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11节

  “尤其是像娘子这种大肚子的情况,有了坐式马桶,出恭时便会更舒服些。”

  朱蕙兰、苏采薇虽然跟刘宽在一起几年,可到底成长环境不一般,听刘宽说到这些,到底有些不好意思。

  然后朱蕙兰想到从视频、电影中看到的后世坐式马桶,又颇想快点体验上。

  也不知是不是被这种想法牵动,她忽然肚子微疼,有种下面要出来什么东西的感觉。

  刘宽、苏采薇还有周围的侍女一直都有留意大着个肚子的朱蕙兰,刘宽更是第一时间注意到她的异样,忙问:“娘子怎么了?”

  “我,我好像要生了。”有过一次生娃经验朱蕙兰道。

  苏采薇此时忙吩咐侍女:“夏荷,快去叫稳婆和大夫,桃夭、灼华,你们两个帮忙扶夫人去产房小心点。”

  刘宽虽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爹了,却是头回遇到妻子将要生产的情况,一时不知做什么,只能看着苏采薇指挥。

  待朱蕙兰被送入产房,最近常驻家里的稳婆、妇科大夫也都来了,刘宽这才稍稍松口气。

  接着就是焦不可耐的等待了。

  朱蕙兰怀的是双胞胎,这意味着生育时的危险更大。

  也幸亏朱蕙兰如今才二十四岁,处于生育的黄金年龄段内,又有过一次生育经验,不然肯定更危险。

  “啊~”

  “公主吸气,使劲。”

  “啊”

  产房里传来朱蕙兰一阵又一阵声嘶力竭的痛叫声,让有过几次经验的刘宽也变得格外紧张,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苏采薇过来握住了刘宽的手,安慰道:“老爷放心,夫人一定会没事的。”

  刘宽点点头,心里依旧忐忑。

  过了近半个时辰,产房中终于传出稳婆欢喜地声音,“出来一个了!”

  接着便是一声还算嘹亮的婴儿啼哭声。

  随即里面一阵忙碌,稳婆又是给朱蕙兰各种鼓励、打气,不到一刻钟,稳婆便又欢喜地叫道:“公主好样的,第二个也出来了!还是个小公子哩,龙凤胎啊!”

  龙凤胎?!

  听到这话,一时间产房内外之人都露出惊喜之色。

  这年头普通双胞胎就已经颇为罕见了(生育时危险太大,能生产成功的自然少),龙凤胎更是极为罕见,在普通人家被视为大喜事、好运征兆,若在皇室出现,更是会被视为祥瑞!

  朱蕙兰是公主,刘家也算半个皇室之人了,故而刘宽这一对儿女也勉强称得上祥瑞。

  刘宽先是高兴,随即就跑到产房门前,大声问:“夫人怎样了?”

  稳婆答道:“夫人还好,只是力竭。”

  又过了会儿,稳婆出来,正式向刘宽道喜:“恭喜侯爷得了对儿龙凤儿女,大吉大利呀!”

  刘宽在这方面也是有经验的,招呼一声“重赏”,便冲进了产房。

  却见里面朱蕙兰虽然脸色有些白,头发湿透,却满眼慈爱的看向侍女手中抱着的两个婴儿,随后才注意到刘宽的到来,柔弱笑道:“夫君。”

  刘宽过去忙握住朱蕙兰的手,“娘子辛苦了。”

  随后两人没说什么,一切都不言中。

  过了半分钟,刘宽才去看一双儿女,还是那么皱巴巴的,啥也看不出来。

  不过他心里已经在寻思两个孩子的名字了。

  这时朱蕙兰道:“夫君可以派人进宫去向父皇、母后报喜了。”

  “对对对,我差点把这事忘了。”

  刘宽说着,便出去差人跑腿虽然他觉得老朱在府中绝对有眼线,还不止一个,但那是老朱的事,他向老朱、马皇后给妻子报平安、报喜,却是女婿该做的事。

  第一更。

第372章 朱标问种田,科技与狠活

  刘宽派人去宫中向老朱报喜报平安后,便继续思考一双儿女的名字。

  最终决定,儿子叫“刘长安”,女儿叫“刘若月”。

  当然,为了避免朱蕙兰吐槽他不等孩子满月就取大名,刘宽暂时将这两个名字藏在了心里,准备等给孩子办了满月酒后再公之于众。

  朱元璋得知朱蕙兰母子平安且诞下一对儿龙凤胎,果然龙颜大悦,直接下旨,赏赐了两个孩子各种珍宝若干,数千亩的田庄各一个。

  刘宽严重怀疑,若不是两个孩子还没满月,朱元璋很有可能直接进行册封。

  次日。

  下了常朝后。

  刘宽被宦官带到了奉先殿。

  老朱和朱标都在。

  待刘宽行礼后,朱标先笑着作揖道:“恭喜妹婿得了一双好儿女!”

