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还有这说法?”翠兰一脸懊恼,却还是想将灯扯灭了。
洪大轩见状忙阻止道:“吃完饭你们织布、孩子写作业不要灯光?且让它亮着吧,睡前再熄。”
第440章 洪武开宵禁,老朱问后世生活
京师如今有八十多万人,十好几万户人家。
即便其中小部份百姓因各种原因暂不接受通电入户,需要通电的人家也有十几万户。
电力局要给这么多户人家通电,是一项十分庞杂繁重的工作。故而采取分片通电的方式,由内城到外城,一片片地通电。
每一片区域通了电,接下来连续几日,必然如石条里杂造坊这般,欢声笑语夹杂着些许家长里短的吵闹,热闹许多。
而后面的日子里,百姓脸上的笑容也会多上些许。
至五月上旬,京师内外城所有报名申请过的民居都完成了通电工作。
在此仲夏刚入夜时,站在紫禁城内的高楼台上,便会发现,入目所见,四面八方,灯光犹如一片地上星河般璀璨迷人。
因此,这天夜晚,朱元璋便带着朱标、朱雄英,又召来了刘宽,一起登上午门楼顶层,拿着制镜局研制的最新款千里镜,观赏京师夜景。
看了会儿后,朱元璋感慨道:“这通了电,京师的夜景是比以前好看了。”
在朱元璋印象中,京师入夜后,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漆黑一片,只能瞧见巡城兵马提的灯笼。
刘宽道:“通电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如今京师大多数百姓相较以前富裕了,舍得花钱点灯、用电或许,在通电之前,京师的夜景也不差,只是陛下未曾注意罢了。”
“哈哈哈,”朱元璋笑起来,“你这小子倒是会说话。”
刘宽又道,“其实如今这灯光夜景还很一般,待将来电力局给内城乃至外城都安装上路灯,京师夜景那才叫美。”
“安装路灯?”朱元璋略微讶异,“这样会不会有些浪费,火电厂的电够用吗?”
刘宽道:“如今大明京师的电基本都用来照明,而火电厂经过二次扩建,提供整个京师照明电力完全不成问题。”
“至于说浪费,微臣以为,相较于路灯给百姓提供的便利及安全感,耗用些许电并不算什么后世西方不少国家可是很早就有路灯的。”
其实大明也有“路灯”,只不过大多是私家路灯。比如说皇城中没通电前,很多地方就挂着灯笼;一些权贵的府邸、园林中也是如此。
这时一旁朱标道:“说起来,如今京师百姓富裕了很多,咱们是不是可以彻底放开宵禁了?”
在刘宽到来后,大明京师的宵禁就一直在变化。
最初是在某些特定节日取消宵禁,后来又改为宵禁从夜晚九点开始,最后又延迟到十二点开始。
宵禁不断宽松,自然是为了发展城市夜市经济,促进商业发展宋代夜市可是十分发达的,北宋都城汴梁更是有不夜城之称。
这时朱雄英也道:“皇爷爷,据孙儿所知,赵宋在宋太祖乾德三年就解除了宵禁,此后汴梁夜市便通宵不绝。”
“皇爷爷英明神武远胜宋太祖,而今已开国二十四载,若再不完全解除宵禁,只怕会让某些人认为皇爷爷掌控都城的信心不如那宋太祖了。”
朱元璋心情很好,笑着道:“你这小子,居然挤兑起咱了咱说不同意你父亲的建议了吗?便是你父亲不说,咱也准备完全取消宵禁了。”
刘宽则道,“取消宵禁确实需要一定魄力这对朝廷巡城兵马、巡警局、巡火局、电力局等衙门都是一种考验。”
朱元璋道:“有考验才好,不然咱都有点懈怠了。”
又过了会儿,朱元璋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问道:“刘宽,如今咱大明京师完全通了电,你觉得比后世生活如何?”
刘宽无语,问:“陛下要听真话?”
朱元璋瞪眼,“当然要听真话咱难道是那种喜欢听人胡编乱造哄骗的人吗?”
