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他感慨着道:“没想到这红薯亩产太多,朝廷给的政策太好,竟导致百姓不敢相信。”
刘宽笑道,“宋、元两朝对底层百姓本就不好,尤其是元朝,咱大明前些年虽多有实施惠民政策,却也没对百姓这么好过,百姓一时难以相信很正常。”
朱标点了点头,又道:“我可以向葛家的村民许诺,却不能去所有推广种植红薯、玉米的村庄许诺此事看来到底还是要靠朝廷的威严强行实施。”
“我现在就担心,有些地方官吏实施起来太过强硬,甚至借机占百姓的便宜,激起百姓反抗,将好事变成了坏事。”
刘宽道,“直隶毕竟是天子脚下,陛下威严深重,官吏应该没几个敢乱来的。”
“其此番只是让百姓种植新作物,并不会逼得他们活不下去,应该不至于激起民变。”
“但愿吧。”
其实刘宽还有话没说。
他估摸在老朱眼中,就算激起一些民变也是值得的红薯、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的推广,是大明这这些年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大势煌煌,任何阻挡的人,不论其本心如何,都将被碾压、踏平。
在大明于直隶、河南、山东、河北、辽宁五省推广种植新作物之时,东北边的高丽国内却是波云诡谲、暗流涌动。
历史上,此时北元未灭,高丽以新兴权臣崔莹为首的一派,曾想在这一年(洪武二十一年)出兵北上,攻打辽东。
李成桂反对无果,路上便让军中发生各种变故,然后在半途中说服主将曹敏休回军。
大军回到开京后,李成桂借着掌握军权之便,以及多年的苦心经营,先是流放了权臣崔莹,随后又和曹敏休一起废了高丽王王,由此开始了易姓谋逆、改朝换代之路。
在这一时空,不仅高丽前主子北元被大明早早灭掉,大明水师更是纵横渤海、黄海、北洋,有意无意地从海洋上封锁了高丽国。
虽然高丽没跟明军交过手,却也从一些渠道了解到了如今明军的部分战力。
只论这部分战力,便让高丽君臣胆战心惊,自认为绝对打不过。
如此一来,哪怕是像崔莹这样亲近蒙元、对大明有敌意的权臣武将,也不敢提什么攻打辽东,甚至不敢露出对大明的敌意。
虽然李成桂、曹敏休没有了原历史上那种率领大军的机会,可他们在高丽的权位却在各自谋划、经营下攀升到了同样的高位。
李氏家城。
高丽大族筑城为宅,李成桂如今成为高丽排名前三的权臣,李氏家城自然建设得颇不错,俨然一座战争堡垒。
城内,李氏嫡系所居住的大宅中,已官至三重大匡、判三司事、兼典农寺事、上护军、完山府院君的李成桂,正在书房会见一个神秘人。
此人明明作高丽商贾打扮,可此时坐在李成桂对面不仅不卑不亢,甚至气势上还隐隐压过李成桂一头。
“李院君,上国对王不满已久,势必要废了他。你虽然是上面选中执行此事的第一人选,却并非唯一的那个。”
“若你不愿动手,那么我们便会支持别人,比如说崔莹,又比如说曹敏休,相信总有人会愿意做此事。”
“要是凑巧那人是你的敌人,只怕会借机将你一并扫除,甚至将整个李氏拔起。到那时,你再后悔可就晚了。”
李成桂紧盯着对面这人,道:“据我所知,上国不怎么干涉藩属政务,更不会也不该行此阴谋手段,叫我如何相信你所言是出自大明皇帝授意?”
神秘人老神在在地道:“你说的很对,所以你可以选择不相信我的话,甚至当做没见过我。”
李成桂闻言很想将这人抓起来,严刑拷问,但他不敢。
沉思好一会儿后,他还是面沉如水地道:“此事我会慎重考虑的,阁下请离开吧。”
神秘人起身,用懒洋洋地语气道:“三日之后,你若无答复,就不要怪我们找别人了。”
李成桂在书房枯坐了一刻多钟,才敲响玉磬,叫来仆从,吩咐道:“叫郑先生过来。”
仆从应了,默默退下去。
不多时,一个儒士打扮的中年男子便走了进来。
“院君。”
来人向李成桂行礼后,便在其示意下安坐。
此人名叫郑道传,因成为高丽新兴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与守旧世家大族对立,遭到政治倾轧而流放。
他由此性情大变,后投靠了李成桂,欲辅佐李成桂成改朝换代,成就王业。
郑道传不仅精通儒家性理之学,更富有机谋、胸怀韬略,因此入幕后很得李成桂信重。
李成桂如今遇到这般大的事,自是要与其商议。
他先将与神秘人数次“交流”的绝大部分经过交代了,随后便问:“先生对此事怎么看?”
郑道传听完眉头已经锁成一团,几息叹道:“那些人行事鬼祟,可用的却是阳谋,难解呀。”
李成桂:“为何如此说?”
郑道传:“道理很简单,明国势大,他支持谁,谁就能取王氏而代之,是不争的事实。”
“就算我们知道明国别有用心,也不敢不抓住这次机会就如那人所讲,院君不做,别人未必不做。那时,院君也许比做了更惨。”
李成桂沉思了会儿,又问:“先生可能看出明国暗中策划此事具体有何用心?”
郑道传捏着手指盘算,道:“一则,应该是王氏有事胡元之实,且在明国建立后,还曾在元、明之间左右摇摆,甚至曾让明使死得不明不白。”
“如今明国国势如日中天,四海莫敢不服,明国君臣记仇,想要断了王氏的社稷传承倒也正常。”
“二则,只怕是明国对我们高丽国土有所图谋啊。”
李成桂在原历史上能成为李氏朝鲜开国之君,政治方面悟性还是很不错的。
他闻言神色更加凝重,“难不成明国想如汉唐一般,在半岛设立郡县进行统治?”
