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02节

  朱雄英则看了看朱元璋和朱棣,如有所思。

  他本就觉得朱元璋对朱棣跟其他的皇叔有所不同,似乎更重视些,今日见朱棣也一起看那电视剧,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

  ‘四叔究竟与其他皇叔有何不同?莫非’

  看着朱棣那张脸,朱雄英心里产生几种颇为大胆的猜测,却又无法确定。

  这时,朱元璋继续放电视剧。

  只见在阁臣、部臣彼此争论时,镜头切换到那挂着帘子的道台里面,一个有几分仙风道骨的中年人出现在屏幕上。

  同时旁边出现了介绍其身份的两列小字大明嘉靖皇帝,朱厚!

  果然是嘉靖帝啊。

  朱雄英先如此想。

  接着目光忽然重新移到“朱厚”三个字上,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下瞪大。

  朱厚?!

  若我没记错的话,这个字辈应是四叔一脉的吧?

  也即是说,这嘉靖帝竟然是四叔的后代?!

  第二更。

  晚安~

第359章 原来我八岁就没了,朱棣出海!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

  朱雄英搜索记忆中四叔一脉的前十个字辈,发现没错,厚字确实属四叔这一脉,而非他这一脉的。

  随即他便看向皇爷爷、父亲,见两人皆神色平静,只有父亲朝他看了眼,便豁然明悟:他们肯定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也对,老师既来自后世,又知晓明史,定是告诉了皇爷爷和父亲。’

  ‘只是,皇位是怎么落到四叔这一脉的?’

  ‘是我这一脉因某些缘故绝嗣,还是四叔效仿那李世民,篡夺了嫡长一脉的皇位?’

  想到这里,朱雄英又看了朱棣一眼。

  恰好朱棣也朝他看过来,明显神色不自然。

  ‘四叔应该不至于如李世民那般杀兄篡位若真如此,皇爷爷不可能对他这么好。’

  心中由此判断,朱雄英便将其他疑惑压下,耐住性子继续看电视剧。

  因为他明白,朱元璋今日既让他来看这部会透露皇位易脉之事的电视剧,必然会告诉他前因后果。

  剧中,几位阁部大臣及司礼监的大太监就国库亏空问题一份计较、争论,尚未有个结果,镜头便转到裕王府。

  一个女人躺在床上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地叫喊,却是正在生孩子。

  裕王和一个叫谭纶的人都在前厅等候。

  两人言语交谈间,让老朱四人明白,那以天时向嘉靖进谏的周云逸正是受他们致使,目的似乎是为了扳倒严嵩一党。

  裕王应该是受纳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清流一党支持的皇子。

  看到这里,老朱四人又奇怪了:清流怎是以裕王为首?太子呢?莫非太子与严嵩一党同伙?

  局中通过清流、严党两派阁部大臣的争吵,将大明朝的财政问题逐渐展露。

  譬如宫中修建宫殿耗费甚大却账目不明,又如修造用于抗倭的战船被挪用,朝廷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将税收收到了嘉靖四十五年。

  外面北有以俺答汗为主的北虏,东南有倭寇,内部财政亏空、民不聊生。

  几乎就是一副王朝末世景象了。

  很快,剧中小阁老严世蕃与高拱、张居正的争辩白热化,几乎每一句都暗藏凶险。

  而就在两方从争辩成为争吵,让这场廷议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时,镜头又转到了裕王府,却是裕王妃李氏终于生下了儿子。

  裕王大喜,当即派人进宫向嘉靖帝报喜。

  而这边,嘉靖帝也从幕后走了出来。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看见嘉靖穿着一身宽松道袍出来,还念了这么一首充满道家韵味的诗,朱元璋眉头都皱成了一个川字,又冷着脸哼了声。

  朱棣则满脸尴尬。

  心想:这就是俺这一脉最聪明、最会帝王权术的皇帝吗?实在没个皇帝样子啊。

  真是丢俺的脸。

  这剧一集长近五十分钟,又是以1.5倍速播放,四人只感觉没多久就放到了末尾。

  然后让老朱、朱标、朱棣都绷不住的剧情出现了。

  张居正以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为例,建议解决倭寇问题后开海,以海贸之巨利弥补财政亏空,解决财政问题。

  结果他话没说完,严嵩忽然抢过其话头,说海贸最主要的货物就是丝绸,建议在江浙施行“改稻为桑”之策以增加丝绸产量。

  这一时空,过去几年大明用“改稻为桑”之策让日国饥荒连年,很多日国藩主几乎完全成为了大明的附庸,因为他们只能依赖大明海商过日子他们的粮食需要海商运来,而他们所生产的生丝也只能卖给大明海商。

  日国“改稻为桑”的惨状就在眼前,老朱三人瞧见剧中严嵩提议在江浙改稻为桑如何能绷得住?

  “奸佞!”朱元璋气得直拍交椅扶手,“这严嵩当真是奸佞,竟提出如此误国之策!该杀!”

  更令朱元璋气恼的是,剧中看似聪明的嘉靖,似乎被钱迷了眼,竟然被严嵩一党忽悠住,答应在江浙施行改稻为桑之策。

  清流似乎也没识破此策危害,竟未反对。

  这一集结束了。

  朱元璋扭头冲朱棣斥道:“老四,瞧瞧你的好子孙说是最聪明第一个,却孰重孰轻都不知道。改稻为桑,他这是嫌大明亡得不够快是吧?!”

