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自《海外风物》前三期介绍了南洋诸国、诸岛的各种宝地及特产后,民间这种非议便少了很多。”
“甚至有些个大胆的商贾、乐于冒险的年轻士子,主动前往南洋做生意或是游历。”
“如今看来,你这刊物对朝廷政策的宣传,甚至要比那说书的、唱曲的还要管用啊。”
刘宽听了谦逊一笑,道:“陛下谬赞了,刊物只是在读书人中影响略大些而已,对广大普通百姓而言,还是说书的、唱曲的等更通俗的宣传方式更为有效果。”
“对读书人的影响很重要啊。”老朱如此感慨了句,便话语一转,问:“刘宽,你觉得朝廷办一份类似《海外风物》的刊物,专门针对读书人群体,用以宣传朝廷政策,如何?”
听了这话,刘宽先是惊讶,没想到朱元璋竟自己想到出“官方报刊”。
随即又觉得老朱洞悉报刊的重要理所当然。
大明承宋元之制,本就有邸报,专门下发给朝廷各衙门,用以告知各衙门官吏朝廷的种种政策,或是通报对某些典型官吏的奖惩。
而今朱元璋见识了《海外风物》的宣传作用,自然想到将朝廷邸报的宣传作用再扩大些,笼罩大明读书人群体。
回过神后,刘宽便点头道:“此事自是可以。”
朱元璋见刘宽并没有找理由阻拦,微笑点头,又问:“那你对朝廷要办的这份刊物有何建议?你好好说说,咱让标儿都记下来。”
其实在《自然科学》刊物发行后的这几年中,民间已经有了不少模仿的刊物,当然主题各不相同,也没有什么规范。
虽然不少刊物发行量很小,影响也很小,却正在慢慢地发展壮大。
若是大明朝廷不管这些刊物,随着大明造纸及印刷工艺进一步提升,报刊行业肯定会变得一片混乱,进而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即便朱元璋没想起办一份“官方报刊”,刘宽也会找个机会提醒朱元璋规范报刊行业。
到那时,朱元璋必然也能注意到报刊在宣传方面的重要性。
念及此处,刘宽觉得还是用心给“官方报刊”的创建提几条建议。
第一更。
真的很无奈,本来就感冒中,还被家里逼着相亲,耽误更新,,,对面的一点不靠谱,相毛啊。
今天又是少写些。
第376章 后世每日一刊?老朱问新作物
“陛下,朝廷既已有邸报,那么新创建的这一份报刊就必须跟邸报区分开,各有作用。”
“如今邸报是给朝廷各衙门中官吏看的,而陛下要创建的这份报刊则主要是给朝廷之外广大读书人看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区分,即阅读群体的区分。”
“再次,朝廷邸报基本上就是刊登朝廷公文,那么这份新报刊即便是以宣传朝廷政策为主,也不能如邸报般直接刊登公文。”
“应该从侧面去解释、宣传朝廷政策,最多引用一段或数段朝廷公文内容。”
“而为了广大读书人能够接受乃至欢迎新报刊,其文章最好具有一定可阅读性,也即是读起来要让人觉得精彩。”
“最后,报刊需具有一定时效性,毕竟朝廷有些政策须得在一定时间内传达下去,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印刷工艺,微臣建议朝廷这份报刊可以选择旬日一刊。”
听到这里,对《自然科学》、《海外风物》两本刊物都有所了解的朱标忍不住道:“旬日一刊?时间会不会太紧张了?”
刘宽道:“旬日一刊时间确实紧张,但以如今的条件是可以尝试的。”
老朱、朱标闻言意识到刘宽又要掏干货了,都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果然,刘宽接着道:“报社,也即是出版报刊的机构,可以培养一支专业采编队伍,专门负责采风及编写报刊所需要的文章。”
“报刊除了从侧面解释、宣传朝廷政策外,也可写民间的重要新鲜事,最好是关乎民生、经济等全民相关问题的。”
“将这支采编队伍锻炼得每旬都能编写出一期报刊所需要的文章,那么这事自然就办成了。”
“当然,新报刊肯定不能像《海外风物》那么厚,可以八开、六开,甚至可以四开。”
这次却是朱元璋出声质疑了,问:“即便是四开的报刊,所需要的内容也不少吧?真能在旬日内编写完毕?”
刘宽听了一笑,反问:“陛下可知后世报刊多久一刊?”
“多久?”
“每日!”
每日?!
朱元璋、朱标听了一时都惊讶无比。
刘宽则接着道:“所以后世有不少报刊叫什么‘朝闻’、‘日报’、‘每日新闻’等等,便是因为其每日都会发行新刊。”
朱标喃喃道,“每日都发刊?哪怕只有四页,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刘宽道,“有些事只有试了,才知道能不能做到。”
朱元璋则又问:“即便报社能做到旬日发一刊,可这么短的时间,也难以将报刊送到太多地方发卖吧?”
刘宽道:“以大明如今的交通条件,一份报刊在旬日内估计只能发行到本省及相邻的几个省。”
“但陛下别忘了,大明如今可是有无线电报机的,若是能在北平、西安、成都、开封、杭州、广州几处,以无线电报机接收京师总报社的电文,便有可能在旬日内将报刊发行至大明十七大行省。”
朱元璋、朱标都眼睛一亮他们终究不如刘宽习惯远距离即时通讯,这才一时没想到用无线电报机传播报刊内容。
在父子俩想象着用无线电报机传送报刊内容的景象时,刘宽却是说起一件更重要的事。
“陛下,若朝廷欲创建一份发行民间的报刊,就必须对报刊行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做出规范才行。”
“目前大明报刊行业除了《自然科学》、《海外风物》外,也冒出了不少其他刊物。有些刊物从刊登的内容,到发行的方式等方面,都不规范。”
“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大明报刊行业变得混乱,甚至日后还会出现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不得不防。”
朱元璋本就了解宣传的重要性,如今又意识到报刊乃一种重要“口舌”,听了刘宽的话立马重视起来,“哦,你认为该如何防范?”
