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21节

  接下来的视频给了他部分答案。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这台仪器的形象曾烙印在无数国人的记忆里,它,就是地动仪。”

  “1952年4月,《画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以整个版面详细介绍了地动仪的结构和原理。这台古老文明的科技结晶,始为人们所熟知”

  接下来,视频讲述了地动仪在后世新朝从最初被人们所熟知,再到进入联合国展馆与白头鹰国登月后带回的月球矿石并列,直到被送上后世中小学课本的一系列事件。

  看到这里,朱标等人既觉得与有荣焉,又为古人的智慧惊叹。

  然而,接下来不论是视频动画里的张衡,还是后世的地动仪,都遭遇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你说朕最应该罢黜的到底是谁?’,大殿内,皇帝当着百官的面向张衡询问他迫切地想从这个能够‘聆听天意’的人身上得到答案。”

  “数百年来,大汉一直被‘天谴论’所主导,觉得是人间正义不彰,上天才降下灾异惩戒。”

  “所以,每逢天灾,皇帝最重要的往往不是赈济灾民,而是下罪己诏,罢免有关官员,以图平息上苍愤怒,修正施政上的错误”

  看到这里,朱元璋不禁摇着头冷笑起来。

  虽然视频将朝堂之事描述得太过简单,却也说明,天谴论等董仲舒提的天人感应那一套,很容易成为士人挟制皇帝的“武器”。

  尤其是在朝堂昏暗、皇帝能力不足的时候。

  从这一点看,他为了宣扬科学之道,放弃以往历朝所奉行的“天人感应”、“天命”、“天谴”那一套塑造统治法理性的说辞,无疑是正确的。

  视频动画中,张衡因地动仪测出了千里之外的地震,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被罢免官职,落魄地离开了洛阳。

  随后,画面一转,却是后世的地动仪在日国展览时遭受质疑。

  然后国际上质疑地动仪真实性、功能效果的声音便如浪潮般涌来,便连国内都出现个什么舟子质疑、批判地动仪。

  又因为,用以出国展示的地动仪确实是后世制作,只是一个模型,不具备历史上张衡地动仪那般功效,便让地动仪这个曾给国人带来荣耀的古老科技结晶一下子被打入泥尘里,成了伪科技。

  看到这儿,不少皇子、皇孙都愤怒了。

  “又是这个日国搞事,当真是可恶!”

  “这日国简直就是一条毒蛇,不知什么时候就来咬咱们一口,就该早点将其灭掉!”

  “那什么舟子居然带头公开批判地动仪,简直就是国之叛贼!”

  “”

  当然,也有相对冷静的,比如老朱、朱标就在想:以后世的科技水平,按理不该复原不出后汉时期就被发明的地动仪。

  难不成张衡地动仪真的是徒有虚名,如那什么舟子所说只是个摆设?

  视频接着讲述了后世新朝科学家复制地动仪的经过,表明该地动仪确实与史书所述不符。

  很多科学家研究过地动仪,却都没能成功制作出史书中所描述的张衡地动仪。

  随后,视频转回动画。

  在张衡离世几十年后,董卓领兵入洛阳,一场战乱,董卓离开洛阳时放了把大火,连灵台和里面的地动仪也烧毁张衡地动仪从此失传,只存于史书之中。

  看到这里,老朱一家子的心都沉了下去。

  很快,视频中来到了2003年,新朝再次启动了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工作,并且这次终于以“悬摆锤模型”制作出了功能与史书记载相似的地动仪。

  然而,五年之后,地动仪的相关内容却被从课本中彻底拿掉。

  原来新型地动仪的设计并不被学界认可,不少人认为其“悬摆锤模型”设计与史书上关于地动仪的描述不符。

  因事情屡屡引发争议,课本这才拿掉了相关地动仪相关内容。

  视频播放到这里,老朱一家子中有的人对此事都不报希望了,认为张衡地动仪可能就是假的,或是夸大其词的东西。

  然而到了视频末尾,事情又有了转机。

  后世科学院的一位老研究员,在经过多年低调研究后,终于解决了验证“直立杆模型”地动仪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也为张衡地动仪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佐证。

  “地动仪就像是中华浩瀚历史中不可触及的一缕幻梦,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它的真实模样。”