  虽然就要到海外去就藩了,可朱棣还是不敢反驳朱元璋。

  他只能起身,作揖道:“都是儿臣的错。”

  朱标亦起身劝道,“父皇息怒,毕竟都是另一时空历史上的事,与四弟并无关系。另外,这剧中许多地方不合理,也不符合当时情况,其剧情有多少复合史实值得商榷。”

  朱元璋没搭理朱标、朱棣,而是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问:“雄英,你可有什么想问的?”

  朱雄英见状便知朱元璋准备告诉他皇位易脉一事的前因后果了。

  他也不怵,直接问:“皇爷爷,皇位是如何换到四叔这一脉的?”

  朱元璋叹道,“在没有刘宽到来的原历史上,你八岁便早夭,你父亲亦英年早逝,皇爷爷只将皇位传给允。”

  “奈何朱允不争气,刚即位就急匆匆地削藩,还没操作好,甚至逼死了你的一位皇叔。”

  “后来你四叔起兵靖难,仅用四年便夺取了天下,成为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说到永乐大帝四个字时,朱元璋特意加重了运气,让朱棣更尴尬了,甚至有一丝恐慌,暗想:父皇在俺就藩前告诉雄英此事,该不会是后悔了,想要将俺软禁在凤阳高墙内吧?

  朱雄英听完整个人都呆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不禁喃喃道:“原历史上我才活了八岁么,怪不得,怪不得我每次生病皇奶奶、父亲都那么紧张”

  朱雄英豁然想明白了之前几年的很多疑惑。

  回过神后,他便向朱元璋躬身作揖,“是孙儿不争气,让皇爷爷伤心了。”

  朱元璋摸了摸朱雄英的头,道:“如今咱大明早已与原历史轨迹不同了,你的命数也已改变,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

  “另外,就像你父亲之前所说,靖难毕竟是原历史的事,你四叔其实也算被逼迫的,咱希望你莫要因为没发生的事记恨他。”

  “孙儿明白。”朱雄英说着看向朱棣,“若非我早夭,相信四叔绝不会行大逆不道之事的。”

  朱棣听得右眼皮直跳。

  心道:雄英这话看似宽容大度,却将俺靖难定为大逆不道他个果然比大哥难对付得多呀。

  好在俺是真想去海外发展,没再对皇位抱念想,他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朱元璋也听出了朱雄英话中的意思,笑着又拍了拍其肩膀,道:“行了,这有四十多集呢,虽然剧情多有不合理之处,却也能窥见嘉靖朝的一些问题,咱们接着看。”

  “一天看十集,争取在初八各衙门开衙前将这部剧看完。”

  说完,朱元璋拿起平板点开第二集,继续以1.5倍速播放

  

  正月十五后,朱棣又在京师呆了两三日,约见了几位投资他的大商人,这才带着家人、护军南下广州。

  待朱棣到达广州时已是二月初。

  此时道衍、陈瑛、覃珩等人早已做好就藩大部队启航出海的各方面准备,因此朱棣在广州只呆了几日,确定出海的各项准备无误,便按计划好的时间启航。

  这天,风和日丽。

  仲春的广州已不怎么寒冷,只是码头上腥咸的海风带来一些凉意。

  朱棣离京时,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就送行过了。

  故而他此番在广州启航,来码头送他的朱家人只有一个,那便是到广东督察清田等事务的周王朱。

  朱棣、朱本就感情要好,此时自是依依惜别。

  “四哥此去离大明数千里,一定要保重!”

  朱棣笑着抱拳,“俺会的,五弟在大明也要保重若建藩顺利,也许几年后俺便会回来一趟,到时再与五弟把酒言欢!”

  朱棣的豪情感染了朱,让别离的愁绪消散不少,朱也笑着点头,“那我便等着四哥回来。”

  两人没再多说,又相互抱了抱拳,朱棣便转身走上笕桥,登上他的座舰冀州号。

  为了尽量保证一家子在航海途中的安危,朱棣斥重金订购了这艘五千余料的战舰。

  正常来讲,仅有钱肯定是买不到这艘战舰的,但朱元璋到底比较看重他,朱标对他也不错,故让宝船厂按照朱棣的需求打造了这艘铁甲战舰。

  其拥有两层半甲板,又有蒸汽桨轮作为辅助动力,拥有四十二门舰炮,且包裹着铁甲,即便凡在大明海军各支水师中,也算是一流战舰了。

  让朱棣觉得可惜的是,这种战舰朱元璋只答应卖给他一艘。

  譬如他所拥有的另外五艘战舰,都是三千料左右的木帆船,再加上去年先遣队乘坐的海燕号,便是他为就藩攒下的全部战舰(七艘)。

  至于此番送他和护军、移民及物资去印度的其他海船,却是他租来的。

  海上航行的日子开始很新鲜,甚至觉得海洋景色无限壮美,可时日稍长,便只觉得枯燥、无聊。

  如朱高煦这样好动的孩子,没多久便在船上闷的浑身发痒,天天找打挨了。

  好在过了大半个月后,就藩船队便抵达了海龙卫。

  第一更。

第360章 说海龙卫,燕藩入孟

  海龙卫是去年建立的,目前囊括了后世新加坡及马来半岛南部沿海的一片区域,且范围还在继续扩大。

  “根据你们皇爷爷的计划,此处最终是要建立成一个直属于朝廷的都司,届时这条长达一千多里的海峡两边上百里土地,都将归属该都司。”

首节上一节302/325下一节尾节目录