刘宽道,“首先是要成立专门管理此类事务的衙门,如后世管理出版事务的有出版局,管理新闻事务的有新闻署,等等。”
“其次,朝廷得向报刊行业讲明,什么样的内容不能刊登比如说,严重危害大明声誉的文章不能刊登,诽谤朝廷官员的文章不能刊登,造谣传谣的文章不能刊登,等等。”
“最后自然是立下相关法律了如出版法、版税法、著作权保护法,等等。”
朱元璋略一沉吟,问:“你认为应该将新闻署、出版局放在哪个部下面比较好?”
刘宽道,“若从现在的九部中做选择,礼部自是不二之选。但微臣却觉得,陛下可以趁此成立第十个部门,及专司国家宣传事务的部门。”
朱元璋点了点头,“此事咱会慎重考虑的新增一个部可不是小事。”
“不过,按你所说,咱大明肯定是要成立新闻署、出版局这类机构的。你既然知晓这些事,回去便劳劳神,写一份相关奏本呈上来。如何?”
刘宽没想到这回又坑了自己,顿时脸色一苦,随即他还是应了下来。
接着,朱元璋说起另一件事。
“刘宽,明天就又到八月初三了,你可还要去那桥上?”
“回陛下,微臣自然是要去的。”
朱元璋问,“若今年怪雾再不出现,可就四年了,是否意味着今后怪雾都不会再出现?”
刘宽摇头,“微臣也不知。”
“也罢,你且退下吧。”
“是。”
待刘宽退出奉先殿后,朱元璋道:“标儿,宣传于朝廷而言有多重要,想必你也知道。因此,将来建立那出版局、新闻署之类的衙司,你得亲自负责起来。”
朱标点头,“儿臣醒得。”
“对了,江南的红薯、玉米应该快到收获季节了吧?应天府之前推广种植的红薯、玉米如今长势如何?”
听朱元璋问起这事,朱标不禁满脸笑容地道:“回父皇,儿臣前几日才去一些接受种植新作物的村庄看过,红薯虽然还需十天半月才能收获,但如今已经能挖出累累硕果了。”
“玉米同样长势喜人当初那些不乐意接受种植红薯、玉米的农户,如今看着这两样新作物,每日都笑得合不拢嘴呢。”
朱元璋笑道,“那得你许诺的葛家农户可是也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更。
晚安~
第377章 朱标:后世新闻真好看!
朱标想起了前些天去葛家时,葛三七等农户在红薯地头兴奋且高兴的样子,笑着道:“何止是笑得合不拢嘴,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了。”
朱元璋道,“有了今年红薯、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的丰收,明年向其他地方推广起来就容易不少。”
“只需推广得力,十年之后咱大明百姓便再无饥馑之忧!”
朱标点头,慨然道:“若大明真的再无饥馑之忧,咱家也算是无愧于天下了。”
沉默了几息后,朱元璋问:“明日你还要跟刘宽一起去桥上?”
朱标道:“机会难得,自是要去的。”
朱元璋道,“那你当心些,若发生什么意外变故,便第一时间带着刘宽撤出来。”
“儿臣明白。”
次日。
早上七点多,早已准备好的刘宽又一次跟妻子儿女惜别,随后汇合了朱标,带着随从、护卫前往跨江大桥。
这次,刘宽依旧如前几年那样,备好了桌椅,甚至还有点心。
到了地方,他将笔记本电脑拿出来摆放好后,便与朱标一起坐下来闲聊每年的这个时候、这个地方,都是他穿越大明后最松弛的时候,隐约有种回到了现代社会的感觉。
“看礼部上的奏本,九月份便要在直隶试行学校教育,妹婿觉得如今礼部诸多准备工作可有什么欠缺的?”
刘宽道,“官学改革之事陛下交给了礼部侍郎李叔正总办,从开春到现在,李侍郎带领礼部官吏为此事忙碌了大半年,各项准备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充足的。”
“比如说学制问题,礼部结合了大明目前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决定设立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四等学校,每等都是三年,共计十二年。”
朱标听得点头,评价道:“后世似乎也用过这套学制,应该是比较合理的。那各等学校怎么设立?规格又如何?”
刘宽:“朝廷将在每五里创办至少一所初级小学,并至少在一二三年级各开一个班。”
“初级小学将开设儒学、数学、自然三门课程,也即是说,每所初小至少要配备三名教师。”
“初小学生年龄在五岁至十五岁之间皆可这是考虑到大明之前有些人家条件不好,没让孩子读书,如今条件变好了,又想让孩子读书的情况。”
“高级小学的话,目前是计划每县至少创办一座,课程与初小差不多,只不过教学内容相对深入、复杂一些。”
“初中目前只计划在每个府至少创办一座,开设儒学、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这九门课程。”
“不过仍以儒学、数学为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在其次,体育、艺术课时最少。”
“到了高中,依旧是对这些课程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因为学习难度加大,会在高一之后进行文理分科。”
“文科生不再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生则不再学习历史、地理。”
“对了,高中暂时计划是每个省城至少办一座。”
朱标听完,带着疑问道:“这样办的学校会不会太少了?”
刘宽笑道,“殿下,礼部这么办自是有其原因的。一则,如今只是试办学校,不论是师资情况,还是生源,都不适合一下子创办太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