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老朱、朱标等人是知道的,主要指的就是如今南洋满者伯夷王国的那片土地。
而看标题,这个视频显然是介绍后世这片土地是如何养活2.7亿人口的。
如今大明的经营重心就是南洋,老朱、朱标等对此倒也颇感兴趣,至于有心在南洋就近建立藩国的皇子,就对这个视频更感兴趣了。
“没有足够人口的文明,难以穿越漫长的历史。纵观今日全球,已有14个国家人口过亿,后面还有四个排队等着。”
“有人就要吃饭,但让上亿人吃饱是个世界级难题。除了中国、印度、白头鹰这样幅员辽阔、条件也好的天选之地,排在后面的人口大国都面临着如何规避马尔萨斯陷阱问题。”
“虽然条件千差万别,有的穷生,有的富养,但它们在未来人口版图中的比例肯定越来越大,值得提前研究”
视频从全球角度开局后,很自然地讲起了印尼的农业条件。
老朱等人这才知道,大多数热带气候的岛屿并不太适合农业种植,因为雨水太过频繁,会带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以印尼为例,在近现代之前,只有爪哇岛及周边地区适合农业发展。
因为那里有很多活火山,巽风海峡更是有一座世界级的大火山这些火山的喷发,能给当地土壤带来农业需要的各种矿物质,或者说肥力。
然后视频又以巴厘岛为例,讲述了当地人为了求生存,在公元十世纪,也即是宋朝时,便在当地开启了梯田种植。
再接着,视频就讲到了印尼被欧洲人殖民时农业的相关发展。
“印尼作为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区位价值不言而喻,荷兰作为当时的海上商业强国,决定认真搞搞这个殖民地。”
“今日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在历史上被称为巴达维亚,便是荷兰人取的名字,也是荷兰殖民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欧洲人为印尼带来了新作物,包括能在山地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能让食物更有风味的辣椒、番茄等。”
“由于印尼水热条件突出,这些作物在当地稍稍培育就能快速生长,比在中、日等东亚国家传播得更加迅速”
看到这里,老朱等人本以为印尼人的粮食危机起码也得等人口大爆发之后才会到来。
谁知视频解说话语一转,印尼的粮食危机就来了。
因为欧洲殖民者到印尼去可不是繁衍人口的,而是为了赚钱的。
于是他们便通过各种手段,对当地人威逼利诱,让种植甘蔗、橡胶、香料、可可、棕榈、蕉麻、水果等经济作物。
最疯狂时,荷兰人甚至征用了爪哇岛所有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这打破了印尼地区的人口与粮食生产平衡,让这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土地多次爆发大饥荒。
到了近代,日国曾经短暂占领南洋,替代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
日国当时倒是没让印尼地区都种经济作物,而是让种粮食和橡胶,但依旧让当地数次爆发饥荒,因为粮食都被运到日国去了。
看到这里,上至老朱,下至懂些事的皇子、公主,都不禁感慨:没有强大国家的百姓当真是悲惨。
视频顺着时间轴降到了后世的“现代”,印尼终于独立,虽然统治团体变换了几次,但出于历史记忆,都很重视粮食种植,终于让印尼初步解决了口粮问题。
随后,印尼当局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开始大力推广拓荒。
“到了90年代,移民计划中的农业种植部分迎来了巅峰,‘超级大米计划’问世。”
“按照该计划,印尼准备将加里曼丹岛南部的100万公顷沼泽森林变为稻田,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吃饭问题。”
“印尼朝廷斥巨资在这一地区挖了4000多公里的水渠,为稻田开发做准备。”
“森林曾是开发稻田的阻碍,但现在成了创收的原材料,一边挖渠一边伐木卖钱,仅从经济效益看,甚至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但印尼朝廷的开荒计划比伐木还要快,到了该项目中期,给予求成的印尼朝廷开始默许工人焚烧森林为挖渠开路。”
“但那些官僚没料到,加里曼丹南部的森林是一大片‘泥炭沼泽森林’表层覆盖的泥炭是植物分解物,可以看做煤炭半成品。”
“在煤堆上点火,后果可想而知!”
