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
第389章 朱檀悟了,联姻嘛年龄不重要
朱元璋给朱雄英专门配备一支豪华医疗队这件事,朱檀心里其实是很吃味的。
毕竟原来他在诸皇子中也颇受朱元璋宠爱,可惜后来朱元璋对他的爱似乎没了。
同时,通过配备医疗队这件事,朱檀越发肯定之前的一个猜测:原来大明历史上的雄英多半因病夭折了。
不然雄英出个远门,父皇、大哥这么紧张他干吗?
不过,若是雄英大侄子真的夭折了,大哥之后这皇位落在了谁身上?
允侄子,还是允侄子?
在朱檀又暗暗揣测起原历史时,朱标则当做没听见他与朱的话,认真看着朱雄英道:“雄英,你确实该知道轻重你如今是皇太孙,安危不仅仅关乎个人,亦关乎大明之安稳。”
听这话,知道自己在原历史上夭折了的朱雄英终于是郑重点了点头,应道:“孩儿谨记。”
说完,朱雄英便与朱、朱檀一起登船,离开京师。
去陕西,他们本可以从京师火车站乘火车至徐州,再换乘舟船走水路去西安的。
但因为此番三人还各自肩负着点校兵马、管运物资的差事,必须先去扬州府城一趟,这才选择走水路离京。
朱标见朱雄英乘坐的官船远去,便收拾了担忧的情绪,转身进城。
他作为太子,如今要管的事不少,可没时间一直沉浸在对孩子的担忧之中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初九,大明皇帝引汉唐之例,诏令东察合台汗国限期上表内附。
黑的儿火者汗怒拒。
大明自关西七卫及草原分两路出兵十万,旬日之间便攻下土鲁番、叉力失、柳城、铁门关、苦先等土鲁番盆地的城池、关塞。
三月二十五日,明军攻克东察合台汗国重镇别失八里。
如今的东察合台汗国都城虽不在此,但别失八里自汉朝时便是西域重要城池(汉代为高车国都城),唐代则在此设立北庭都护府。
而在其他时期,别失八里同样为西域重镇。
如今,土鲁番与别失八里可以说一南一北,为东察合台汗国控制天山南北及土鲁番盆地的重要城池。
东察合台而今的都城,阿力麻里(霍城)。
一座融合了伊教与蒙古建筑风格的王宫中,黑的儿火者汗(音译)收到别失八里失守的消息后又惊又怒。
“别失八里墙高三丈有余,是一等一的大城,竟然也一日就被攻破了?沙迷查干是怎么守城的?!”
沙迷查干是黑的儿火者当前最信重的儿子,而来报信的将领则是沙迷查干的心腹,闻言便替沙迷查干解释起来。
“大汗冤枉二王子了,别失八里失守绝非二王子无能,实在是明军太过厉害。”
“明军火炮极其凶猛不说,明军士卒也个个悍勇无比,我们的勇士便是五个打他们一个,也未必能胜,更别说攻打别失八里的明军至少有三万人。”
“二王子当时麾下只有八千兵马不到,兵甲、火器也不如明军,哪里守得住城池?”
黑的儿火者怒道,“就算守不住,他也该多坚持几日,起码等我派去援军!”
多坚持几日?
别失八里实际半日都没能守住,一个时辰不到就被明军攻破了。
报信的将领心里如此想,却是不敢说出来的。
黑的儿火者也知道现在怪罪不知人在哪里的二儿子无济于事,于是派人招来国内伊教大祭司。
黑的儿火者已继任汗位六七年,与如今这位伊教大祭司处得关系不错若非不错,他也坐不稳汗位。
因此见面后,他便开门见山地问:“大祭司阁下,如今明军西进,我汗国勇士根本挡不住,半月不到便连丢土鲁番、别失八里两座大城,该如何是好?”
