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18节

  “蒸,掺稀饭里煮,或者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哦,还可以弄成红薯粉再做成红薯粉条呢,吃法可不少。”

  葛三七听着村民们的议论,也是一脸地笑容,随后大声道:“朝廷让我们种上了这么好的粮食,今年的粮税我们葛家一定要交的积极些,别等着乡里派人来催。”

  “还有,朝廷既然要推广这红薯,我们也帮帮忙,家里有外地亲戚的,就想办法送一些红薯过去,让他们尝尝这好东西,帮朝廷说道说道。”

  “好咧!”

  “二大爷放心吧!”

  村民们都高兴地应下了,一趟趟地往村里运送红薯,干得热火朝天!

  当天,朱标接连去了三个不同的村庄,或亲眼见证,或得知结果,三个村庄红薯都是大丰收!

  窥一斑可知全豹。

  可以预见,今年治理推广种植红薯的地方必然都是丰收的。于是,以朱标的养气功夫,回城路上也是笑容不断。

  在快要进城前,朱标感慨道:“要是玉米也能收获这么多就好了。”

  刘宽摇头,“后世玉米虽然能亩产上千斤,但以当下条件却不可能办到。”

  朱标只是随口一感慨罢了,他是知道试验田玉米产量的哪怕有老农精耕细作,亩产也不过三四百斤。

  玉米推广种植时不可能用试验田那么好的田地去种,精耕细作上必然也有所不如,因此农官们预估,这次推广种植的玉米亩产可能在两百斤左右,还不如水稻亩产多。

  当然,即便是如此,玉米也是值得推广种植的。

  江南旱地之前多种豆子等杂粮,其产量并不如玉米,也没玉米更适合当主粮。最重要的是,种植玉米跟种植水稻并不冲突。

  但在将来,红薯、玉米等美洲作物都推广开后,百姓必然种红薯的多些,种玉米的较少了,毕竟红薯、玉米都是在旱地里种,种收时节也相差不多。

  

  

  时间一晃到了九月。

  大明各地尽是一片繁忙的丰收之景,有少数文人开始歌颂盛世。

  初十这天早上,刘宽吃过早饭后,带着刘若雪一起坐马车出门,却是送刘若雪去上学。

  京师的学校要比其他地方早些办好,故而八月上旬,京师的小学、中学便相继开学了。

  刘若雪按大明习惯算年龄,已是六岁,刘宽与朱蕙兰、苏采薇商量后,还是决定送她去小学上学前班。

  走出太平街没多久,马车就来到了皇城附近一处建了围墙的建筑群前,只见大门一侧竖着的匾额写着一列龙飞凤舞的黑色大字京师第一初级小学。

  根据礼部的规定,这座初小只招收勋贵子弟以及在京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小学。

  在京师数十座初级小学中,它不仅师资及硬件设施最好,安全防卫也是一等一的。

  不过刘宽的马车并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向前走了几十步,来到了另一个稍小的大门前。

  这大门一侧挂着类似的竖牌,上面也有一列黑色大字京师第一初级小学(女部)。

  校门前有专门的停车场,车夫驾驭马车停好后,刘宽便牵着刘若雪的手下来了。

  五六岁的刘若雪背着样式古怪却好看的双肩背包,扎着可爱的女童发髻,可小嘴却瘪瘪的,下车后便仰起头可怜巴巴地道:“爹爹,今天不上学好不好?就帮我请假一天嘛?”

  可爱的女儿撒娇,刘宽真有点受不了。

  但他还是硬起心肠,做出严肃的样子,道:“咱们不是说好了,今天爹爹送你上学,你来上学的吗?难道咱家若雪说话不算话?”

