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09节

  至于二儿子刘定安(名字改了)才一岁不到,夫妻俩自是不会讨论其上学的问题

  次日是一旬一天的休沐日。

  刘宽带着随从、护卫来到了自然杂志社。

  今天是杂志社用一年时间筹划的第二本刊物,《海外风物》创刊号的定版日,刘宽自是要来亲自把关。

  如今杂志社有一二十人,即便放在大明京师,也算是小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了。

  刘宽平时来得虽不算勤,却也不算少,故而员工们都清楚他的习惯,见着他只是拱手行礼招呼一声,便自去做事。

  “侯爷。”

  “见过侯爷。”

  “侯爷安好。”

  “”

  就这样,刘宽在员工们的招呼声里来到杂志社后院“办公区”。

  许臻等人早已听见动静,哪怕知道刘宽习惯,也不敢大喇喇坐在里面,而是迎了出来。

  “侯爷来了?”

  “嗯,《海外风物》创刊号的定版印刷本可出来了?”刘宽回应一声便直入主题。

  许臻引着刘宽进了里面,才道:“自是出来了,正待侯爷过目呢。”

  说完,已经有位眼色好的编辑将印刷本拿来了。

  刘宽当即翻看起来。

  《海外风物》跟《自然科学》类似,也是图文结合,且用词造句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本很适合平民百姓消遣及了解海外事物的刊物。

  而《海外刊物》的第一期是以介绍南洋诸岛、各国的山水地理、风土人情为主。

  刘宽翻着看了看,发现其排版汲取了《自然科学》的一些特点,如文字横排、彩色插图、将内容按主题分类,等等。

  过去几年,大明纸张质量和印刷术一样,一直在稳步提升,哪怕每次提升的只有一点,可积少成多,对大明出版行业造成的影响也十分不小了。

  如果有人将这几年大明刊印的书籍拿去跟七八年前的对比,会发现质量好出一大截,可印刷量却是爆增。

  可即便在大明书籍质量整体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的情况下,这本《海外风物》在刘宽眼中依旧堪称精品。

  这第一期的内容刘宽是早就知道的,此番只是看排版及印刷效果,因此翻得很快,不一会儿就看完了。

  “这版弄得不错,内容也通俗易懂,又颇有趣味创刊号就按这版的来吧。”

  见刘宽认可了这版《海外风物》,负责这版刊物的编辑都露出了喜色。

  之前刘宽可是否定了好几版呢,让他们忙活了好几个月,更心生忐忑。如今事情办成,他们不仅觉得心理压力小很多,更获得一种成就感。

  这时,许臻又问:“以南洋内容为主的《海外风物》计划分成三期,那么到了第四期咱们又该以介绍哪里为主?”

  刘宽沉吟了下,道:“东洋吧高丽、日国、琉球县、北洋都司、吉林都司。”

  许臻微微讶异,“北洋都司还好,吉林算不得海外吧?”

  刘宽微笑着解释,“咱们弄这份刊物的一大目的,就是让汉家百姓了解过往认知中的海外蛮荒、化外之地,进而产生去彼处探索的想法。”

  “吉林虽然算不得海外,可汉家百姓对其也陌生得很。另外,这几年朝廷虽然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充实吉林都司汉民口数,但效果并不明显。”

  “咱们能在刊物中介绍一下吉林,多少能对此事有点帮助。”

  许臻恍然点头,“属下明白了侯爷心怀国事,真是令人敬佩。”

  刘宽知道许臻未必不知他让介绍吉林的用意,听他解释多少有几分拍马屁的嫌疑,但刘宽并不拆破,事实上他对这种感觉还挺受用的。

  “东洋介绍完后,可以考虑介绍西域,再之后就是印度次大陆,南北美洲大陆,澳洲、非洲等地。”

  “这些地方都很遥远,我建议征募一批年轻又有能力的编辑,提前到这些地方去采风,如此才能编写出更加真实的稿子来。”