  老朱亦笑着道,“刘宽,咱看你真是个有大福气之人呐,不仅能得奇遇来到咱大明,更得了一对儿龙凤胎,不得了。”

  刘宽笑道:“若微臣有大福气,那陛下便是那洪福齐天之人。”

  “哈哈哈,”老朱开怀大笑,“你小子反倒拍起咱的马屁来了,还如此纯熟。”

  笑过后,老朱、朱标才开始谈正事。

  “红薯、玉米、土豆经过两年多的育种,如今已拥有不少种苗,因此咱准备今年在直隶、河南、山东大规模推广种植红薯、玉米,在辽宁大规模推广种植土豆。”

  “辽宁那边推广土豆种植之事会由朱梓(潭王)去负责督办,河南、山东推广种植之事则由朱椿(蜀王)、朱柏(湘王)去督办,直隶这边则由标儿亲自兼领督办事务。”

  “你来自后世,应该见过那红薯、玉米的种植场景吧?咱希望你跟标儿一起去应天府的试验田看看。”

  刘宽听了老朱的话有点无奈,解释道:“陛下,微臣虽来自后世,但从未种植过红薯、玉米,只是听说过一些种植之法,看过几个别人种植的视频而已,且如今只记得一部分。”

  朱元璋道,“那你也比那些完全没见过红薯、玉米种植场景的官员强。”

  老朱都这么说了,刘宽只好领下这个差事。

  四月份正是直隶种植红薯、玉米的时节,因此,当天下午刘宽便跟着朱标一起来到了应天府的红薯试验田。

  两人先去种苗田看了看。

  只见一块上百亩的肥沃田地中,刘宽印象中的红薯苗长势旺盛,随着暮春、初夏的微风在田野里微微晃动,十分喜人。

  朱标虽然早从奏本中得知红薯苗长势喜人,可亲眼瞧到后仍很高兴。

  两人走进了种苗田垄间,朱标笑着问:“妹婿觉得这红薯苗如何?”

  刘宽虽没种植过红薯,但大明这边种植红薯的些许知识都是他从电脑各种资料中整理出来的,故而他并非真的什么都不懂。

  他弯腰拨动红薯苗丛看了看,见红薯苗长得都挺健壮,便点点头道:“看着挺不错的。”

  朱标此时感慨着道:“你大约不知道,这一百多亩红薯苗在一个月前显露虫害,负责的农官禀报上来,父皇当即发动士卒,日夜巡逻,剪除生虫的种苗,这才靠着人多势众在几日间灭了虫害。”

  刘宽点点头,“如今种田主要开始看天吃饭,确实不容易。”

  朱标听了下意识问:“后世呢?”

  刘宽道:“后世种田除了看天外,还可以靠科技与狠活儿。”

  “此话怎讲?”

  刘宽道,“若是田地缺水,可以用抽水机从低处、远处抽水过来灌溉;甚至可以使用滴灌模式,持续保证农作物所需要的水分。”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需要肥力,后世有各种通过化工业生产的化肥,如氮肥、磷肥、钾肥等。”

  “太子殿下大约知道,新开垦的田地需要先种一轮豆作物,且最好是将豆杆烧成灰洒在田地里。”

  “一些地方为保持土地肥力,田地要休耕,还有的地方田地要轮作,中间也会种一轮豆类。为何?就是因为豆类可以固化氮元素,而氮元素正是很多植物所需要的重要‘营养’。”

  “后世有氮肥,便可以通过施撒氮肥,不休耕、不轮作,却年年都获得丰收。”

  “再比如,沿河、沿海地区一些有经验的老农会偷偷用鱼虾废弃料烧制一种肥料,来让田地收获更多粮食,这便是因为鱼虾中多含磷元素。”

  “后世田地适量使用磷肥,自然收获颇丰可以说,后世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之所以亩产数倍于此时,除了因为拥有优秀的粮种外,也因为拥有各种化肥和农药。”

  “对了,后世若是某地区久云不雨,还能用炮弹轰击云层,以达到短时间降雨的目的。”

  朱标虽对后世的科技种田手段很期待,可听了刘宽这一番话,仍是一脸的震惊,没想到能有这么多科技运用到种田上。

  回过神后,朱标便问:“那妹婿认为咱们大明何时能研制出化肥来?”

  刘宽摇了摇头,“化肥是在化工业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可大明如今化工业可以说是零,几乎没有基础。”

  “哪怕有微臣给的一些资料,想要研制出化肥,并进行规模化生产,恐怕也得十年之后去了。”

  “十年?”朱标吐了口气,“还好,也不算长。”

  刘宽则建议道,“其实朝廷可以征集民间老农的种田秘法,将这些法子进行优化,然后推广。”

  “比如怎样沤制更好的农家肥,种豆固氮,用鱼虾来制作有机磷肥,等等。”

  “若是做好了,在化肥被研制出来前,也是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的。”

  “另外,根据后世的经验,大量使用化肥其实会污染水土,长期下来,会对下一代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些许伤害。”

  “当然,这些伤害跟吃饱肚子、应对饥荒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朱标听得若有所思,然后点头道:“妹婿的话我记下了,回头会让人去办的。走,我们继续视察这红薯苗田地。”

  据刘宽了解,眼前这一百多亩红薯苗是去年采用“红薯藤冬眠法”在二月份培育出第一代红薯苗后种植而成的。

  接下来就要赶在四月里,选取健壮的红薯苗,再进行一次扦插种植,之后合理地浇水施肥,就能获得丰收。

  大明目前虽然没后世充满科技与狠活的农药、化肥,却也有以古人智慧得来的除虫之法及各种有机肥,且都是无公害的。

  红薯、玉米、土豆试验田都将备受农官和老农照顾,只要没有大的意外,今年获得丰收不成问题。

  第二更。

  【持续拜年中,,,每日都要开车很久,无语。】

  晚安~

【初五,再请假一天吧】

  今天总共开了六七个小时的车,整个人都很疲惫。

  嗓子疼的老毛病也犯了(手术后遗症),还有点轻微感冒。

  这春节过得感觉比工作还累。

  好在家里年基本拜完了,明天应该能恢复正常更新。

  晚上坐电脑前昏昏沉沉,实在状态不佳,再请假一天吧。

  见谅。

第373章 竟怪朝廷政策太好了?亩产千斤!

首节上一节31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