看到这里,朱雄英赶紧记录下来虽然目前大明朝廷未涉足视频中的岛屿,但未来多半会开发此岛。
朱桢亦记下了这一重要信息。
他接替朱棣的班督办日国事务几年,终于攒够了功劳,且在去年秋天就跟朱一起通过了海外就藩的文考,拥有了去海外建藩的资格。
他的理想之地便是如今满者伯夷国一带,或者说其周边地区。
那里属于南洋诸岛的南部,恰好在朱元璋允许就藩的地区边缘,又与澳洲大陆相隔不远,是他看好的地方。
第405章 大明药圣,周王请命
朱元璋、朱标等人也是头回接触这类问题,毕竟中国很多地方到明朝时早就被开发了,根本就没有“大规模放火烧林”的机会。
即便有,中国历朝历代也不会干这事,因为在煤炭、燃气等燃料价值被足够开发前,柴火一直是百姓生活必须的资源之一。
那么大一片森林都用火烧了,哪个不心疼?
而视频则又讲述起大火开路、刀耕火种的诸多弊端。
“火势失控,除了造成空气污染外,也让沼泽森林化为一片焦土,失去了植物的保水和蒸腾作用。原本在雨季积水可达两米的沼泽森林,此时竟出现了干旱!”
“意识到闯下大祸的印尼朝廷终于停下疯狂的‘超级大米计划’,但为时已晚,因为泥炭沼泽森林生态很脆弱,需数百年才能复原。”
“不科学开发的另一个恶果,则是上行下效,有朝廷的错误动作在前,被迁徙过的农民有样学样,为省事进行原始的刀耕火种”
通过视频,众人得知,印尼在这些将开发的岛屿森林中进行刀耕火种,除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还经常引发森林大火,给周边地区带来雾霾天气。
印尼朝廷终止移民开发计划后,选择老实的投入资金,利用水利、机械、化肥、种子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才勉强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但印尼人口一直在持续快速增长中,因此粮食危机始终笼罩在印尼人的头顶。
视频的结尾总结道:“总之,印尼的国土资源有着很高的农业上限,但开垦雨林,即使在现代也是成本高昂的,且会永久性消灭雨林。”
“相比古代的巴厘岛农民,现代人无疑有着极高的技术,但由此产生的权力与傲慢,也很容易让决策者无视大自然基本规律,造成更大的灾难。”
“可见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成长,不光是技术应用的过程,也是科学观念深入社会意识的一个过程。”
视频结束,老朱等人都默默沉思了会儿。
随后朱元璋才开口,感慨道:“通过这个视频可知,后世新朝拥有极高的技术后,仍能敬畏天地,殊为难得啊。”
“反倒是那后世的印尼朝廷,做了个反面例子,图一时之快放火烧林,没能垦得田地不说,反而贻害数百年。”
就连马皇后都忍不住道,“这印尼朝廷做事确实急了些那么大一片森林,里面有多少木材、草药、柴火等有用之物?竟都一把火烧了。”
朱标则道:“老子《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着实是有道理,一大国朝廷,一举一动都牵扯重大,一旦踏错,便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随后朱桢也开口道,“当年我奉父皇之命去吕宋办差,便有一个疑惑南洋诸岛尽是丛林,按理讲土地该很肥沃,怎么那么多年过去都没有被开发太多。”
“而今看了这个视频,才结合过去几年朝廷在吕宋、海龙两大都司的垦荒种田经验,才知晓南洋诸岛并非都是很好的种田之所。”
“在多数地方,想要小规模开荒不难,可想要大规模垦荒、养民,可就难了。”
不少人听得微微点头。
之后,老朱一家子又议论了会儿,朱元璋才示意刘宽播放第三部视频。
刘宽调出视频后,道:“陛下,接下来的两部视频都属于微臣剪辑的大明风华系列。”
朱元璋道,“既然你认为该播放,那就播放吧。”
刘宽一听就知道,朱元璋在暗示他,视频中不要泄露了“靖难”相关的事但这些视频他最起码也要事先看一遍,即便有涉及透露靖难的信息,也会被他剪辑掉。
视频播放前,众人便看到了标题。
“世间医者千千万,人间再无李时珍大明风华之大明神农、中华药圣!”
神农?药圣?
