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17节

  “这样一来,大明在海外的领土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将官能获得的利益便越多,自然会与朝廷一条心。”

  听了这话,朱元璋眼睛一亮。

  他觉得刘宽所提的这条建议,除了能给予将官田地之外的利益,还可加强朝廷对将官的控制,也即是加强了对军队的掌控。

  可谓一举多得!

  随即朱元璋就想到另一个关键问题。

  “既是开办公司,那么有可能盈利,也有可能亏本吧?若是公司连年经营不善,将官能从中得到的利益逐年减少,甚至没有,只怕会因此对朝廷产生怨言。”

  刘宽点头,“陛下圣明,确实如此。所以,想做好这件事,就要求朝廷重视培养管理、商贸方面的人才,有计划地壮大和维持相关公司的利益。”

  “其实在后世看来,古代历朝历代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管理不够严密、高效所致。”

  “当然,历朝历代对军队、地方较为粗疏的官吏,主要是受限于钱粮,毕竟管理是需要成本的。”

  “但如今大明正在大步跨入工业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朝廷钱粮充足,自然可以逐步加强对军队、地方的管理。”

  朱元璋听得点头,“你这番话虽不够精辟,却也直指治理天下的本质啊归根结底,就是钱粮。只要能有充足的钱粮,不仅可以放开手脚招人、用人、养人,亦可保证天下人不离心。”

  聊到这里,朱元璋觉得收获匪浅,同时也醒悟跟之前的话题偏离太远了。

  他于是道:“你还是说说建立卫武学的事吧,咱要是将来按你方才给的几条建议革新卫所制度,这武学又该怎么办?”

  刘宽想了想,道:“微臣觉得没必要在各卫所建立专门的武学。”

  朱元璋讶异,“此话怎讲?”

  刘宽道,“卫所本就是军事单位,军户子弟从小有长辈教导、耳濡目染,若其对军事感兴趣、也有天赋,有的是机会学习相关军事知识。”

  “另外,朝廷之前在卫所建立了卫学,而今教育改革,也将涉及卫所,在卫所建立学校。”

  “若是建立武学的话,卫所孩童、少年究竟是去上武学还是学校?”

  “微臣认为,开始应该都让他们去学校上学,学习文化知识,待到一定年纪后再上武学。”

  朱元璋不解道,“你不是不建议办武学么,怎么让卫所的孩子到一定年纪后再上武学?”

  刘宽微笑道,“微臣是不建议在卫所办,没说不让朝廷办。”

  “在微臣看来,若卫所办武学,不仅会让孩子们因过早进入武学学习,耽误了文化课,也容易让卫所军队阶层进一步固化。”

  “所以,不如由朝廷来办几所较为典型的武学,或者说军校,来负责培养预备将官。”

  “比如在北平建立一所针对草原游牧民族作战的军事学校,可称之为‘北平军校’。”

  “在辽阳建立一所针对东北森林、严寒天气下作战的学校,可称之为‘辽阳军校’。”

  “以此类推,只需让朝廷在剩下的西安、成都、昆明、广州、宁波等地建立有地域针对性的军校,便可覆盖大明诸多卫所军。”

  “当然,在京师也需要建立一到两所军校,专门以培养高级将领、参谋、军事谍探等高级人才为主。”

  朱元璋又一次听得龙目发亮,连连点头。

  他发现刘宽的脑袋里似乎永远都有于大明有用的新鲜知识,掏也掏不完,还动不动就能带来惊喜。

  待刘宽说完,他便道:“刘宽,你提的这些建议对咱大明军队很有用啊。这样,你回头将其整理成一份奏本,递上来。”

  刘宽听了顿时脸色一苦,道:“陛下,微臣这段时间要写的奏本已经不少了。而且微臣是天工院院正,并非武将,写这类奏本怕是影响不好。”

  “不如这样,微臣找时间去给太子殿下说说今日所提的诸多与军队相关的建议,请太子殿下将之整理、拟写为奏本。恳请陛下准许。”

