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灭国,大棚
也不知是译者沟通不力,还是纳格哈达哈的人不相信,等八千楚藩陆军都上岸在码头列好队后,他们竟然还没开寨门投降。
朱桢当即下令,“让土兵营攻打此寨,让孤看看他们的成色。”
“遵命!”张向登应了声,便传令让土兵营出阵。
土兵们虽然素质低,却也明白如今有楚藩这样的大靠山,他们又拿着长枪、钢刀等精良冷兵器,实力要比寨子里的人强得多。
再加上土兵营是由一个楚藩副千户和几个总旗做前线指挥,因此表现还是很勇的。
只见他们扛着十几架长梯冲向寨子,猴子一般敏捷,嗖嗖地往上爬。
寨子里少数土人这时候才下意识地阻拦主要是扔石头砸和用长枪捅,至于热水是没有的,“金汁”就更不可能有了。
然而他们人太少了,长枪也都是劣质木杆加劣质铁枪头,破不开楚藩土兵的藤甲。
没错,朱桢没给土兵装备布面甲,而是让土人女子学习编制藤甲,给他们装备上了。虽只是粗陋的藤甲,并非精制,却也比无甲强多了。
在占据了绝大优势的情况下,土兵营仅用一刻钟便攻破了寨子。
朱桢见状却直摇头,“如此敌人,如此小寨,竟然还要一刻钟才能拿下,当真是不堪用啊。”
张向登听得微微尴尬,解释道:“土人愚钝,而且训练时间终究短了些。”
朱桢没再说什么,让人在这个木寨中搜刮了一番,便带着八千兵马沿着一条土路行军。
两三个小时后,楚藩军队便来到了纳格哈达哈王城两里外。
朱桢拿着千里镜,目光越过城外的一片片稻田,发现城门正开着,一些土人正慢悠悠地进出,守城士卒也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甚至有靠在城门边上打瞌睡的,竟一时没人注意到他们的到来。
朱桢笑了。
陆冈也失笑摇头,“光明卫给情报还说这纳格哈达哈强大,可能没几年就会灭掉坦松普里,没想到其王城守备竟如此松懈。”
随军的陈矩亦摇着头道:“这些南洋土人当真上不得台面。”
朱桢则挥手道:“传令给马勤,让他率领骑兵入城直捣王宫,莫要让纳格哈达哈土王跑了。”
“遵命!”
朱桢到南洋这种地方就藩,自不会一开始就养太多骑兵他只养一百名,领兵的马勤也只是个百户。
马勤知道前期骑兵立功机会难得,领了军令,就率领百名护军骑兵从两三里外冲向城门。
守城土人士卒终于惊醒,瞧见一大群骑兵冲来,却是都惊骇欲绝,扭头就往城里跑,根本没人敢阻拦。
就这样,马勤等百骑顺利无比地冲进了城,也宣告了纳格哈达哈王城的告破。
婆罗洲东南的土人此时还不会烧砖,因此纳格哈达哈城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周长四里左右,连大明境内某些大点的县城都不如。
且该城只有一个城门,那就是南城门,因此一刻多钟后,整座城池就基本被楚藩军队控制住了。
朱桢则率领麾下主要文武,来到了纳格哈达哈的王宫中。
只见这王宫也是由石头垒砌而成,却并非城墙那样的没经过打磨的粗劣石头,而是由土人工匠精心打磨过的好石头具体是什么石头,朱桢等人也辨认不出来。
宫殿规模并不大,大抵跟大明一些规模稍大的庙宇差不多,且宫殿墙壁上雕刻很多婆罗门教的神话生物,又在有些地方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等,还有些地方则挂着丝绸,然而又有不少地方挂着头骨、指骨,让王宫的氛围看起来份外诡谲怪诞。
朱桢逛了一圈,让人将那些头骨、指骨都拿去扔了,便道:“将纳格哈达哈国王带来!”
“是!”
