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01节

  说起来,如今朱雄英已十五岁(虚岁),若按朱元璋给皇子们定的规矩,去年上元节后他就该出宫别居了。

  但他不是皇子,而是皇孙,且是朱元璋用诏书定下的皇太孙。

  再加上朱元璋、马皇后、朱标都担心他还会再生什么大病,便仍让他居住在春和宫。

  不过朱雄英到底已是少年,再与吕氏等几个朱标的妃子同住春和宫终究不是事儿,因此去年朱元璋便让人在春和宫南边修建‘天保宫’,俗称太孙府。

  天保宫虽然只计划修春和宫一半大,却也是要进行设计且用料讲究的。哪怕其中会用到不少水泥、钢筋、砖石、玻璃,却也要等到今年春上才能建成。

  所以朱雄英还得在春和宫待几个月。

  朱雄英穿着单衣下床后,便见宫人将准备好的衣衫都放在了一边。

  他于是拿起衣服自己穿起来,大体穿好后,又开始叠被子。

  之后采用宫人拿来的冷水、热水、牙刷、牙粉、毛巾等洗漱,最后则坐在一面镶嵌了水银玻璃镜的梳妆台前,由宫人给他梳头。

  他自己也会梳,但肯定没宫人梳得好。

  若在去年平日里,他在梳头之后,得去专门的地方打水、烧水,然后才能吃上一顿并不丰富却营养均衡的饭菜。

  不过去年他正式从大本堂毕业,且眼下还在年节内,他自是不必再去做那些事当做磨炼。

  所以,梳好头后就翻出类似《资治通鉴》这样的几本儒家书籍在书房默诵起来这是年前朱标教给他的读书任务。

  按照在大本堂上学时的习惯,他读到了七点半。

  宫内的自鸣钟报时,很快吕氏身边的宫人便过来喊他去吃早饭。

  平日里,他都是独自吃饭的,但年节里大多是跟朱标、吕氏以及弟弟们一起吃。

  吃过早饭后,朱雄英习惯性地想去附近的小校场练武,却听朱标道:“雄英,准备一下,随我去奉先殿。”

  朱雄英虽然好奇去做什么,却忍住了没问,应了声“是”,便回天保殿换了身衣裳。

  当朱雄英随朱标来到奉先殿时,发现除了朱元璋外,朱棣、刘宽也在。

  刘宽先向朱标、朱雄英行礼问候,之后朱雄英才向刘宽行学生之礼。

  朱雄英正想问刘宽来此做什么呢,便见刘宽向朱元璋一揖,道:“陛下,微臣这便回府了若平板电脑出了什么问题,陛下切莫乱动,派宫人传唤微臣便是。”

  “行,你回去吧。”朱元璋笑着点头。

  朱雄英这才注意到,朱元璋手边竟然放着刘宽的平板电脑。

  待刘宽离开后,朱元璋便冲他道:“雄英,刘宽弄来了一部关于后世历史上咱大明嘉靖皇帝的电视剧。”

  “据说这部电视剧反映了历史上在大明中后期不少问题,又涉及了不少帝王之术、官场权谋。”

  “这大明的帝位迟早会交到你手里,所以咱便让你来一起看看,学习一番。”

  看电视剧?

  朱雄英听了眼睛亮起来。

  他几年前就知道老师那里除了各种电影、视频、歌曲,还有一种叫做电视剧的东西似乎是一部很长的电影被分成了很多集。

  说实话,他早就想看看了。

  可过去几年,他虽然也通过学分获得不少次使用平板的机会,但大多用来看电影、视频了,根本不够用来看电视剧。

  他原以为,可能要等将来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后,才有机会看,没想到现在就能观摩其中一部了。

  回过神,朱雄英立即表态道:“谢皇爷爷恩典,孙儿一定用心观看、学习!”

  一旁朱棣看着朱雄英,露出羡慕之色。

  既羡慕朱雄英有跟几人一起看电视剧的机会(他儿子朱高炽就木有),也羡慕朱标能有朱雄英这样的好儿子从目前来看,朱雄英天资颇高、文武双全,将来极可能成为一代雄主!

  不像朱高炽,喜文厌武。还得有人监督,才能控制口舌之欲,管理好身材。

  而且少年朱雄英看着气色、精气神很好,又有多方关护,既渡过了八岁那年的死劫,估计后面夭折的可能性很小了。

  就在朱棣想着这些时,朱元璋吩咐道:“李贵,带人把桌椅摆好,咱爷几个一起看电视剧。”

  “是。”

  李贵大应了声,便带着两个宦官,很快摆好一个小型家庭影院。

  朱元璋当带着朱标、朱棣、朱雄英入座。

  “来,雄英坐咱旁边。”

  朱元璋招手,让朱雄英坐在了他的右手边,朱标则被安排在左手边。

  朱棣瘪了瘪嘴,坐在了最右边。

  朱元璋动手操作平板电脑,将其调至1.5倍速,这才开始播放第1集。

  朱雄英这才看到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大明王朝1566》。

  ‘名字很普通啊,该不会不好看吧?’

  已阅片不少的朱雄英不禁如此想。

  很快他便收敛思绪,因为电视剧开始了。

  老朱爷四看了三四息,这才察觉,放的是片头,而非正式内容。

  好在一分半钟的很快过去,正片开始。

  只见屏幕上变作黑幕,上面出现几个字紫禁城,午门。

  然后便是规制似乎有些小的皇宫内,宫殿间的空地上,一群宦官模样的人围住了一个须发散乱的官员。

  这官员仰头望着阴郁的天空,神色悲戚。

  ‘这是在做什么?’

