会为奥斯曼所灭,但届时我们晋国必不惧奥斯曼。”
参赞房也笑着道:“大王,就臣所知,如今帖木儿国因在中亚发展受朝廷西域大军所阻,正大力向西发展,几年之后与奥斯曼必因领土问题发生争端。”
“所以,就算奥斯曼有一日会将目光投向地中海东岸、南岸,也得等跟帖木儿国分出个胜负后去了。”
朱摸着下巴道,“按诸卿所讲,这东罗马使团无需理会?”
房道:“东罗马毕竟之前是欧洲东南部诸多小国的宗主,臣以为可趁此机会,先与他们建立商贸往来可以告诉东罗马使者,待商业往来数年,我晋国进一步了解诸国情况后,再考虑结成攻守同盟之事。”
朱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东罗马使团都来了,没有白白放回去的道理,总得让他们为大明建立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做点贡献才行。
“既如此,与东罗马使团洽谈商贸往来之事就交给房卿了。”
“臣领旨。”
朱没料到的是,东罗马使团还没走,哈夫斯王国的使团就到了。
更没让他料到的是,对方居然是来求和的。
王宫大殿内。
哈夫斯使团的正使道:“尊敬的晋国国王陛下,只要您愿意从的黎波里退兵,我国愿意将最美丽的一位公主送来,当您的妃子,从此之后哈夫斯与晋国永为友好邦国。”
“贵国的商旅将在我国内畅通无阻,贵国的海船也可以平安通过地中海,前往大西洋。”
听完,朱与王栩、房等人交流眼神,发现彼此眼中都带着笑意。
无他,实在是哈夫斯用的这个缓兵之计太过明显了前脚才打下你一座重城,后脚你过来说要结盟,还送公主,不是缓兵之计是什么?
这种简单计策一两千年前,中国老祖宗就玩儿的明明白白了,晋国君臣岂会中计?
不仅不会中计,他们还要将计就计。
朱一笑道,“孤确实听说,贵国以出美女著名贵国既有心与我国交好,就请先展示诚意。”
‘没想到这晋国国王竟是个色鬼。’
哈夫斯正使心中一喜,忙问:“请问陛下,我们该如何展示诚意?”
“很简单,只需贵国办好三件事,咱们便可永为友好邦国。”
“其一,的黎波里本是努比亚人的,如今努比亚人为我晋国一部,我们不过是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城池,何来归还之说?”
“其二,贵国国王既要将女儿托付给孤照顾,就该多给一些嫁妆。怎么说,也得黄金十万两、粮食五万石、布三万匹,骆驼三千匹,孤才能接纳他的女儿。”
“这第三嘛,两国既要结好为兄弟之邦,总得有个大小孤不才,便托大当贵国国王的兄长吧。希望从此以后,贵国国王都能唯孤马首是瞻。”
哈夫斯正使听着译者翻译过来的话,人都傻了。
心想:这晋国国王哪里是色鬼?分明是个贪婪无比的恶魔!
第474章 其国祚七百载?感光材料研究所
哈夫斯正使之前说让晋国退兵,归还的黎波里,其实只是谈判技巧。
国王吉布给他的谈判底线是让晋国不要再进兵,给哈夫斯争取调兵遣将和游说奥斯曼的时间。
哈夫斯正使原本想着跟朱讨价还价几次,就将这个底线撂出来,好完成这次出使任务。
却没想到,朱先是痛快答应讲和的事,结果却提出了三个那么贪婪的要求。
其中第一条、第三条还好说,关键是第二条国王吉布就算舍得送女儿,也舍不得给那么多嫁妆啊!
回过神后,他心思一转,道:“尊敬的陛下,您提的三件事都太大了,并不是我所能决定的。我需要回国禀告,由我们伟大的国王做出决定。”
朱看出使团是想用这一来一回的功夫为哈夫斯备战争取时间。
虽然他并没有一战灭掉哈夫斯的想法,却不防吓唬哈夫斯国王一下。兴许对方不经吓,给他一个惊喜呢?