很快,纳格哈达哈国王就被带了过来,却是个中年土人男子,满身金饰和珠宝,晃得朱桢眼睛都疼了。
他见到朱桢,就跪了下来,叽里咕噜地说起来,还一通比划。
朱桢完全听不懂。
欧阳高立马翻译道:“大王,他问咱们为何要攻打他们。”
“为什么?”朱桢脸一板,“孤来纳格哈达哈国附近建藩一年有余,他却不知遣使来拜会,分明是藐视孤,不敬大明这个理由够不够?”
欧阳高一通翻译,纳格哈达哈国王直接呆了。
随后就解释,说他根本不知道朱桢在附近建藩,也不知道他是大明的亲王。又说只要朱桢肯撤兵,他马上派使团带着珠宝去拜会他。
“天真啊。”
朱桢感叹了一句,没心思跟这个土王继续说了,让人将他带了下去。
等到太阳落山时,陆冈、陈矩等人也统计完了这一战的收获,拿着造好的册子来向朱桢汇报。
“大王,此番共计缴获黄金七万三千五百两,白银五万四千两有余,另有各类丝绸、布匹一千多匹,宝石、珍珠等珠宝共计二十三箱。”
这个数目对于一个南洋方国来讲不算多,但也不少了,但并不能让朱桢满意。
他问:“粮食缴获多少?”
陈矩道,“回大王,公库中只缴获了五千八百多石稻谷等粮食。”
“粮食为何这般少?”朱桢更不满了。
陈矩道:“微臣以为,或许是因南洋天气炎热粮食等不易久存,再加上水稻等一年可三收,又以后诸多水果、鱼肉可以佐食,故纳格哈达哈才跟那些土人部落一般,没存储粮食的习惯。”
陆冈则道:“大王,不管怎么说,此战我们轻易攻取了纳格哈达哈王城,而该国也只有这一座城池,几乎所有权贵也都在城内。”
“可以说,咱们已经灭了纳格哈达哈国,解决了来年南征满者伯夷的后患。”
“又缴获了十几万两的金银、几十箱珠宝等财物,将来还能掌控该国十数万开化土人,已经算收获颇丰了。”
听了这番话,朱桢心情果然好了点,道:“那就劳烦陆先生、陈先生将纳格哈达哈土民口数,以及拥有的田地亩数,尽快整理出个具体数目来。”
“是。”
一晃眼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中旬。
寒风呼呼,京师下起了大雪,但却遮掩不了街头巷尾越发浓重的年味。
这样的天气,刘宽既没有呆在天工院职房里办公,也没有呆在家里享受地暖,跟妻妾儿女闲谈玩耍,而是带着随员、护卫来到了京师外城西北的一块隶属于天子亲军某卫的田地上。
因为天工院下属的温室大棚种植实验便在此处进行。
当刘宽到地方时,负责今日在此实验数据采集的辽王朱植已经在大棚外面等着了。
“朱植见过老师。”
刘宽亦拱手行礼,“辽王殿下有礼了。”
两人已有多年师生关系,又有年龄差,因此行过基本礼仪后便没做无意义的寒暄,而是直接进入正题。
朱植面带愁色,“老师,我们已经尝试过好几种办法,可是如今天气太冷,大棚里的温度很难再提高,之前种植的几种反季节蔬菜快要扛不住了。”
说话间,朱植掀起了温室大棚的厚重帘子,将刘宽引了进去。
第454章 温室试验,马皇后想听倚天
今年冬天比去年明显要冷一些,京师温度都到了零下好几度,长江边水都结冰了。
刘宽一路骑马而来,虽然穿的厚实,却依旧感觉冷得很。
此时随朱植(前文写错,已改)进入大棚中,顿时便觉得仿佛进入了府中暖室般,暖和了很多。
事实上,用来实验的温室大棚确实用到了大明如今建造暖室的技术。
如眼前这座大棚有五分之二位于地下,而地上部份,则是以钢铁为骨架和透明玻璃建造的透光大棚。
而为了保证大棚内部的温度,研究所除了以水泥、橡胶、三合土等材料对大棚各个衔接部位进行适当密封外,还通过地龙、暖气管、炭盆等方式进行人工升温。
当然了,既然是进行实验,肯定是建造了多座温室大棚,好进行对比。
刘宽当前所进入的大棚,便是以地龙为主要升温方法。
“老师请看,这辣椒、黄瓜、茄子,还有这边的空心菜、苋菜、香菜,明显都快不行了。”走在前面的朱植指着一垄垄蔬菜道。
年初他跟朱允、朱、朱权四人一起领了组建温室大棚种植研究所的任务,之后四人便带着一批工匠,在这片申请来的田地上建立起多个温室大棚。
然后他们便一人负责好几个大棚,通过给大棚营造不同的条件,来进行温室种植实验。
而眼前这个大棚中的蔬菜都是他带人种下的,有不少甚至是他亲手种植,一点点培育长大的。如今看这些蔬菜因气温条件达不到将死,就好像看着亲手养大的宠物将要病死,自是心疼得很。
刘宽并不会种菜,只是在网上看过一些相关知识而已,大概还不如此时的老农。
他摘了手套,感觉了一番,觉得这座大棚温度并不算低,便问:“这大棚平时都保持在什么温度?”