  “你这小子。”朱元璋看出刘宽是在避嫌,心里很满意,笑着道:“也罢,就按你说的办吧。”

  “是。”刘宽作揖,“若无别的事,微臣便告退了。”

  “嗯,你退下吧。”

  

  

  过了几日,刘宽到文华殿面见朱标,将那日奉先殿针对大明卫所制及创办武学提的一些建议又讲了一遍。

  朱标一边听一边记录要点,听完是赞不绝口。

  “虽然知道妹婿来自后世,可每每从妹婿口中听到诸多于大明有大用的建议,我还是忍不住将妹婿看做诸葛卧龙之类的大才啊。”

  刘宽道,“殿下谬赞了,微臣能提出这些建议,不过是站在时代巨人的肩膀上。”

  同时心中暗想,幸亏朱标没说把他看做“卧龙凤雏”,不然他的表情怕是会绷不住。

  “若妹婿提的这些建议能够很好的实施下去,相信我大明军队便会除去不少弊端,战力也可以保持的更加长久。”

  合上抄写的笔记后,朱标又道:“对了,明日葛家等村庄的红薯将集中收获,妹婿可要与我一起前去见证丰收盛景?”

  刘宽想起暮春时,葛家等地村民一副被迫种植红薯的委屈样子,便笑着道:“乐意之至!”

  于是到了次日,刘宽便带着他的小护卫队,随朱标的大护卫队一起出了京师。

  或许是因为对葛家印象最为深刻吧,又或许是因为曾向那里的村民许诺过,朱标下令直奔葛家。

  朱标专门派人以快马先行一步去通知,因此等大队人马到了葛家村庄附近时,句容知县等官吏及葛家的村民都已经聚集在红薯地头等着了。

  朱标此番下乡巡视红薯、玉米等新作物的收获,是有宣传目的的。因此他没像之前几次那样微服出巡,而是摆明旗鼓仪仗地过来了。

  句容知县等官吏见此阵仗,自是明白朱标要让村民知晓他的身份,当即一起深揖下拜,齐声道:“恭迎太子殿下!”

  葛三七等村民看着朱标那张带着熟悉温和笑容的脸,愣了好几息,才在一名小吏的拉拽下回过神来,胡乱地深揖下拜。

  “恭迎太子殿下!”

  朱标笑呵呵道:“平身。”

  葛三七却一时腿软,站不起来他想起几个月前,他在地头不断质疑太子的话,心里头怕啊。

  ‘太子该不会记仇,砍我的头吧?’

  忍不住如此想。

  好在葛三七身后的几个年轻人还算醒目,将他搀扶了起来。

  此时朱标下了马,来到了葛家一众村民前,先看了看周围枝叶粗壮的红薯藤,随后看向葛三七,笑问:“葛老丈,我来兑现诺言了今日这些红薯地收获的比往年种其他粮食差多少,我便补多少,绝不亏欠一丝一毫。”

  听此,葛三七更害怕了,当即认错道:“当初都是草民有眼不识泰山,竟敢质疑太子殿下的话,还请殿下恕罪。”

  言语间,葛三七就想挣扎着跪下。

  朱标连忙将他扶住,道:“葛老丈何必如此?我像是那种因为几句话就记恨的人吗?况且,你们当初不曾种过红薯,对红薯之高产有所怀疑也属正常。”

  葛三七见朱标确实不像生气、记恨的样子,这才松口气,道:“谢太子殿下。”

  朱标发现葛家的村民面对他明显很拘谨,不如他前两次过来时那么亲近,便知道以他的身份,想要让百姓亲近注定不可能。

  便道:“时间不早,准备收红薯吧,让孤看看,葛家种植的红薯究竟能亩产多少。”

  “是!”