大祭司并未多想,直接道:“大汗,之前那大明洪武皇帝传诏来,让汗国内附,只允诺给大汗一个小小的伯爵不说,还要让大汗家族移居大明京师,生死受其操控;又让我伊教听其管理,大祭司都要由其任命,完全没将我等放在眼里。”
“如果让他们占据了西域,神的荣光必将从这片土地上消失,那样的话,即便将来我们死了,灵魂也会被真神审问、拷打。”
“为今之计,只有向西察合台汗国求援,才能挡住明军的兵锋。”
黑的儿火者闻言犹疑,“我们与帖木儿已经争战十几年,他岂会愿意出兵援助?”
大祭司露出微笑,行了个教礼,道:“他会的虽然两国交战多年,但到底都是真神的信徒,而大汗与帖木儿更是真神的宠儿。”
“汉人有句话,叫做‘兄弟倪于墙,外御其辱’,帖木儿是个英雄人物,相信他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当然了,两国交战多年毕竟积累了很深的仇恨,即便由我教居中说和,只怕双方仇恨也难以消弭。”
“为了让彼此信任,能通力合作对抗明军,我建议大汗将三公主嫁给帖木儿。”
黑的儿火者先听得连连点头,可听了最后一句,不禁瞪眼道:“乌雅苏其格才九岁,那帖木儿却已经五十多岁了,还是个跛子,我怎么可以将心爱的小公主嫁给他?!”
大祭司道,“大汗,年龄不重要,帖木儿是跛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眼下唯有他和他的军队可以帮助您抵挡明军。”
“而且您一定要快,否则只怕帖木儿的军队没赶到,您就要被明军逼得逃出国都,四处流亡了。”
当年兄长被权臣杀害,汗位被篡夺,黑的儿火者也是逃亡、隐匿了十几年,才抓住机会,在他人的帮助下夺回了汗位并为兄长报仇雪恨,绝非优柔寡断之辈。
因此,他心里稍稍挣扎了一会儿,便咬牙道:“好,我听大祭司的,还烦请大祭司派人随我的使者队伍一起出发,争取尽快请来帖木儿的援军!”
大祭司提醒道,“大汗最好直接将三公主送去。”
黑的儿火者想起乌雅苏其格那娇俏的小脸,心里软了下,便又硬起心肠道:“好!”
在生死存亡之际,不论是宫廷方面,还是伊教方面,动作都很快,仅用一日便组建好了使团,在次日出城,全员骑着快马西去。
然而就在黑的儿火者收到别失八里失陷消息的第三日,一支打着红底盘龙日月旗的军队便出现在阿力麻里城外。
“明军!”
“明军打来了!”
守城的汗国军卒看清楚城外军队的旗帜后,立马高声大喊起来。
很快,示警的鼓声便响起,更多的东察合台汗国军卒成队地上了城墙,城中居民则纷纷关闭了门窗,只敢从缝隙观看外面的情形,一时间战争的气氛笼罩了整座都城。
不多时,黑的儿火者也穿着一身华贵盔甲来到了东城门楼上,眺望城外的军队。
见城外明军似乎只有一万多人,他先就松口气汗国虽然兵少将寡,但在都城这边却也是有一万多兵马的。
一万多对一万多,就算明军厉害,可他们是守城方啊,优势依然在汗国这边。
察觉到军卒们都为这些日子传来的各种明军多厉害的消息影响,士气有些低迷,黑的儿火者便道:“告诉所有将士,我们只需坚守数日,便可等来援军,到时候明军必会退走!”
几名侍卫领命去传话,果然守城将士们的士气肉眼可见地好转。
这些汗国将士想法大抵与黑的儿火者类似就算明军厉害,同等兵马数量下,他们守住几日都城总是有信心的。
城外。
明军军阵中。
朱与朱檀正各自拿着一杆千里镜,在眺望城头情况。
此番加入先锋部队来攻打阿力麻里,可是两人好容易争取来的,自是希望能尽快攻克阿力麻里,免得拖延时日,让后面大军跟了过来,摊薄了功劳。
可惜的是,两人并非先锋部队的主将。
第二更。
晚安~
第390章 下西域易,治西域难
先锋大将乃是勇信伯顾成。
顾成只比朱元璋小两岁,少有勇力、武艺不凡,操舟于江淮之间,结交豪杰。
朱元璋起势后,他前来投靠,很早就在帐下当亲兵。
大约是因为太好用了,早些年朱元璋一直没将他外放,年过四十才得到外出领兵的机会,不断立功升职。
当年六扇门建立,朱元璋又将顾成调来担当第一任指挥使。前年他卸任六扇门指挥使之职,参与灭北元之战,终于累功得授伯爵。
朱元璋见他当初参与平定西南之战受的伤好透了,这次收复西域便任其为先锋大将,算是再给一个立功的好机会。
顾成同样在用千里镜观望城头形势。
看了会儿,他便下令道:“让炮兵先轰上五轮,三轮开花弹间杂两轮实弹。”
“得令!”
