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臣来大明前时,二十多年前金贵的大学生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有到农村去当新农民种田地的,有养猪、杀猪、卖猪肉的,还有落魄到工厂流水线上打螺丝的”
“等等,”却是朱标忍不住了,“妹婿,何谓打螺丝?”
“额,就是一种工作没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人,却需要人每日待在一个岗位上重复一套简单的动作超十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虽然刘宽描述的简单,可朱标想象了下那种日子,还是不由打了个寒颤。
刘宽则继续之前的话,“还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黄袍加身,成为快递小哥;也有抛下脸面,选择去捡破烂、收废品的;还有选择当厨子、店小二的。”
“总之,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养家,很多拥有学士学历的年轻人都放弃幻想,直面现实,下沉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老朱、朱标父子俩不知今日是第几次对视,又是第几次在对方眼中看到惊讶的表情。
随即老朱便问:“黄袍加身的快递小哥是何意?”
刘宽意识到自己一时说吐噜嘴,便解释道:“就是后世民间的驿卒,因其中最大一个快递公司让送快递的员工都穿上容易辨认黄色制服,故网络上将成为该公司快递员戏称为‘黄袍加身’。”
老朱听得眼角直抽抽。
黄袍加身,曾经多么禁忌的词汇啊,尤其是在宋朝。
可听了刘宽这番话,他顿时有点无法直视这个词了。
刘宽又道,“对了,微臣这里恰好有一部以该公司快递员为主角的电影,回头有机会,陛下和太子殿下可以看看。”
朱元璋点头,回想刘宽前面那番话,又忍不住道:“你说后世大学毕业生选择去种地,乃至流水线上当工人,咱都能理解,毕竟农民一直为历朝历代所重视,工人也似乎很受后世重视。”
“可你说还有大学生去杀猪卖猪肉、捡破烂、当厨子乃至店小二,可是真的?苦读十八年,最后竟沦为屠夫、厨子、店小二乃至拾荒者,他们真能接受?”
刘宽道,“对有些人来讲,确实难以接受,可微臣不是说了么,一切都是为了生活。”
“另外,屠夫、厨子、收废品其实都赚得不少,在后世还不是寻常大学生能玩得转的呢。”
反复确认此事后,朱元璋、朱标只觉得三观碎了一地。
那些可都是苦读十八年,在大明被视作有救时救国之能的大才啊,竟然甘心去做屠夫、厨子和收破烂的!
这这叫大明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知道了,不得目瞪狗呆?痛不欲生?
回过神后,朱元璋努力不去想后世“研究生满地走,大学生不如狗”的事,而是略一沉思后便道:“这后世学校教育能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确实有独到之处。”
“刘宽,你既有心为咱大明建立第一所大学,不如直接着手帮咱革新官学体系,建立类似后世的学校体系。如何?”
第二更。
过大年的,少更点。
外面已经放炮准备迎接农历新年了。
作者君在这里,提前祝读者朋友们蛇年大吉,福运绵延,心想事成!
一起加油!(*^^*)
第367章 自然科学院,老朱露真情
这下轮到刘宽愕然了。
没想到讲着讲着老朱竟交给他这么大一担子。
他想了想,道:“陛下,微臣只是对后世教育体系有些了解而已,本身除了做了几年大本堂教师,并无多少办教育的经验。”
“况且要办这项事,更重要的反而是了解大明各地教学之事的情况。至于后世教育体系,微臣可以写一份奏本,以供参考。”
“另外,天工院如今还有很多重要项目在进行中,微臣若是离开,只怕一时无人能担当此任。”
朱元璋听了略一沉吟,道:“那这样,你除了继续担任天工院院正外,再添礼部侍郎衔,协理督办革新官学及兴办学校诸事务,如何?”
刘宽觉得,若只是协理督办可以接受这不过是让他在今后几年多过问一样事罢了,应该不会占用他太多时间。
再说了,他原本就准备帮大明建立第一所大学的。
想到这里,刘宽便拱手应道:“微臣遵旨。”
见刘宽答应,老朱、朱标都露出了笑容。
待将来正式圣旨发布,刘宽也算是正三品的阁部大臣了。既然应下这个职位,刘宽肯定是要出力的,再想偷懒摸鱼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兴办学校之事你既要写奏本,咱今日便不再多问,回头看奏本就行了。你还是说说那个自然科学院怎么办吧?”
其实在几年前朱元璋从视频中进一步了解了科学的重要性,便准备仿照后世设立工程院、科学院的。
但刘宽考虑到当时大明几乎没有设立科学院的人才基础,便建议朱元璋设立天工院也即是说,天工院虽然是以从工匠中发掘技术人才为主,但也兼顾培养搞科研的人才。
比如说天工院下属各局、所中,便多有研究型人才。
因此,听老朱询问,刘宽便按打好的腹稿道:“回陛下,科学院以研究各种科学理论及科技为主,因此微臣准备将天工院下属的部分局、所进行剥离,或从中抽调那些研究型人才,作为组建科学院的基础。”
“除此外,科学院还将常年面向民间招收符合要求的研究型人才。再就是通过即将建立的学校体系,获得一批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
“据此方针搞个五六年,大明自然科学院应该就能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自我发展机制,那时就不必微臣多管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随即道:“那你认为自然科学院该定为什么等级?你可要兼任主官?”