‘谁不喜欢听好话呢。’
刘宽心里嘀咕了声,便道:“虽然如今京师通了电,但就生活便利上,跟后世相比肯定还差了许多。”
“哪些方面差了?”朱元璋半是好奇半是不服地问。
说起来,他虽然看过不少后世的视频、影视,但还真没有哪个视频专门细讲过后世人的生活视频、影视中虽然体现了一些,但对朱元璋等人来讲,都如走马观花,看得不甚明白。
更别说,看视频、影视时,他们注意力大多在主体内容上,根本不及思考里面对后世生活条件的部分体现。
闲来无聊,刘宽也不介意让老朱一家三代再开开眼界,免得他们为如今大明的发展成就骄傲自满,心生懈怠。
“人之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微臣就先从穿衣方面说后世街上有很多服装店,也即是成衣店,里面衣服种类繁多,人们进去就能买到合身的衣服。”
“更不要说,后世还有网络,人们可以网购。”
“网购?”老朱三人还是头回听刘宽提这个名词。
刘宽看了朱标一眼,道:“太子殿下曾在怪雾中跟微臣一起上过网,应该看到了,网络上有很多图片、视频。”
“所以,后世人们就将衣服的照片乃至真人穿着试衣的视频放到网上,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在网络上付款,然后让物流人员送来。”
“物流可以看成由如今驿递发展来的,主要以运送各种物资为主。微臣在来大明前,就极少去实体服装店购买衣服,都是在网上买。”
三人听了先是惊讶,随即想象了一下在网上选购衣服,不久就有人送到家里的情景,眼睛都亮起来。
朱元璋随即问:“衣服能在网上买,其他东西应该也能吧?”
“不错。”刘宽点头,“比如说,微臣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望远镜乃至当初穿的一身衣服,都是从网络上购买的。”
听此,即便是之前朱元璋存了跟后世比较的心理,此时也不禁赞叹道:“如此可真是方便。”
刘宽笑着道:“后世有两个词汇,叫‘宅男’、‘宅女’,指的便是某一类人,一直呆在家中,能够数十天乃至数个月足不出户。”
“这人当然不像大明一些公子哥样有仆从,而是靠着网购、外卖,解决生活所需的一切,就连工作都能在家里通过网络进行。”
听此,老朱、朱标、朱雄英想象了下,发现很难想象那种宅在家中数月不出的生活。
朱雄英甚至忍不住道:“老师,那不就等于自己把自己软禁了吗?”
刘宽道:“你在大明若将自己的软禁了,那在家中除了读书,或是有自己养的歌女、舞姬,欣赏下歌舞,其他什么消遣都没有。”
“可在后世,你宅在家中,网络上有近乎无穷的小说、视频、影视剧给你看,还有许多游戏玩,更可以通过传讯工具跟亲友聊天这能算是软禁?”
朱雄英一时呆了,回过神后,竟忍不住羡慕起后世宅男的生活来。
别看他如今是皇太孙,却也只能过年才看几个视频、一部电影过过瘾呢。至于说打游戏,以前在大本堂上课的时候还有机会,如今却是想也别想。
事实上,刘宽为了延长平板的使用寿命,早就将“借用平板”从大本堂奖励中删除了。
刘宽不想歪楼太狠,便主动道:“微臣再说吃的方面能通过外卖获得同城各酒楼、餐馆做好的饭菜就不说了,还能通过网购购买其他城市的点心、水果等食品。”
“就算是做饭,也比大明方便多了大明做饭须得用煤、烧菜,后世则是用电,用煤气、天然气。”
听到这里,朱标忍不住道:“这煤气、天然气能用来做饭我倒是知晓,电也能用来做饭炒菜?”
“当然了,后世人做饭大多用电饭锅,只有农村还有极少数老人用柴火锅。因此,后世城里的人还觉得柴火饭好吃,准没跑去农村高价吃柴火饭呢。”
老朱、朱标、朱雄英听了又是一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
如今他们习以为常的烧菜做饭,在后世竟然成了稀罕事,须得多花钱才能体验到真是稀奇!
刘宽则接着道:“煮饭有电饭锅,有智能的能提前洗好米放锅里,到了时候远程操控,让它煮,回家就能吃到饭。”
“炒菜则有电磁炉等,即便是煤气、天然气,用起来也比柴火方便多了,根本不需要烧火之人。”
老朱爷三儿继续根据刘宽的描绘想象,发现根本想象不出那种方便到极致的生活场景。
却听刘宽道:“当然那了,后世人仍觉得生活不够便利微臣穿越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不是在飞速发展吗,很多人便想着,能够早日发明出实用的家务机器人。”
“如果这种机器人真出现了,花钱购买一台,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永远不会疲倦,严格按你指令做事的家庭助手或者说仆人。”
对此,老朱三人倒是没太大反应。
毕竟对他们来讲,别说一个仆人,就是由几十个仆人照顾起居也是正常的。
就在三人如此想时,只听刘宽停顿了会儿,才接着道:“倒是住这方面,我没觉得比明代有太大差距。”
朱元璋一听来精神了,问:“怎么说?”