  “但在1800年后的今年,张衡的这些继任者们让我们得以确信,那年在洛阳城里绽放的未名之花,至今仍在这片热土上摇曳。”

  十几分钟的视频放到这里结束了,朱元璋看向刘宽,问:“这地动仪真能感应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

  刘宽道,“虽然微臣来大明前,后世依旧未对此事盖棺定论,但如视频中所言,起码有人证明其确实可能存在。”

  “而在微臣个人而言,是愿意相信我们史书对此类内容的记载的,也同样愿意相信我们先辈有着发明、制作这些堪称奇迹之物的智慧和能力。”

  “比如说宋朝时发明的‘水运仪象台’,不仅是一台精密的天文仪器,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比西方足足领先了几百年。”

  “其在靖康之难中被金人抢走,几十年后因运输不便而被丢弃,而随赵宋南渡的相关手稿则又因为无人能理解其制作方法而未能仿造,以至于该先进仪器就此失传。”

  “直到后世新朝成立,才组织了一批科学家将之成功复原,验证了其真实存在。”

  老朱、朱标等人听得点头。

  因为这个水运仪象台已经被天工院复原了明初从元廷那里得到的宋代相关史料可比后世多得多了,再加上有刘宽指导,又能调集全国能工巧匠,复原起来自是没问题。

  便是水运自鸣钟的成功研制,也与复原水运仪象台有着一定的关系。

  刘宽则又道,“再比如说张衡的其他发明,水力浑天仪、指南车、独飞木雕等,其中独飞木雕在后世看来就是机械动力飞行器,即后世俗称的飞机。”

  “汉代就能发明飞机,这听着十分不可思议,但经过理论推导及实验验证,储存机械能以飞上高空,然后滑翔数里的简易飞机汉代是可以制作出来的。”

  “后来在曹操宗族墓中出土的鎏金铜螺旋桨,也证明了东汉确实制作过独飞木雕。”

  说到这里,刘宽露出惋惜之色,“不过,不论是地动仪、独飞木雕还是其他的一些先辈发明的精妙之物,都因为是一时的、以个人智慧为主的结果,当遭遇王朝末世,历经战乱,便都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或是不为后人所知,又或是遭受他人质疑,何其可悲?”

  “微臣以为,之所以发生这类事,既与这些朝代不重视保存科技成果有关,也与其未曾系统性地发展科学、科技有关。”

  听到这里,朱元璋也叹了声,点头道:“你的意思咱明白了放心吧,咱大明肯定会坚定推行科学之道,也会设法保存所有的科技成果。”

  刘宽之所以选择这个地动仪相关的视频,除了觉得内容有意思外,也有借此提醒朱元璋之意。

  如今见目的基本达到,便没再多说了。

  而朱元璋跟一众皇子、皇孙又议论了几句张衡、地动仪相关的事,这才让刘宽继续播放下一个视频。

  刘宽将准备好的第三个视频调出来,

  平板放好,该视频的标题就出现在屏幕上,看着很普通。

  “打工人就业困境频现,这个时代我们在经历什么?”

  “打工人”这个名词朱标等平时与刘宽接触较多的人是懂得的,因为刘宽偶尔就会称自己是老朱家的打工人。

  那这个视频要讲什么?

  后世打工人的就业困境?这对大明又有什么可参考的呢?

  带着这种疑问,老朱、朱标等耐心看起了该视频。

  视频开头,在令人心悸的背景乐下,一个男子解说声传出,“月薪一万算什么水平呢?”

  第一更。

第386章 结婚花销竟这么高?后世似乎麻烦大了啊

  刘宽见老朱一家子都有点懵,便暂停了视频,主动道:“陛下可是有疑问?”

  朱元璋道,“这视频中所言的月入一万之类的,指的是后世钱币吧?价值大概与此时多少宝钞相等?”