传令兵领了令旗,当即前去传令。
如今明军攻城已经有了套路先用神威大炮轰上几轮,待守军扛不住时,再派步兵用飞桥、云梯等攻城器具攻城。
若时机合适的话,还会先行潜入内应部队。
就顾成所知,这阿力麻里城中便有不少光明卫潜伏。
不过光明卫是搞情报的,用来做内应部队不是不行,但人数终究少了些,若损失太多朱元璋也会心疼。
所以早在一个月前,光明卫便设法将五百明军精锐带入城中隐藏了起来这五百明军精锐虽然没有火炮、鸟铳这种明军主要武器,甚至没有多少盔甲,但短铳、刀剑乃至手榴弹却是携带了不少。
阿力麻里是在二三十年前秃黑鲁帖木儿(黑的儿火者的父亲,东察合台汗国第一任大汗)才成为都城的,城墙还不如别失八里高大,只因距离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等地更近,才在东察合台强大时被立为都城。
如今明军既有神威大炮,又有精锐内应,军心士气高昂,顾成所领先锋部队即便只有一万多人,亦有信心将之攻下。
事实上,此番担任征西将军的宋国公冯胜之所以派他担任先锋迅速赶来,便是要盯住阿力麻里,尽量将黑的儿火者等东察合台首脑人物一网打尽。
明军炮手训练充足,实战经验也不少,已算是相当成熟、精锐的炮兵。
此时,得到军令后炮兵队伍很快就将二十门神威大炮炮车安置在了一处颇为合适的阵地上,并在炮队千户的指挥下开始打炮。
轰轰轰
一发发开花弹落在阿力麻里城头,立马再次爆炸,碎瓷片、铁片、铁钉向四面八方激射,顿时让头回经历开花弹轰炸、防备不足的守军成片死伤。
呆在城门楼里的黑的儿火者此时一脸震撼之色,随即就变成了惊惧。
他虽然早就听闻明军火炮厉害,甚至听一些将领描述过其威力,可当亲自在城头体验了一回,他才知道明军火炮威力多么大。
此时阿力麻里城头上的守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通的王城卫军,约有五千多人;另一部分则是汗庭护军,约有八千多人。
然而不论是汗庭护军还是城卫军,都在炮火的攻击下慌乱失措了毕竟都是头回经历,如此猛烈地炮火下,谁能扛得住?
虽有几个将领顶着炮火呼喝军队顶住,却没什么效果。
大部分汗国军卒才经历了两三轮炮弹,就不顾军法逃下了城墙;留在城墙上的军卒,死伤不少且不说,剩余的也不知该做什么。
明军在近三里外呢,便是城头最好的回回炮也打不了那么远虽然是投石车的终极版,可最远射程也只有一里而已,跟火炮根本没法比。
那么多汗国军卒从城头溃逃下去,除了因为惧怕明军炮火外,也因为呆在城头做不了什么,仿佛白白被炮弹轰杀。
城外。
顾成见三轮炮弹之后,城墙上守军就空了一大片,几乎无人露头,当即就下达了攻城的军令。
进攻的号角下,炮声依旧。
东察合台一方虽有将领意识到此时该让军卒上城墙防守,可溃逃下去的军队却很难调动。就这样,等到明军过了护城河,来到城墙下,城头依旧没多少汗国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