他其实想让刘宽细说,但终究矜持地忍住了。
刘宽笑道,“虽然后世人住的都是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但说到底还是房子,没跟大明之前的木瓦房、砖瓦房有本质上的区别。”
“当然了,后世即便普通人家中,也会有电扇、空调、冰箱、洗衣机这些家用电器,哦,还有自来水,所以整体生活还是比大明这边方便很多的。”
听此,朱元璋大失所望他还以为能从刘宽口中听到对于后世住这方面的差评呢,没想到刘宽又“炫耀”起来了。
这时朱标问:“妹婿,这电扇、空调我倒是听你介绍过,那冰箱、洗衣机、自来水,我虽能揣测一二,可到底不清楚,可否讲讲?”
第441章 东至沈阳西及嘉峪关,雍鲁二藩初抵中美洲
听朱标询问,刘宽耐心介绍起来。
“冰箱,顾名思义,就是能制造冷气、冰的箱状电器,主要是用来储存做饭菜的材料及一时吃不完的食物。”
“一般而言,上面一半是保鲜的,即便是夏季,里面温度也能保持在5摄氏度左右;下面一半是冷冻的,温度在零下十几度乃至几十度左右,可以很快将东西冻成冰。”
老朱一家子跟刘宽接触多了,是知道温度及摄氏度概念的。
因此,才听刘宽介绍了冰箱,朱元璋就忍不住道:“这东西好啊,咱大明眼下能制造吗?”
刘宽摇头,“只怕不能。”
朱元璋又问:“那何时能造出来?”
刘宽隐约记得历史上似乎有人制造出来以蒸汽机压缩制冷的冰箱,似乎是十九世纪的事。
且不说这里面涉及到了多少物理方面的科学、技术需要突破,单是其中所需要的制冷剂,就不是化学基础都没有的大明短时间内能制造出来的。
因此,刘宽略一沉吟便道:“至少需要等二三十年之后吧。”
朱元璋听了一脸失望。
若说再活十年,他有点信心。可若说再活二十年,他是不会奢望的。
毕竟他都六十四岁了,在此时已经算高寿之人。至于活到八十四,似乎秦代之后还没哪个皇帝活这么久吧?
朱标看出朱元璋的失望,为转移其注意力,便问:“洗衣机和自来水呢?”
刘宽笑道:“这两个就简单了洗衣机,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洗衣服的机器,一般分为滚筒式和转轮式,配合自来水,可以自己将衣服洗涤好,甚至烘烤得半干。”
“至于自来水,其实跟大明如今一些地方用竹子、陶罐做管道的从高处引水下来差不多,只不过结合水泵,能够将水从低处送到高处而已。”
洗衣机、自来水确实容易理解,设置大明就有“自来水”,所以朱标便没多问。
刘宽则自觉地往下讲,“至于‘行’这一方面,其实主要指的是交通后世交通之便利,想来不必微臣多说,太子殿下也从那些视频、影视中了解到了。”
听此,朱元璋、朱标、朱雄英都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那些视频、影视中,后世中国犹如蛛网密布的铁路、公路交通线。
再加上飞机、轮船,后世交通之便利可想而知。
不过如今大明也有了铁路、火车,甚至铁路都快修到十条以上了,倒也不至于干羡慕后世交通之便利。
想到铁路,朱元璋便问:“刘宽,你觉得如今北方这一东一西两条铁路各自需要多久能修成?”
虽然如今铁路局属工部管辖,但刘宽却算是铁路局的“顾问官”、“太上领导”,故而对铁路之事还是很清楚的。
他闻言略一沉吟,随即道:“山海卫(山海关前身)到沈阳这条铁路虽然修建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毕竟不算长,估计两到三年便可修成。”
“至于西安到嘉峪关这条西部大动脉,不仅里程长,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保守估计也得四到六年才可能修成。”
朱元璋道,“其实山沈铁路倒还好,修成之后不过方便朝廷向辽宁、吉林都司派人和调运物资而已。”
“咱大明在东北目前根本没有值得注意的敌对势力,所以铁路就算晚点建成也没什么。”
“可西嘉铁路却关乎着朝廷对甘肃、安西两大行省以及北庭都司的掌控,还关乎着朝廷在中亚的布局,越早修成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