朱植直接拿来了大棚内置的温度计,给刘宽看。
“老师请看,现在棚内温度是9度,但到了晚上,就会降低到4、5度的样子,也即是说,这几日棚内温度只能保持在4度到9度之间。”
历史上,温度计是伽利略在十六世纪末发明的,而摄氏温度计则是在瑞典人在十八世纪中叶发明的,主要是利用水银和水的沸点、冰点不同来进行温度划分。
以大明如今的技术水平,虽然还制造不出后世常用的温度计,但制造粗大些的原始温度计却是可以的。
因为很多试验都需要测量温度,所以早在好几年前,刘宽便指导天工院的工匠制作出了摄氏温度计。
之所以还采用摄氏温度,自然是为了方便大明研究人员、工匠参考刘宽所提供后世资料中的温度相关数据。
不过如今肯定不称之为“摄氏度”了,而是直接称为“度”。
就如朱植手中这根温度计,看着就像一根手指那么粗的玻璃棍子,一端有手柄和基座,另一端还有个圆球,造型怪里怪气。
刘宽辨认了下,发现温度确实如朱植所说,便道:“如果你想拯救这座大棚里的一些蔬菜,可以考虑加建一根暖气管道,继续提升大棚的温度。”
“不过,我注意到最近连续多天都是多云或雨雪天气,或许光照不足也是这些蔬菜萎靡的原因之一。”
朱植稍稍思考便道:“那学生给这座大棚加挂一些电灯?”
“可以尝试。”刘宽点头,随即又道:“其实实验品大多数时候都是失败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研究提供数据。所以,即使这些蔬菜瓜果死了,你也不必往心里去,因为它们的死是有价值的。”
朱植听了若有所思。
接着,朱植又带着刘宽去逛了逛另外几座条件不同的温室大棚。
有的大棚埋入地下二分之一还多,有的则只埋入了三分之一;有的大棚完全以炭盆升温,有的则完全以暖气管道升温。
条件多种多样。
逛完后,朱植得知刘宽随后直接回府,还带着人摘取了一些已经长成的新鲜蔬菜、瓜果,让他带回去给家人品尝。
虽然这些都是实验品,但并非进行化学或基因实验,只是更改了蔬菜栽培环境而已,所以不用担心任何污染问题。
大冬天能吃到这些心想蔬菜瓜果可不容易,又是学生孝敬的,刘宽很开心地收下了。
当刘宽回到府中时,天都快黑了。
“爹爹!”
当刘宽进入中院,最先迎接他的却是正在院子里带着弟弟妹妹们堆雪人的刘若雪。
作为洪武十六年出生的孩子,按大明计算年龄的习惯,她都九岁了,过完年就十岁了。
“父亲回来了。”
刘平安、刘定安以及刘长安、刘若月、刘乐安也来向刘宽行礼问候。
刘平安只比刘若雪小一岁(其实只晚出生两三个月),如今八岁了。实际上,两人都在京师第一小学上三年级。
刘定安洪武二十年出生,今年才五岁,正上学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