  老朱四人一时都看不懂。

  第一更。

第358章 朱雄英:嘉靖竟是四叔的后代?!

  很快,镜头转到为首的太监身上,同时旁边出现两列小字东厂提督太监,冯保。

  冯保开口道,“最后问一句,今年腊月为什么不下雪呀?”

  镜头又给到那官员,旁边亦出现两列介绍其身份的小字钦天监监正,周云逸。

  周云逸道,“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这时镜头忽然运动起来,转到周云逸背后,却是一名宦官举起木杖就朝周云逸脊背打了下去,将他打倒在地,亦打断了他的话。

  看到这里,朱元璋眉头微皱。

  因为他对开头这段剧情有种很强的既视感臣子进谏,皇帝不听,反而当庭杖则觐见之人。

  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万言(过万字)陈述时弊。奏疏里的实际内容并不多,却非要夸用典故、堆砌辞藻,语句更是写得晦涩难懂。

  那时茹太素本就因办事不利,从刑部侍郎降到主事职位上戴罪立功,结果没做出什么成绩来,反倒搞了这么一出。

  朱元璋当时很不高兴,便将茹太素召来斥责,当庭杖打。

  此后,如有臣子经训斥后仍不改错,或惹恼了他,便有可能挨打。

  不过在马皇后的劝解下,他倒没有滥用此刑。亲军打人多是用藤条,至多用竹板,可不是像这剧中那么粗长的木杖。

  虽说如此,可这剧开头的剧情仍让朱元璋有被讽刺了的感觉。

  ‘看来拍这剧的后世人对咱有些恶意啊。’

  心里如此嘀咕,朱元璋继续看剧。

  冯保来到倒地的周云逸头边儿,问:“是谁教你对皇上说这些话的?”

  周云逸:“我是大明的官员,尽自己的职责,用不着别人教我。”

  冯保听了叹道,“庭杖吧。”

  镜头拉远,宦官们在午门前对周云逸施行庭杖。当镜头再次拉近时,周云逸已匍匐在地上一动不动,死活不知。

  这时出现了旁白,应该是嘉靖帝的。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从新年初一到十五,朕一个人在玉宫,斋戒祈雪。”

  虽然只看了个开头,朱元璋却忍不住暂停了电视剧,问:“标儿,你对这开头的剧情怎么看?”

  朱标道,“多半是冬日无雪,来年不丰,这钦天监周云逸便借此天时觐见,劝嘉靖帝惩治贪腐。”

  “不过,这周云逸若非自愿,而是如那太监所说受人指使,只怕多半暗藏着嘉靖朝清流与妹婿所讲的大贪官严嵩一伙的党争。”

  朱元璋点点头,看向朱棣,“老四,你说说。”

  朱棣道:“父皇,儿臣看法跟大哥差不多。”

  “雄英,你有何看法?”

  朱雄英想了想,道:“孙儿认为,就算这嘉靖帝像老师说的一般,纵容严嵩的贪腐集团,这周云逸也不该用天时来劝谏。”

  “一则,天时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跟皇帝乃至天下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二则,若剧中儒家‘天人感应’之说被封为圭臬,周云逸以天时劝谏,就是在说嘉靖失德嘉靖作为皇帝,肯定是不能承认的,所以这周云逸该打!”

  老朱三人前面听朱雄英说天时是自然现象与任何人无关,先是神情一阵古怪他们虽然也知道此事,可心里其实并未真正接受,潜意识仍有些认可“天人感应”之说。

  不过听到第二条,老朱就满意的笑了,拍着朱雄英的肩膀道:“雄英说的不错,这周云逸该打。当然,却不必因此事就将其打死。”

  “皇帝掌握的臣子的生死荣辱,以此加于臣子之身时,既要果断,又要慎重,记住了吗?”

  三人当即应道:“儿臣(孙儿)谨记!”

  朱元璋继续放剧。

  却见在一个夜里,终于下起了雪来,几个中高层太监借用向嘉靖帝报喜的机会,明争暗斗,想方设法地邀功。

  看到里面太监、宦官么父子相称,且还有太监坐轿的,朱元璋直摇头,心想:若这剧中表现的这些都是真的,说明当时大明宫廷真的是乌烟瘴气。

  如此情况,也难怪会有宫人半夜趁嘉靖熟睡要将其勒死的奇葩事发生。

  随后,在宫人们大声报祥瑞的过程中,一场精彩的御前会议开始了。

  这时候插了一段旁白,却是说明那钦天监监正周云逸被庭杖打死了。

  接着七老八十的严嵩出场。

  不仅有随行的文官跑来奉承他,就连大太监都出来迎接、奉承。又有与严嵩不对付的官员在旁阴阳怪气。

  到了一座宫苑内,一个穿着身宽松白袍,盘腿坐在一道台上的人若隐若现。

  他敲了声玉磬,外面的几名大太监就跟一众阁臣、部臣便开始议事了。

  看到这里,朱元璋眉头已经皱得老深,待看几人围着开支问题争辩了会儿后,他便再次暂停电视剧。

  然后偏头瞪向朱棣,“居然让太监跟阁臣开会,决定国家大事,简直荒唐至极!咱不是说宦官不能用,但决不能令其参与国事决策!”

  “宦官本就是天子身边人,容易获得天子信任,若在参与国事决策,只怕天下大事都要受到其影响!”

  “到那时,也就跟唐末那些操控朝堂乃至废立皇帝的奸宦也不远了!”

  朱棣知道老朱又在怪他这一脉重用宦官,立马表态,“父皇说的是,儿臣一定谨记,绝不让宦官参与国事决策!”

首节上一节30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