  仅凭葛家百多个青壮,想将村庄附近的红薯挖起来显然需要不少时间。

  朱标、刘宽可没功夫慢慢等着,于是朱标下令,让数百护卫也加入挖红薯的队伍中。

  再加上句容知县带来的官吏、巡警,一时间上千人遍布葛家周围的红薯地,仅用一个多小时,便将所有红薯地都挖了个遍。

  看着地头堆成一座座小丘的红薯,葛三七等葛家村民哪怕有所预估,此时仍笑得合不拢嘴,葛三七一张老脸更是彷如绽放的菊花。

  随后,众人又用句容县官吏带来的数十杆大秤开始称量葛家红薯总产量。

  “土都弄干净点。”

  “太子殿下看着呢,别弄虚作假。”

  “称量、记录别错了,如实上报!”

  随着句容县吏员的吆喝,以及朱标护卫的参与,又了不到一个小时,葛家红薯的亩产便被计算出来了。

  句容知县又亲自拿算盘计算了一遍后,不禁兴奋得满脸潮红,高声大喊道:“葛家,红薯亩产一千零八斤!”

  朱标、刘宽听到这个数字,自是都露出了笑容。

  尤其是刘宽,知晓后世红薯能亩产几千斤,此时淡定得很。

  可亲自种出这一成绩的葛家村民们却都呆住了。

  等回过神后,葛三七不禁步履蹒跚地来到了一堆红薯前。

  他摸着一个个个头不小的红薯,喃喃道:“亩产千斤,真的能亩产千斤老天,这么高产的粮食咋不早点出现呢,要是在三十年前,能少死多少人啊。”

  说到最后,葛三七不知想起了什么,皱纹如菊的脸上老泪纵横。

  第二更。

  晚安~

第381章 民心所向,学校女部

  三十年前正是元末乱世,即便是江南地区,亦是饥荒频发,如葛家这种只有三四分水田的地方,遇到饥荒自然更艰难些。

  当年葛三七的父母和小妹便都是饿死在饥荒之中。

  葛家其他上了年纪的村民或是受到了感染,想起当年的事,也纷纷流起泪来。

  朱标虽然没经历过当年的饥荒,却听朱元璋、马皇后讲过不少次,心里也十分感慨。

  他上前道,“葛老丈,我想先辈们在天有灵,知道咱们有了红薯这种高产粮食,定会高兴的。”

  “因为咱们和子孙后代,再也不至于像元末那般频频遭遇饥荒,也不会饿死那么多人。”

  葛三七眼含热泪地看向朱标,问:“殿下所说可是真的?”

  朱标微笑道,“当然是真的老丈或许不知,朝廷这次不仅推广了红薯这种高产作物,此外还有玉米、土豆、花生等新作物。”

  “玉米产量虽不及红薯,但也是种不错的粮食;土豆在北方种植,亩产不比红薯少多少。”

  “有了这么多新作物,以咱们的勤劳,就算再遇到饥荒,也绝不会饿死那么多人。”

  听到这话,葛三七从感伤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问:“殿下,那什么玉米、土豆、花生,什么时候推广到我们村?”

  “这回我们葛家一定好好配合,农官让怎么种,就怎么种,绝不含糊。”

  朱标、刘宽、句容知县等想起当初葛家村民拒绝种植红薯的情景,再对比如今主动请种新作物的情景,都不禁笑起来。

  朱标道,“葛老丈放心,新作物怎么推广种植朝廷都有计划,只要葛家适合种,肯定会种上的。”

  “接下来葛老丈还是带领大伙儿将红薯运回村中吧,我们还要去别的村庄,就不多留了。”

  说完,朱标带着刘宽、句容知县等官吏、护卫、巡警离开。

  葛三七等村民看着朱标的队伍消失在土路上,才开始将红薯装筐。

  这个时候,村民们大丰收的喜悦才完全散发出来。

  “亩产千斤啊,要不是亲自收的,打死我都不会信。”

  “你们说那美洲是什么地方?怎有这般高产的粮食?那边的人岂不是祖上起就不愁吃的了?”

  “听说美洲在东海之东,要在海上走几万里才能到哩。”

  “几万里?我的个娘咧,也太远了。”

  “对了,农官说这红薯要怎么吃来着?”

首节上一节317/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