“回陛下,这正是微臣接下来要讲的。”刘宽道,“微臣准备将天工院剩余部分整合为工程院,与自然科学院一起暂列于天工院之下。”
“所以,科学院、工程院最好是都比天工院低一级,理论上的级别与翰林院等同。”
“然后选两人分别担任科学院、工程院的院正,再各选二至三人担任院副即可,微臣可依旧任天工院院正。”
“最后,待日后科学院、工程院体系都足够成熟了,便可让其各自独立,再取消天工院。”
听完,朱元璋不禁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宽一眼。
刘宽这么设计天工院的架构,又说日后再取消天工院,明显是在避嫌,或者说安他的心。
因为随着科学院、工程院的确立,天工院权势确实会变得更大。事实上,如今天工院已经分走工部相当部分权能了。
朱元璋如今自是很信任刘宽的。
但他深知,有些事信任是一回事,不做防备又是一回事。为了避免出现某种双方都不愿见到的局面,一开始就从制度上留下防备的手段,对双方都好。
念及此处,朱元璋便道:“行,回头你再就此事写一份奏本,送交内阁走下流程,咱会批复的。”
“是。”
这件事说完,刘宽便准备离开了。
却见一位太监进了奉先殿,一脸喜色地道:“皇上,燕王殿下又发来了一封电报。”
说完,将译好的电报呈上,由李贵递到老的御案上。
说起来,老朱虽然嘴上说过不能让宦官参与国事的决策,却也没忍住进一步任用宦官。
比如说,他已经着手建立一套属于情报体系的电报传讯线路,里面的电报员虽然不是宦官,却都派了宦官监管。
不过在明面上的电报司体系,倒是正常任用官吏的。
或许在朱元璋看来,这样一明一暗两条电报传讯在手,他才不至于被某些奸臣反利用电报忽悠。
刘宽在想着大明电报体系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将在什么时候堕落、败坏,又腐败成什么样时,听到了老朱的笑声。
“哈哈!老四打仗确实有一手,也有些运气在,居然在攻破达卡奇袭那孟国都城高尔,还成功了!”
说完,示意李贵将电报递给朱标、刘宽看。
朱标先看完,也笑道:“四弟都说‘缴获无算,藩国稳矣’,想必是真从那孟国都城缴获了不少钱粮财货。”
“接下来,他只要不遭受孟国多个势力围攻,其印度建藩之事便无反复了。”
刘宽看过电报后,回想后世印度次大陆的情况,道:“燕王既擒了孟王,只怕如今孟国各城邦都圈地自萌呢,联合起来围攻燕藩的可能极小。”
这时朱元璋忽然感叹道,“老四到印度了,接下来的两年老三、老七也会相继到海外就藩,与咱相隔万里。”
“幸亏天工院早早研制出了这无线电报机,不然咱没法得知他们在外海的情况,还真不放心。”
老朱这是真情流露了。
朱标闻言安慰道:“父皇放心,三弟、四弟他们如今都是有能力的,既能通过重重考验海外就藩,便不会出事。”
刘宽则道,“陛下,随着大明科技、工业的发展,海上航行必然更快也更安全,也许十年之后,诸位亲王就能常回来看望您跟皇后娘娘。”
朱元璋哈哈一笑,“希望如你所言吧。”
随后,朱元璋便吩咐回电给朱棣,刘宽见状便告辞了。
出得皇宫,刘宽先是回天工院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初步构思下那两份奏本该如何写。
等下班的点儿一到,他便宣布放衙,先回家了反正他作为老大,宣布下班了,至于天工院还有官吏在卷,那就不关他的事了。
卷一点也好,官吏们越卷,大明才越强。
回到府中,刘宽便瞧见了挺着个大肚子的朱蕙兰在中院走动。
刘宽忙去搀扶住她,道:“小心点,虽说你这个时期可以走动,却也要当心意外。”
朱蕙兰笑着道,“这么多人看着呢,哪里会发生意外。”
不怪刘宽如此紧张。
朱蕙兰如今已经怀胎九月,随时可能生产。最主要的是,经京师医学院的几位名医诊断,朱蕙兰此番极可能是怀上了双胞胎!
第一更。
【作者君在这里给读者朋友们拜年啦!祝各位蛇年大吉,万事如意!】
第368章 送女儿上学,海外创刊号
晚饭后,刘宽与家人在偏厅闲聊。
朱蕙兰看了眼苏采薇,向刘宽问道:“若雪已经六岁了(虚岁),夫君是准备咱们自己教,还是请个女先生?”
朱蕙兰关问此事并不奇怪刘若雪虽不是她亲生,可她却是正妻,该过问此事。
明初能当先生的女子是极稀罕的,但以刘宽今时今日的地位,还是能找到一位的。
刘宽想了想便道:“咱们先自己教着过段时间京师也许会建立女校,到时候可以将若雪送去上学。”
“京师要建立女校?”朱蕙兰、苏采薇闻言都感到诧异。
两人看了不少后世视频、影视,自是知道后世男女都能在同一所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
但她们更知道,在当下的大明几乎不可能像后世那么做。倒是建立只教授女学生的女校,还有一定可能实现。
即便如此,她们听闻京师将出现女校还是感到很诧异。
“事情是这样的”刘宽当即将今日在奉先殿与老朱谈论教育的事讲了,最后道:“在大明建立女校,让女孩子上学虽然有些困难,甚至可能惊世骇俗,但我还是准备尝试一番。”
“别的地方不说,在京师肯定是能成功的进士多权贵、豪富人家,这些人家的女子也都是有条件进学的,并且有进学的需求。”
“而对若雪而言,在学校中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成长,要比在家中更好一些。”
朱蕙兰、苏采薇其实对后世女子都羡慕得很,她们是不可能再去女校学习一番了,可想到女儿能,仍感到高兴。
“那便听夫君的。”朱蕙兰笑道,“对了,平安五岁了,也该送去上学了。夫君觉得是送大本堂好,还是送京师的官学好?”
刘宽知道,他的儿子注定不可能与皇室关系太远,既如此不如早些打好感情基础。
他于是道,“送大本堂吧他年龄终究还有点小,可今秋九月再送。”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