念及此处,朱故作恼怒,“这么简单的三个条件,贵使都不敢做主答应,还说是诚心来与我晋国缔结友好?”
“你回去告诉吉布,如果一个月内不将他最美丽的女儿和孤所提的嫁妆都送过来,孤便要发十万大军,灭了哈夫斯!”
听了译者翻译,正使吓得腿一软。
十万大军?
五万大军都能轻易攻破的黎波里,如果晋国真的发动十万大军,只怕突尼斯都守不住啊。
带着这种担忧,哈夫斯正使赶紧道:“一个月实在是太短暂了,还请陛下多给些时间。”
“你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资格跟孤讨价还价?”朱佯装大怒,一拍桌子,喝道:“将他们赶出城去,赶出晋国!”
几名护军立马过来,粗鲁地将哈夫斯正使、副使都拖了出去。
没多久,整个使团便被赶出了晋阳城,由一队士兵押往港口,交给水师驱离出境。
一转眼过去二十多天,时间将进入十二月。
哈夫斯国王竟真的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朱所提的嫁妆,让使团送到了晋阳(开罗)!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大明京师,皇宫奉先殿内。
朱标看过朱发来的电报译文后,不禁感慨的背诵了一段《六国论》中的内容。
朱元璋听了哈哈笑道,“蛮夷若是懂得《六国论》,那就不叫蛮夷了。”
朱标道:“看三弟在电报中所讲,这哈夫斯国所在之地,两千年前便有强国迦太基,曾与那罗马帝国争锋,最后为罗马所灭。”
“在被罗马统治多年后,又被阿拉伯帝国统治数百年,绝非没有文化的蛮夷。按理讲,纵然其国中无《六国论》,也该懂得这类道理才对。”
朱元璋道,“老三不是说了吗,那哈夫斯多半是想拖延时间备战,甚至是找帮手。可哈夫斯却不知,有他们送给晋藩的钱粮,晋藩便可以更快的速度壮大。”
“等到明年,就算哈夫斯准备充足,甚至找到了一二帮手,也未必是晋藩对手。”
“更何况,等到明年,朝廷新增的一卫卫所军便将送至西海都司,晋藩若打不过敌人,也可花些钱粮请西海都司帮忙嘛。”
朱标觉得朱元璋、朱都太轻视敌人了,有可能会出事。
他于是道:“父皇,据儿臣了解,那地中海沿岸两三千年来都是战事高发之地,诸国不乏善战之将与善战之兵。”
“若是那哈夫斯真的找了好几个帮手,又或是拉了一位强援,以晋藩、西海都司之兵力,只怕未必敌得过啊。”
晋藩与西海都司处境关乎大明朝廷开辟地中海丝绸之路的大计,所以听朱标这么一说,朱元璋也重新审视起此事来。
不过他对地中海周边情况了解的也就跟朱标差不多,甚至有所不足,实在难以进行判断。
于是道:“这样,把刘宽叫过来,听听他是什么想法。”
说完,朱元璋便让宦官去唤人。
因为如今刘宽可以骑马、骑自行车入皇宫,因此不过一刻多钟,他便来到了奉先殿。
行礼之后,听朱标讲述了晋藩与哈夫斯王国之事,刘宽不禁苦笑道:“陛下、太子殿下实在高看微臣了在此之前,微臣都不知道地中海南岸如今有个哈夫斯王国。”
“既不知那里的情况,微臣又如何能做出靠谱的判断呢?”
朱元璋道,“既如此,咱就将光明卫所探得的地中海周边诸国局势相关情报给你看看,你再做判断。”(大明有不少色目人,可以培养为中亚、欧洲地区的谍探。)
随后朱元璋吩咐人拿来一摞文件。
地中海周边的国家并不算少,可相关情报文件却并不多,足以说明光明卫在那里的情报工作开展没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