  原来,今天刘若雪早饭后耍性子不愿上学,苏采薇一顿训斥,让刘若雪大哭了一场,最后还是今日休沐的刘宽说送她上学,才将她哄好。

  当然,刘宽这么做免不了又被朱蕙兰、苏采薇埋怨过于宠溺女儿。

  其实刘宽并不觉得自己多么宠溺女儿,他只是不想扮演刻板的严父,想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女儿而已。

  此时刘若雪想起出门前的约定,虽然近几日对上学很反感,但想了想还是道:“好,我去上学那爹爹一定要早点来接我。”

  刘宽笑着点头,“放心,今日爹爹休沐,会早点来接你的。”

  随后,刘宽牵着刘若雪的手来到校门口,将她交给了一位女教师。

  看着刘若雪进了校园,刘宽这才有心思打量其他。

  其实这座“女校”在改造后之后,他就来看过一次,对里面建筑什么的都很了解。

  说起来,当初礼部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对是否招收女学生有很大争议主要是刘宽跟礼部其他官员的争议。

  礼部官员们自然认为不需要招收女生。

  李叔正等人倒没有拿“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做说辞,而是认为当今女子既不能入仕为官,在社会上能从事的其他行业也很少,没有上学的必要。

  这般情况下,学校招收女生,除了会引起朝野非议外,也浪费资源。

  刘宽给的说法是:大明如今出来做事的女子不多,不代表未来不多。

  另外,即便女子不出来做事,一个较有文化、德行的女子,成为母亲后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更优秀。

  所以,哪怕仅从抚育下一代考虑,也该给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最终还是朱元璋替马皇后传了话,让学校设立女部,招收女学生。

  但只要求勋贵、官宦之家必须送适龄女子入学,对平民百姓则不作要求。

  所以,即便是在京师这种人口已经过八十万的大城中,京师第一初级小学的女部学生也不算多。

  这点从两处校门前停车场上的马车数量便可看出来正门(南门)前那处大停车场,此时几乎停满了各种马车;而侧门(西门)这边的停车场明明小一些,此时停驻的马车却不足十辆。

  另外,就刘宽所知,为了集合、节约教学资源,并非所有学校都设女部。

  也即是说,有的女孩想要上学,可能得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去才行。

  万事开头难,刘宽觉得大明能在教育女子之事上做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

  且朝廷既要求勋贵、官宦之家必须送适龄女子入学,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时间一久,都会形成一种风尚。

  平民之家会认为,让女子上学是权位的象征,如此稍有见识的、也有能力的,多半也会跟风送家中女孩上学。

  当然,想让大明女子如后世那般,普遍接受教育,大明估计至少还有好几十年的路要走,甚至可能永远走不到那一步毕竟大明是个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

  刘宽准备趁着休沐办点自家事,重新登上马车后便吩咐:“去卫浴品展馆。”

  “是。”

  车夫答应一声,便驾马向城东驶去,速度不快,仪鸾司护卫可轻松跟上。

  不多时,马车便停在了内城城东一条颇为繁华的街道上。

  旁边有座临街的两进院子,靠街道这边的几间房如今被打通,用上了玻璃窗,在这条街上显得十分醒目。

  不过更醒目的却是店铺屋顶横置的瓷制匾额,只见匾额整体呈天青色,上面有七个大字超洁卫浴品展馆。

  这迥异于寻常的店面风格,甚至让它在开店之后便成为城东区话题度最高的商店,一直持续到现在。

  “超洁”自然就是刘宽取的卫浴品牌名字了。

  这展品店也开有一个多月了,刘宽原本是想来店里了解下销售情况。

  可马车停下后,他掀开窗帘一看,就瞧见店掌柜送出一位客人,又迎进去一位,且店内迎客的厅堂还坐着两三人,明显客人不少。

  第一更。

第382章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刘宽放下了马车窗帘,道:“走吧,回府。”

  今日跟在身边的阿虎问:“老爷不进店去看看?”