  听刘宽这么说,许臻先点了点头,随即便道:“侯爷,去这些地方采风,只怕需要不少花费。”

  刘宽:“资金你不用担心,关键是招募到合格的编辑。”

  许臻:“属下知道了。回头就写一份办事章程给侯爷过目。”

  第二更。

  晚安~

【初二,请假一天】

  奶奶去年过世,春节里办新年(作者君这里的习俗),初一初二比拜年还要忙,尤其是今天,早上六点起忙到下午三四点。

  晚上又有姥姥家那边的大家庭聚会,很晚才回来。

  实在无力更新。

  请假一天。

  见谅。

第369章 府中事,陶瓷厂

  刘宽其实挺希望大明出现一些海外探险家的,若是这些探险家中有一二成名的,便可有效提升大明民间探索海外的积极性。

  “且先说说你认为海外采风的编辑该有什么样能力?”

  许臻略一沉吟,道:“属下认为,若要去海外采风,首先得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如此方能尽快通过当地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其次,则需要较强的应变及生存能力海外不比在大明,想必会遇到不少意外乃至危险,若无足够强的应变及生存能力,只怕很容易折损在海外。”

  “最后才是一定的写作能力属下认为,此事最重要的是海外采风,写作在其次。若采访到好的内容,杂志社可以再找编辑润色其文章。”

  刘宽听了满意点头,“说的不错,就按你说的招募几名专司海外采风的记者,同时接受民间投稿。”

  “海外采风毕竟艰辛且有一定危险,他们的薪俸可以高些,若是采访得到的内容被《海外风物》录用,还将有一笔丰厚的奖金。”

  “至于奖金数额,三百贯起步吧。”

  三百贯起步?

  厅内其他编辑,不论是负责《自然科学》的,还是负责《海外风物》的,听了都呼吸一滞。

  进入杂志社当编辑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普通人家出身,三百贯抵得上他们两年薪俸了,如今只需一篇稿子就有可能获得,谁不心动?

  甚至有人都动了转职去当那海外采风记者的想法。

  刘宽将这些编辑的神色变化看在眼里,笑道:“诸位也好好做,年终奖金不会少的。”

  听此,一众杂志社员工都露出了笑容。

  不仅是为了刘宽的许诺,而是去年除夕放假前,他们确实领到了一笔不少的年终奖金。

  随后,刘宽在杂志社各处看了看,这才离开。

  小厮阿荣牵来了刘宽的马匹,问:“老爷接下来要去哪里?”

  刘宽熟练且轻松地上马,这才道:“去西郊陶瓷厂看看。”

  “是。”阿荣应了声,便牵着马走在前面。

  刘宽虽然能给随从、护卫都配上马匹,但在京师城内,他不可能带着这么多骑手一起跑街。别说他,便是皇子也不敢这么干。

  他出门骑马一是为了代步,二是为了有急事时可以骑马尽快赶去。

  看着前面阿荣的背影,刘宽问:“阿荣,你和阿虎今年有十九岁了吧?”

  “回老爷,阿虎十九,我其实都是二十了。”

  刘宽知道阿荣口中的年龄是按虚岁算的,实际一个十八、一个十九,在后世若是上学晚点或者复读,都还在上高中呢。

  但这到底是在大明。

  刘宽寻思了下,便道:“你这个年纪也该婚配了,心里可有中意之人?”