  刘宽道,“陛下大约是忘了,微臣之前说过,后世的钱不好与此时对比的,当然,非要对比,勉强可用粮食来兑算。”

  “大明如今普通米面价格,大约在一贯钱一石,咱将一石米面按188斤算,大概5.3钱一斤米面。”

  “后世一般米面价格大概是两三块钱一斤,就按2.5元一斤计算。”

  “所以后世一万块钱大概能买4000斤大米,相当于21200文钱,也就是二十贯有余。也可以粗糙地理解为,后世一元钱相当于大明此时两文钱。”

  听刘宽报出最后的计算结果,老朱、朱标等老朱家男子,乃至马皇后等女子,想起方才视频开头所言,顿时一个个露出惊讶之色。

  月入二十贯有余在后世竟不配结婚?

  还有那相亲角的老人说,月入二十贯不如讨饭?

  惊讶之余,老朱、马皇后等都一个个面露不解之色,心想:后世这是怎么了?

  朱则对那句“扛楼背货日赚千元”印象深刻。

  心想,看视频那扛楼背货的不就是力夫么,日赚千元,岂不是相当于两贯?

  力夫一天能赚两贯钱?那一个月岂不是能赚六十贯?一年就是六七百贯啊。

  哪怕除去一些休息时间,按五百贯算,那也比大明很多官员年俸都高了。

  要是我当初是在后世干了两年的力夫,岂不是能赚上千贯?!

  众人回过神后,朱标最先开口询问:“妹婿,后世人收入竟这般高?月入二十贯都娶不到媳妇,按正常的月收入岂不是得五十贯往上?”

  刘宽听了苦笑,“殿下,这里面误会大了。”

  “哦,有何误会?”

  “首先,这阿婆主在视频中提到这些事并非描述后世的正常事情,而是在讽刺某些人这点殿下不会没看出来吧?”(上章末尾被河蟹吃了部分内容)

  朱标略微尴尬,他压根儿就没注意,忽略了。

  刘宽又接着道:“其次,微臣之前说了,用米做中介转换来对比后世钱和大明钱的价值,只是勉强为之,其实并不合理。”

  “后世一万块钱究竟有多大价值,微臣再举几个例子,殿下应该就能大概了解了。”

  “后世在科技发达、工业发展的情况下,类似于保证基本饱暖的物资大多很便宜。”

  “米面就不说了,猪肉也只有十几块一斤,普通的羊肉二三十块,普通牛肉一斤也不过三四十块,盐两三块钱能买半斤左右。”

  “做好的衣服,便宜的十几块、几十块一件,一般的也不过一百块、几百块一件,寻常鞋子也是几十块、上百块、几百块这样子。”

  “但也有些东西,既必须又很贵。比如说房子、车子后世但凡结婚,基本上都要求男方有一套新房、有一辆汽车。”

  “在微臣来大明前,后世房价虽在下降,但在之前,即便是普通县城,一套房也要五十万至八十万块钱。”

  “若是在京师、杭州、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一套房至少也要几百万,稍微好些的则要上千万。”

  “至于汽车,虽然便宜的有几万块一辆的,但若是用于结婚,一般至少都会买个一二十万,甚至二三十万往上的。”

  “若是再加上彩礼钱后世全国各地彩礼钱多寡不一,但少的地方也要十万左右,多的地方则要三十几万。并且这只是该地方的彩礼下限,而非上限,事实上彩礼没有上限。”

  “再算上结婚的其他花费,即便某男子只是在一个小县城娶一个普通女子,房、车、彩礼等花费加起来也得七八十万。”

  “若是该男子月入一万,工作后不吃不喝不做任何花费,需七年左右才能攒够结婚的钱。”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少数较为了解民间情况的,听了刘宽这番话都颇为惊讶,没想到后世结婚花费竟如此之大。

  大明民间普通人家结婚,正常来讲,花个十几贯就够了。

  但也有人越发不理解阿婆主在视频开头对某些现象的讽刺,不理解刘宽这番话。

  朱檀便忍不住道:“月入一万要不吃不喝的攒钱七年,才能攒够结婚所需的最少花费,若算上吃喝,估计得要十年吧?”

  “如此一来,视频开头说月入一万不配结婚,倒也不算太过分吧。”

  不少皇子、公主、嫔妃听了朱檀的话下意识点头。

  确实,以此时的观念来看,一个人要工作十年才能攒够结婚所需的钱,那么他这个一万块的月薪确实有些低了现实中哪有让姑娘能等一个男子十年再结婚的?

首节上一节32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