郑道传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汉唐曾做到的,明国若不做到,院君若是那位洪武皇帝,会甘心吗?”
李成桂设身处地地想了想,苦笑摇头,“自是不会。”
“那就对了。”
随后书房内一阵沉默,气氛有些压抑。
又过了半刻钟,李成桂才道:“我李氏可有活路?”
郑道传摇头,“属下说不好,只能说,若院君甘做明国棋子,可主动争取一线生机;若院君不愿做棋子,那李氏便只能听从老天安排,看敌人是否会怜悯了。”
李成桂紧握住双拳好一阵才松开来,旋即声音低沉地道:“我李成桂从不将生死交托于他人!”
第二更。
晚安~
第375章 东洋见闻录,老朱想办报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李成桂联合曹敏修借总办检阅开京护军之机,掌控兵马,流放高丽权臣崔莹。
五月,高丽王王被曹敏修、李成桂等实权武将逼宫退位,被迫传位于世子王昌。
同时曹敏修、李成桂得任左、右侍中,且曹敏修兼任杨广、全罗、庆尚、西海、交州五道都统使,李成桂则兼任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
六月,李成桂利用赵浚弹劾排挤曹敏修,独揽政权。
七月,李成桂又都总高丽中外诸军事,兼判尚瑞司事。
至此,李成桂已然才成为高丽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顶级权臣
八月未央。
夏季的余热尚未消散,秋季尚未来临,大明京师气候凉爽而又不失温暖。
以水泥铺平主路、青砖铺垫两边的街道上,一名身着蓝色劲装的年轻人骑着一辆普通自行车沿街缓缓行驶。
他的自行车后座装着一个竹编书箱,上面插着一面长条小旗,上书“《海外风物》第四期”。
正上午的街道上人流颇多,因此年轻人骑得很慢。
他并不着急,边骑边叫喊,“《海外风物》出第四期了!高丽世族因何筑城为宅?日国最高山在何处?冰火岛究竟有多少座活火山?长白山天池为何常年不冻?”
“高丽、日国风物,北洋、吉林美景,尽在本期《海外风物》一贯一册,马上售罄啦!”
“卖书郎等等,我要一册《海外风物》。”
“我也要一册。”
“这第四期是讲高丽、日国之事的?给我也来一册吧。”
很快,年轻人和他的自行车就被几个书生拦住,纷纷掏出宝钞购买《海外风物》。
说起来《海外风物》并不便宜,一贯钱顶得上京师普通人一旬收入了(过去几年京师百姓收入有所提升),但依旧有不少人购买。
三味书屋的卖书郎沿着这条街才骑行了一半,竹箱里装的五十本《海外风物》第四期便都卖完了。
不少人买了刊物,或进入街边茶楼、酒肆,或是干脆在路边摊坐下,边看边与人谈论。
“真没有想到,这高丽国世族竟是如此地祸国害民,大量侵占土地、吸附人口便罢了,还不向高丽王廷缴税。”
“高丽王廷也是没用,从世族那里收不到税,便给普通百姓加税,如今高丽国内已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了。”
“这世族还筑城为宅,其实就是坞堡,不是跟咱们历史上的南北朝差不多吗?”
“谁说不是呢。”
“高丽世族是舒服,却苦了高丽百姓呐。”
“看着刊物上的介绍,日国好地方倒真是不少,有火山、雪景,还有温泉这上面说,泡温泉对人体颇有益处,若有机会,我倒想去看看。”
“听说日国如今分为三国,相互征战不休,还连年饥荒,可不是好去处。”
“怕什么?咱们是大明人,不管是去高丽还是日国,哪个敢为难咱们?”
“哈哈,老兄说的也是。”
“”
刘宽带着随从,走过长街,听到不少类似的谈论声,嘴角不禁挂上了笑容。
《海外风物》不仅仅是为了给大明人开拓眼界、了解世界的,也略有些许政治宣传的作用。
比如在介绍高丽、日国的几期刊物中,就会侧面讲述高丽、日国民众生活得多么水深火热,世家贵族又是多么的祸国害民。
这样一来,待将来大明吞下高丽、日国,便会有不少人觉得这么做是正义的,帮助了高丽、日国的广大平民。
事实其实也与此相差不大。
高丽人以后会成为大明的少族,但亦会得到较为公正的对待。
日国女子嫁与大明将士、男子,绝大部分也都能过上比原来更好的日子。
便是日国男子,大多数被送去南洋,只要听话、肯干,也能在南洋娶上土人女子,过上不错的日子,甚至有机会为大明建功立业,挣一个更好的未来。
刘宽来到天工院,在职房处理了一个多小时的公务,宫里便来了一位小宦官,却是老朱又召他入宫议事。
刘宽也没问小宦官什么事,对留在天工院的属官嘱咐一番,便进宫去了。
到了奉先殿,见朱标也在,他便先后向两人行礼。
礼毕。
老朱开门见山地道:“刘宽,咱通过锦衣卫搜集的情报得知,自你那《海外风物》发行数月以来,京师等该刊物售卖众多的地方,百姓对海外之事的看法改变不少。”
“比如说,之前朝廷设立吕宋都司,又将设立海龙都司,朝中虽无人敢提什么异议,可咱却知道民间有不少非议,说南洋乃瘴气密布的蛮荒之地,在那里设立都司纯粹是劳民伤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