看到这两个词,朱元璋、朱标等都是微愣。
虽然之前他们就想过,历史上大明享国两百多年,必然会出现不少名医,却也没想到,竟然能出现被称为神农、药圣的人物。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这与四百多年前我国明代药圣李时珍所撰写的《本草纲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次对中医药的规范。”
“然而一个庞大的国际组织,一个则是孤立无援的个体,编写难度完全不同。”
“那么李时珍是如何完成这项浩大工程的?修订《本草纲目》又有何重要意义?下面让我们走进药圣李时珍传奇的一生。”
视频开篇就道出了李时珍被称为药圣的原因,那就是编纂了《本草纲目》。
老朱等人虽知个人编写书籍之难,但仅从开篇这几句话却是难以体会到的。
但视频接下来对李时珍一生进行了较为具体、深入的讲述。
“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县,祖父是一位走街串巷的铃医,父亲李言闻则是地方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
“李家后院种满了从各地收集来的草药,李时珍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培土”
根据视频的介绍,李时珍可以说出身“医药世家”,然而正是其祖父、父亲两代为医,才对医者地位不高深有感触,因此待李时珍年龄稍长就让其走上科举之路。
李时珍少年中了秀才后却屡试不中,于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便放弃科举,选择了兴趣所在的治病救人之路。
他聪明好学,没多少年便继承父亲医学,也成为了一地名医。
因为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名传湖广,被楚王聘入王府,几年后又被楚王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在此期间,李时珍借机阅读了王府、皇室珍藏的大量医书药典,甚至见识到了很多民间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但也正因此,李时珍发现古今各种医书药典中有不少对同一种药的称呼、描述不一,甚至多有错误,给行医者带来了麻烦,甚至会因此让病人丢了性命。
再加上当时嘉靖皇帝宠幸方士、道人,痴迷炼丹,李时珍看不过去,又深深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感觉,便辞官归乡,一边治病救人一边编撰《本草纲目》。
“为了弄清各种药书、药典中的疑难,李时珍常常外出,寻找、品尝草药。”
“他曾为了辨别药草,品尝曼陀罗,因之麻痹昏迷过去;他亦曾去田中捕毒蝎,去试一试水银是否真能长寿,走入森林猎户家中了解虎骨,走入矿穴找寻防止采矿中毒的办法。”
“就这样,李时珍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江西、江苏、安徽等广大地区”
视频中,由黄海冰饰演的李时珍从满头乌发的中年走到了一头银发的老年,历时二十七年,又修订了十年,三易其稿,终于编撰成了中华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视频到了末尾,讲述了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在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世人对他的种种纪年,最后给与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草纲目》因收集资料广博,上至坟典、药经,下至传说、偏方,凡有相关,靡不备采,故而书中有些内容不免与现代认知不符,甚至有些迷信色彩。”
“但也正是李时珍秉承‘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本草纲目》保存下来,成为后世珍贵的药学研究资料。”
“从这一方面来说,李时珍被称为药圣,当之无愧!”
这次视频播放完,老朱一家子稍稍沉默后,却是朱标率先开口。
“若算上修订,前后耗时三十七年,以个人微小之力编撰了一部名传后世的药学巨著,着实不易。”
“正如这视频最后所说,纵然那《本草纲目》有些错谬之处,李时珍药圣之名也当之无愧啊。”
朱元璋则若有所思地问:“标儿,你之前负责医学院、医院之事,可有了解过,如今的医书、药典是否有如那李时珍发现的一般,多有矛盾、错误之处?”
朱标道,“这个儿臣倒未曾留心,但想来应是有的儒家典籍历经数百上千年都有些错谬之处,何况不如其受重视的医书药典?”
朱元璋道,“既如此,咱大明便该组织人力、物力,编写一部类似《本草纲目》的药典出来,纠正过往医书、药典中的错谬。”
“由朝廷来做这件事,想必比个人来做要容易得多,也能做得更好吧?”
刘宽、朱标之前办理医学院、医院事务之时,还真都忘了这件事。
此时听朱元璋提起,刘宽不禁拱手道:“陛下圣明,朝廷编纂这种医学药物典籍,既有利于当代医者和病患,又可给后世留下医药方面的研究资料,可以说利及当代,功在千秋啊!”
“哈哈哈,”朱元璋开心地笑起来,“你小子拍马屁倒是越发纯熟了。”
“标儿,此事且先记下了,最迟元宵节后,便下诏组织人手办理。”
这时人群中一直比较沉默的周王朱忽然出声道:“父皇,儿臣近几年对医药之道颇感兴趣,愿领命督办此事。”
朱元璋闻言看了朱一眼,一是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