  刘宽笑道,“店里这么忙,我进去不是耽误做生意么?再说了,我来就是想了解店里的销售情况,这些账目上能看到,眼前的情景也说明店里生意不错,无需再看了。”

  “哦。”阿虎挠了挠头,像是明白了,又像是没有。

  看阿虎不太机灵的样子,刘宽则摇了摇头。

  阿荣结婚后去做管事,帮忙管着三味书屋(已开成连锁店)那摊事了。阿虎跑腿还行,但做贴身小厮却差了些意思。

  ‘回头给阿虎也说门亲事,安排他出府做事,再从有司那里买两个机灵点的小厮回来。’

  刘宽心中如是想。

  马车摇摇晃晃,不一会儿就回到了刘府。

  然后刘宽就得到一个好消息苏采薇又怀上了!

  

  

  金秋过后,转眼就到了冬季。

  今年似乎比前几年冷了些,才冬月江南就下了一场大雪,等到腊月,又连下两场。

  虽然这几年大明百姓日子好过不少,但江南地区应对大雪经验终究不那么多,临近年关,地方上报了一些灾情。

  好在大明如今既有无线电报,又钱粮充足,应对一场不大的雪灾倒也轻松。

  刘宽在过去几月依旧是主管天工院事务,协办学校事务直隶各州府虽然在八月、九月就相继办起了学校,或者说用学校替代了官学,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报上来,需要礼部有司做出处理,对政策进行一些调整。

  好在天工院事务刘宽只是抓总,教育改革他则只是协办,并不算太忙。

  这日,刘宽正在职房喝着茶,处理着天工院的公文,便被宫里来的宦官叫走。

  入宫来到奉先殿,见朱标也在,神色还颇为严肃,刘宽便知道必然有大事发生。

  待他行礼后,便听朱元璋道:“高丽光明卫传回情报,十一月十九,王(高丽废王)派人暗杀李成桂,事败,李成桂将王流放江陵。”

  “十二月初五,李成桂党羽尹绍宗称现任高丽王王昌并非王血脉,随后李成桂将王昌废为庶人,流放江华岛,改立高丽国宗室王瑶为王。”

  说到这里,朱元璋露出笑容,接着道:“王瑶虽四十好几,却庸碌浑噩,性格软弱,且早就被酒色掏空了身子。”

  “不出意外,一两年内李成桂应该就会按捺不住,如历史上一般谋逆篡位。届时,便是咱大明出兵接手高丽之时了。”

  虽然朱元璋没有说明,但刘宽猜得到,高丽这一系列政局变化,必然光明卫谍探暗中推波助澜、乃至幕后操控局势。

  在朱元璋从他这里得知了“李成桂篡位建立李氏朝鲜”之事后,要做到这一点就变得更加容易。

  讲完高丽政局变化后,朱元璋便问:“刘宽,咱若应高丽王室之请出兵高丽,你认为李成桂是会俯首称臣,还是率兵抵抗?”

  刘宽道,“陛下,微臣只知原历史上是李成桂篡位建立了李氏朝鲜,对其为人并不了解,实难就此事进行判断。”

  这时朱标道,“父皇,儿臣倒认为这李成桂骨子里是有些贪生怕死的,并不那么强硬,大概率会俯首称臣。”

  朱标能接触到光明卫传回的诸多高丽情报,了解李成桂性格并不稀奇。

  朱元璋其实也是如此判断的,因此点了点头,又问:“若他真的俯首称臣,咱们该如何处置?”

  刘宽对此事倒是有想法,但并未说。

  只听朱标道,“咱们既是受高丽王室之请发兵平叛,李成桂纵使俯首,也不能厚待。”

  “因此儿臣觉得,最多将李氏迁来京师,令其当个富家翁。反倒是王氏,在其代表高丽请求内附后,要封个爵位,才能稳定高丽人心。”

  朱元璋满意点头,“想的倒是跟咱如出一辙,看来你已经具备治理好大明的能力了。”

  朱标拱手,“都是父皇教导得好。”

  朱元璋又问,“刘宽,你认为呢?”

  刘宽道,“微臣赞同太子殿下所言。”

首节上一节318/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