  阿荣脸红了下,刘宽在后面虽看不到,却听阿荣吱唔了下才回答,“阿荣都听老爷的安排。”

  刘宽笑道,“行,那回头我就将府里后院帮厨的虎妞指给你做娘子。”

  阿荣听此,脑海中浮现了虎妞的身影几乎有他高,体重估计得有150斤,走起路来脸上跟胸前一样晃悠,平日里大多系着条沾了油污的围裙,一手拎着个长柄铁勺。

  而虎妞曾经追着一个做错事的杂役满院跑、抱头求饶的场景更是让他印象深刻。

  可偏偏这两年虎妞每次见了他都会羞涩一笑。

  想到虎妞的笑容,阿荣顿时打了个寒颤,忙道:“老爷,虎妞虽然不错,可她比我大了三岁。”

  刘宽听出阿荣不愿意,但还是故意打趣,“大三岁怕什么?你没听说么,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三千位列仙班。”

  阿荣挠头,他知道老爷又在说奇怪的梗了。

  他不懂,他也不想娶虎妞,只好硬着头皮道:“老爷,我其实有中意的人了。”

  “哈哈哈,”刘宽笑起来,“你小子不老实啊,有中意的人都不肯跟我说。说吧,哪位姑娘?”

  阿荣道:“是书屋顾掌柜的小女儿我怕是配不上她。”

  顾思齐的小女儿?

  刘宽没见过,也没印象顾思齐作为“刘府集团”下属公司三味书屋的“总经理”,每年春节都会来给他拜年,但一般是带着儿子来。

  不过他倒是知道,顾思齐有一妻一妾他是娶了正妻多年没儿子,又到了年龄,这才纳的妾。结果纳妾没多久,妻子就怀上,并给他生个儿子,反倒是小妾怀上后给他生了个女儿,也即是他的小女儿。

  顾思齐毕竟是读书人,过去几年三味书屋生意又在刘宽的指点下蒸蒸日上,已经在多座省治城市开了分店,顾思齐拿着三味书屋的一点股份,如今身家也颇为不菲。

  阿荣虽是他的小厮,可到底是官奴婢,哪怕是顾思齐的庶女,彼此间也有一定身份差距。

  “你与顾掌柜小女儿怎么认识的?她可对你有情?”刘宽问。

  “老爷您常让我去书屋跑腿拿东西,有次正好遇上湘兰在店里看书,一来二去就认识了。湘兰对我是有情义的,只是我担心顾掌柜责怪她,才没让她说。”

  明初风气受胡风影响较重,原本就比后来开放些,而今京师受刘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风气较历史上就更为开放些。

  所以,不论是顾湘兰在书屋看书,还是其与阿荣偷偷谈感情,都是可能发生的事。

  刘宽略微沉吟了下,道:“你过去几年跟在我身边也算是办了不少事,回头我便消了你的身契,再派人去帮你向顾掌柜说和,看能否成全了你和顾湘兰。”

  阿荣听了却是一惊,忙站到一边,躬身作揖道:“阿荣不该有非分之想,还请老爷莫要赶阿荣走!”

  刘宽道,“你这是做什么?我帮你除了奴籍并非是赶你走,而是只有如此,顾掌柜才可能把女儿嫁给你。”

  “另外,你即便没了奴籍,也可继续留在府中做事。若不愿意,还可去书屋帮顾掌柜的忙,或是去咱家下面其他需要用人的地方,总之少不了你的差事。”

  阿荣这才知道他误会了,但还是道:“我想留在府中。”

  “那便留在府中,不过婚后便不能再做我的亲随了,去跟着来福、来友学做管事吧。”

  阿荣再次深深鞠躬,“谢老爷恩德,阿荣定好好做事,不给老爷丢脸。”

  刘宽笑了笑,“好了,继续赶路吧,陶瓷厂还远着呢。”

  随着时间过去,当初刘宽初到大明时老朱赏赐的那一匹官奴婢中年纪最小的阿荣、阿虎都已经长大了,其他人更不必说。

  四位侍女中年纪最大的夏荷都已经二十四五岁了,三四年前,朱蕙兰便要做主消了她的奴籍,给她指一位锦衣卫将官嫁了夏荷知道的秘密太多,只能嫁给锦衣卫等老朱手下的特务人员。

  可夏荷不愿,说想一直留在府中伺候刘宽、朱蕙兰。

首节上一节30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